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不相干的人撒氣?其實是心理防禦機制「轉移」在幫你安撫情緒

2020-12-06 勺勺說情感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因為沒有完成工作而被老闆當著所有員工的面臭罵一頓,你覺得丟臉,委屈,但更憤怒,因為老闆自己沒有交代清楚提交日期,你憋著一肚子火下班,回家後,女朋友一直你耳邊說她工作的事,你突然吼道「能不能閉嘴!」,你女朋友被你嚇懵了,你自己喊完也開始後悔。

又或者,老公不幫你打掃家務,讓你很不滿意,看到孩子在家裡瘋跑玩,你便把氣撒孩子身上,指責他就知道玩,玩具從來不收好。

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你肯定也會好奇,我為什麼把火撒給不相關的人呢?

其實,這種做法,心理學有個專門名詞:轉移,它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

心理防禦機制:轉移

當人們經歷負面的情緒或者衝動時,不同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應對這些他們不想要的感覺。有時,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但更多的時候,我都是下意識就這麼做了。

心理防禦機制: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進行系統研究,並逐漸形成成熟的理論。心理防禦機制就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恢復平衡的方式。

當自我產生強烈的焦慮和罪惡感時,會無意識地激活一系列的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以緩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需要知道的是,心理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或者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

防禦機制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通過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可能引起 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

因此,它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使自己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轉移:無意識地將指向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或幻想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替代的象徵物上,以減輕精神負擔而取得心理安寧。

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對最初造成威脅或者消極情緒的人做出反應對當事人來說不合適或太危險,於是便轉移給其他人或物。

關於「轉移」策略的例子

1. 男子喜歡上老婆的閨蜜,卻因為道德感和責任感而無法表達,只能將這種感情深埋心裡,然後,不知道為什麼,他開始瘋狂收集鋼筆,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他老婆閨蜜寫著一首漂亮的鋼筆字,他只是把對她的瘋狂迷戀轉移到鋼筆上了。

2. 老師批評你論文完成質量差,你很惱火,卻不敢對老師撒火,而媽媽剛好打電話問你這周末回家不,你便指責她控制欲太強,管太多。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顯示,轉移憤怒的情緒是防禦機制最常見的情況之一,除了小規模的,個人攻擊性行為轉移外,對某些社會群體的歧視和偏見有時也與這種防禦機制聯繫在一起。

1. 疫情當下,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浮現出更多歧視華人的現象

據德國《世界報》(Welt) 報導,1月31日德國柏林,兩名女子襲擊了一名23歲的中國女性,撕扯其頭髮、吐口水並向她拳打腳踢,致使這名中國女性頭部受傷,被送往醫院治療。

這兩名德國女子的行為,真的是覺得所謂「中國疫情」讓他們憤怒嗎?

恐怕不是,只是情感轉移罷了,不管她們是因為工作不順利還是戀愛失敗,她們的行為只是在發洩對生活的不滿,她們無法對讓他們遭受挫折甚至失敗的人(也有可能是自己)發火,便對著無辜的路人撒氣,疫情只是她們無能的遮羞布

2. 一戰後,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憎恨與敵意,可能是轉移戰後經濟蕭條的怒火,比起攻擊他們自己或者政府,向威脅性低的目標,猶太人,轉移情感更容易。

「轉移」策略使用建議

使用轉移來消化情感,並不一定都是壞事,在很多例子裡,如果我們用積極的方式來使用,轉移可以作為一種將消極情緒和不應該的衝動通過健康的方式發洩出來的方式,可以保護我們不受負面情緒的影響,減少失望,保護自尊,控制壓力水平。

雖然「轉移」措施並不總是有害的,但過度依賴它也會有問題,如何正確使用呢?下面這些建議可以幫到你。

1. 自我觀察

首先要做的是觀察自己的行為,哪些可能是由「轉移」引起的,剛開始會比較困難,「轉移」行為並不是很容易被察覺到,可以先通過語言,肢體動作或者其它行為信號來做出推論。

比如,妻子和丈夫說不介意他晚上或者周末加班,但妻子發現晚上她總是心情不好,對著孩子大吼大叫,這時候,妻子首先應該觀察到自己的行為和平日的差別,是否真的是因為孩子做的不好而發火,然後可以作出猜測,是不是把對丈夫的情緒轉移給了孩子。

2. 反思

反思也是心理諮詢師在幫助來訪者識別「轉移」時,常用的一種策略,心理諮詢師通過鼓勵來訪者認真思考他們自己的行為,希望他們可以找到潛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真正的情感:比如擔憂,恐懼。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通過反思,她問自己「為什麼覺得自己不介意丈夫加班,最後卻表現得不一樣呢?」,最後她發現,是因為她覺得丈夫工作忙和她有點疏遠,她覺得被忽視,並且擔心丈夫是不是會出軌。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女人可能會對她的同事表達她的憤怒。最終,和同事進一步溝通可能會暴露出她的一個潛在擔憂:她辦公室的新經理不認可她的才能和努力。她無法把這種挫折感發洩到老闆(一個不合適而且更具威脅性的目標)身上,便把自己的挫折感發洩到同事身上。

3. 重構

一旦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中的不健康的「轉移」正在發生,下一步就該去尋找有效措施來改變你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當你發現 「轉移」給你帶來了不合適的行為時,應該根據問題的源頭,有意識地去重新定義面臨的情況,然後尋找合適的方式排解情緒。

例如:當你意識到你因為恐懼把對丈夫的情緒發洩給孩子後,你可以做出改變:和丈夫溝通希望他可以多陪伴你,或者通過運動,寫日記等其他更具有建設性的方式來消化情緒。

當你意識到自己把老闆帶來的挫折感發洩給同事時,可以做出改變,和老闆溝通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或者做的更好讓老闆看到,挫折沮喪的情緒也可以通過聽音樂,運動等方式發洩。

小結

和其他防禦機制一樣,「轉移」是應對無意識感覺的一種正常且通常健康的方式,它可以讓我們避免過度焦慮,維持內心平衡。

然而,一些「轉移」可能是破壞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特別是當你把你的挫折感發洩在你周圍比你弱小,無助的人身上的時,比如兒童,殘疾人,其它弱勢群體。

這通常很難識別,但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了「轉移」的不健康使用,一定要尋找更合適的方式來處理你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但是有兩個相同的特徵,一是對現實的否認和扭曲,而是在潛意識中運作,通常是意識不到的。
  • 心理防禦機制:讓你理解他人也更懂得自己
    心理防禦機制:讓你理解他人也更懂得自己心理學丨全面解讀常見的五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防禦機制對每個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心理防禦機制
    很多學生在學自我防禦機制時表示難以理解這些心理防禦機制,這篇文章主要從概念和例子兩個方面來幫助大家理解這些防禦機制。自我防禦機制主要是作為一種社會機制能讓人在受到貶抑時用來保護自己。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等。升華:即把被壓抑的無意識衝動通過某種途徑或方式轉變為人們可以接受的或為社會所讚許的活動。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編輯 | Wendy生活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維護內心的安寧。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心理學:焦慮心理的9種防禦機制,你正在用的是哪一種?
    簡單實用心理學,用一種新視角解讀你和你的生活你有沒有試過拼命地想要忘記,一件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你有沒有試過因為擔心面試不過關,而拒絕向心儀的公司投出簡歷?你有沒有試過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長得比自己帥的男生都是花心大蘿蔔……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看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焦慮心理引發的防禦機制。什麼?
  • 7種你經常用的心理防禦機制
    幸運的是,我們的身體有防禦機制來保護我們不愉快的情緒和感受。心理防禦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天龍八部:從喬峰段譽虛竹看心理防禦機制的識別與突破
    人沒有簡單活著的福分,為了認識自己,為了成長,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2我們為什麼會產生心理防禦機制?從「自我」「本我」「超我」的衝突,理解心理防禦的深層次原因。當平衡被打破時,我們就會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我們就發展出多種多樣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3助你解除無益的心理防禦一大原則和三大方法幫你解除無益的心理防禦。心理防禦機制總是在無形中發揮作用,一邊保護我們,一邊抑制我們的成長。所以,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 正確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約瑟夫·布爾戈心理防禦機制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保護,但有的時候也會造成我們與外界的隔閡,對每個人而言,我們依然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心世界的很多隱藏面向,所謂心理防禦,就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都是一些無形的應對方式,通過它們,我們得以將那些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感受排除在意識之外。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很多種,這裡武老師介紹19種:幻覺幻覺,在精神分裂症中很常見,例如幻聽,就是聽到了不存在的聲音;幻視,就是看到了不存在的影像。第二,不把你視為人,就可以在攻擊你時沒有內疚感了,所以當我們恨一個人而想攻擊他時,容易使用這種邏輯。例如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把對方描繪成非人類。反向形成反向形成的意思是,你本來處於A,而表現的卻是-A,這是一個極為常見也極為重要的機制。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01孩子善用的3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者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我們成年人也會使用心理防禦機制。比如親人生了重病,醫生告知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一定是醫生搞錯了,對事實進行否定,就是心理防禦機制中的一種。
  • 想看清一個人,看他使用什麼樣的心理防禦機制就夠了
    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就是ta心理防禦的集合,是他發展出來的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所以如果我們想看清一個人的內心,就看ta使用怎麼樣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一個人經常使用否認、貶低這種心理防禦機制,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比較自戀。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Q1:評估防禦機制時一般如何提問?A1:根據諮詢師的喜好或習慣,需要評估防禦的形式以及要鉚定防禦的內容,即防禦哪種焦慮和痛苦。A3:付諸行動也是一種防禦機制。自己的心理衝突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已經變成了行為。Q4:防禦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這個期間不僅抱怨,重複著這樣的動作,爸爸希望他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一直忍耐著,直到忍無可忍,收起明明的書本、筆等,並說道:「不用寫了。」明明像是壓抑的情緒有了發洩的途徑,開始吼叫道:「明明是弟弟把我的課本弄壞了,為什麼你不怪他,總說我。」
  • 鉑瑞思心理知識大總結:試著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鉑瑞思最新資訊 > 正文 鉑瑞思心理知識大總結:試著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新生兒的內心都是本我,只希望擁抱感官愉悅,拒絕痛苦、不愉快的刺激。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的類型在教招考試中考頻較高,一般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側重考查對不同心理防禦機制的理解和區分。下面將以表格形式簡單梳理常考的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 想要挽回,首先要打破她的心理防禦機制!
    我們在經受感情創傷之後,會馬上進入失戀後的應激反應期,為了降低傷害,開啟「心理防禦機制」,主動隔離傷害源,以求儘快度過應激反應期。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淺談心理防禦機制「超我阻抗」:為什麼總有人讓自己「不舒服」?
    說起心理防禦機制,我們一定繞不開的,便是「焦慮」。焦慮這東西,它可以把你困在原地,讓你不知如何行動,讓你感覺很不舒服。還記得,你第一次因為考試肚子疼是什麼時候?還記得,你第一次用糖果來安慰自己的經歷麼?我們的身體總是充滿智慧,它總是善解人意的知道,如何讓我們的不安得到舒緩。
  • 心理學知識之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最早於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態度作為一種自衛機制,能讓人在受到貶抑時用來保護自己。在教師招聘類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形式備考。通過概念理解以及舉例的方式來進行知識考查。下面是有關自我防禦機制的概念解釋以及例子,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們。(一)否認:作用:通過好像它不存在的方式來處理引起焦慮的刺激。
  • 越優秀的人,越不會逃避
    防禦機制具有兩面性。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堪重負的困難時,防禦機制會幫我們倖免於難,幫助我們以暫時麻痺自我的方式幫助我們挨過痛苦。其實暫時的逃避為我們爭取的其實是一個緩衝和過渡的時間,問題和痛苦我們遲早都要面對。 當防禦機制太過於嚴重或根深蒂固時,反而會阻止我們直面問題,而造成很大的負面幹擾,我們會逃避現實,逃避內心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