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識: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2021-01-09 搜狐網

  甲午史專家陳悅最新發現,致遠號撞擊的是日軍本艦

  再探 甲午

  鐵甲海軍 重新認識

  120年前的戰爭煙消雲散,幾萬人的生命消失。曾經輝煌一時的北洋鐵甲海軍化為碎片,散落四方。「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國平

  紀錄片《甲午》目前正在央視播出,攝製組遍尋中、日、英三國,尋找有關這場戰爭和北洋海軍的遺蹟。

  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此次劇組探訪了日本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這裡有一件來自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遺物:致遠艦的機關炮。致遠,是北洋海軍中,中國人最熟悉的由鄧世昌駕駛的軍艦。

  「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

  但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如撞吉野

  需將船頭調轉180度

  推演嚴格按照海戰爆發和進程的1:1時間進行。

  陳悅說,通過兵棋推演並考證史料發現致遠撞擊吉野在黃海海戰戰場是不可能發生的,「但結果並不影響致遠艦衝出去的事實,也不影響致遠艦衝去本身這件事的壯烈程度。」

  陳悅說,推演到了下午3時20分,所有人都開始關注到推演場上,因為在120年前的這個時間點上,致遠艦在衝擊日陣的途中不幸沉沒。

  黃海海戰時,日本將艦隊分為兩部分,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吉野等四艘軍艦在第一遊擊隊,主要任務是憑藉航速快的優勢,意圖配合本隊完成對北洋海軍的前後包抄。

  「結果在推演的時候,我們被沙盤上的情況驚呆了,因為在致遠艦艦首正對的方向居然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說,當時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正在戰場的南方轉向,位於北洋艦隊的背後,如果此時致遠想要衝出隊列撞擊吉野,則意味著要將船頭調轉180度。

  陳悅說,這意味著致遠艦當時撞向的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史料梳理

  撞吉野說法源於英國資料

  「致遠撞的不是吉野艦」,作為在這次推演的一個重大發現,事後陳悅和張黎源再次詳細梳理史料考證此事。

  陳悅說,因為推演的發現,也突然間一下子覺得「開竅了」,「我們發現以前所有描述致遠艦撞向日本軍艦的美術作品也好,新聞報導都是指向日艦本隊,只不過我們以前沒有注意。」

  海戰結束後,11月24日在《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過英國人畫的一幅黃海海戰新聞畫,標題為《中國軍艦「致遠」號沉沒》。「這幅畫,表現致遠艦正在撞向日本軍艦,中間那艘向右側歪的就是致遠艦。我們以前只注意到致遠艦衝鋒,但忽略掉畫面正前方那艘巨大的軍艦,它不是吉野,而是日本本隊的旗艦松島號。」

  「接著找下去,居然發現這不是一個孤證,而是大量的存在。」陳悅說,當時的國外的報刊報導中,致遠衝向的都是日艦本隊。

  那麼,「致遠」撞向「吉野」衝鋒一說,最早出自哪裡呢?

  據張黎源考證,第一份明確地描述「致遠」衝擊的目標為「吉野」的史料是1895年英國倫敦出版的《布拉塞海軍年鑑》,年鑑中刊載有一篇海軍史學者庫勞斯撰寫的關於甲午海戰的分析長文,文稱:"致遠』當時把艦首轉向『吉野』,試圖衝撞,但被數發榴彈命中水線,終於右舷傾斜而沉沒。據說當時有數枚榴彈同時命中,其狀好似魚雷爆炸。」

  顛覆認識

  「衝擊本隊更為壯烈和危險」

  陳悅說,致遠衝擊日本聯合艦隊這一舉動事實上要比衝擊第一遊擊隊更為壯烈和危險。

  「日本第一遊擊隊僅『吉野』、『秋津洲』2艦裝備速射炮,而本隊中包括旗艦松島在內有4艘日艦大量裝備速射炮。」陳悅說,吉野全艦加起來有炮10門左右,松島僅速射炮就有12門,而且還有320毫米口徑的大炮,可以輕易地將致遠艦的裝甲撕開。

  「致遠艦衝擊的是松島,是本隊,這是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陳悅說,「當時致遠艦是找的一個最威武的對象衝過去了,松島是日本海軍的旗艦,如果是撞沉的話就是斬將奪旗的事情。」

  陳悅說:「這是甲午海戰學術上一個特殊的發現,開始不大敢說,覺得這個顛覆得也太大了,把撞吉野這麼經典的事情給否掉了。」

  「現在要做的就是還原歷史於本原。」陳悅說,「120年前的黃海大海戰在兵棋推演沙盤上再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推演起到了奇特效果,對關於海戰的歷史記載進行檢證,一些以往懸而未決的海戰疑點迎刃而解,而一些一百多年來史學界從未注意到的海戰問題浮出水面。這或許就是軍事史研究不應該忽視的特殊研究方式。」

  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宣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沉艦,命名為「丹東一號」。作為此次考古行動的專家顧問,以及《甲午》的軍事顧問,陳悅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丹東一號上考古隊員在水下發現的一門機關炮,為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和三笠公園存放的機關炮為統一型號。更重要的是,這種型號的格林機關炮也只有致遠艦上有。

  陳悅說,致遠艦最後時刻,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擊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向日本艦隊掃射,丹東一號上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後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陳悅說,就已有的出水文物看,多項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今年7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再度進行水下考古,屆時有望揭曉答案。

  「丹東一號」究竟是不是致遠艦?

  一個鍋爐蓋或揭致遠沉船之謎

  海戰見證

  致遠獨有機關炮

  去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沉艦」一事引起多方關注。

  對於這艘沉艦,陳悅等專家在現場考察研究後認為應為北洋海軍的名艦—鄧世昌的「致遠艦」。

  據悉,沉船體量在1600噸左右,經過初步探明,考古隊認為,該船是中日甲午海戰沉沒的戰艦,目前被命名為「丹東一號」。

  從目前來看,已發掘出水的遺骸中,專家認為,多項證據指向致遠艦。

  陳悅說,最具說服力的是,考古隊員在水下發現的一門機關炮,為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同樣,這種型號的格林機關炮也只有致遠艦上有。

  陳悅說,戰後日本曾在致遠艦上掠走一門格林炮,現在仍然存放於日本,具體位置在日本橫須賀市的三笠公園。此次央視紀錄片《甲午》的攝製組專門到此進行了探訪。

  在三笠公園的致遠遺物前,陳悅說了這樣一段話:「別的軍艦的遺物像是碎了的鋼板,你可以說它是遺骸,像這樣的炮,這樣的完整的一件東西,你就感覺它像是一個戰俘,是被抓到這裡的,再也走不了了。」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由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在戰鬥中試圖撞擊敵艦,最終戰沉,艦上252名官兵,除7人倖存外,其他全部殉難。

  這天也是鄧世昌的45歲生日。

  陳悅說,根據史料記載,在致遠艦沉沒前的最後時刻,由於船身傾斜得厲害,艦上主炮已經不能發炮射擊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不斷向日本艦隊掃射。丹東一號上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後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下月再探

  或揭開沉艦身份

  雖然專家認為多項證據指明「丹東一號」就是致遠艦,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表示,目前尚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沉船就是致遠艦。

  「丹東一號」的身份究竟是什麼,今年7月,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再度進行水下考古,屆時有望揭曉答案。

  據考古調查,沉船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基本上保持正沉狀態。此前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多次見過該艦的水下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當年戰艦被大火燒過的情形。記者在一組考古隊水下拍攝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一堆煤塊,在已經打撈上的殘骸中有已經扭曲的鋼梁,一塊木頭的一頭還有明顯燒焦變黑的痕跡,這些都在證明當年海戰的慘烈與悲壯。

  知名歷史學者薩蘇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說如果要判定這艘沉艦的屬性,大體需要三個方面的資料,第一是摸清這艘沉艦的結構,它的長寬高是多少,根據艦體結構可大致推測出來是哪一艘艦;第二,出水帶有文字的標識物;第三出水特定的東西,比如是致遠艦上獨有的東西。

  發現證據

  沉沒因鍋爐被炸?

  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

  但陳悅通過研究文檔資料發現,在海戰中並沒有任何日本軍艦向「致遠」發射魚雷的記載。

  有西方學者認為,當時情況可能是豪勇敢為的鄧世昌想在海戰中用魚雷對日本人造成殺傷。但日本軍艦的大口徑炮彈命中了「致遠」的舷側魚雷艙,引爆了存放在裡面的黑頭魚雷,結果導致了最後的災難。陳悅說,從後來「致遠」高速衝向日本艦隊的情況看,確實不能排除致遠逼近後使用魚雷的可能。

  陳悅說,近年來中國海軍史研究會部分會員的研究分析,又得到了另外兩種解釋,即當日「致遠」是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巧合的是,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於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進行佐證,隨著考古挖掘的繼續,致遠沉沒之謎有望揭開。

相關焦點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為了填補內宮開支、維持其奢靡生活,公然削剝海軍軍費,挪用水師經費。
  • 甲午戰史專家新發現:鄧世昌駕艦未撞向吉野號
    再探 甲午鐵甲海軍 重新認識120年前的戰爭煙消雲散,幾萬人的生命消失。曾經輝煌一時的北洋鐵甲海軍化為碎片,散落四方。「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 鄧世昌並未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給出答案
    —光緒帝 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二個重要的戰役,結果北洋水師慘敗,海軍將領鄧世昌殉國。如今回顧這段歷史還是會被鄧世昌視死如歸駕駛致遠衝向吉野號的氣魄所震撼,但是也留了一個疑問,那就為何鄧世昌要駕駛致遠去撞吉野號呢,直到黃海之戰一百年以後從海中打撈的致遠號殘片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 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
  • 鄧世昌為何指揮撞向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本文要講的,正是甲午戰爭中,關於北洋英雄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與敵玉石俱焚的背後緣由。 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據記載,甲午海戰中,致遠艦與敵軍戰艦接戰時的情況是相當危急的,雙方的海上炮戰如火如荼時,北洋水師已經損失了數艘中型、輕型戰艦。
  • 當年鄧世昌還有炮彈,為何卻直接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揭曉答案
    他們也逐漸向西方學習一些先進的技術。一句"師夷長技以制夷"正是說明了中國自救道路的方向。清軍也意識到海上軍事實力的重要性,於是準備組建自己的海上軍隊。此時在廣東的一個小富家庭。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父親從事茶葉販賣工作。
  • 當年鄧世昌沒有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125年後專家揭開謎團
    在這場戰爭中,死得最為悲壯的當屬「致遠號」鄧世昌。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海戰中一直衝殺在前,由於受到敵艦的集中攻擊,導致船身多處受傷、船身傾斜。眼看己方艦隊遠不是日軍對手,即將敗走。他決定背水一戰,抱住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命令「致遠號」開足馬力向日軍主戰艦「吉野號」撞去。
  • 鄧世昌想要撞沉的「吉野號」戰艦,後來下場如何?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鄧世昌在和日本人爆發的「黃海海戰」中,為了能夠撞沉敵人的「吉野號」主力艦,對全體官兵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然後駕駛「致遠艦」撞向「吉野艦」試圖同歸於盡,但遭到敵人的猛烈轟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致遠艦」,鄧世昌因此飲恨而終,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殉國。
  • 致遠艦為何要撞日艦,多年後殘骸出水,才明白鄧世昌的良苦用心!
    作為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甲午海戰,自然也對鄧世昌這個名字不陌生,說他是民族英雄一點也不為過,在當年與日軍的那場海戰中,鄧世昌作為清朝海軍,致遠艦的最高指揮官,在生死存亡之際,放棄了率領全艦官兵逃生的機會
  • 他生為人傑死亦鬼雄,駕駛致遠艦撞向敵艦,守護國家最後的尊嚴
    為什麼沒有開眼看世界呢?這些都源於晚清政府的無能,沒有辦法,他們沉迷於享樂,對世界的發展視而不見,雖然有一些大臣察覺到世界發展不可逆,但是他們沒有勇氣去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所以沒有辦法,就算是洋務運動也是以失敗告終了。封建王朝就是這樣落下了帷幕,一切都過去了。雖然在清政府統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一直處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上。
  • 致遠艦殘骸中發現一物,證明鄧世昌不是要撞擊敵艦,而是另有所謀
    甲午海戰對於中國來說,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儘管它曾以慘澹的形式收場,但是這裡面還是有很多謎團沒有解開。譬如致遠艦在被敵艦重傷後,炮彈也消耗沒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立刻登上駕駛臺,操控致遠艦向日本艦吉野號衝去,打算與敵艦同歸於盡,就在致遠艦即將衝撞到吉野時,不幸被敵艦魚雷擊沉,全艦包括管帶鄧世昌在內246人英勇犧牲,只有7人獲救倖存。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北洋艦隊雖然在戰術和戰略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裝備上不僅數量更少,而且中近程的火力密度很低,間接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在這場海戰當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可惜最後功敗垂成,但此舉給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官兵強烈的感觸與震動。
  • 鄧世昌真有把握撞沉日本的吉野號嗎?鄧公的心裡其實非常的明白
    我們從兒時的歷史課本之中,就知道了在一百多年以前的那次甲午海戰之中,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最為危難之時刻,在自己的致遠號已經受重傷的前提之下,率領全船以最快的馬力向日本的主力戰船吉野號撞擊的歷史故事,當時對於鄧公之偉大,記憶非常的深刻,對於那句「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也是記憶猶新!
  •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甲午海戰很多人都是通過一部《甲午風雲》的電影了解的那一段歷史,電影中的鄧世昌一句:目標吉野,衝上去撞沉它,讓很多人都牢記了那段悲壯的歷史,然而,多年以後
  • 鄧世昌致遠艦121年後重見天日,打撈出的炮彈,讓人肅然起敬
    致遠艦,是1885年清政府為增強北洋水師戰鬥力而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定做的巡洋艦,是北洋水師中速度最快的主力戰艦,花費了84.5萬兩白銀,1887年完成試航後正式服役,由鄧世昌擔任「管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艦長)。
  • 撞沉吉野,甲午海戰中致遠艦真的這麼幹了嗎?其實都沒追上
    ▲北洋水師無畏精神的代表——致遠艦 首先,電影《甲午風雲》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一句開足馬力撞沉吉野,讓所有人熱血沸騰,的確作為一艘彈盡糧絕的穹甲巡洋艦
  • 沒有被鄧世昌他們撞沉的「吉野」號,後來的下場是怎麼樣了?
    「吉野」號沒有「戰死沙場」,最後卻被自己的同胞軍艦「春日」號給撞沉了,這個結果對於日本人來說絕對是非常鬱悶的。這是一艘先進的大型軍艦,其排水量高達4150噸,艦長達到109.73米,核載編制360人,艦上最受人矚目裝備的是當時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口徑速射炮,其有效射程達到了8600米,射速7發/分鐘。另外,「吉野」號還有多達5具的14英寸魚雷發射管,和艦首水下鋒利如刃的撞角,這些,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海軍裝備。
  • 吉野號後來怎麼樣?被自家軍艦攔腰撞沉,3百餘人當場喪生
    然而,就是這麼一支強大的部隊,在對戰日本海軍的時候一敗塗地,士兵最後沒有辦法,只能開著戰艦衝向敵軍。之前,很多人都以為當年「致遠艦」是要衝向吉野號。如今已經證明,「致遠艦」的真正目標是松島號,只是最後還沒撞上就被擊沉。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幾乎擊沉大部分軍艦,給予北洋水師重創,幫助日本艦隊順利奪取黃海的制海權。
  • 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擊敵船另有用意?百年之後打撈沉船,令人感動
    ▲甲午戰爭油畫世人皆知鄧世昌「以身撞艦」,以全軍覆沒的結局終結了甲午海戰。除了以身殉國的壯烈精神之外,其實還有細節的考量。▲鄧世昌雕像02畢業之後,鄧世昌來到了南洋水師。期間,鄧世昌的同僚大多都被送出國留學,但優秀的鄧世昌卻不受重視。
  • 攻倭艘而屢破,怒沉滄海而不悔——鄧世昌和致遠艦
    光緒13年(1887),清政府在英、德兩國訂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快船工竣,派鄧世昌等4人出洋接帶,次年4月安抵大沽,鄧世昌從此與「致遠」艦相始終。鄧世昌平時「精於訓練」,「執事惟謹」,人稱「治事精勤,若其素癖」。他在履行職務時,決不依賴洋員,而是獨立工作,甚至親自操作。他雖然沒有出洋留過學,但「西學甚深」,為一般同僚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