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事主題到視聽語言,解析奧斯卡獲獎電影《炎熱的夜晚》

2020-12-18 宿夜花

文:宿夜花

如果仔細觀察上月剛結束的第92屆奧斯卡的提名名單,便會發現,似乎在最佳電影的提名中看不到那類反映種族歧視、文化隔閡、非裔平權的電影。儘管辛西婭·艾莉佛憑藉著《哈麗特》中的非裔女英雄提名了最佳女主角,影片仍舊無法獲得觀眾的普遍好評(豆瓣評分僅5.9)。

從《為黛西小姐開車》到《綠皮書》於奧斯卡頒獎禮上的奪魁,可以看到:一方面,隨著時代發展、文明變遷、觀念更替,觀眾樂於看到消弭族裔隔膜、建立理解包容的溫情電影;而另一方面,也是近年來尤為凸顯的問題,隨著這類題材影片內容的同質化、視聽語言方面中規中矩缺乏突破性,逐漸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弱點》、《綠皮書》等溫情片中的「白人救世主」、「神奇的黑人」、「柔化矛盾衝突」等模式化、概念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詬病與指摘。

這其中所觸及到的問題便是:關於非裔、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生活困境、價值實現等重要主題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講述才能避免淪入矯枉過正、概念先行的套路化創造模式,從而做到接近現實、不偏不倚、誠摯動人?

在此,將以《炎熱的夜晚》為例,通過劇作結構、表演特色、攝影風格、配樂風採等方面來簡要探析此類電影的藝術魅力。影片獲得了1968年第40屆奧斯卡包括最佳電影在內的5項大獎,主演西德尼·波蒂埃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非裔演員(憑藉電影《原野百合花》)。

主題內容上的應時性

01.調和娛樂性與思想性:用商業類型片方式完成文化批判與反思

《炎熱的夜晚》誕生於1967年。在這一年,《雌雄大盜》、《畢業生》問世後引發了巨大反響,因此該年度也被認為是好萊塢邁進新時代的標誌。因為這一時期的影片在思想性與現實性上的側重、在電影語言上探索之深遠,對後世影響頗深。戰爭的動蕩、戰後的反思、文化的批判使得觀眾的情緒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反叛,這也就促成了各種具有突破性佳作的誕生。

因此,與以往《掙脫鎖鏈》、《陽光下的葡萄乾》等傳統反映非裔群體爭取權利與自我價值的影片相比,《炎熱的夜晚》一定程度上沒有停留在古典情節片(側重文本的文學性、和臺詞的表意性)的套路,而是採用了一種融合刑偵片、驚悚、犯罪元素的新型類型片的方式呈現。比起同年側重劇本臺詞對白的《猜猜誰來吃晚餐》中對跨種族婚姻的古典劇情片式展現,《炎熱的夜晚》的「應時性」體現在從影片類型到影像風格等多個方面。

02.對立到融合:多組二元模式的巧妙運用

影片中的二元模式的靈巧運用,實現了將主題的反思寓於對人物性格的詮釋中,這樣處理的優秀之處在於,容易調動觀眾對人物的感性認識與喜惡情緒,繼而在對角色感情色彩建立之上進行主題思索。

首先是,主流族裔的代表白人警探(羅德·斯泰格爾飾)與弱勢群體非裔偵探提布斯(西德尼·波蒂埃飾)的對照。影片在刻畫白人警長時注重了角色的典型性,他既不是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也並非價值觀極為開化包容的現代價值觀踐行者,他對非裔偵探提布斯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大多數」的態度。

其次是,北方工業化的現代城市文明(費城來的非裔偵探)與南方鄉鎮的落伍閉塞(密西西比小鎮警長)的衝突。白人警探與他的屬下助手面對案情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他們缺乏推理經驗、斷案思維,處理事情總是粗枝大葉、思維簡單,因此總是頻頻錯誤斷案。非裔偵探提布斯擁有更現代化的頭腦、更專業化的職業技能,並且不乏膽識與氣魄。因此,他的闖入在喚起他們族裔偏見的同時,也使得他們在面對現代化思維、城市文明時更清晰地審視自我、發現自己認知的缺乏與視野的局限。

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化也顯示出了豐富的層次感。警長對他先是有種先入為主的傲慢與偏見,其次是逐漸佩服他的才智天賦與業務素養、對其萌生敬意,但礙於自己的顏面與對於所處地方小鎮的話語權,對其仍無法完全消除敵意。在三番兩次、啼笑皆非的錯判中,警長進一步感受到他的正直秉性、不凡的才智與氣度,他開始暗中保護提布斯。當結尾之時,他喊出提布斯的姓名並露出微笑時,這表明他們已經成了心照不宣的朋友。

飾演警長的羅德·斯泰格爾,從《碼頭風雲》到《典當商》,一直擅長於各類不同性格、不同調性角色,即便面對馬龍·白蘭度等演技派高手也絲毫不落下風,他表演的最大特點是人物性格豐滿、情感轉折流暢、細節豐滿。而本片中,他飾演的警長時時刻刻都在咀嚼口香糖,那種散漫、驕橫、獨斷專行同時也不失親和力與人情味的形象便展現得生動逼真。對提布斯的態度轉變、對自我困境的反思(缺乏斷案思維、蠻橫的態度與鬆散的生活),都成了影片內容進展的關鍵,因此第40屆奧斯卡將最佳男主角授予他,羅德·斯泰格爾可謂實至名歸。

影片隱含的價值反思是不言而喻,消弭偏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來創造自我價值,用自尊自強的人格特質、包容豁達的精神品格去收穫尊重,而並非是各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自怨自艾的頹廢、仇視他人自我封閉自我放逐。提布斯儘管性格不夠圓融,但最終在偵破過程中,他展現出強大的偵探素養、推理能力、自尊自愛的氣魄,引發了一系列人物對其態度的改觀。

視聽語言上的突破性

01.爵士樂奠定哀而不傷基調

理解影片的主題內核首先要從片名理解起來。無論是「惡夜追緝令」還是「月黑風急殺人夜」,此類譯名儘管凸顯了影片犯罪、懸疑、驚悚等類型片屬性,但是卻無法凸顯非裔特色文化獨有的那種意境與風採。影片的同名主題曲「In the Heat of the Night」從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影片的情感內核,由非裔作曲家昆西·瓊斯作曲,雷·查爾斯演唱(正是2005年傑米·福克斯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靈魂歌王》中的角色)。

歌曲帶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與南方特色的爵士風格,這是影片在配樂上的一大突破,比起過往好萊塢大片中佔據主流的交響樂所滲透的白人精英審美,這種配樂風格符合大眾審美心理、更為雅俗共賞。爵士樂(Jazz)來源於布魯斯(Blues),融合了歐美管弦樂與非裔民間音樂元素以及拉格泰姆(Ragtime)。因此,這種慵懶閒適不失浪漫幽默、憂鬱愁苦又不失純真樂觀的音樂風格,給影片注入了獨一無二的迷人氣質。

02.視覺造型襯託人物心理

哈斯克爾·韋克斯勒的攝影無疑是影片最大的亮點之一。傳統好萊塢影片的攝影,多是受到保守的中產階級審美趣味影響,典型卻單一的三點布光法、工整卻乏味的大片廠攝影棚布景、柔光特寫賦予「巨星光環」,最終呈現出的多是工整精緻、紛繁華麗。儘管瑰麗堂皇,以十足的夢幻感滿足了觀眾、實現了舊好萊塢的「造夢」主題,但在新好萊塢時代,這種矯飾的浮華、空洞難以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因此,經歷了新舊好萊塢交替的哈斯克爾·韋克斯勒,在影調、光線、色彩、構圖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夜景佔據了影片重要篇幅,《炎熱的夜晚》中運用了大量的低調攝影,荒僻、凋敝的南方小鎮,幽深、壓抑的環境,正是看似光鮮卻精神孤寂、忍受煎熬的主人公精神狀態的寫照。

影片的夜景中紅色與藍色無疑是最具有表意性的,紅色象徵著罪惡、陰暗與欲望,警車的信號燈、街道商店的霓虹燈,無不是危機四伏、犯罪墮落的預示。在60年代的南方小鎮,單一的經濟模式,匱乏的物質生活,無休止的戰爭,那種精神世界的空洞與焦灼,使得每個人都通過釋放青春焦慮、宣洩壓抑情緒來反抗一種凌亂苦悶的生活狀態。因此,對提布斯的憤恨既有先入為主的偏見與歧視,也有對自身處境的憤懣與自我放逐的頹廢情緒。

藍色象徵的憂鬱焦慮、冷漠哀愁,配合著虛焦鏡頭製造出的朦朧感,無不奠定著影片的疏離與傷感基調,而藍色的光影又暗合了非裔音樂民間藍調(Blues)中苦悶、憂鬱的氣質。此外,部分場景採取了手持攝影,例如,威利偷了錢包逃跑後穿越叢林、江邊碼頭、大橋,攝影便採取手持攝影結合鏡頭的推拉搖移並輔以視角、景別的變換,展現出了更廣袤壯闊、富於縱深感的南方小鎮空間。

因此,影片視聽語言上的嫻熟表現力,更能從感官角度去調動觀眾的審美感受,並不淪為刻意炫技,而緊緊把握住影片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人物的精神狀態,實現「鏡頭語言服務於故事主題」。

結語:儘管奧斯卡在表彰電影人時囿於審美習慣、行業規律對很多類型、題材的電影有所偏愛,但第92屆奧斯卡上非裔電影的「失語」,正昭示著一種新的局面。而《寄生蟲》克服了重重阻力創造了亞洲電影甚至是所有非英語片前所未有的紀錄,也正說明了主題內容的深刻性、故事的觀賞性、視聽語言的藝術成就仍舊是電影審美的關鍵。

而《炎熱的夜晚》作為60年代好萊塢新舊交替時代的一個經典範本,儘管尚且因為時代的局限而難以做到盡善盡美,但將主題寓於乾淨利索的故事與動人心弦的表演之中,並通過時尚化、現代化的鏡頭語言講述,不失為一種賞心悅目的表達方式。即便是用現代的眼光看來,仍舊是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非裔題材電影跳出既定模式,呈現出更真實多彩的精神世界、更嫻熟豐富的電影演員。

相關焦點

  • 《美麗人生》: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解析電影魅力所在
    1997年,電影《美麗人生》在義大利上映了,一舉囊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共70個獎項。《美麗人生》豆瓣評分9.5,很多人說:"如果一生中只能看一部電影,那一定要看《美麗人生》,因為在裡面你可以看到真善美,也可以看到假惡醜。"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等方面探討《鐵達尼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架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對深度進行解讀敘事結構:運用敘事策略,零碎的記憶會產生一種斷裂感,增加情感張力,視聽語言:細膩的畫面給人以美妙的視覺體驗,恰到好處的音樂渲染環境和氛圍,主題呈現:極端設定災難環境,生死考驗激發人性光輝,愛情永垂不朽1敘事結構:採用敘事策略交織主時空和次時空
  • 什麼是視聽語言?了解視聽語言的基本內容及其對電影的重要性
    前言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主要介紹了「影評的結構框架和寫作方法」,那些如果沒有見過的小朋友們可以看看,因為我們的課程從簡單到深入。我們將介紹「視聽語言」的基本介紹和理解。電影作為一種畫面與聲音相結合的藝術產品,通過對視聽語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將分兩部分介紹本文,即「什麼是視聽語言?」和「視聽語言的內容(上)」,你可以做筆記。什麼是視聽語言?
  • 從奧斯卡獲獎影片《寄生蟲》,解讀奉俊昊導演喜劇電影的價值體現
    奉俊昊導演在《寄生蟲》這部影片中通過豐富的視聽語言和高超的敘事技巧以及帶有他個人風格的暴力美學為觀眾提供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同時也通過主題表達揭露了現實社會中底層人民的生存現狀,間接諷刺和批判了社會階級問題。電影聚焦階級矛盾和人性探索,通過劇情不斷反轉,引發觀眾的興趣和反思。
  • 亞洲電影破紀錄!奧斯卡獲獎名單來了
    《寄生蟲》爆掉大熱門《1917》,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拿到最佳國際電影的同時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 奉俊昊導演創造了奇蹟呀!實現韓國電影甚至亞洲電影的歷史性突破!這次《寄生蟲》在國際影壇獲得認可,無疑給韓國電影乃至整個亞洲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優秀的內容,有共鳴的題材,不會因為語言不同而被人忽略。
  • 從視聽語言、角色塑造、主題呈現解讀坎城電影《霸王別姬》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視聽語言的處理、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題的呈現方式」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多層次多維度對此片進行深度解讀:視聽語言的處理:灰黑色調的運用奠定影片悲愴基調,京劇唱腔增添故事的悲涼感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的霸王形象和錯位的虞姬形象
  • 2020奧斯卡獲獎名單 92屆奧斯卡獲獎電影完整名單
    2020奧斯卡獲獎名單 92屆奧斯卡獲獎電影完整名單  美國時間2020年2月9日(北京時間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頒獎典禮,《小丑》、《1917》、《好萊塢往事》、《寄生蟲》等多部熱門影片對24個獎項展開角逐,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仍未設置主持人。眾明星亮相紅毯和頒獎禮,星光熠熠。
  • 什麼是視聽語言?帶你了解視聽語言基本內容及對於電影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關於「視聽語言」的基本簡介和理解方法。電影作為一門畫面與聲音結合的藝術產物,分析好視聽語言才能夠更好的把握電影。這篇文章我將分成「什麼是視聽語言?」、「視聽語言的內容(上)」兩個部分來介紹,可以做筆記記錄一下。什麼是視聽語言?視聽語言就是結合畫面的視覺感受,再配以聲音的聽覺感受從而構成的一種「剪輯的藝術」,不只是電影,電視,廣告等影像產物都運用了視聽語言並且也必不可少。
  • 淺析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的鏡頭語言,與故事內核嗅覺化
    在剛落下帷幕的第92屆奧斯卡中,《寄生蟲》以超級黑馬的體質,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打破非英語片獲獎的情況——儘管在84屆上,法國片《藝術家》同樣獲獎,但此片是無聲片。此外,還獲得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導演三大獎項。
  • 《小丑》在本屆奧斯卡從提名到獲獎,為什麼獲獎的轉化率不高?
    所以關於《小丑》這部影片的提名和獲獎結果落差大的討論,北京時間2月12日,好萊塢報導者提出這麼一個觀點:《小丑》在本屆奧斯卡從提名到獲獎,為什麼獲獎的轉化率不高?在本屆奧斯卡提名名單剛出來的時候,《小丑》就以11項提名領跑,當時大家都希望這部DC漫畫改編電影,能夠在本屆奧斯卡上大獲全勝,至少命中四五個獎項。
  • 怎麼結合視聽語言理論綜合談電影?這樣做才能夠把握好電影評論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關於「結合視聽語言談電影」。我前四章介紹了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但是最終目的還是要結合文章來分析。只有兩者相結合,學會實質性的結合,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把握。1、如果你是看不出來電影的視聽語言那你可以理解一下之前我發的文章,多看幾部電影找找感覺,然後在網上對照你自己的思維看看有沒有出錯。
  • 奧斯卡2020獲獎者名單,92屆奧斯卡獲獎電影完整名單
    奧斯卡2020獲獎者名單,92屆奧斯卡獲獎電影完整名單及頒獎典禮。北京時間2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20年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成功舉行,韓國電影《寄生蟲》一炮而紅,成為了第92屆奧斯卡最大黑馬,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
  • 歷屆奧斯卡獲獎及提名電影圍觀
    這段時間,大家手裡都有大把時光,不如多看看好電影來豐富自己的眼界,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下歷屆奧斯卡入圍影片,前三年第一個是當年獲獎電影,17年開始的由大家自己猜一下哪個獲獎,2020年的各視頻軟體暫時還沒更新。
  •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姜文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沒有將影片的故事性、戲劇性等要素作為表現主題,而是將視聽語言作為影片最重要的劇作手段,充分運用各種視聽表達的手段,使得影片處處呈現出一種激情。
  • 從視聽語言、敘事架構、主題思想解讀《菊次郎的夏天》的經典意義
    《菊次郎的夏天》全片以絕佳的視聽語言呈現出故事的奇妙情境;採用雙線交叉式敘事架構,構造出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不同的故事脈絡,在雙線交互中給人以穿透內心的情感共鳴;通過荒誕幽默的公路故事傳遞出最溫情的主題思想:與過去和解,才能找到自我、療愈人生,縱然滿身傷痕,也要以愛面世,溫暖世間,做一個溫暖純良之人。
  • 奧斯卡獲獎電影匯總二:《火箭人》最佳歌曲,《小婦人》最佳服裝
    2020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媒體獎,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今年奧斯卡的獲獎電影是什麼?你對哪部獲獎電影感興趣?在最後一篇文章中,《92屆奧斯卡獲獎電影匯總一:《寄生蟲》是一個大贏家,獲得了4個獎項,中間流娛樂理論介紹了宣布的前7本書。在本文中,我們還分享了剩餘的七本書。
  • 駱導講電影——視聽語言之影調
    黑白灰三大調理論能讓你拍的影像更有質感,讓你知道如何去創作去設計符合故事情節的高質量情緒影像。學會用影調——黑白灰三大調敘事是拍電影的一項重要技法,也是通過高質影像來鑑賞電影的一個重要視聽語言。2、低調:用大面積的黑色調子突出少量的白色塊,將小塊白色部分變成了畫面的視覺中心,而這一小塊白色正是畫面的主題。低調用來強化肅穆,凝重,神秘,寂寞,恐怖等藝術效果。低調的用光特點:「少」,「小」,「側」。光源小,光照面積小,以側逆光為主,光比大,一般1:8左右。
  • 以奧斯卡獲獎電影《芝加哥》為例,探討如何成功使音樂劇電影化
    其中,《芝加哥》作為極具諷刺意味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多年來長盛不衰,更是在2002年被改編為電影,讓更多的人得以領略其韻味和魅力。2003年,電影版《芝加哥》一舉斬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奧斯卡六項大獎,並打破了35年來歌舞片無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局面,成為一部在商業上和口碑上都取得巨大成功的歌舞電影。
  • 史上最經典的16部探討種族歧視的好萊塢電影
    一些人猜測它被奧斯卡忽視是因為演員為非裔美國人的權益發聲。獲獎充滿爭議的電影:《綠皮書》 彼得·法雷利(Peter Farrelly)執導的《綠皮書》(Green Book)贏得了許多獎項,包括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敘述了一名白人司機和一名黑人鋼琴家的故事。一些影評人認為,劇情落入「白人救世主」的窠臼中,並沒有深入探討非裔美國人所面臨的種族主義苦難。
  • 韓國影片《寄生蟲》連奪4項奧斯卡,中國電影還要多久?
    同時也是對類型片極大的肯定,只要類型化到極致就是世界通用的藝術語言。這樣的「奇蹟時刻」去年坎城已經出現過一次,《寄生蟲》意外奪得金棕櫚大獎。也就是說,世界藝術電影、商業電影的兩座最高峰,《寄生蟲》同時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