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失意時出遊,杜牧李商隱各寫一首《登樂遊原》,誰意境更高?

2020-12-24 暮城煙雨遙

晚唐詩壇上,李商隱與杜牧並稱「小李杜」,二人曾經先後來到長安城外的「樂遊原」,並寫兩首重名的七絕詩。

其中李商隱的《登樂遊原》被選入中學基礎教育課本,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更是天下聞名。而杜牧的《登樂遊原》,大部分人卻沒有見過。

杜牧師法杜甫,喜歡以賦代詩,用語淺明。同樣是借景抒情,他和李商隱在詩中表達的感情卻截然相反,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小李杜」這兩首同名詩。

一、杜牧《登樂遊原》

《登樂遊原》——唐·杜牧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詩歌意譯:

無垠的長空之下,一隻孤雁正迎著太陽的方向飛翔,並漸漸消失在了遠方。萬古風流也以同樣的方式,湮沒於歷史的長河。

當年漢家天下是多麼風光,可是如今我們還能看到些什麼呢?只餘下五陵原上一排排的樹木,在瑟瑟秋風中搖晃。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杜牧主動向朝廷請求外放去湖州當刺史,這一首詩應當是地他離開長安時所作。當時杜牧已經四十有七,離他辭世只剩下兩年的時光。

這個時期的他在仕途中談不上有太大的不順,只不過他對於政治上的熱情已經逐漸減退,開始心灰意懶了。因為他認為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一些事情。

那一天,他登上長安城南的樂遊原,看到一隻大雁在長空中飛翔。它漸飛漸遠,慢慢變成了一個黑點,直至完全消失。

於是心中生起了感嘆:人世中的千裡江山,萬古風流,在時間的長河裡是多麼的渺小啊不信你看看眼前的樂遊原,那裡曾經聳立著一座座巍峨的漢家園林,可是現在你們還能看到什麼呢?

一代人、十代人、百代人的努力;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的積累,終究是敵不過時間的消磨。五陵原上的樹木早已經看穿了這一切,於是無不在瑟瑟的秋風中搖頭晃腦,發出嘆息。

晚唐朝廷中持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還在激烈地上演。杜牧少年成名時,曾得到牛黨領袖牛僧孺的賞識與資助,後來李黨得勢,他在朝中就受到了排擠,一直不能得到重用。

到了人生暮年,杜牧把很多事都看淡了,於是主動要求外放為官。在離開長安的前夕,杜牧作《將赴吳興登樂原一絕》,提到他在朝中倍受清落,於是「欲把一麾江海去」。

可是他在離開長安時,依然「樂遊原上望昭陵」,希望唐朝能再出一個像太宗李世民一樣的賢君。不過在本文提到的《登樂遊原》中,他的想法卻和前面那首詩是矛盾的。

《登樂遊原》表現出的,是一種完全悲觀的情緒。而在這首詩中,他竟然連再出明君的願望也沒有了。既然一切皇圖霸業,最終都難免黯淡收場,那麼我們現在又何必過分操心呢?

大概這時候的杜牧,身體已經出現了衰老的跡象。他到湖州任刺史一年之後又被調回了長安,升了官。可是到了公元852年的冬天,他忽然病重不治,離開了人世。

二、李、杜《登樂遊原》的區別

《登樂遊原》——唐·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這一首詩曾經被解讀過無數次,這裡我就不細說了。只是談一下他與杜牧的《登樂遊原》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同是借景抒情的作品,李商隱這首詩因最末的一句「只是近黃昏」的不同解釋,顯得更加「隱晦」。

李商隱創作這首詩的時間大概是在他三十剛出頭的時候,當時他父親與恩人相繼去世,他因為丁憂回鄉。心情不好,就駕車到樂遊原遊玩,最後即興賦了一首詩。

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商隱,未能預料到自己將一輩子沉淪下僚,他對前面是充滿期望的。儘管他清晰地意識到:大唐的政治已經陷入了一片泥沼當中。

看到漢家園林的遺址,就聯想到唐王朝的風雨飄搖。可是李商隱並不悲觀,他用夕陽的美景來勸勉自己:它之所以這麼美,正是因為它處在黃昏之中。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正是在國家危亡的時刻,才有年輕人大展拳腳的機會。再加上當時他政治上的靠山李德裕還在,因此李商隱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情懷,和杜牧是完全相反的,李商隱是樂觀向上的。

另外,杜牧的詩雖然表達的是一種絕望悲觀的情緒。但是詩的格局比較大,尤其是第一聯,是站在無休無止的時間長河中,以歷史的高度來俯瞰紅塵,得出人生渺小的結論也是必然的。

李商隱雖然提到了「夕陽」,不過總體上來說還是站在平視的角度,觀察身邊的事物。因為三十出頭的他,當時並沒有經歷過四十七歲的杜牧經歷過的那些事。

李商隱和杜牧並稱「小李杜」,杜牧的風格雖然有點像杜甫,但李商隱卻並不太像「李白」。事實上李商隱的詩風略有一點像李賀。大部分都寫得神秘而隱晦,還隱約帶著一絲憂傷的情緒。

李商隱這首《登樂遊原》,從「不適」寫起,最後的結局卻顯得比較輕快。杜牧的《登樂遊原》顯然不如李商隱的詩意朦朧,它表現的主題有一些陳舊,不過開篇畫面感極強,依然能令人生出共鳴。

結語

公元845年前後,三十二歲的李商隱退居太原,將親人安葬後,時常往來於京師之間。某一日,他偶然在樂遊原上散心時寫下了一首詩,抒發心中的感情。

五年之後,四十七歲的杜牧也來到了同一個地方,寫下了一首同題詩。兩個人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相似的。

杜牧曾被視為「牛黨」中人,李商隱則被看成「李黨」中人。李商隱自樂遊原來到京城後,只是短暫地在秘書省當了幾個月官,就因為李德裕倒臺,迅速被逐出權力中心,從此一輩子當別人的幕僚。杜牧雖然留在京中,卻被人閒置。空有一腔愛國抱負,無處施展。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後來又有無數的文人騷客登上樂遊原,寫下了他們對人生的期盼。但無論是怎樣的奇才,當時的他們,對於自己人生後來的結局,同樣是無法預料的。

如此看來,還是杜牧說得正確。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個人也好,王朝也罷,最終都會在歷史進程之中雲散煙消。

相關焦點

  • 李商隱和杜牧同寫《登樂遊原》,兩首都是經典,但是高下立判!
    李商隱和杜牧那都是晚唐最重的詩人,兩個人才華相當,留下了很多優美的名篇佳作,特別是他們的愛情詩,每一首都情意綿綿充滿了濃濃的愛意,不過兩個人一直被後人拿來作比較,想要知道誰的作品更好?其實兩個人也是寫過相同的題材,李商隱寫了一首經典的五言絕句《登樂遊原》;那麼杜牧也寫過一首七言絕句,名字都是一模一樣,我們來讀一讀這兩首詩,看看到底誰的更好。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杜牧登樂遊原寫下一首詩,很多人沒讀過,但其中一句卻人人皆知
    到唐代時樂遊苑已荒廢,漸漸被稱作樂遊原。但它卻是長安城地勢最高之處,最宜登高攬勝。自唐代以後,很多詩人都曾登上樂遊原攬望長安城勝景,寫下璀璨詩篇,李白、李商隱、杜牧、張九齡、張祜、錢起等等都曾有登臨樂遊原的佳作傳世。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便是李商隱的那首《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 未來講堂|李商隱《登樂遊原》 誦讀:鮑大志
    今天,由話劇演員鮑大志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登樂遊原》。點擊收看登樂遊原作者|李商隱(唐) 誦讀|鮑大志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並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在家族裡都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詩人因受「牛李黨爭」牽連,以致仕途異常失意,無法施展抱負,此詩正是其鬱悶心境的真實寫照。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此詩寫於會昌四、五年間(844-845),詩人因擔憂唐武宗患病,不久於人世而作。
  • 李商隱模仿長吉體,寫下一首詩,意境新奇,含義隱約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詩人,他與杜牧齊名,卻一生命運坎坷。李商隱的詩歌既有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有時又極具浪漫和想像。也許正因為詩人經常四處漂泊,所以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疾苦,以及世道的艱難,所以他的詩歌也就更能打動讀者。
  • 李商隱《樂遊原》詩詞賞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我們語文課本裡面的常客。他被人成為「小李」,是區別於李白的存在,跟當時的杜牧並稱為「小李杜」。很多人會想,到底是杜牧的成就更高還是李商隱的成就更高,「李杜」,李排在前面,是不是說明李商隱的成就更高?
  • 李商隱最深奧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就讓人迷糊,千百年來備受推崇
    小李杜是誰?「李」指的是李商隱,「杜」則是杜牧,就是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哥們。李商隱自稱具有皇族宗室身份,即使他的話可信,應該也只是旁支,血緣關係比較遠,因為祖並沒有人做過大官。李商隱命運多舛,原本父親當過縣令,只是在李商隱十歲時,父親就病中去世,家庭狀況瞬間改變,城裡生活成本太高,母親只能帶他回到農村老家。
  • 杜牧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28字極盡浪漫,最後1句成千古名句
    中唐詩人有韓孟,有元白,他們一個尚險怪,一個尚平易,都對後世詩歌的發展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晚唐詩人中,則首推杜牧與李商隱,這是唐詩走向末路時,迸發出來的最後的光芒。李商隱和杜牧,雖然同屬晚唐,其不同之處則甚多。
  • 唐代李商隱《板橋曉別》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李商隱在此地遇見詩人李郢,可能還有李郢在汴州的情人。聚散匆匆,歡宴言別,於是一首奇幻絢麗的離別詩在李商隱的腦海油然而生,遂揮筆墨,寫下此詩。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 湖州,曾經是杜牧時刻魂牽夢縈的風花雪月之地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唐 杜牧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樂遊原在賞析杜牧的這首《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為什麼杜牧非要去吳興(浙江湖州)?他為什麼不要求去曾經政績卓著的黃州?也不要求去「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揚州?
  • 李商隱一首詩寫夕陽,江山萬裡如畫,孤鴻一隻無家
    夕陽是詩詞中常見的意境,詩人的身世和處境不同,感受也各異。有的表達對美好的留戀,如晏殊的「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而唐代詩人李商隱,經歷了人生太多的坎坷,他筆下的夕陽,卻又是另一個意境。他曾經心情舒暢,寫過登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心情沉重時還寫過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同一位小李有一次在夕陽下登樓遠望,再一次寫夕陽,卻又是一番景象。夕陽樓 唐代:李商隱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 共賞唐詩之美,李商隱《樂遊原》
    樂遊原 / 登樂遊原 唐·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這個地方在唐代是一處遊覽勝地,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這首《樂遊原》正是作者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
  • 唐代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此詩是開成四年(839)所作,時杜牧三十七歲杜牧於開成三年在宣州幕中,是年冬,內升左補闕、史館修撰,次年(即開成四年)春初,赴京供職,離宣州時作此詩。 杜牧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優美的意境千百年來令人叫絕!
    揚州之美,唐代豔稱,歷代詩人更是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名篇,其中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經典詩作《寄揚州韓綽判官》,則以優美的意境,一直以來令人叫絕。
  • 杜牧:我可以為宮女代言,但誰又能理解我的憂傷?
    寫的是失意的宮女獨自生活的孤寂幽怨之情。杜牧雖然是替人言,其實也是在替自己而悲。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20歲時便博通經史,23歲就寫出了千古名篇《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可謂意氣風發,大有一展抱負之勢,他的作品也在坊間到處流傳。
  • 唐代李商隱《辛未七夕》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李商隱只好硬著頭皮回京向令狐綯求情,爭取得到諒解並能推薦自己。但此職距李商隱原來的理想差距還很大,他並未能如願以償。於是,他便在七夕之時創作此詩,借牛郎織女之事抒發自己喜悅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憂傷的情懷。
  • 李商隱的邊塞詩與黃昏意象,是大唐落日的最後餘暉,覆滅只是必然
    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李商隱與他同時代的杜牧一樣,在感嘆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將諸多的筆墨留給了晚唐的邊塞,從李商隱的邊塞詩中我們能夠窺探出晚唐初期的邊塞危機。《富平少侯》可以看作李商隱的一首諷喻詩或者說是政治詩,但是其中的一句是李商隱現存的最早反映邊塞的詩句:「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
  • 杜甫詩一直被模仿很難被超越,李商隱酒席隨手仿一首,成千古名作
    其實即便是在唐代,已有很多文人不斷模仿他們的作品,其中不乏才華卓著的大詩人,比如李商隱。李商隱,生卒年介於約公元813年至約公元858年,比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小了約100歲。李商隱生於晚唐,此時詩歌的大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他仍然抓住了唐詩風神的尾巴,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李商隱的詩想像奇特瑰麗,風格穠麗,刻意追求詩美。
  • 唐代李商隱《流鶯》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 李商隱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李商隱,字義山,唐代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他的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讀起來纏綿悱惻,優美動人。除此之外,李商隱也有一些冷門但很美的詩,例如《細雨》。
  • 杜牧最打臉的一首詩,平生不喜白居易,卻寫了一首與白齊名的長詩
    李商隱的朦朧綽約之美,杜牧的清麗幽微之美,俱都為後世詩壇所稱讚。尤其是杜牧的絕句,神韻清遠、託興幽微、意境幽美、韻味雋永,被沈德潛稱為「盛唐絕之嗣響」。不論是寫景抒懷還是詠史懷古,杜牧的絕句都給人以幽美之感,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