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講堂|李商隱《登樂遊原》 誦讀:鮑大志

2020-12-24 澎湃新聞

未來講堂|李商隱《登樂遊原》 誦讀:鮑大志

2020-12-02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陶冶情操。讓我們傳承經典,引領未來!

今天,由話劇演員鮑大志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登樂遊原》。

點擊收看

登樂遊原

作者|李商隱(唐) 誦讀|鮑大志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

作者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潦倒終身。大中末年(約858),病逝於鄭州。其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尤為廣傳。其詩文思精奇,唯美婉曲,擅長用典,隱晦獨特。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並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在家族裡都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詩人因受「牛李黨爭」牽連,以致仕途異常失意,無法施展抱負,此詩正是其鬱悶心境的真實寫照。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此詩寫於會昌四、五年間(844-845),詩人因擔憂唐武宗患病,不久於人世而作。

詩中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寫暮色漸至,詩人情緒鬱悶,希望排遣心底的不適意,便駕著車登上了古原。此處緊扣詩題,點出了登古原,即樂遊原的時間和原因。樂遊原是唐代遊覽勝地,文人墨客到此登高臨遠,觀景覽勝,或遊目騁懷,消除胸中塊壘。

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承接前兩句的詩意,寫詩人在古原上觀景,只見落日依山,彩霞滿天,古原上一草一木,無不鍍上一層金光,閃耀輝煌,璀璨瑰麗,美不勝收。詩人不禁驚嘆造物神奇:夕陽真是無比美好!在讚美的喜悅感過後,詩人又想到,這絢麗絕倫的景色消退之後,就是黑幕降臨,夜色沉沉。頓時又無比惋惜,感嘆「無限好」的夕陽很快終結,因為已臨近黃昏了。

詩人在政治黨爭中懷才不遇,心情抑鬱,此時在古原上看到夕陽如此美好,也終將沒落,遂有英雄遲暮之悲,同時憂慮唐室國運將盡,深感無論個人和國家,都陷於嚴重危機,似都時不我與,無力回天,因此感慨「只是近黃昏」。詩中連用了三次意義相近的意象:「向晚」「夕陽」「黃昏」,既是層層遞進地抒發了詩人心中傷逝美好時光的悲涼之情,也藉此建立了一個「人有情而人生無常、宇宙無情卻自然更替」的禪境。

全詩語言簡易,似是隨口吟來,卻又情深感人,充滿哲思,意境深遠。其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千古名言,原有感懷暮景之意,後又被世人引申至熱愛生命、心光不滅的積極寓意。可見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的文字,在歷史的長河中往往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

誦讀人介紹

鮑大志,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中國內地影視劇男演員。影視作品:《地下交通站》《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三國演義》《射鵰英雄傳》《鶴唳華亭》。話劇作品:《吳王⾦⼽越王劍》《旮旯胡同》《杜甫》《家》。2019年獲中國「星銳榜」藝術傳承盛典「德藝雙馨」餞行大使榮譽。

原標題:《未來講堂|李商隱《登樂遊原》 誦讀:鮑大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