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每個人都喜歡的詞彙,從人生的角度來說,它意味著沒有遺憾,沒有殘缺,心想事成。可我們都很清楚,完美很難達成,對於人生如此,對於文物更是如此,小編找出了五件文物,它們都有殘缺,卻也因此美麗,究竟是什麼文物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那人世間的事情就不可能沒有殘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這句話寓意深重,表達了殘缺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殘缺是必然存在的,但它並不一定都造成壞影響,對於人而言,殘缺就是磨難: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由此可見,殘缺的存在有它獨特的價值,對於人是這樣,對於物品也是如此。
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它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斷臂維納斯。雕像中的維納斯,身材是優美的曲線,五官十分精緻,整體呈現出微扭動的姿態,兩臂遺失沒有影響人們的愛慕之心,反倒成就了它的盛名。接下來的五件文物,也都有殘缺,卻又「因禍得福」。
第一件出名的寶物叫做「金鑲玉璽」,大多數人第一次了解它都是在《三國演義》中,孫堅、袁術先後因它而亡。其實它最早是戰國時期的和氏璧,後來秦始皇命人將其琢為玉璽,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這個秦始皇用來傳國的玉璽,並沒有延續大秦的血脈,反倒是到了劉邦的手中,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位,逼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從,怒摔玉璽,玉璽一角崩落,後來工匠使用黃金縫補,這才有了後世的「金鑲玉璽」。
第二件則是我國最大的鼎——后母戊鼎,這是商朝鑄造的鼎,距今也有3000多年了,它不僅是我國已知最大的鼎,還是已知古代最大的青銅器,我們從它身上可以看到商朝燦爛的「青銅文明」。 它的名字由來也很傳奇,在鼎的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這是先人給它刻下的名字烙印。可就是這樣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它也是有殘缺的,它一端的「鼎耳」是人工製作的,在漫長的時光裡,它「經歷」了苦難的折磨,這雖然讓它變得殘缺,卻愈發的彰顯了它的價值。
下一件文物叫做《命運三女神》,它本不是一個獨立的文物,原來是帕特農神廟東山牆上群雕的一部分,但現存的只有這三位女神。令人感到更加可惜的是,這三位女神都沒有頭部和雙臂,但好在有專家破解了她們的身份,她們分別是秩序女神、公正女神與和平女神。雖然沒有了頭部和雙臂,但她們依然是十分有價值的文物,她們身著古希臘的寬大衣裙,但依舊能看到她們體態豐滿而優美,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也是不可多得的雕塑珍品。
第四件文物有「世界上最美雕像」之稱,它就是古埃及王后納芙蒂蒂雕像。1912年,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了納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由於在之前從未發現過這樣的文物,所以它成為了當時考古界的大事件,納芙蒂蒂不僅被世人熟知,而且還得到了「最美女人」的美譽。可是這件文物依舊不是完美的。如果您有幸到柏林博物館,您就會見到它的真身,它自然美麗動人,但左眼卻有些殘缺,可正是這種殘缺,讓它更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最後一「件」因為殘缺而出名的文物很特殊,它不是一個物體,而是一座神廟。它是底比斯古城最完整的建築群——卡納克神廟。它是由134根柱子搭建的神廟,堪稱世界奇蹟,但令人遺憾的是,廟中的荷魯斯金像卻不知所蹤。不過卡納克神廟卻因此得以長存,試想一下,如果有金像在,這座神廟還能夠在戰亂中得以保全嗎?
這五件文物都是有殘缺的,但它們卻因此成為了無價之寶,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對於我們人類而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的不需要苛求自己事事做到完美,接受殘缺也是一種勇氣和智慧呀!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資料來源:1、《古代埃及史》劉文鵬著:商務印書館出版
2、《西洋古董鑑賞》(英)米勒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