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史專家陳悅最新發現,致遠號撞擊的是日軍本艦
再探 甲午
鐵甲海軍 重新認識
120年前的戰爭煙消雲散,幾萬人的生命消失。曾經輝煌一時的北洋鐵甲海軍化為碎片,散落四方。「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
紀錄片《甲午》目前正在央視播出,攝製組遍尋中、日、英三國,尋找有關這場戰爭和北洋海軍的遺蹟。
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此次劇組探訪了日本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這裡有一件來自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遺物:致遠艦的機關炮。致遠,是北洋海軍中,中國人最熟悉的由鄧世昌駕駛的軍艦。
「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
但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如撞吉野
需將船頭調轉180度
推演嚴格按照海戰爆發和進程的1:1時間進行。
陳悅說,通過兵棋推演並考證史料發現致遠撞擊吉野在黃海海戰戰場是不可能發生的,「但結果並不影響致遠艦衝出去的事實,也不影響致遠艦衝去本身這件事的壯烈程度。」
陳悅說,推演到了下午3時20分,所有人都開始關注到推演場上,因為在120年前的這個時間點上,致遠艦在衝擊日陣的途中不幸沉沒。
黃海海戰時,日本將艦隊分為兩部分,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吉野等四艘軍艦在第一遊擊隊,主要任務是憑藉航速快的優勢,意圖配合本隊完成對北洋海軍的前後包抄。
「結果在推演的時候,我們被沙盤上的情況驚呆了,因為在致遠艦艦首正對的方向居然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說,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正在戰場的南方轉向,位於北洋艦隊的背後,如果此時致遠想要衝出隊列撞擊吉野,則意味著要將船頭調轉180度。
陳悅說,這意味著致遠艦當時撞向的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史料梳理
撞吉野說法源於英國資料
「致遠撞的不是吉野艦」,作為在這次推演的一個重大發現,事後陳悅和張黎源再次詳細梳理史料考證此事。
陳悅說,因為推演的發現,也突然間一下子覺得「開竅了」,「我們發現以前所有描述致遠艦撞向日本軍艦的美術作品也好,新聞報導都是指向日艦本隊,只不過我們以前沒有注意。」
海戰結束後,11月24日在《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過英國人畫的一幅黃海海戰新聞畫,標題為《中國軍艦「致遠」號沉沒》。「這幅畫,表現致遠艦正在撞向日本軍艦,中間那艘向右側歪的就是致遠艦。我們以前只注意到致遠艦衝鋒,但忽略掉畫面正前方那艘巨大的軍艦,它不是吉野,而是日本本隊的旗艦松島號。」
「接著找下去,居然發現這不是一個孤證,而是大量的存在。」陳悅說,當時的國外的報刊報導中,致遠衝向的都是日艦本隊。
那麼,「致遠」撞向「吉野」衝鋒一說,最早出自哪裡呢?
據張黎源考證,第一份明確地描述「致遠」衝擊的目標為「吉野」的史料是1895年英國倫敦出版的《布拉塞海軍年鑑》,年鑑中刊載有一篇海軍史學者庫勞斯撰寫的關於甲午海戰的分析長文,文稱:"致遠』當時把艦首轉向『吉野』,試圖衝撞,但被數發榴彈命中水線,終於右舷傾斜而沉沒。據說當時有數枚榴彈同時命中,其狀好似魚雷爆炸。」
顛覆認識
「衝擊本隊更為壯烈和危險」
陳悅說,致遠衝擊日本聯合艦隊這一舉動事實上要比衝擊第一遊擊隊更為壯烈和危險。
「日本第一遊擊隊僅『吉野』、『秋津洲』2艦裝備速射炮,而本隊中包括旗艦松島在內有4艘日艦大量裝備速射炮。」陳悅說,吉野全艦加起來有炮10門左右,松島僅速射炮就有12門,而且還有320毫米口徑的大炮,可以輕易地將致遠艦的裝甲撕開。
「致遠艦衝擊的是松島,是本隊,這是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陳悅說,「當時致遠艦是找的一個最威武的對象衝過去了,松島是日本海軍的旗艦,如果是撞沉的話就是斬將奪旗的事情。」
陳悅說:「這是甲午海戰學術上一個特殊的發現,開始不大敢說,覺得這個顛覆得也太大了,把撞吉野這麼經典的事情給否掉了。」
「現在要做的就是還原歷史於本原。」陳悅說,「120年前的黃海大海戰在兵棋推演沙盤上再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推演起到了奇特效果,對關於海戰的歷史記載進行檢證,一些以往懸而未決的海戰疑點迎刃而解,而一些一百多年來史學界從未注意到的海戰問題浮出水面。這或許就是軍事史研究不應該忽視的特殊研究方式。」
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宣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沉艦,命名為「丹東一號」。作為此次考古行動的專家顧問,以及《甲午》的軍事顧問,陳悅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丹東一號上考古隊員在水下發現的一門機關炮,為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和三笠公園存放的機關炮為統一型號。更重要的是,這種型號的格林機關炮也只有致遠艦上有。
陳悅說,致遠艦最後時刻,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擊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向日本艦隊掃射,丹東一號上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後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陳悅說,就已有的出水文物看,多項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今年7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再度進行水下考古,屆時有望揭曉答案。
「丹東一號」究竟是不是致遠艦?
一個鍋爐蓋或揭致遠沉船之謎
海戰見證
致遠獨有機關炮
去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沉艦」一事引起多方關注。
對於這艘沉艦,陳悅等專家在現場考察研究後認為應為北洋海軍的名艦—鄧世昌的「致遠艦」。
據悉,沉船體量在1600噸左右,經過初步探明,考古隊認為,該船是中日甲午海戰沉沒的戰艦,目前被命名為「丹東一號」。
從目前來看,已發掘出水的遺骸中,專家認為,多項證據指向致遠艦。
陳悅說,最具說服力的是,考古隊員在水下發現的一門機關炮,為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同樣,這種型號的格林機關炮也只有致遠艦上有。
陳悅說,戰後日本曾在致遠艦上掠走一門格林炮,現在仍然存放於日本,具體位置在日本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此次央視紀錄片《甲午》的攝製組專門到此進行了探訪。
在三笠公園的致遠遺物前,陳悅說了這樣一段話:「別的軍艦的遺物像是碎了的鋼板,你可以說它是遺骸,像這樣的炮,這樣的完整的一件東西,你就感覺它像是一個戰俘,是被抓到這裡的,再也走不了了。」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由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在戰鬥中試圖撞擊敵艦,最終戰沉,艦上252名官兵,除7人倖存外,其他全部殉難。
這天也是鄧世昌的45歲生日。
陳悅說,根據史料記載,在致遠艦沉沒前的最後時刻,由於船身傾斜得厲害,艦上主炮已經不能發炮射擊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不斷向日本艦隊掃射。丹東一號上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後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下月再探
或揭開沉艦身份
雖然專家認為多項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表示,目前尚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沉船就是致遠艦。
「丹東一號」的身份究竟是什麼,今年7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再度進行水下考古,屆時有望揭曉答案。
據考古調查,沉船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基本上保持正沉狀態。此前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多次見過該艦的水下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當年戰艦被大火燒過的情形。記者在一組考古隊水下拍攝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一堆煤塊,在已經打撈上的殘骸中有已經扭曲的鋼梁,一塊木頭的一頭還有明顯燒焦變黑的痕跡,這些都在證明當年海戰的慘烈與悲壯。
知名歷史學者薩蘇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說如果要判定這艘沉艦的屬性,大體需要三個方面的資料,第一是摸清這艘沉艦的結構,它的長寬高是多少,根據艦體結構可大致推測出來是哪一艘艦;第二,出水帶有文字的標識物;第三出水特定的東西,比如是致遠艦上獨有的東西。
發現證據
沉沒因鍋爐被炸?
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
但陳悅通過研究文檔資料發現,在海戰中並沒有任何日本軍艦向「致遠」發射魚雷的記載。
有西方學者認為,當時情況可能是豪勇敢為的鄧世昌想在海戰中用魚雷對日本人造成殺傷。但日本軍艦的大口徑炮彈命中了「致遠」的舷側魚雷艙,引爆了存放在裡面的黑頭魚雷,結果導致了最後的災難。陳悅說,從後來「致遠」高速衝向日本艦隊的情況看,確實不能排除致遠逼近後使用魚雷的可能。
陳悅說,近年來中國海軍史研究會部分會員的研究分析,又得到了另外兩種解釋,即當日「致遠」是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巧合的是,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於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進行佐證,隨著考古挖掘的繼續,致遠沉沒之謎有望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