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臨終之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
1549年,已近80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著手創作《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這尊雕像。這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最末期的作品。已近80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著手創作《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這尊雕像。這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最末期的作品。
他所有的雕像作品,都充滿痛苦,仿佛像從石頭禁錮中解脫。但米開朗基羅直到晚年,才真的從中解脫。因為藝術已經無法滿足他,他追求的是永恆。
----羅丹(十九世紀雕塑家)
該死的這雙手,該死的時光流逝,該死的孤獨寂寞,還有該死的大理石!只願我所有的創作不曾留下,因為我做的還不夠,該死的我,竟敢模仿上帝,創造生命,而未盡力活出自己的人生。
----紀錄片《米開朗基羅》自述
1549年,已近80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著手創作《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Rondanini Pieta),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這尊雕像。
這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最末期的作品,他以一種全新的、幾近抽象的風格創作。
《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沒有優美均衡的結構,也沒有光潔的外貌,就連人物的造型也是採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與其年輕時的「聖母憐子」截然不同。
在年輕時的《聖母憐子》中,米開朗基羅更注重作品的和諧之美,優美的作品是雕塑材質、主題與靈魂高度統一的凝結。
晚年的米開朗基羅重新審視聖母哀悼基督這一主題,表現出更耐人尋味、深層次的痛苦。他採用更為濃厚的象徵主義表現手法,追求精神上的聖神境界。基督羸弱的軀體傳遞了滿眼的哀傷,沉重的軀體成為負擔,也成為靈魂的累贅。
《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只有基督和聖母兩個人物,聖子基督顯得異常虛弱,勉強站立,聖母瑪利亞在他身後,竭力想要支撐起基督,聖母子相互支撐,在雕塑中幾乎合二為一。
細長的、晚期哥德式風格的基督和聖母的身體脫離了此前那種完美、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即將戰勝死亡陰影的基督與他哀傷的母親的形體合而為一,尚未完成的軀體仿佛從石材中掙脫出來。
米開朗基羅的雕像渾然一體,有一種由內向外不被約束的力量,在他看來,雕塑是將人體從「石頭的牢獄」中解放出來,雕塑這種形式所表達的就是一種激烈衝突,而這正是其"神聖而痛苦」的所在。
在《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這件半成品中,觀者也能感受到靈魂衝破短暫的肉體的那種動力。
關於《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
作品持續至米開朗基羅去世都未完成;
米開朗基羅以一種全新的、幾近抽象的風格表現;
米開朗基羅採用更為濃厚的象徵主義
表現手法,
追求精神上的聖神境界;
表現靈魂衝破短暫的肉體的那種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