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倭艘而屢破,怒沉滄海而不悔——鄧世昌和致遠艦

2020-12-22 文正斎

光緒11年(1885),中法戰爭接近尾聲,但臺灣局勢仍然吃緊。7月,為加強臺、澎地區的防務,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廠訂購了兩艘巡洋艦,造價每艘84.5萬兩白銀,這就是「致遠」艦和「靖遠」艦。1887年兩艦建造完成,次年春駛抵天津大沽。由於中法戰爭結束後,臺、澎地區局勢緩和,李鴻章等決定將兩艦留歸北洋。光緒14年(1888),北洋水師正式成軍時,「致遠」艦被編入中軍隊,管帶鄧世昌升署中軍中營副將,並以總兵記名簡放,加提督銜。

鄧世昌(1849-1894),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原籍廣東東莞,生於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少時即「有幹略」,曾從歐人學習算術,通英語,「性沈毅,留意經世之學」。同治6年(1867)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外學堂學習航海,各門課程考核皆優等。光緒13年(1887),清政府在英、德兩國訂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快船工竣,派鄧世昌等4人出洋接帶,次年4月安抵大沽,鄧世昌從此與「致遠」艦相始終。

鄧世昌平時「精於訓練」,「執事惟謹」,人稱「治事精勤,若其素癖」。他在履行職務時,決不依賴洋員,而是獨立工作,甚至親自操作。他雖然沒有出洋留過學,但「西學甚深」,為一般同僚所不及。時人稱讚他「使船如使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特別是他富有愛國精神,為人「英氣勃發」,雖「祍席波濤,不避風險」。並經常「在軍激揚風義,甄拔士卒,遇忠烈事,極口表揚,慷慨使人零涕」。曾對人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耳!」豐島海戰後,他又對部下將士說:「設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以表露其與敵決一死戰的決心。

光緒20年8月18日(1894.9.17),中日兩國海軍主力相遇於黃海。海戰於中午12點50分打響。戰鬥一開始,北洋艦隊以「人」字陣衝斷敵隊,先佔上風。「致遠」艦「開放艦首尾英廠十二吋之大炮,並施放機器格林炮,先後共百餘出,擊中日艦甚多」。其中,比叡、赤城受創甚巨,喪失戰鬥力而逃出戰列。但是,日本聯合艦隊仗著艦多勢眾,轉而實行夾擊,致使北洋艦隊陷於背腹受敵的地位。在此危急之時,鄧世昌激勵將士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於是,致遠全艦官兵敵愾同讎,拼死搏戰,於「陣雲繚亂中,氣象猛鶩,獨冠全軍」。

14點30分,日本先鋒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由北洋艦隊的右翼向左迴旋,駛至「定遠」艦前方,並向中國旗艦進逼,企圖施放魚雷。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開足機輪,駛出定遠之前」,迎戰來敵。他這一「勇敢果決,膽識非凡」的舉動,鼓舞了全體將士。在日本先鋒四艦的圍攻下,全艦上下,勇抗強虜,意氣自若,毫不退縮。

15點前後,「致遠」艦在激戰中已有多處受傷,特別是連續受到敵艦「十吋至十三吋重炮榴霰彈的打擊,水線下受傷」,艦身傾斜,勢將沉沒。「致遠」艦雖受重傷,而且彈藥將盡,仍然拼死決戰。恰在此時,「致遠」艦和日艦吉野相遇,鄧世昌為保證全軍的勝利,準備與之同歸於盡,他對幫帶大副都司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於是,「鼓輪怒駛,且沿途鳴炮,不絕於耳,直衝日艦而來」。此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頓時「機器鍋爐迸裂,船遂左傾,頃刻沉沒。」

「致遠」艦沉沒時,鄧世昌與大副、二副等同時落水,其隨從將救生圈相讓,鄧世昌拒不接受。適有一艘中國魚雷艇駛來,艇上水手高呼:「鄧大人,快上扎杆!」鄧世昌不應,「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奮擲自沉」。此刻,他所養的愛犬名「太陽犬」者,也鳧到身邊,「銜其臂不令溺,公斥去之,復銜其發」,使其不能沉入海中。鄧世昌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隨之沒入波濤之中,時年整45歲。其「忠勇性成,一時稱嘆」。全艦200餘名官兵,除27人遇救獲生外,餘者全部壯烈棲牲。

戰後,光緒皇帝以鄧世昌死事壯烈,極為震悼,親賜輓聯曰:「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對他的英勇事跡給予了高度評價。予諡「壯節」,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並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解放後,為教育後人,慰藉英靈,國家有關部門先後三次試圖打撈「致遠」艦,但都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沒有實現。

附:

御賜祭文:

朕惟:伏波橫海,具折衝千裡之威;勁草疾風,標烈士百年之節。哀國殤於授命,頒彝典以薦馨。爾提督銜記名總兵鄧世昌,識洞韜鈐,材雄超距。帆檣練技,究風濤沙線之殊形;閩粵籌邊,奮虎闞龍驤而奏績。洊躋副閫,榮□翠羽之輝;肇錫嘉名,勇冠熊桓之旅。屬以潢池告警,因而遼海移軍。爰統師千,遠清妖孽。樓船風駛,仰漢將之如飛;□石雷殷,攻倭艘而屢破。方冀□槍迅掃,表海塵清;詎期鋒鏑親攖,前軍星隕。沉滄海而不悔,矢捨命以全忠。葬蛟鱷之腹中,血三年而成碧;戳鯨鯢於地下,魄千載而猶雄。用褒死事之勳,特著易名之典。於戲!臣心不二,抒浩氣而壯山河;大節在三,留英光以爭日月。欽茲芬苾,慰爾忠魂!

御賜碑文:

朕惟:衛社稷以執幹戈;馬革慰沙場之志。聽鼓鼙而思將帥,龍綸宣□□之恩。雕俎既陳,螭文式煥。爾提督銜記名總兵鄧世昌,素嫻韜略,薦握戎符,統戰艦而著勤,實海軍之肇造。重瀛涉險,葉丈人地水之師;絕檄策勳,媲壯士天山之箭。膺懋賞而榮□孔翠,錫勇名則隊肅虎貔。屬敵騎之披猖,值句驪之告警。取兵遼海,瞻星鬥而識哥舒;縱火長江,催艨艟而推公理。奮擊則寡能敵眾,衝鋒則義不顧身。軍可撼山,期折蚩尤而獻馘;心願盟水,甘從海若而捐軀。迨遇救而獲生,終自沉而效死。蟲沙何處,滄波招烈士之魂;鯨築未伸,齎志宜貞珉之勤。諡之壯節,表厥名稱。於戲!誓掃旄頭,經百戰而風雲變色;身騎箕尾,炳千秋而竹帛流光。特峙穹碑,渥承寵命。

相關焦點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更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員和德國軍官指導培訓,甚至為每艘鐵甲艦都配備了德國參謀。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
  • 顛覆認識:鄧世昌駕艦沒有撞向吉野號
    「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
  • 甲午戰史專家新發現:鄧世昌駕艦未撞向吉野號
    「撞沉吉野」,因為電影《甲午風雲》讓中國人記住了鄧世昌和他的致遠艦,以及最後試圖衝擊吉野的行動。但由知名甲午史專家、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和他的團隊通過兵棋推演發現,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陳悅的最新發現,目前已經引起了日方專家的關注,並對此展開研究。紀錄片《甲午》目前正在央視播出,攝製組遍尋中、日、英三國,尋找有關這場戰爭和北洋海軍的遺蹟。
  • 當年鄧世昌本可全身而退,為何仍撞上吉野號?致遠艦殘片揭開答案
    甲午海戰歷時近9個月,清軍陣亡31500餘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在甲午海戰爆發一個多月後,黃海之戰正式打響,北洋水師慘敗,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駕駛軍艦衝向日寇的吉野號,最終以身殉國。這樣視死如歸的氣魄讓世人紛紛震撼,光緒皇帝親自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輓聯。
  • 致遠艦殘骸中發現一物,證明鄧世昌不是要撞擊敵艦,而是另有所謀
    譬如致遠艦在被敵艦重傷後,炮彈也消耗沒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立刻登上駕駛臺,操控致遠艦向日本艦吉野號衝去,打算與敵艦同歸於盡,就在致遠艦即將衝撞到吉野時,不幸被敵艦魚雷擊沉,全艦包括管帶鄧世昌在內246人英勇犧牲,只有7人獲救倖存。
  • 致遠艦為何要撞日艦,多年後殘骸出水,才明白鄧世昌的良苦用心!
    作為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甲午海戰,自然也對鄧世昌這個名字不陌生,說他是民族英雄一點也不為過,在當年與日軍的那場海戰中,鄧世昌作為清朝海軍,致遠艦的最高指揮官,在生死存亡之際,放棄了率領全艦官兵逃生的機會
  • 他生為人傑死亦鬼雄,駕駛致遠艦撞向敵艦,守護國家最後的尊嚴
    但是中國人絕對不允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看到祖國被欺壓,於是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怒而奮起,在無數場對敵作戰中展現了自己絕不放棄祖國的每一分土地,勵志誓死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說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最先想起的就是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鄧世昌生於經商的富貴人家,從小因為父親的原因接觸了較多的西方文化知識。
  • 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撞擊敵船另有用意?百年之後打撈沉船,令人感動
    ▲甲午戰爭油畫世人皆知鄧世昌「以身撞艦」,以全軍覆沒的結局終結了甲午海戰。除了以身殉國的壯烈精神之外,其實還有細節的考量。隨即,日軍開炮,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號」信號裝置損毀。不得已之下,鄧世昌開始指揮北洋水軍與日軍對戰。
  • 侵華日軍多次打撈甲午沉艦 中國潛水員背出遺骸安葬(組圖)
    多艘甲午沉艦曾遭野蠻盜撈侵華日軍多次打撈甲午沉艦 中國潛水員背出遺骸安葬·老人們說,1937年前後日本人曾爆破沉船,當時打撈上來的鋼材在大鹿島港口堆積入山。致遠艦一門格林炮現仍存於日橫須賀市三笠公園。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透露,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戰艦殘骸多被日軍打撈、拆分,當做戰利品陳列在日本國內的神社、學校和公園。而國內不法分子的瘋狂盜撈,則讓這些英烈戰艦在新時期再一次遭受劫難。據不完全統計,在黃海海戰中戰沉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艘戰艦中,至少有三艘遭遇過盜撈。
  • 甲午後,日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狂歡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方形舷窗以及一枚關鍵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一枚152mm口徑的炮彈德不孤,這些都是這三艘沉船中致遠艦所獨有的。但要確認它是致遠艦還需要更直接的證據。今年9月17日,在水下發現了瓷盤碎片,9月18日打撈出水,經過拼接復原後,出現了帶有「致遠」字樣的艦徽,再加上之前的諸多間接證據,就可確認這艘沉艦就是致遠艦。
  • 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其後代子孫狀況如何?
    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英勇過人,無奈寡不敵眾,在日艦的圍毆下,「致遠」艦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漸漸不支,隨時可能有沉沒的危險。生死存亡之際,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 甲午海戰,鄧世昌和致遠號沒有撞沉的吉野號,原來是這麼個下場!
    北洋艦隊雖然在戰術和戰略上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在裝備上不僅數量更少,而且中近程的火力密度很低,間接造成了甲午海戰的失敗。在這場海戰當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跡。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戰艦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下令衝撞日艦吉野號。可惜最後功敗垂成,但此舉給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官兵強烈的感觸與震動。
  •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甲午海戰很多人都是通過一部《甲午風雲》的電影了解的那一段歷史,電影中的鄧世昌一句:目標吉野,衝上去撞沉它,讓很多人都牢記了那段悲壯的歷史,然而,多年以後
  • 撞沉吉野,甲午海戰中致遠艦真的這麼幹了嗎?其實都沒追上
    【軍武次位面】:風林火山 北洋水師,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但是因為落後的思想和政治因素,這支相對近代化的海軍最終只能成為守衛海岸線的一支近代化水師,而不是成為了一支縱橫大洋的海軍,但是北洋水師可歌可泣的戰鬥經歷卻一直被後人傳頌著,無論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鄧世昌,還是吞食鴉片自殺的劉步蟾
  • 剛剛被確認的「經遠」號是一艘怎樣的軍艦,壯烈不比鄧世昌遜色!
    一說起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的戰艦,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船堅炮利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還有鄧世昌的「致遠」號,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或者說沒注意過還有一艘「經遠」號。1885年(光緒十一年)11月,中法戰爭剛剛結束,李鴻章就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向德國伏爾鏗(Vulcan)造船廠訂製了「經遠」號、「來遠」號二艘裝甲巡洋艦艦 。
  • 鄧世昌為何指揮撞向吉野號?125年後打撈沉船,才讓人明白真相
    本文要講的,正是甲午戰爭中,關於北洋英雄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日艦吉野號,與敵玉石俱焚的背後緣由。 更不惜重金聘請外籍教員和德國軍官指導培訓,甚至為每艘鐵甲艦都配備了德國參謀。 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
  • 打撈甲午沉艦 打撈海魂物證(圖)
    記者(左)採訪鄧世昌玄外孫葉偉力
  • 鄧世昌致遠艦121年後重見天日,打撈出的炮彈,讓人肅然起敬
    (圖為他1887年停靠在樸茨茅斯海軍港的致遠艦,正在等待從德國駛來的來遠號和經遠號匯合。)在1887年以後的幾年間,清政府沒有再研製或採購更先進的海戰裝備,結果在1894年甲午海戰中,已經服役7年的致遠號和靖遠號成為北洋水師最「先進」的海戰船隻。(圖為2015年考古人員從遼寧丹東港水下打撈上來的致遠艦殘骸零件。)
  • 鄧世昌並未彈盡糧絕,為何撞向吉野號?百年後專家給出答案
    —光緒帝 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二個重要的戰役,結果北洋水師慘敗,海軍將領鄧世昌殉國。如今回顧這段歷史還是會被鄧世昌視死如歸駕駛致遠衝向吉野號的氣魄所震撼,但是也留了一個疑問,那就為何鄧世昌要駕駛致遠去撞吉野號呢,直到黃海之戰一百年以後從海中打撈的致遠號殘片中,似乎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