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裡,不如你」,朋友圈經常會刷到這首詩。甚至有很多男生會用這句「春風十裡,不如你」向心愛的女生表白。
然而這句詩真的可以用來誇女孩嗎?
這句詩的源自「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是杜牧為13歲的雛妓所寫。
贈別二首·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說到文人和歌伎的交往,很多人都會想到北宋的柳永。
當時柳永在青樓有多受歡迎呢?「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
而在柳永去世後,與他交好的歌妓在每年的清明節相約前往墓地祭掃,就是後世所言的「吊柳會」。
當然,除了柳永,唐宋不少文人都曾流連煙花之地,例如晚唐的詩人杜牧就是如此。
他在晚年追憶昔日生活時,曾自我調侃「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對於風流人士來說,揚州簡直就是人間天堂,那裡「九裡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如仙境」。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增孺看中,授予他掌書記一職,主要負責府中的書信往來,當時杜牧就居住在揚州。
他在閒暇之餘常常出入秦樓楚館,飲酒作樂,好不暢快。
由於他太過頻繁出入煙花柳巷,他的上司牛增孺都看不下去了,勸他安分點。
他卻百般抵賴,「某幸常自檢首,不至貽尊憂耳」,大意就是自己還是很自律,不勞大人費心。
沒想到的是牛增孺居然拿出了一大疊的紙張,上面記錄的都是杜牧這段時日的荒唐行徑,甚至具體到了某日某時,去了哪家青樓,找了哪位美女。
杜牧看後羞愧不已。
這段故事被記錄在《太平廣記》中,常被作為杜牧風流的證據。
而這首《贈別》就是他在離開揚州時,為13歲的雛妓所寫,最後兩句驚豔了世人上千年。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開頭兩句不僅點出了歌妓的年齡,還突出了她的美貌。
「娉娉嫋嫋」一詞將歌妓的窈窕身姿寫到了極致,讓人仿佛看到了那清麗絕妙的倩影。
這一句和他後來追憶的「楚腰纖細掌中輕」也算是前後呼應了。
而「豆蔻」一句看似寫花,實際是在盛讚女子的青春美麗。
豆蔻原本是盛產於南方的一種花卉,種子有芳香氣味,南方人常常在其還未完全綻放時取之,稱為「含胎花」。
而杜牧這裡以此來比喻十三四歲含苞待放的女子,也是十分貼切了。
後來我們所說的「豆蔻年華」便是出自這裡了。
蘇軾在新婚之時,也曾引用這句詩盛讚自己的妻子,「淨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可見這句詩對後世影響還是很大的。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兩句充滿了不舍之情,浪漫唯美,歷來為後世所稱道。
「春風十裡」這四字寫盡了揚州的繁華盛景,後來秦觀的「春風十裡柔情」、賀鑄的「春風十裡斷人腸」、韓琦的「春風十裡上珠簾」大概都是脫胎於這一句。
揚州城十裡長街不知有多少佳麗,身著紅衣翠袖,立在珠簾下,可是在詩人的眼中卻都比不上那和他依依惜別的女子,足見他對那雛妓是有多麼不舍。
他在另一首《贈別》中還曾言「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纏綿不盡的情思可見一斑。
而這裡的「卷上珠簾總不如」稍顯委婉,卻有一種含而不露的韻味,引人遐想。
全詩寫得很是唯美婉轉,將揚州雛妓的青春美麗,十裡繁華寫到了極致,短短28字,令人回味無窮。
後來人們常用「春風十裡,不如你」來誇女孩,但是有些人卻認為這是杜牧為雛妓而寫,用來誇女孩並不合適,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