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離子電池:中國的機會

2020-12-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儲能網訊:(來源:微信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胡勇勝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二次電池與能源變革

自180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伏特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電池——伏打電堆以來,電池這種能夠提供持續而穩定電流的裝置歷經200餘年的發展,不斷滿足人們對電力靈活運用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巨大需求和對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關注,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種能夠將其他形式能量轉換成的電能預先以化學能的形式存儲下來的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眾多二次電池中,鋰離子電池率先把握住了這一重要發展機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歐洲開啟研究,1991年在日本實現商業化,迅速獲得市場的認可,成為「4C」 產品(即計算機、通訊、網絡和消費電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件。近二十年來,又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鋰離子電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勢頭同樣強勁,同時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電化學規模儲能示範項目中,鋰離子電池的佔比高達80%。目前,全球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製造規模達到了空前水平,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給予了鋰離子電池極高的肯定。

儘管如此,僅靠鋰離子電池這一項儲能技術並不能全面改變傳統能源結構,受鋰資源儲量(~17ppm)和分布不均勻(~70%在南美洲)的限制(特別是我國目前80%鋰資源依賴進口),鋰離子電池難以同時支撐起電動汽車和電網儲能兩大產業的發展。因此,鋰離子電池的替代或備選儲能技術成為世界各國新能源技術競爭焦點,誰將成為繼鋰離子電池之後的另一儲能技術新星備受矚目。

鈉離子電池:後起之秀

在此背景下,與鋰離子電池具有相同工作原理和相似電池構件的鈉離子電池再次受到關注。實際上,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鈉離子電池幾乎與鋰離子電池同時開展研究,由於受當時研究條件的限制和研究者對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情,鈉離子電池的研究曾一度處於緩慢和停滯狀態,直到2010年後鈉離子電池才迎來它的發展轉折與復興,近十年來鈉離子電池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離不開對鋰離子電池研究經驗的成功借鑑,更離不開對鈉離子電池本徵優勢的不斷探索。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鈉離子電池不僅具有鈉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成本低廉、無發展瓶頸、環境友好和兼容鋰離子電池現有生產設備的優勢,還具有較好的功率特性、寬溫度範圍適應性、安全性能和無過放電問題等優勢(圖1)。同時藉助於正負極均可採用鋁箔集流體構造雙極性電池這一特點,可進一步提升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使鈉離子電池向著低成本、長壽命、高比能和高安全的方向邁進。

圖1 鈉離子電池優勢

經過世界各研究組的共同努力,鈉離子電池在電極材料、電解質材料、表徵分析、儲鈉機制探索和電芯技術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鈉離子電池相關文章的發表數量迅速增加,專利的申請數目逐年遞增。2020年,美國能源部公布了對電池研究計劃的布局,著力開展對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基礎研究與先進位造,在此計劃中明確將鈉離子電池作為儲能電池的發展體系。歐盟儲能計劃 「電池2030」 項目公布了未來重點發展的電池體系,包括鋰離子電池、非鋰離子電池和未來新型電池,其中將鈉離子電池列在非鋰離子電池體系的首位。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和創新計劃」更是將「鈉離子材料作為製造用於非汽車應用耐久電池的核心組件」重點發展項目(資助800萬歐元)。截至2020年,全球已約有二十多家企業致力於鈉離子電池的研發,包括英國Faradion公司、法國Timat、日本岸田化學、美國Natron Energy等公司,以及我國的中科海鈉、鈉創新能源、星空鈉電等公司,都在進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相關布局,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由此可見,鈉離子電池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儲能技術。現在的問題是,在新一輪的電池技術角逐中,中國是否有機會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鈉離子電池的商業化?

我國的鈉離子電池發展現狀

從國家能源安全而言,我國的基本國情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提供了肥沃土壤。從能源結構來看,我國是一個富煤、少氣、缺油的國家,致使我國成為煤炭使用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石油進口量世界第一和天然氣進口量世界第一的國家。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能源供求關係深刻變化,我國能源資源約束日益加劇,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如何降低我國對外進口依存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改善生態環境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政府對儲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給予了高度重視,已出臺多項支持政策。2015年0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 做合作共贏夥伴》的重要講話並宣布「中國倡議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能源網際網路是基於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開放共享網絡, 能源網際網路的基礎是儲能。

面對如此龐大的需求,儲能技術的發展迎來了不可忽視的機遇。鈉離子電池技術在中國的商業化進程必將勢不可擋,不僅能夠在構建能源網際網路中發揮重要作用,滿足新能源領域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性能等要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鋰資源短缺引發的儲能電池發展受限問題,是鋰離子電池的有益補充,同時可逐步替代環境汙染嚴重的鉛酸電池,推動我國清潔能源技術應用邁向新臺階,為我國能源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從產業需求推動而言,我國的儲能市場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創造了必要條件。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為緩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清潔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顯,特別是清潔能源消納問題突出,已嚴重製約電力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立泉院士在最新召開的2020年儲能國際峰會中多次倡導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促電動中國,保能源安全。他對我國儲能行業的現狀做了詳細分析,指出2018年全國數據中心共耗電1609億度電,佔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的2.35%;2018年我國棄光、棄風、棄水電量共計1022億度電;隨著5G基站建設進程加快,我國至少需要新建或改造1438萬個基站,存在155 GWh電池的容納空間,對儲能電池的需求必將大幅提升。面對巨大的儲能市場,鈉離子電池以其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的諸多優勢有望在低速電動車、電動船、數據中心、通訊基站、家庭/工業儲能、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和智能電網等多個領域快速發展(圖2),提升我國在儲能技術領域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圖2 鈉離子電池潛在應用領域

從核心技術層面來看,我國的技術儲備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做好了充分準備。我國在鈉離子電池的研發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核心材料體系方面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智慧財產權,部分專利還獲得了美國、日本和歐盟的授權。這預示著我國不僅不會在核心技術方面遭遇卡脖子的危險,而且還有機會為鈉離子電池爭取更大的海外市場。除了關鍵材料的研發,相關企業不斷有序推進關鍵材料放大製備和生產、電芯設計和研製、模塊化集成與管理,推動鈉離子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其中,國內首家專注於鈉離子電池研發的企業——中科海鈉公布的數據顯示,鈉離子電芯能量密度已接近150 Wh/kg, 循環壽命達4000次以上,高低溫性能優異、安全性高、具備快充能力;並於2018年6月,推出了全球首輛鈉離子電池(72 V80 Ah)驅動的低速電動車,並於2019年3月發布了世界首座30 kW/100 kWh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標誌我國在鈉離子電池的應用示範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我國在鈉離子電池產品研發製造、標準制定以及市場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全面展開,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商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全球大規模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眾多電化學儲能技術中,作為最接近鋰離子電池技術的鈉離子電池將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在儲能領域擁有廣闊的用武之地。我國鈉離子電池在基礎研究、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推進速度方面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已具備了先發優勢。因此,無論從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等角度,還是企業自身技術發展和產業布局等角度,中國都有機會獲得鈉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引領鈉離子電池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趨勢,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鈉離子電池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

原標題:鈉離子電池:中國的機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鈉離子電池能取代鋰離子電池嗎?
    鈉離子電池是鋰電池的潛在替代品,但鋰離子電池的陽極卻不能為鈉離子電池提供同樣的性能。對於鈉離子電池來說,缺乏結晶結構的無定形碳被認為是一種有用的陽極,因為它有缺陷和空隙,可以用來儲存鈉離子。氮/磷摻雜的碳也具有不錯的電性能。
  • 華盛頓州立大學開發出媲美鋰電的鈉離子電池
    日前,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和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鈉離子電池,這種電池的儲能能力和一些商用鋰離子電池的化學性能相當,這使得利用豐富而廉價的材料開發出一種可能可行的電池技術成為可能。
  • 進展|一種高容量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模型材料
    由於鈉資源儲量豐富且成本低廉,室溫鈉離子電池在未來大規模儲能應用上表現出巨大的潛力,近兩年已經在低速電動車和儲能電站上成功實現了應用示範。O3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具備製備工藝簡單、比容量高、首周庫侖效率高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Faradion與IPLTech合作 為印度商用車研發高能量鈉離子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鈉離子電池技術世界領導者——英國Faradion公司宣布和印度公司Infraprime Logistics Technologies(IPLTech)建立新型合作夥伴關係,為印度商用車市場生產高能量鈉離子電池。
  • 鈉離子電池出爐!比三元鋰更耐用,500次充放電不損耗容量
    近期,一個來自倫敦的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了經過500次充放電而不損失電池容量的鈉離子電池,該團隊成功研發的鈉離子電池或將解決三元鋰電池的不穩定和價格高的問題。除倫敦的研發團隊外,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也對鈉離子電池展開了相關研究,攻克了阻止鈉離子流動的鈉晶體堆積問題。
  • 日本研發硬碳電極材料制高容量鈉離子電池 能量密度比鋰電池高19%
    硬碳電極材料容量更高意味著,與鋰離子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增加了19%(圖片來源:日本理科大學) 截至目前,可充電電池因在容量
  • 科學家發現新奇的亮藍色礦物 有助於打造更好的鈉離子電池陰極
    ▼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從一種新發現的礦物身上,發現了有助於改善下一代電池性能的一個關鍵因素。與普通鋰離子電池一樣,鈉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也是通過液體電解質在兩極之間來回傳送離子,遺憾的是目前的設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鈉離子電池助力電網儲能、硫硒化鉬雜化負極、陽離子COF、硝酸鋰...
    01 鈉離子電池為電網儲能鋪平道路 最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激增為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希望。鈉離子電池(NIBs)因鈉元素豐富,具有潛在的電化學性能和對環境有益的性質,因此被視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存儲技術。此外,鈉電池材料的新進展使得能夠採用一些不含稀有元素(如Li、Co、Ni)的高電壓和高容量正極,從而為低成本的NIBs提供了有效途徑,使得其在能量密度上可與鋰電池相媲美,而又能夠同時服務於大規模電網儲能的需求。
  • 電池領域一重大突破,攻克了電池容量和充電速度兩大技術難題!
    目前使用的電池主要是鋰電池,首個鋰電池是在1970年做成的,經過了21年的發展,高1991年才成功被索尼商用,從此給電子消費產品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國內鋰電池的發展是從1996年開始的,是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的帶領下研製出鋰離子電池,陳立泉也成為了中國鋰電產業的奠基人,知道現在80歲了還依然在做相關的研究。
  • 固態鈉金屬電池新突破:大連化物所研製出新型電解質
    該種電池有著 55 mAh/g 的可逆放電容量,與主流鋰電池類似,同時具備優異的安全性能,以及遠超當前鋰電池的循環壽命表現。該種電池在 5 庫倫的大電流快充下,仍可以保持1000次循環壽命。IT之家了解到,鈉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使用成本更低,在鋰離子電池發展遇到瓶頸的今天,採用納金屬製作電池是目前研發的一個方向。
  • 研究人員以動物骨骼為靈感開發鈉正極 提高電池穩定性
    蓋世汽車訊 鈉離子電池有望取代鋰離子電池,用於大規模儲能設施。與鋰離子電池相比,它具有比能量高、安全性能好等優點,尤其是鈉儲量豐富。然而,鈉正極較難開發,因為電子通過正極材料進入電池中,許多候選材料不穩定或無法承受高壓。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與市場 產業化尚遠!
    中國氧化物固態電池技術全球領先,龍頭臺灣輝能、江蘇清陶、北京衛藍、贛鋒鋰業已有產品商用;美國初創公司中Solid Power預計固態電池上市2021年,裝車時間2026年,QuantumScape主打1000Wh/L以上、380-500Wh/kg的高能量密度;日本舉全國之力,聯合豐田、松下等公司和高校發展硫化物固態電池,預計2025、2030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在日本動力電池市場的滲透率分別達50%、95%
  • 把自己變成電池
    上世紀90年代末在中國出版的科普探險小說《哈爾羅傑歷險記》是許多動物愛好者的童年啟蒙,這套小說情節引人入勝,涉及動物的知識也大部分準確可靠,但有些情節,尤其涉及到人與動物的互動,又極盡誇張離奇,充滿人類主觀視角的不切實際與一廂情願
  • 鋰電池的發展史 「未來電池」的當下思考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Arumugam Manthiram發表的一篇新論文考察了這項技術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的初步發現到今天研究「未來電池」的研究人員的考慮。Manthiram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深入研究了鋰離子技術的歷史,並探討了影響當前新電池概念研究的問題。Manthiram說:「隨著我們大規模部署鋰離子電池,成本和可持續性變得至關重要。此外,為了跟上可攜式電子設備的發展,並提高電動汽車的行駛範圍,人們希望將能量密度提高到現有水平之上。」20世紀70年代,埃克森美孚公司的M.
  • 精曜、新日光連袂出擊,在臺量產異質結電池
    研發關鍵設備,帶動HJT需求 臺灣光伏設備廠商精曜科技上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從新日光獲得追加訂單,該公司此前曾表示,其與正在開發雙面電池的領先亞洲太陽能電池製造商達成協議。報導臺灣和中國大陸科技新聞的Digitimes上周五表示,該生產線年產量將為50MWp。
  • 中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公司
    打開APP 中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公司 若風 發表於 2020-12-10 15:26:24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汽車生產國和汽車的銷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