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理防禦機制「超我阻抗」:為什麼總有人讓自己「不舒服」?

2020-12-06 人性拆解員

說起心理防禦機制,我們一定繞不開的,便是「焦慮」。焦慮這東西,它可以把你困在原地,讓你不知如何行動,讓你感覺很不舒服。

還記得,你第一次因為考試肚子疼是什麼時候?還記得,你第一次用糖果來安慰自己的經歷麼?我們的身體總是充滿智慧,它總是善解人意的知道,如何讓我們的不安得到舒緩。它就好像,我們還小的時候,下了雨,爸爸或者媽媽,為我們撐起的那把大傘。

「那把傘」,它總是那麼的自然而然,你甚至無法去控制,更不用去努力;那是一種,第一時間、自動就會出現的一種保護。

01:「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s)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也是精神分析非常核心概念之一,最早出現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

「防禦機制」最早是在弗洛伊德研究神經症尤其癔症中講「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提到的。

1915年,弗洛伊德開始把防禦視為個體在面對衝突情景時所具有的某種普遍的心理機制,在其著作《壓抑,症狀和焦慮》中重新鑑定防禦的概念,認為防禦機制用來躲避由本能需求引起的危險,焦慮和不愉快,是自我調整本我和外部現實衝突的一種功能。

現在我們通常這樣定義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這樣演化過程,它最早是屬於心理異常範疇,屬於特例;而後發展轉變為常人都存在的一種自我擺脫煩惱的方式,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

從它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是防護我們擺脫焦慮,擺脫這種將我們困在原地,讓我們「不舒服」的心理狀態。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為了防止心理上的「不舒服」,我們可能會有些「不擇手段」。

可能去動用我們的各種「資源」,比如利用我們的身體;可能會退縮、逃避;也可能會自我欺騙……這就是我們的防禦機制,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不止一種的防禦機制。

02:「為什麼總有人讓自己不舒服?」

因為,人們的防禦機制非常多,我們挑一種有點兒「個性」的防禦機制來跟大家分享,它是「超我阻抗」。

就像我們開始提到的,有些人在童年的時候,一考試或者緊張就肚子疼,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有的人,甚至不僅僅肚子疼,還會真的生病。這就是在我們在用我們的身體去防禦那種緊張、焦慮和可能面對的失敗,我們的身體,是不是非常配合我們?

而且這過程非常微妙,甚至有些不可思議。

還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總是吵架,所以總是莫名的容易生病,這都是利用身體的「不舒服」,讓我們的心靈獲得片刻的安寧的表現。

而這些表現,它很可能就是不易被察覺的「超我阻抗」。

林玲(化名),我們就叫她玲玲吧。在回溯催眠中,她回到了小時候,留下了委屈的淚水。

弱小的她,看到爸爸媽媽在爭吵,他們吵的越來越厲害,聲音越來越大,玲玲非常害怕,已經害怕到忘了哭。她感覺,身體僵硬、緊縮,不能動彈。

這個時候,爸爸怒吼著,給了媽媽一拳,媽媽也瘋了般大喊:「你就是這點兒能耐,你除了打我,你還會幹啥?有能耐你殺了我呀?怎麼了?慫了?你就是個沒用的人!」

媽媽好像在激發爸爸的憤怒,她為什麼這麼做?她不想管我了麼?如果爸爸真的殺了她怎麼辦?我該怎麼辦?我能做些什麼?我什麼也做不了,都是因為我,才這樣的吧?弱小的玲玲,害怕,慌亂,自責、內疚……但是她沒有哭,因為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經歷這樣爭吵,她知道哭沒有用。

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這一刻的玲玲,突然腹部劇痛,還想吐。她跑到廁所,居然拉肚子了,還想嘔吐,理智上她覺得自己可能是得了比較嚴重的胃腸感冒。

但是一定非常嚴重,因為她昏了過去……之後的事情,她不記得了。她只知道,她再醒來,爸爸媽媽不再吵架,在病房裡,非常慈愛的看著她。

回溯這次經歷的玲玲,雙眼緊閉,渾身顫抖。她是因為想要調整自己總是頻繁的壞肚子、嘔吐,看醫生,醫生建議她除了治療,還要去看看心理醫生。看到這裡,智慧的你大概隱約知道,她的問題,與她父母的那次爭吵有關。

是的,但也不完全是。這就是非常有意義的部分,我們對於原生家庭,不都是被動的。

是玲玲,用自己的某一次偶然劇烈不適,獲得了「好處」也就是「舒服」,這舒服是什麼?

在她感覺自己要「難受死了」的時候,身體的反應,讓她平息了父母的憤怒。於是,她的身體記住了這種方式,每當她有了這種,緊張、害怕,覺得自己弱小、不行了,難受的「要死」,她都會拉肚子。

於是,考試拉肚子,重要的面試拉肚子,遇到喜歡的人要表白,拉肚子……所有,人生重要時刻,都要緊張到拉肚子或者噁心、嘔吐。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醫生會當做腸炎來治療,是的,有些人是有腸炎,但是如果每次關鍵時刻,都恰巧得「腸炎」,我們就需要去找到可以信任的心理諮詢師,幫助你去探索一下了。

心理防禦機制本來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我們這裡說的是心理防禦機制的積極作用,就好像玲玲,她那個曾經弱小、無助的自己,只因為童年曾經的某一個關鍵時刻,運用這種方式管用了,她一直就沿用了這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她沒有意識到那個自己早已長大。

而這一切是為什麼呢?那個時候的玲玲,產生了內疚感,拯救父母的「自戀幻想」,讓她覺得自己可以改變父母,她要懲罰自己,是自己不好,才讓父母這樣的。這一套防禦機制,就是「超我阻抗」運作的根源。

03「不舒服」怎麼舒服?

那個以讓自己「不舒服」來滿足自己心靈的運轉機制,如何能關掉它?「超我阻抗」,可以說是最不易察覺、也最難處理的一種防禦手段。它反映的是內心的一種對內疚的防禦的潛意識的運作機制。

它會通過讓自己生病來自我懲罰,進而免除自己的內疚感,讓自己獲得平靜。這種對內疚的防禦,慢慢變成了一種對懲罰的需要,在意識層面,我們會覺得,瘋了吧?用自己生病來懲罰自己?

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就是這樣,用身體的「不舒服」,來讓自己的內疚感、焦慮,得到釋放。

而體現在諮詢中,甚至有的來訪者,會害怕諮詢的成功,隨著症狀的好轉,會出現使諮詢回到原點的行為。

這裡不禁想起,弗洛伊德的一個比喻,我們因為牙痛難忍,去看牙醫,但是誰知道,當牙醫把鉗子伸過來,要把壞牙拔掉的時候,我們去把牙醫,一把推開。

面對這種「超我阻抗」,怎麼辦?還是一定要找到一位信任的諮詢師,積極配合諮詢師,進行探索與成長,要有信心,慢慢真的會從症狀中走出了。

不過,能夠主動去找到諮詢師,已經非常勇敢了,因為畢竟很多人還處在「享受自我懲罰」而不自知的狀態下。

所以,第一步,我們要去總結和觀察,我們有沒有類似的問題,才是真正讓自己的「舒服」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心理防禦機制
    很多學生在學自我防禦機制時表示難以理解這些心理防禦機制,這篇文章主要從概念和例子兩個方面來幫助大家理解這些防禦機制。自我防禦機制主要是作為一種社會機制能讓人在受到貶抑時用來保護自己。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等。升華:即把被壓抑的無意識衝動通過某種途徑或方式轉變為人們可以接受的或為社會所讚許的活動。
  • 心理防禦機制:讓你理解他人也更懂得自己
    心理防禦機制:讓你理解他人也更懂得自己心理學丨全面解讀常見的五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防禦機制對每個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天龍八部:從喬峰段譽虛竹看心理防禦機制的識別與突破
    忽然在某次對方忘記自己的生日時,終於意識到從來不願面對的事實:他只是不重視這份友誼罷了。正是防禦機制讓我們變得如此遲鈍,讓我們總是忽略那些殘忍的現實。小說家對人性總有著深刻的洞察,金庸先生更是如此。他筆下的喬峰、段譽和虛竹,雖然都是萬中無一的英雄,但也不免被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所操縱。那麼,「心理防禦機制」是什麼呢?
  • 想看清一個人,看他使用什麼樣的心理防禦機制就夠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付費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第27節。作者:相先生,心理諮詢師,百度金芒計劃籤約作者。以下是本節摘要:摘要:1、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就是ta心理防禦的集合,是他發展出來的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所以如果我們想看清一個人的內心,就看ta使用怎麼樣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一個人經常使用否認、貶低這種心理防禦機制,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比較自戀。
  • 心靈的圍牆——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就像是一道圍牆,當我們遇到衝突時,它能夠保護我們,但是當防禦過度時,它也會阻礙自我的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這3種不合理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防禦機制
    大寶被壓抑的怒火終於有了發洩的渠道,開始拼命地吼叫,「誰讓弟弟把我的語文書弄壞了,都怪他,為什麼你不說他,總說我。」如果只孤立地看大寶的行為,你會覺得他很委屈,因為弟弟把他的語文書弄壞了,導致他無法寫作業。其實不然,他是故意找茬,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不寫作業的行為歸咎於是弟弟導致的,以減輕自己的「罪責」,這就是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 鉑瑞思心理知識大總結:試著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鉑瑞思最新資訊 > 正文 鉑瑞思心理知識大總結:試著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 鉑瑞思心理教育:嘗試了解自我心理防禦機制及其工作過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新生兒的內心都是本我,只希望擁抱感官愉悅,拒絕痛苦、不愉快的刺激。
  • 正確認識心理防禦機制,更好面對生活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約瑟夫·布爾戈心理防禦機制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保護,但有的時候也會造成我們與外界的隔閡,對每個人而言,我們依然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心世界的很多隱藏面向,所謂心理防禦,就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都是一些無形的應對方式,通過它們,我們得以將那些無法接受的想法與感受排除在意識之外。
  • 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的類型在教招考試中考頻較高,一般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側重考查對不同心理防禦機制的理解和區分。下面將以表格形式簡單梳理常考的幾種心理防禦機制。
  • 心理防禦機制問答|李鳴精神分析課堂知識點
    Q2:防禦機制可以理解為緩解焦慮和痛苦,這種焦慮和痛苦可能來自於本我、自我或超過,這樣理解可以嗎?A2:可以的。不過避免痛苦和焦慮主要是自我的功能,也可能來自於本我或超我。自我擔心無法完成控制焦慮的任務,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焦慮是道德性焦慮,本我與自我之間的焦慮是現實性焦慮,自我本身的焦慮是神經症性焦慮。大部分痛苦來自於本我和超我,而自我具有控制焦慮的功能。Q3:付諸行動是什麼意思?A3:付諸行動也是一種防禦機制。
  • 衝不相干的人撒氣?其實是心理防禦機制「轉移」在幫你安撫情緒
    又或者,老公不幫你打掃家務,讓你很不滿意,看到孩子在家裡瘋跑玩,你便把氣撒孩子身上,指責他就知道玩,玩具從來不收好。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你肯定也會好奇,我為什麼把火撒給不相關的人呢?其實,這種做法,心理學有個專門名詞:轉移,它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轉移當人們經歷負面的情緒或者衝動時,不同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應對這些他們不想要的感覺。有時,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但更多的時候,我都是下意識就這麼做了。
  • 從《心靈捕手》來看心理防禦機制,大家讀懂裡面的含義了嗎?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心靈捕手》是一部把故事結構的心理層面拍成電影的作品,今天小編想要來和大家探究一下角色如何使用防衛心理來保護自己的,還有就是如何藉助故事中的配角來削弱這些心理防禦並好好地展示這些因素。如何為角色和觀眾創造一個強大的宣洩出口,咱們還是來看一下《心靈捕手》。
  • 在你焦慮的時候,這些心理防禦機制正在偷偷的保護你
    那麼今天,廂廂想說的是為了消除焦慮,個人本身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保護自身不被焦慮情緒所淹沒。自我在尋求表現的本我衝動與否定它的超我要求之間的衝突時,就會產生大量的焦慮,為了消除這些焦慮保護自身,於是發展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應對方式,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稱之為「防禦機制」。
  • 讀懂兒童心理防禦機制,輕鬆掌握娃的異常行為,別讓孩子走偏
    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脫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這個期間不僅抱怨,重複著這樣的動作,爸爸希望他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一直忍耐著,直到忍無可忍,收起明明的書本、筆等,並說道:「不用寫了。」明明像是壓抑的情緒有了發洩的途徑,開始吼叫道:「明明是弟弟把我的課本弄壞了,為什麼你不怪他,總說我。」
  • 你的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看到了嗎?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很多種,這裡武老師介紹19種:幻覺幻覺,在精神分裂症中很常見,例如幻聽,就是聽到了不存在的聲音;幻視,就是看到了不存在的影像。對於那些深陷可怕關係的人,看到自己在使用誘惑攻擊者的機制是很重要的。合理化合理化的意思是,你幹了自己認為很不合理的事,而給自己找藉口,把自己這件事說成好像非常合理一樣。
  • 想要挽回,首先要打破她的心理防禦機制!
    我們在經受感情創傷之後,會馬上進入失戀後的應激反應期,為了降低傷害,開啟「心理防禦機制」,主動隔離傷害源,以求儘快度過應激反應期。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心理學:焦慮心理的9種防禦機制,你正在用的是哪一種?
    你有沒有試過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長得比自己帥的男生都是花心大蘿蔔……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看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焦慮心理引發的防禦機制。什麼?焦慮心理?也許你會擔心:都說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人人都有焦慮症」。天啊!我也陷入焦慮了!它像魔鬼一樣潛伏在我心中!
  • 7種你經常用的心理防禦機制
    幸運的是,我們的身體有防禦機制來保護我們不愉快的情緒和感受。心理防禦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焦慮症導致肢體動作僵硬,是心理防禦機制使然,要讓自己變得柔軟
    焦慮是人體應對不安全的自我防禦機制,長時間處於防禦狀態,人的頭腦會下意識將經歷的事物武斷地分為黑色跟白色,而不存在任何的過渡色彩,表現出偏激固執的性格,如果你失去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你會感到非常的糟糕,這是一種完全的黑色心理,而實際上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因此而改變你的職業規劃,你可能會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