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銀燭的燭光照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扑打著不時飛來的螢火蟲。夜色裡的石階清涼如水一般冰冷,靜靜地坐在石階上,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這也是一首宮怨詩。寫的是失意的宮女獨自生活的孤寂幽怨之情。杜牧雖然是替人言,其實也是在替自己而悲。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20歲時便博通經史,23歲就寫出了千古名篇《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可謂意氣風發,大有一展抱負之勢,他的作品也在坊間到處流傳。然而正當此時,他卻和李商隱一樣,陷入牛李黨政,因「為人風流倜儻,不拘小節」而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不被宰相重用。確實,這是的杜牧,常常自恃才高,流連青樓歌姬不知歸。在加上牛李黨爭之時,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因此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不受重用甚至排擠出朝廷,也可以理解。於是在會昌二年(842年),他被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在黃州任上,無異於貶謫,但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還是文人。世雲「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杜牧在黃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為政清廉,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愛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裡以文會友。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杜牧和那個失意的宮女一樣,宮女得不到皇帝的寵愛而孤獨終老,而杜牧則因得不到國家朝廷的重用而鬱郁不得志,最終病重而亡。身份雖然懸殊,但命運卻何其相似。或許正因此,所以杜牧才能深切體會到宮女的悲傷。
然而杜牧可以為宮女代言,誰又能理解杜牧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