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贈汪倫》[唐] 李白,選自部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
這首詩是李白在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要走時,汪倫踏歌【踏歌: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出拍子,邊踏邊唱】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
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不及:比不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託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第二首,《小兒垂釣》[唐] 胡令能,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
「蓬頭」和「蓬頭垢面」的「蓬頭」難道不是一個意思?「垂綸」是什麼東西?「莓苔」是草莓的屁股?
《小兒垂釣》這首詩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古詩描寫的是一個頭髮蓬亂的小孩子學釣魚,這裡「蓬頭」主要是突出小孩的外貌,表現出小孩天真可愛的一面,其中「垂綸」就是「釣魚」的意思。
「側坐莓苔草映身」,這裡的「莓」是 一種野草,而「苔」則是苔蘚植物。「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溼地方的低等植物。小孩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掩映住了他的身子。路人向小孩招手,【借問:打聽】想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孩卻唯恐驚嚇到魚兒,一直不開口回應【應人:回應、應答】,將小孩子釣魚時專心致志,認真可愛的樣子描繪的活靈活現。
第三首,《山居秋暝》[唐]王維,出自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的「浣女」是指什麼人?
這是一首描繪山水的名篇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這句話的大意是「竹林中天真活潑的少女喧笑著洗衣歸來,河流上方飄蕩下來的輕舟劃破了寧靜的荷塘,蕩起漣漪。」描繪出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生活圖景,令人心神嚮往。
其中「竹喧」是指竹林中笑語喧譁。而「浣女」在古代則是指洗衣服的女子。
第四首,《採蓮曲》[唐]王昌齡,出自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
「荷葉羅裙一色裁」這裡你能看出來作者用了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嗎?「芙蓉」又是什麼花?作者究竟是「看不見」什麼?
採蓮少女的羅裙融入到田田的荷葉之中,仿佛和它們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映在盛開的荷花間,二者相互映襯,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響起才覺得有人前來。
作者在開頭將少女穿著的「羅裙」比喻成「綠色荷葉」,自然而然的將少女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讓人頓生親切感。此處在默寫時,要注意「裙」的書寫,很多孩子容易寫成「群」。
「芙蓉向臉兩邊開」,其中的「芙蓉」是荷花的別稱。明媚動人的少女立在相互掩映的荷葉之間,如同盛開的荷花一般,給人留下美好的想像空間。
「亂入池中看不見」,這裡的「亂入」有「雜入」和「混入」的意思。當少女混入蓮池之中,人稍不注意,便會分不清哪是綠葉荷花,哪是少女明媚可人的嬌顏,更有一種人景合一的美感。
第五首,《夏日絕句》[宋]李清照,出自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中的「人傑」和「鬼雄」分別指什麼?這句話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在這句詩裡「人傑」就是人中的俊傑,「鬼雄」就是鬼中的英雄。人活著的時候要做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這是一種所向披靡、毫不畏懼的人生姿態。
這首詩的背後隱藏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漢高祖劉邦和項羽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漢高帝五年十二月的時候,漢軍發動總攻,在垓下團團包圍了十萬楚軍,楚軍彈盡糧絕,一時間士氣大落,項羽夜間悲憤而歌。後乘夜帶八百騎突出東城後,僅剩二十八騎,項羽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搏殺一陣後便舉刀自刎,烏江自刎和四面楚歌的故事便是由此而來。
第六首,《乞巧》[唐] 林傑,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
你知道什麼「乞巧」本身的意思嗎?你知道「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什麼嗎?你知道「牛郎織女」和「乞巧節」之間的淵源嗎?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這夜,被叫做「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也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在唐宋時最盛。
而林傑《乞巧》這首詩,主要就是描寫了唐代民間七夕乞巧盛況。「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在這裡指浩瀚無際的青天。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期待找到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身影,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家家戶戶的人們都一邊抬頭上月,一邊乞巧,在內心許下美好的心願。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以上選取了一、二、三、四、五年級一些在考試中經常會出現的古詩詞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