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2020-12-19 世間人說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光緒帝賜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那麼這艘死裡逃生的「吉野號」後來怎麼樣了呢?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吉野艦為了躲避俄軍的水雷,被自家的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撞沉在了黃海海域。甲午戰爭後,由於日本與沙俄帝國的關係日趨緊張。為了防備有可能爆發的戰爭,日本海軍便制定了一份在十年期間內,打造出了一支擁有六艘戰列艦、六艘一等巡洋艦的擴艦計劃。

根據這份計劃,日本海軍將排水量三千五百噸以上,七千噸以下的艦艇,全部劃入二等巡洋艦之列。也就是說,當年參加過甲午海戰的日本軍艦在甲午後,全部退出了一線(吉野艦的排水量為4150噸)

日本在甲午之後瘋狂擴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洋水師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實在太過於亮眼。兩艦中彈200多發,居然還能開回去,防禦堪稱一流。而當時的一艘日本軍艦中了它們一炮,就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兩艦的火力也是超強。正是由於兩艦的戰鬥力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至甲午海戰後,日本海軍就把之前的九艘主力艦全部劃入二線了。

舊的去了,新的就要來。為了對抗沙俄,日本政府便以1500萬日元的天價(約合150萬英鎊),從義大利安薩爾多公司熱那亞造船所購買了兩艘滿載排水量為8100噸的春日級裝甲巡洋艦。這兩艘軍艦的其中一艘,就是後來撞沉吉野號的春日號。

1904年1月7日,這兩艘春日級裝甲巡洋艦正式竣工。遂即,由英國水手操縱,將這兩艘裝甲艦開回日本。(日俄戰爭中,英國支持日本打沙俄)不過,由於時局緊張的原因,此二艦還在開回到日本的路上時,戰爭就爆發了。

1904年2月8日夜間,日本海軍在東鄉平八郎的率領下,向停泊在旅順港的沙俄遠東艦隊旅順分艦隊發起襲擊,以圖一戰將俄艦隊全殲。不過由於俄軍也有防備,再加上日軍的準備也不充分,日軍的偷襲式攻擊只是損傷幾隻俄軍艦艇,並沒有為俄羅斯艦隊帶來重大的損失。

因而,偷襲戰便打成了要塞圍困戰。日軍的偷襲作戰以魚雷為主,但是由於俄軍在港口鋪設了防魚雷網,所以日軍發射的魚雷大部分都被雷網攔截,沒能對俄國艦隊的主力造成太大的威脅。這次偷襲就是後來日軍珍珠港的模版。

此後,沙俄旅順分艦隊依託旅順要塞的岸防優勢進行抵抗。日軍無法強攻,只能在港外實行封鎖。既然是封鎖,日本的戰略目的就必然是完全切斷旅順港內的俄軍與外界的聯繫,不能讓一艘俄軍艦逃出旅順港。而俄軍見無法逃出去,便乾脆不出去了,在港外狂撒水雷,不讓日軍進港。

這就樣,旅順要塞圍困戰打了四個月,期間日艦隊向旅順要塞發動了十幾次進攻。1904年5月15日的上午,日本聯合艦隊再次向旅順港發起進攻。這一次,吉野號和春日號都參加了輔助進攻。

攻擊開始後,日軍的初獺號、八島號等五艘主力軍艦在旅順口外側擺開陣勢,用所有的炮火向港內的俄國軍艦進行猛烈炮擊。打到下午一點鐘左右時,炮彈打完了,這五艘日艦開始返航。

當時也是巧了,就在它們返航時,海面突然起了大霧。而更讓它們沒有想到的是,五艘日艦在濃霧中,竟然不長眼的竟駛進了俄軍布置的雷區。於是,五艘軍艦分分中雷,初獺號戰列艦首先觸雷爆炸。其他各艦紛紛放下舢板去搶救艦上的船員,並冒著危險向初獺號靠近。

不久,八島號戰列艦在初獺號觸雷線上連觸發兩枚水雷,海水大量湧入。兩艘日艦同時燃起了大火,艦上日軍亂成一團。此時就在附近的吉野號聽到水雷爆炸後,萬分驚慌,在濃霧中想儘快撤離到安全區,結果在逃跑途中,被正在高速航行的春日號裝甲巡洋艦攔腰撞中了右舷中央。

吉野號為了追求航速,其在設計上本來就對撞擊有缺陷,此時撞上它的又是滿載噸位兩倍於它的春日號。因而受到撞擊後,吉野號自然而然的就被撞開了一道十來米長的大口子,海水則順著口子,大量湧入,使得吉野號的艦體嚴重傾斜,很快就沉入了海底。

當時,吉野號上有413名士兵,其中只有99人被其他軍艦救起,包括末任艦長佐伯誾倉在內的314人都同吉野號一起沉入了它多次航行的中國黃海。事後,有日本人把1904年5月15日這一天稱為是日本海軍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因為日本戰前費盡苦心打造的「六六艦隊」,其主力艦在這一天之內竟然損失了三分之一,「六六艦隊」變成了「四六」艦隊。這對於國疲民困的日本來說,是絕不能承受的損失。(八島號和初獺號都是萬噸級戰列艦)

日軍艦隊之所以會進入俄軍雷區,是因為海戰的前一天,俄軍阿穆爾號艦長伊凡諾夫不聽上級指令,擅自決定超出計劃布雷區域,在離港十海裡處進行布雷。結果陰差陽錯之下,他的擅自做主,就報銷了日本三艘軍艦。不過由於日軍封鎖了消息,俄國方面不知道自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戰果,伊凡諾夫艦長也沒有受到獎勵。

八島、初獺、吉野沉沒後,日本海軍的噩運沒有結束。三天後的5月18日,炮艦「大島」號被「赤誠」號撞沉;驅逐艦「曉」號也觸雷入水。同年9月,2100噸級的炮艦平遠在鳩灣洋面觸雷沉沒;11月,2440噸的防護巡洋艦濟遠在同一地點再次觸雷沉沒。

12月,4160噸的高砂在執行旅順港封鎖作戰時在港外南邊的雷區觸雷沉沒。不過,這些日艦沉沒的原因,都是觸碰水雷或者是被自己的軍艦撞沉的,沒有一艘是被俄軍擊沉的。用日本人的話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北洋水師和俄國艦隊取得的戰果還不如一艘布雷艦取得的大。

親,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實用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可惜最後功敗垂成,但此舉給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官兵強烈的感觸與震動。那麼這艘從致遠號未遂的衝撞之下倖存的吉野號,最後又是怎樣的一個命運呢?幸運之神仍然能夠保護讓他壽終正寢嗎?可惜呀,吉野號最後仍然是毀於軍艦衝撞,而且下手的還是自己人。
  • 鄧世昌真有把握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嗎?鄧公的心裡其實非常的明白
    我們從兒時的歷史課本之中,就知道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甲午海戰之中,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最為危難之時刻,在自己的致遠號已經受重傷的前提之下,率領全船以最快的馬力向日本的主力戰船吉野號撞擊的歷史故事,當時對於鄧公之偉大,記憶非常的深刻,對於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也是記憶猶新!
  • 沒有被鄧世昌他們撞沉的「吉野」號,後來的下場是怎麼樣了?
    「吉野」號沒有「戰死沙場」,最後卻被自己的同胞軍艦「春日」號給撞沉了,這個結果對於日本人來說絕對是非常鬱悶的。另外,遭到重創的北洋艦隊「致遠號」向「松島」號發動撞擊式作戰,遭「吉野」號炮火、魚雷輪番攻擊,最終艦沉大海,管帶鄧世昌以下246人陣亡。「吉野號」還單艦擊沉了北洋艦隊「經遠」號,管帶林永升以下231人陣亡。黃海海戰最後以清朝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而結束,而北洋艦隊幾乎所有被擊沉、重創的戰艦,都和「吉野」號有關。
  • 吉野號後來怎麼樣?被自家軍艦攔腰撞沉,3百餘人當場喪生
    然而,就是這麼一支強大的部隊,在對戰日本海軍的時候一敗塗地,士兵最後沒有辦法,只能開著戰艦衝向敵軍。之前,很多人都以為當年「致遠艦」是要衝向吉野號。如今已經證明,「致遠艦」的真正目標是松島號,只是最後還沒撞上就被擊沉。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幾乎擊沉大部分軍艦,給予北洋水師重創,幫助日本艦隊順利奪取黃海的制海權。
  • 撞沉吉野,甲午海戰中致遠艦真的這麼幹了嗎?其實都沒追上
    ▲北洋水師無畏精神的代表——致遠艦 首先,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一句開足馬力撞沉吉野,讓所有人熱血沸騰,的確作為一艘彈盡糧絕的穹甲巡洋艦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為了填補內宮開支、維持其奢靡生活,公然削剝海軍軍費,挪用水師經費。
  • 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
  • 鄧世昌為何指揮撞向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本文要講的,正是甲午戰爭中,關於北洋英雄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與敵玉石俱焚的背後緣由。 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據記載,甲午海戰中,致遠艦與敵軍戰艦接戰時的情況是相當危急的,雙方的海上炮戰如火如荼時,北洋水師已經損失了數艘中型、輕型戰艦。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而在日軍的這四艘新式戰艦中,當屬「吉野號」表現最為突出。那麼問題來了,這「吉野號」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吉野號」快速巡洋艦關於「吉野艦」,坊間流傳這原本是李鴻章所訂製的,但是因為慈禧太后將軍費給挪用去給自己過生日,致使資金不足,最終被日本人購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李鴻章購買失敗的戰艦,是智利海軍購買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
  • 鄧世昌並未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給出答案
    —光緒帝 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二個重要的戰役,結果北洋水師慘敗,海軍將領鄧世昌殉國。如今回顧這段歷史還是會被鄧世昌視死如歸駕駛致遠衝向吉野號的氣魄所震撼,但是也留了一個疑問,那就為何鄧世昌要駕駛致遠去撞吉野號呢,直到黃海之戰一百年以後從海中打撈的致遠號殘片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 顛覆認識: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
  • 甲午戰史專家新發現:鄧世昌駕艦未撞向吉野號
    「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紀錄片《甲午》目前正在央視播出,攝製組遍尋中、日、英三國,尋找有關這場戰爭和北洋海軍的遺蹟。
  • 當年鄧世昌還有炮彈,為何卻直接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揭曉答案
    他一邊讓鄧世昌學完學堂知識後,又讓他學習英語等科學知識。在之後,又將他送入到教會的學堂中,對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學習。鄧世昌在接觸到西方的先進技術時,他的父親鄧煥莊則是經常告誡他說:儘管西方的技術強大,但是你是一個中國人,你要以振興國家為己任。正是因為他的父親有著開明的遠見與強烈的家國情懷。這位鄧世昌日後為祖國之未來而捨生忘死。
  • 致遠艦殘骸中發現一物,證明鄧世昌不是要撞擊敵艦,而是另有所謀
    譬如致遠艦在被敵艦重傷後,炮彈也消耗沒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立刻登上駕駛臺,操控致遠艦向日本艦吉野號衝去,打算與敵艦同歸於盡,就在致遠艦即將衝撞到吉野時,不幸被敵艦魚雷擊沉,全艦包括管帶鄧世昌在內246人英勇犧牲,只有7人獲救倖存。
  • 當年鄧世昌沒有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125年後專家揭開謎團
    在這場戰爭中,死得最為悲壯的當屬「致遠號」鄧世昌。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海戰中一直衝殺在前,由於受到敵艦的集中攻擊,導致船身多處受傷、船身傾斜。眼看己方艦隊遠不是日軍對手,即將敗走。他決定背水一戰,抱住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命令「致遠號」開足馬力向日軍主戰艦「吉野號」撞去。
  • 鄧世昌致遠艦121年後重見天日,打撈出的炮彈,讓人肅然起敬
    致遠艦,是1885年清政府為增強北洋水師戰鬥力而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定做的巡洋艦,是北洋水師中速度最快的主力戰艦,花費了84.5萬兩白銀,1887年完成試航後正式服役,由鄧世昌擔任「管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艦長)。
  • 還記得電影甲午風雲裡的吉野號嗎,它差點成了北洋水師的一員
    電影《甲午風雲》電影甲午風雲中鄧大人命令致遠艦撞沉吉野的一幕令小夥伴們熱血沸騰。 致遠艦復原CG圖其實吉野號和致遠艦有很近的血緣關係。雖然兩艦設計者不同,但前者沿襲了前者的設計思路,並作了升級整合,噸位增加,航速更快,火炮為速射炮。
  • 當年的吉野號排水量才四千來噸,憑什麼成為日軍海戰的主力?
    甲午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揮之不去的痛點,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海戰,其中聯合艦隊主力吉野號率領的第一遊擊隊作戰勇猛,給北洋艦隊造成巨大傷亡,那麼吉野號在當時到底是一艘什麼樣的戰艦,排水量才4000來噸的它何以爆發出如此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