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別多想,去行動

2020-12-17 上遊新聞

優秀的人大多都有一個特徵,就是行動力非常強。

但現實中,許多人往往會有一種心態:

我不是不願意行動,但我覺得還沒有準備好,我想等一切都準備好了,再去行動。

這就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要麼,錯失良機。比如,有一個難得的項目機會在你面前,你心想「我還沒準備好,等下次吧」。

可是,哪有那麼多的「下次」?很多時候,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會再有機會了。

要麼,就是一直都在「準備」的路上,永遠沒有開始的時候。比如:我想轉行,那我得先考個證;要考證,那我得有充分的時間去學習;要有充分的時間,我得先把手頭的事情做完······

然後呢,就一直在忙手頭的事情。過了一年、兩年,仍然還在「準備」的路上,遙遙無期。

很多時候,我們的計劃、目標,就是這樣被我們興衝衝定下來,又被我們拋諸腦後、不見天日。

實際上,這很可能就是降低我們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4 年,心理學家 Gilovich 和 Medvec 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

從短期來看,人們更容易為「做錯」的事情感到後悔,並會想辦法去補救、糾正;

但一旦把時間拉長,不論強度上還是數量上,「沒做」的後悔程度,都會遠遠超過「做錯」。

「做錯」的後悔,可能持續幾周、幾個月;但「沒做」的後悔,可能持續許多年,乃至於成為記憶裡一個永久的遺憾。

為什麼呢?很簡單:一件事情做完了,那麼它所帶來的影響就終止了,哪怕結果不夠好,你也可以不斷去調整它、優化它;但一件事情沒有做,並且再也沒機會去做,我們就會對它存在「不確定的損失厭惡」,也就是說:

我們知道自己「損失」了,但又不確定「損失了什麼」,於是,我們會不斷地給這種損失加碼,不斷地把各種可能的後果,往這個籃子裡裝。

這種感受是最難接受的。

所以,如果你也面臨「做,或不做」的困擾,只要你的確對兩者的利弊都考慮得非常全面、清楚,而它們的確又不分軒輊 ——

那麼,優先選擇去做,也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至少,你會不那麼容易感到後悔。

但是,即使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也很難擺脫「準備好了再行動」的迷思。

那麼,如何擺脫這種觀念呢?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強的行動力呢?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這種觀念。

保持著「準備好了再行動」心態的人,往往會有這麼一種認知:

如果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就會讓別人覺得我「不夠優秀」;

我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優秀」這件事;

因此,我必須等一切準備好,確保能得到滿意結果,再行動。

正是這種認知,導致我們容易束手束腳,對選擇和決策採取「迴避」的策略,從而錯失一個又一個機會。

那麼,這種認知合理嗎?

不難看出,它其實是存在許多問題的:

1)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一定意味著「不夠優秀」嗎?

2)別人認為我「不夠優秀」,就意味著我真的不夠優秀嗎?

3)我一定要做到「非常優秀」才可以嗎?

4)只有一切都準備好,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嗎?

那麼,我們不妨對每一個問題,都來分析一番。

1.得不到滿意的結果,一定意味著「不夠優秀」嗎?

這實際上是一種「結果導向」的思維。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強調一個觀點:結果導向,是一把雙刃劍。

在職場裡,強調結果導向是好的,很多時候它意味著自主性和空間,你可以按你自己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去行動,只要能滿足對結果的要求就可以。

但同樣,很多時候,過於強調結果導向,也很容易陷入「KPI陷阱」裡面。

什麼是 KPI 陷阱?簡單來說,就是用數字來衡量結果,用結果來衡量一切。比如:

你想減肥,於是想辦法鍛鍊、減值、節食,在一段時間內瘦了幾十斤 —— 這種減肥方式有效嗎?

你想學習一個領域,於是背概念、刷題、猜題,臨時抱佛腳過了考試 —— 你真的學到東西了嗎?

你讀完一本書,做了一份精緻詳盡的思維導圖,把內容濃縮總結出來 —— 這種閱讀方式有效嗎?

用網絡詞彙來說,這其實就是「做題」的思維嘛。

但生活是做題嗎?不是的。生活是一個系統。它關注的不是你得到了什麼結果,而是你如何對這個系統施加作用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導它變得更加靈活、流暢,向著你想要的方向去運轉。

以上面的例子為例,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通過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保持更均衡的營養攝入、更多的日常鍛鍊,並習慣這種模式。

以考試作為一個開始和框架,不斷去學習和汲取新知識,並放進這個框架裡面。

從書裡拎出一個知識點或思維方式,應用到生活中,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和思考模式。

也就是說:不是關注結果,而是關注「我發生了什麼改變?」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才說:好的目標是什麼樣的?不要去量化它,而是通過設計一個最小化的模式,慢慢去優化它,使得它更加接近你想要的樣子。並在這個過程中,關注它給你帶來的改變。

你一定要理解:量化目標,關注結果,其實是一個「無奈」的辦法。正是因為我們難以衡量成果,所以才需要退而求其次,通過量化結果、追求結果,來大致地模擬「成果」。

但在生活中,你完全不需要這套方式。因為你自己就是你生活的中心,你完全可以關注你每一天的變化、成長、狀態和感受,不需要通過「結果導向」這種降維的、無奈的辦法去實現。

所以,我想說的是什麼呢?把「結果」跟「優秀」解綁。

並不是說在所有事情上,你都要做到最好,才算是優秀。不是的。真正的優秀還可以包括:

有足夠的勇氣去探索和嘗試新事物(儘管結果未必好);

讓自己每一天保持成長和進步(允許犯錯的存在);

比起「以前的自己」做得更好(而不是跟外界相比)。

簡而言之: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關注成長而非「衡量」,你所感受到的阻力,會小很多。

2. 別人認為我「不夠優秀」,就意味著我真的不夠優秀嗎?

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總是需要相信「我是優秀的」「我是有能力的」,也就是具備一定程度的自尊水平。否則,我們就會陷入對自我價值和存在意義的懷疑裡面。

正常情況下,這種自尊水平是適中的、理性的: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清楚自己能取得什麼樣的表現,基於這種清晰的理解,我對自己的「優秀程度」會有一個理性、客觀的認知。

但是,如果從小成長在一個追求好結果、不允許犯錯的環境裡,我們就容易被塑造出一種脆弱的高自尊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會將這種評判標準「外化」。我們會認為:

我自己覺得自己優秀是不夠的,我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讓外界也認為我「優秀」,才可以。

這就導致了,我們總是很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認為別人總是在關注自己,對自己抱持著很高的期望。一旦滿足不了這種期望,就會損害自己的形象,從而損害自己的「存在感」。

但實際上,這完全是「中心化效應」在作祟罷了。

大家都非常忙,不會有人持續關注你,更不會有人持續對你抱持著一種高標準和高期望。

什麼是中心化效應呢?在我們的認知裡,我們的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每天想什麼、做什麼、產生什麼樣的思考和感受,我們自己都一清二楚,並且,我們會把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放在最首要的位置,通過它們來認知和理解外面的世界。

那麼,久而久之,我們就很容易認為:別人跟「我」一樣,能感受到我的一切想法,產生跟我一致的認知,會像「我」關注自己一樣關注我。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說你對自己的關注是100%,那別人對你可能只有5%。也就是說:當你的表現是50%時,你自我感知是「負50分」,在別人的感知裡,可能只是「負2.5分」而已。

也就是說:你自己龐大的內心戲,在別人的感知裡,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波瀾,甚至對於他對你的認知和評判,很可能都不會產生波動。

所以,一個簡單的建議就是:

把自己從別人的目光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去思考「我想要什麼」「我認為怎麼樣」,而不是「別人想要什麼」「別人需要怎麼樣」。

在自我實現和他人期望之間,保持一個平衡,而不是過度地傾向於哪一方 —— 這樣,才能讓你更持久地走下去。

3.我一定要做到「非常優秀」才可以嗎?

這就是完美主義的通病。

完美主義最常犯的毛病,就是把標準設置得過高,並且,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各領域,都向該領域自身可及範圍內的「最好」看齊,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及格線。

從某種角度來說,完美主義能提供動力,這沒錯;但與此同時,完美主義也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因為它通常會忽略兩個事情:

1)你對比的標準,往往並非來自一個個體,而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個個體。

舉個例子:你身邊的朋友中,有人年薪50萬,有人生活清閒自由,有人婚姻和睦、家庭美好……你對比自己,覺得自慚形穢。

問題是:這些來自同一個人嗎?不是的,他們是不同的人。生活清閒自由的人,可能收入僅供溫飽;年薪50萬的人,可能過著007的生活;婚姻和睦、家庭美好的人,可能在工作上謹小慎微,一點錯都不敢犯……

2)你設置的標準,往往是遠高於平均值的。因為只有遠高於平均值的標準,才容易被你看到。

媒體也好,我們自己的圈子也好,總會有一個「聚光燈效應」:關注那最頂尖的1%,忽視剩下的99%。

久而久之,我們就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覺得一定要跟這1%看齊,我們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不拖後腿。但事實上,人的能力和表現分布,本來就是一個正態分布。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1%,那這1%就不是1%了。

簡而言之:我們的成長環境,很容易把我們對事物的閾值不斷拉高。它會一遍又一遍地向你灌輸:「做得好」是不夠的,你必須「做到最好」才行。

這當然是不合理的。

事實上,一旦你轉變思維,接受「事物的評判標準是連續且多元的」,很多心理壓力也就會迎刃而解。

一方面,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只有 100 分跟 0 分之別。在它們之間,還可以有60分、70分、80分……

我們完全可以無須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比較好」。

另一方面,事物並非只有一個衡量標準。工作是否滿意,並不是以收入作為唯一指標的;生活是否幸福,也並不是以「看起來是否光鮮」來評判的。

比起外界的評判標準,更多地去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也許是一種讓你擺脫壓力和束縛的方式。

4.只有一切都準備好,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嗎?

實際上,並不存在「準備好」這回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因為你一直在成長、在變化。你今天的「準備好」,等明天再看,也許就又變成「不夠好」的狀態了。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準備好」,那就意味著你幾乎永遠都沒辦法去行動。

舉個例子:17年底的智識營1.0,當時我覺得已經非常棒了。但19年回頭看,覺得問題非常多,於是大刀闊斧調整,升級到2.0。

但才過了一年,我又開始覺得2.0不夠好了,能挑出一大堆毛病,於是,開始籌劃做3.0……

既然總是會感到「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從現在就開始行動呢?

所以,我的做法,不是說等到課程打磨得毫無瑕疵、沒有進步空間了,再上線。而是告訴學員:課程後面可能還會優化升級,但我會把一切優化升級,全部同步給大家。你隨時可以看到最新的版本。

同樣,你去做一件事情,也許當下沒有辦法做到最好,但你能夠留出提升、改進的空間,後面慢慢地去完善它,修補它,也是可以的。這是一種更好的策略。

再者,我們的大腦設計,本來就不是讓我們在某一個「最好的狀態」去行動的 —— 反過來,我們的一切行動,都是在對它進行訓練,幫助它不斷地實現「更好」。

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讓大腦用最好的狀態去解決眼下的問題,而是:將眼下的問題作為訓練材料,不斷強化和訓練它,使得它可以解決未來更多、更不確定的問題。

舉個例子:你要等到狀態最好的時候再去處理最困難的任務嗎?不是的。你必須把它安排到每天的時間表裡,強迫自己去攻克它。狀態好就多做一點,狀態不好就少做一點,這樣才能不斷鍛鍊你對複雜問題的耐受力和應對能力。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等待「最好」而不去行動,那只是白白錯過了讓大腦變得「更好」的機會。

簡而言之:在我們的一生裡,解決哪一個問題、做成哪一件事情,其實都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是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自己得到成長。

對於當下任何一件事情來講,我會建議「追求滿意解」就可以了。

具體包括:

1)整體滿足及格線,不出錯,達成最基本的要求。

2)在平均期望的基礎上,再爭取做出亮點,而不是追求完美。

3)留出改進、提升、完善的空間,讓自己可以不斷迭代優化它。

用這種心態去行動,你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最後,簡單說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種「頭腦一熱」的能力。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讓你不去思考,而是,儘量減少自己在行動之前的權衡和猶豫。告訴自己:

不要太注重結果,只要讓自己多邁出一小步,就可以了;

不要太關注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

不要把標準設得太高,要注意多元化和連續性;

沒有「準備好」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適的一天。

有時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傾向於「不行動」「不犯錯」。這當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給我們留下遺憾。

所以,我的建議是:少權衡,多規劃。

與其一直權衡利弊、考慮得失,不如多想一想:這件事情我可以怎麼做?如何才能實現我的目標?我可以事先準備些什麼,來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

也就是:把注意力從「要不要做」「會不會出問題」「結果會怎麼樣」,轉移到「怎麼做」上面。

這才是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建設性的思路。

1)「做有用的事情」,是我一直以來的信條,也分享給大家。

與其停留在對結果的擔憂、焦慮和恐懼,不如去思考「如何行動」,用規劃和預案,來取代自己的反芻,這才是「有用的事情」。

哪怕最終沒有去做,或是結果不如預期,你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穫。

2)希望你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夠去落實一件「一直想做但一直沒有做」的事情。

不妨把它寫到評論區裡。讓大家共同監督你。: )

2020 年也快結束了,預祝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有一個更充實、更豐富的未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冷冷冷,用古詩詞怎麼說?
    今天,不如來個「以毒攻毒」,多讀幾句寒冷的詩,說不定,讀著讀著就不冷了呢。  1  從最熟的開始,你最先想到的或許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一個場景,當然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般溫柔而浪漫的句子,自然跟「冷」不沾邊。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24幅「夏季」漫畫打油詩,太生動了,讓人拍案...
    當風趣的打油詩,配上別具一格的漫畫,讀起來更有趣味!恰逢近日,大曾畫畫出了一期關於夏季的漫畫和打油詩,無傷大雅之處,詼諧幽默之語,看完感覺神清氣爽,為這個炎熱的夏季帶來了縷縷清風。接下來就跟詩詞君一起來欣賞這些漫畫打油詩吧!01 老天賜我一間房,白雲作帳地作床。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詩詞中的這些雅稱,真是太美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你的選擇裡,藏著你的人生結局
    家裡催他出去掙錢,他去了一家理髮店做起了「洗頭工」。那家理髮店是家黑心的店,用的是劣質洗髮水。他幹了一年,手被腐蝕得很嚴重,手心手背都是瘡疤。實在扛不住的他,去了電子廠的流水線。每天重複著昨天的生活,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工廠。更難的是,如果不加班,根本存不到錢。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敬畏語言中的能量!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這種事情在醫院的急診室屢見不鮮——比方說:夫妻吵架,然後妻子氣憤的對先生罵道:「你去死啦!」結果先生真的就死了;父親氣呼呼的對孩子叫罵著:「有本事你就永遠不要回來!」結果孩子真的因為一場意外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有人或許會問:「我只是說說而已,又不是真的,有什麼關係?」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有這樣的思維方式
    教育的本質是幫助我們理解了如何去思考,讓我們掌控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的心智模式和視角。真正受教育的思維方式還有哪些?杜克大學的老師和教工們,給他們的畢業生畫了14幅漫畫,講述他們對畢業生的期許,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如果你不想工作了,請算清一輩子,三筆帳
    有次孩子要去參加一個夏令營,需要2萬塊錢,雖然他有點不樂意,最後還是咬牙讓孩子去參加了。原因極其簡單,朋友說,參加完夏令營回來,有段時間同學們肯定會聊夏令營的事,自己的孩子沒有去參加,就插不上話,只能像做錯了事一樣保持沉默。與其說是孩子做錯了什麼,倒不如說是做家長的沒能力。可能你會指責說,朋友這是打腫了臉充胖子,可反過來,這何嘗不是事實呢?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旅行中遇到衝突怎麼辦?能「慫」就「慫」!
    幼稚的人被一口氣驅動著去發怒,最終把大家拖到不可控的局面當中。這個「凡人三原則」,請你記好:1.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不是刀槍不入的神仙,可能遇到危險,可能受到傷害。2. 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出門玩是為了讓自己放鬆和快樂,如果你分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出來吵架,玩得一定不開心。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活得太憋屈的人,都缺少這10種狠心
    唯有登過險峰,才能不負此生;唯有去過遠方,才懂父母情長。 不要僅僅看見「父母在,不遠遊」,更要看見後面一句:「遊必有方」。 02對學習,要有堅韌力。任何年齡段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學習,並非都來自書本,而是懷著謙卑的心,去修行自己。不少讀者問我:「怎麼才能寫好文章?」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四大名著中的六十個金句,句句直擊你的心靈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人生本是孤寂,熱鬧都是強裝。看葉子綠又黃,心頭一點涼。5、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也償還的過他了。人與人,從來是債。6、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自古長如此,嘆息未曾止。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怎樣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衝突?快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松井就去反思,在時間上下功夫治標不治本。他發現對員工來說,工作有像樹幹一樣的任務,也有像枝葉一樣的任務。樹幹任務往往是自己主導的,枝葉任務往往是配合別人的。應該在上班時間把枝葉挑出來,加以簡化或者乾脆去掉。於是,松井要求部門領導幫助員工判斷,一項工作是樹幹還是枝葉。無印良品的所有員工,只要來到公司就做樹幹任務。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心若無塵,歲月生香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走的太快了,你會忘了初心,走的太急了,容易丟掉本真,多想手握清歡,讓歲月生香,將最美的時刻典藏於心中,傾盡一生的所有,清靜無憂的向前走。喜愛秋的味道,猶如茶香,流淌著飄逸與純真,也喜歡秋葉的靜美與豪邁,令我不知不覺之中戀上了沉靜的時光。仰望秋月,明淨如畫,帶給人真誠的祝福,化解了心中的陰霾。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夏天穿什麼顏色更涼快?暴曬20分鐘實驗告訴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大寒丨邂逅最美的大寒詩詞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天氣很寒冷了才去索取大衣保暖,真有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好學之心。和「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和仲蒙夜坐》是宋代詩人文同創作的一首詩詞。大寒須遣酒爭豪,大寒時節,酒能暖身。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脾氣不好,不會說話的人!認真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16個文藝的句子,一讀就感到雅致
    ——汪曾祺《無事此靜坐》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我們想對白衣天使說的話,都被古人寫在詩詞裡...
    致敬醫護人員,這些古詩,我想讀給你聽!1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武漢疫情爆發後,84歲的鐘南山、73歲的李蘭娟帶隊奮戰在武漢疫情的第一線。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故宮四季,絕色中國
    東風轉暖,庭蕪轉綠,春去夏將來,就如白居易所說:「是時三月半,花落庭蕪綠。」「書承文,美承色」,審美開端,自顏色始。學會品色,便學會審美第一步。學會了審美,才能真正從生存走向生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活得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但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無奈,只要不灰心喪氣;撐起自信,失落的時候不頹敗,微笑著去面對一切繁雜瑣碎,我相信再艱難的困苦,都能挺過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如果你過度在意容貌,經常為外形焦慮,乃至變得討厭自己、厭惡社交,我們建議:就診,確診的話嘗試心理治療與其對疾病的代入感太強,不如去正規醫院看看。如果確實情況嚴重,那就要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走出困境。所以,不如試試不去測量,看看會怎麼樣。可以想見,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熬,因為習慣被打破了;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不去順應衝動,你的心裡平靜的時間會變得更久,你對觀察或測量行為的依賴會變得更小——它是一種更能有效減輕焦慮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