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區域文化被他一鏟子掘出
時間:1971年8月
地點: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
人物:村民張鳳祥
張鳳祥在村子後面整理自家梯田時,挖到了一個石洞,並從石洞裡摸出來一個滿是泥巴包裹的硬硬的東西,形狀像一個鉤子。他以為是個鐵的,打算賣給收廢品的。

拿到家裡被他弟弟拴上了繩子,到處拉著玩。幾天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鐵鉤子」上的泥巴脫落了,裡面竟然是個墨綠色的玉石,在自然光下閃爍著溫潤的光。
張鳳祥感覺這不是一件普通的物件,就帶著這件玉器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上交給了國家,文化館館員獎勵給他30元。他沒想到,這件玉器在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被認為是「中華第一龍」。

他更沒想到的是,這一鏟子掘出了考古學上一個重要的區域文化——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一種距今5000到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

紅山文化範圍廣闊,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我們是誰的傳人?是龍?是豬?還是……
1984年,在另一地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這種玉器。在遼寧省凌源縣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墓葬。

有兩件玉器就放在墓主人的胸腹部,於是這種形狀的玉器,一般通用的說法就叫「玉豬龍」,就是豬形狀的龍。


這個玉「龍」是紅山文化的特徵之一,然而它是不是龍,卻有不同觀點。有人說是「虎」,有人說是「狼」,看不出形狀的說是「神獸」,有人說是「熊」,也有稱作「玉玦獸」。
有人認為玉豬龍的頭像豬首,整器似豬的胚胎。豬在紅山文化時期與遠古先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關係非常密切,是財富和勇力的象徵。

也有人說,玉豬龍的豬首,更像是「熊首」。三皇五帝的黃帝號「有熊氏」,與「熊首山」、「玉熊龍」不謀而合,紅山文化也被認為是黃帝的起源地。

玉豬龍是生命的象徵,絕別人間,希冀來生
有人認為,玉豬龍形似豬的胚胎,他的造型是蜷縮在母腹中的嬰兒。而脊椎動物的胚胎形狀大致類似,而豬的胚胎與人類更相似。筆者認為這種在紅山文化中大量發現個玉豬龍是對生命的崇拜與敬畏。
紅山文化的先民用玉豬龍作為陪葬,既是對未來生命的希冀,也是對人間的決絕。因為每件玉豬龍的都有個缺口,更可能是玦類玉器的前身,它的意義也跟玦相同。
玉器玦,文獻眾多有記載。
《荀子·大略》說:「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莊子》裡記載:「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
屈原《九歌·湘君》:「捐餘玦兮江中。」王逸的注釋說:「玦,玉佩也。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予環即還,予玦即去也。」
《史記·項羽本紀》有載:「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明確了「玦」有「絕別」「決斷」的意思。




紅山文化的玉豬龍,造型萌寵,卻有先民對世界思考,既是對生命初始的象形,又對往生充滿希冀。他的作用類似古代的玉玦,作為隨葬器物與死者一起長埋地下,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一種想像,對現世人間的絕別,對未來生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