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元稹,在《崔徽歌》中講述了關於崔徽的一些經歷:崔徽是河中府的歌妓,一次偶然,她和一位臨時到蒲州辦事的官員裴敬中相愛了,兩人恩愛繾綣,你儂我儂相處了數月,裴敬中的公事也已經完畢,不得已,兩人只得分離。裴敬中走後,崔徽因為思念和傷心,竟然憂鬱成疾。恰好,有一個叫做丘夏的人,非常善於畫肖像圖,於是崔徽便讓丘夏給自己畫了一幅肖像,寄給裴敬中,並且說:「一旦我沒有畫中人漂亮了,我也會為了郎君而死去」。不久,崔徽竟然真的病重去世了。
這個故事或許有杜撰的成分,但是卻深深感動著許多才子佳人,並且,崔徽的畫像也真實存在著,並且曾出現在東坡的藏品裡,據說,元豐元年(1078年)四月,秦觀到徐州拜謁蘇軾時,便曾經觀賞過這幅崔徽半身像,顯然,多情的秦觀對翠微的故事,也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完這幅畫後,有感而發,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題畫詞,便是下面這首《南鄉子》(另有一說,該詞作於元祐年前作者居京時期)。
該詞從崔徽的畫像入手,描摹出了畫中人的美麗,之後化用宋玉的辭賦表現畫中美人的妙姿,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該詞善用典故來表達自己觀畫後的感情,極富藝術感染力,讓人讀之猶如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崔徽。崔徽因畫師丘夏而永存美麗,故事和畫像又因元稹的詩、秦觀的詞而更增魅力,相輔相成,當真令人無限神往。
南鄉子秦觀妙手寫徽真,水剪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
首句點明畫像中所畫的是崔徽形象,而且特意用「妙手」來形容,說明詞人對於畫家的認可,元稹曾稱讚丘夏說:「善寫儀容得恣把」,足見畫師對人物描摹得惟妙惟肖。
而畫中的人物崔徽,更是美麗至極,詞人只用了七個字來描寫,「水剪雙眸點絳唇」,兩隻眼睛明亮如秋水,嘴唇朱潤仿佛硃砂點染,詞人只重點抓住眼睛和美嘴唇,就勾勒出了崔徽的美貌,的確,眼睛和嘴唇,是最能表現美人神採和美貌的部位,對視之下,動人心神。蘇軾也曾經寫詩讚美過畫中的崔徽,說她是「玉釵半脫雲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當然,蘇軾只勾勒出了粗線條,不寫細緻之處,這或許是詩與詞表現手法的不同,然而,如果將兩人的詩句合起來,卻更加生動地表現了崔徽的美人形象。
接著三句,藉助宋玉這一風流人物來增加詞韻,並點明這是半身像,「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據說,當年宋玉風流倜儻,有位鄰居美女十分愛慕他,總是在牆邊露出半個身子偷望他,長達多年之久。秦觀為什麼又突然拉扯上宋玉呢?這其實是補充上句刻畫的不足,從側面烘託崔徽的美麗,因為宋玉描寫這位鄰居美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直如人間仙女一般,而半身像的崔徽,正如宋玉鄰女,讓人充滿了遐想。
下片,詞人一個轉折,就像描繪到了崔徽的心中,「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要知道,崔徽請丘夏作畫時,心中正懷著悲苦的相思之情,而畫師又以妙筆進行了傳神的描摹,所以畫中的崔徽,翠黛微顰,大有憐色,心中似有無限心酸。而這幅畫流傳到蘇軾、秦觀那個年代,崔徽的悽涼身世早已經成為往事,留下的只有這幅畫,這就足以引起人們的無窮感慨了!
最後,詞人寫出了自己觀畫的感受,「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面對如此美貌的女子,如此傳神的畫筆,詞人還有什麼「堪恨處」呢?原來,堪恨的地方是「無情」,是畫上的美人不能活過來,不是有感情的真人!可妙在詞人又補了一句,任是無情也動人!如此美妙的藝術,即便是不能說話行走,也一樣讓人讚賞不已!這一句,全用羅隱的名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感慨中透著些遺憾,但正因為這樣,也讓這首詞變得更加有餘味了。
總體來說,秦觀的這首詞,以畫入筆,既表現了畫中美人的美麗,也抒發了自己的感情,且詞人善用典故,能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整首詞,也頗有感染力,作為題畫詞,可謂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