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子,授權轉自公眾號「葉子的博客」(ID:yezi_blog)
和豌豆媽媽一起關注孩子成長
很早以前就想寫有關孩子音樂啟蒙的文字了,可是遲遲未動筆。因為我本身屬於五音不全的主兒,唱兒歌都會跑調的那種,對於音痴來說,音樂的節奏感好把握,可是拉到檯面上能把大合唱拐到姥姥家去。前幾年教我侄子唱歌(我這樣的還教小朋友唱歌,也是自信太足),唱的是《歌唱祖國》,我打著節拍,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我們唱歌,我們跳舞,慶祝大家新年好!唱完之後,我侄子還樂的屁顛屁顛的,告訴我,明天到學校唱給其他小朋友聽。於是,一群小朋友被我侄子帶跑偏了。
我發現了,不會唱歌的人記歌詞總是容易串,但是不會唱歌的人節奏感很好。只要不張嘴,舞動起來也能感受音樂的魅力。所以,在這裡提醒望娃成為音樂家的新手媽媽們,目的性不要那麼純粹,音樂是一種藝術形象,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孩子的樂感,音樂素養,促進嬰幼兒多方面的成熟與發展。成為一代音樂大師,還需要音樂持續的輸入,喚起孩子的內在興趣。
0-1歲
豌豆豆還在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特別注重胎教的音樂啟蒙。好的音樂能讓孕婦情緒放鬆,這種輕鬆的心態也會感染肚子裡的小寶貝。我看好多孕媽是把耳機放到肚子上,讓孩子感受音樂的溫暖。我都是躺在沙發上,手機上播放一些古典音樂,和肚子裡的娃一起聽。
古典音樂有很多種,包括鋼琴曲,笛子,薩克斯演奏。肚子裡的娃特別喜歡《梁祝》,每次放音樂,他就猛踹肚子,像在羊水袋裡打節拍。都說胎教音樂要聽莫扎特,生出來的孩子會很聰明。其實我感覺只要放輕鬆了,媽媽的情緒穩定是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好處。聽不聽莫扎特也沒關係,多聽一些柔和的音樂,對孩子的發育是有一定的作用。或者有條件的話,可以帶著肚子裡的娃聽一場美妙的音樂會。
給孩子唱歌
無論是肚子的娃,還是剛出生的嬰兒,對媽媽的聲音尤為敏感。即使五音不全的我,哼著《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依然一臉崇拜的眼神看著我。所以,儘管大膽兒的唱吧(不擾民的提前下),你的五音不全不會把孩子帶跑偏的。音樂存在的目的是為了陶冶情操,心情愉悅哼出的歌曲不會太難聽。
給娃唱歌,也是和娃互動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對於哄睡困難的娃,或者經歷腸絞痛的娃,媽媽唱童謠/兒歌,都是對孩子很好的安慰劑。小孩子天生對音樂敏感,家中的火火兔是必備。有的時候兒歌聽煩了,聽聽媽媽的原生天然自帶魔性的歌曲,也是給孩子帶來不同音樂的體驗。
重複孩子咿呀的聲音,孩子在五個月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的發出各種不同的詞兒,咿呀咿呀好聽的旋律像唱歌一樣,寶寶說一句,媽媽學一句,也是親子互動很好的交流方式。
玩具
關於音樂有關的玩具,我在0-1歲玩具清單有寫。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這篇重點說一下撥浪鼓,當時我買的是簡韻三件套,有撥浪鼓,也有沙錘。小月齡的孩子喜歡咬撥浪鼓那個小珠子,玩耍的時候媽媽可以拿著撥浪鼓在旁邊搖一搖,看寶寶的反應。有的撥浪鼓質量不太好,有的時候下面那個支撐的木柄會掉落,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
手搖鈴我推薦日本的麵包超人那款,聲音很輕,顏色和質地都不錯。因為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健全,在孩子耳邊製造巨大的聲響,會導致孩子腦細胞受損,使孩子智力,判斷力,反應能力的發育都會受到阻礙。輕輕柔柔的聲音令人沉醉,而聒噪的雜音帶來都是不好的影響。
自製玩具,我在早教遊戲也提到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豌豆豆特別喜歡玩礦泉水瓶子,比起瓶子來說,買的那些益智玩具都是擺設。我在瓶子裡裝少量的紅豆,綠豆,用手一推,發出譁啦啦的聲音。孩子對聲音的敏感超出了成人,他會輕輕的把瓶子放到耳邊,像聽海螺發出的回聲一樣,眯著眼認真的探索這神奇的事情。
如果孩子再大一點,可以把綠豆,紅豆拿出來,讓孩子用手捏,也可以鍛鍊孩子的精細運動。八個月的體檢有一項測智環節,就是讓小寶寶捏桌子上的葡萄乾。
當然,家裡的每個擺設都可以發出聲音。孩子音樂啟蒙的提前就是對不同聲音的感知,感知高感知低,感知揚長之聲,感知緩慢之意。聽拍手的聲音,聽敲桌子的聲音,聽敲盆的聲音,每一種聲音的出現,都是孩子學習的素材。
1-3歲
1-3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孩子從以前的不會走,到現在的能走會跑。他感知音樂的形式多樣化了。1歲之前是在磨耳朵,1歲之後開始運用這些聲音。
像我們樓對面天天放唱戲的歌曲,只要一外放,豌豆就會喊,媽媽,外面在唱歌。孩子已經開始明白音樂是怎麼回事了,他能區分不同的音樂該跳什麼樣的舞姿。一歲之前,只會舉起手抖著腿踩節奏。一歲之後,開始學著轉圈圈給自己加戲啦!
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
音樂和其他學科一樣,需要多方位接觸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愛上音樂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一朝一夕磨耳朵磨出來的結果。當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足夠強,他會跟著兒歌唱不同的歌曲,尤其鍾愛朗朗上口的旋律。比如包餃子兒歌,如數鴨子兒歌,如大眾熟悉的小蘋果,音樂一響起來,孩子就會跟著節奏哼唱。
大部分孩子都有共性,他們都喜歡毛茸茸的小動物,尤其是小貓小狗。所以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可以選擇動物園,讓孩子聽一聽老虎的嘶吼,狼的嚎叫。或者清晨帶娃遛彎兒的時候,聽聽鳥叫狗叫貓叫,感知不同動物的叫聲,大自然的聲音才是最美妙的存在。
還有一種來源,就是通過讀繪本的方式,讓孩子認識不同樂器發出的音調,不同動物發出的叫聲,《聽,什麼聲音》,小孩子都喜歡,按著按鈕就發出牛的哞叫聲,想想都很有趣。我在0-1歲繪本篇有寫過發聲書,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英文兒歌和童謠都是小孩子特別喜歡的類型,英文兒歌像常見的「one little finger」,「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都是娃愛聽的曲目。如果媽媽會唱的話,可以和孩子跟著音樂一起唱。唱英文兒歌,也是學習英文的一種方式。
童謠兒歌,像蟲兒飛,小老鼠上燈臺,禮貌歌等等一系列兒歌。小朋友一邊聽兒歌,一邊從兒歌中獲取相應的認知信息。大部分的童謠都很短,旋律很輕快,小孩子總是會一邊唱一邊跳。
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不同,在家裡我總是讓小愛音響播放不同樂器的聲音,來一場聽覺盛宴。在外,我總是帶孩子去公園,有一些老人的休閒方式是玩音樂,他們捧著手風琴的時候,會讓孩子停下來聽聽聲音,告訴他樂器的名字。
玩具
前面已經介紹不少有關音樂啟蒙的玩具了。最新618剁手的玩具,買了三件,小孩子果然是三分鐘熱度,玩了幾天徹底撂挑子不睬啦
吉他,這把吉他類似那種音樂玩具,可以按不同的音樂,當然也包括動物的聲音,剛買回來,斜掛著背到後面很拉風的感覺。目前的狀態不是很感興趣,我相信再大一點會重新拿起這把吉他,當一回搖滾小王子。
澳貝電子琴,這個玩具很喜歡,因為坐在小凳子上彈琴的樣子實在是太拉風了。除了彈琴這個功能,還有一個話筒呼叫媽媽的功能,一聲嘶吼的「媽媽」,樓下的大媽都能聽到。孩子爸爸總是問我,他這麼喊擾民嗎?我說把話筒關了,你讓他喊一個也是這個效果,沒有話筒和有話筒的區別,就是音量高低的調節。
架子鼓,匯樂的架子鼓還不錯,我朋友家閨女就是用的這款架子鼓,時不時拿出來敲敲,和爸媽的笑聲合成一首溫馨的家庭交響樂。
玩具其實可以單獨列出來寫一下,因為懶就簡單介紹一下。買玩具樂器,一、一定要買大品牌旗艦店的玩具,質量有保證。二、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三分鐘熱度。三、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融於生活
其實,音樂無處不在。當我們高興的時候,也會嘴角上揚哼著歌兒。所以,我們要把歌曲融於生活中,讓孩子體驗歌曲的魅力,也能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比如,吃飯的時候,可以唱一首吃飯歌。右手拿勺,左手扶碗,身體坐直,兩腿併攏,一口飯,一口菜,寶寶吃得好,乾淨又安靜。
比如,外出孩子不想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唱一下《walking》,walking,walking,walking,stop,stop,stop,這樣歡快的互動方式,讓孩子愛上走路。
比如,洗澡的時候,媽媽可以邊給寶寶洗澡,邊唱兒歌,邊和寶寶互動。
小寶寶 洗澡澡快來洗澡澡浴缸裡面泡一泡感覺真是好香皂塗一塗左擦擦右擦擦清水衝一衝洗呀乾淨了
比如孩子不愛刷牙的時候,也可以唱刷牙歌,一邊唱一邊刷,也蠻有意思的。生活處處是驚喜,音樂都在驚喜中。
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過了一歲之後,小皮猴就上線了。整天蹦蹦跳跳,走的飛快,跑起來老母親都追不上,想蹦起來蹦不起來干著急。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節奏感強的兒歌,讓寶寶跟著節拍一起跳。
比如那首經典的《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和孩子一起做,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手指操,鍛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我常給孩子玩的就是石頭剪刀布手指操,一個石頭一把剪刀小蝸牛,一把剪刀兩把剪刀,小兔子。小孩子對媽媽這種自帶說唱的表揚,非常感興趣。
4-5歲
五歲之前對音樂持續不斷的輸入,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對音樂感知的能力比一般同齡孩子強。他們逐漸形成了固定的音樂審美,對某一種樂器的演奏尤為鍾愛。
此時,家長就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報相應的音樂班。音樂剛剛接觸的時候感覺很好玩,等學習一段時間,美妙的鋼琴聲也會覺得枯燥無味。學習的過程就是這樣,越學越難,我們要鼓勵孩子迎難而上,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要堅持才能獲取回報。
任何啟蒙的基礎都需要細水長流般的輸入,做父母的不要太過於焦慮,尊重孩子的慢節奏,讓孩子慢慢在自己感興趣的音樂上面開花結果。就這樣,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給你們帶來新的啟發。
THE END
豌豆媽媽隨手記
想寫好一點,總覺得時間不太夠用。希望看到此文的你們,可以有所幫助。
本文作者葉子,一枚程式設計師媽媽,用感性的文字和理性的思考,書寫育兒經驗和生活感悟。歡迎關注她的個人原創公號「葉子的博客」(yezi_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