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紀初首次將心理防禦系統描述為人類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理解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的概念,對於快速入門弗洛伊德理論是很有必要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種心理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本我是生命能量(力比多)的來源。
新生兒的內心都是本我,只希望擁抱感官愉悅,拒絕痛苦、不愉快的刺激。問題是他們的本我還缺乏自我保護或經過深思熟慮的判斷能力。
因此,一個人的所有身份是不可能生存和無法與他人合作。我的本我看到了你的iPhone,想要搶過來。你不高興,我們之間有了衝突,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是群居動物的天性,依靠緊密,連貫的組織群體來生存。
在童年後期,自我開始發展起來。自我,類似於我們的自我意識,尋求管理本我的衝動,同時避免自我毀滅。當我的身份覬覦你的iPhone時,我的自我會讓我趁你不注意的時候一把把手機拿走。
這是一種改進,因為它避免了公開衝突;唉,但問題仍然存在,因為我們仍然不能相互信任。缺乏信任使得高層團隊合作變得困難重重。
沿著這條線,一個超我發展起來,構成了我們的道德指南針,通過我們的父母從群體中學習到對與錯的區別。
現在你可以知道說,我不會拿走別人的iPhone,因為我的超我提醒我,偷是不對的。因此,超我的影響有助於緩和我們的本我(衝動)和自我(自私),以支持我們個人生活所依賴的合作社會項目文明。
如你所見,這個系統包括內在張力,自我試圖服務三個相互競爭相互敵對的大師:
本我尋求直接的感官滿足;
超我決定道德規範;
和現實,也就是通常把我們不能忽略或迴避的障礙或誘惑擺在我們面前的客觀事實。
有時,強大的本我衝動會煽動並威脅要壓過自我,擾亂我們的自我意識,破壞我們的完整性。這種衝動會產生焦慮。為了對抗它,自我部署了無意識的防禦機制,所有這些防禦機制都涉及到某種程度的對現實的扭曲,以減少個體的焦慮。
弗洛伊德討論幾個這樣的防禦機制包括:
否認(拒絕承認威脅的事實:他不是死了,他只是睡著了);
反向形成(以相反的方式去掩蓋自己內心真正的感覺:我對自己男人這一身份很不自信,所以我表現出誇張的大男子主義);
轉移(衝動指向別的具體目標:我生老闆的氣所以我踢了貓一腳);
升華(將內心的破壞性衝動轉向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表達:我有強烈的攻擊性衝動,所以我成為了一名足球運動員)。
以上只是列舉了幾種比較常見的防禦機制。研究表明,防禦機製成熟度是心理能否保持健康的一個獨特維度,可以預測成年人的健康和幸福度高低。
如果你對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和概念比較感興趣,歡迎關注鉑瑞思。
我們將為您提供專業的成人教育考試服務,秉承知識是自由的鑰匙的理念,提供優質教師授課,和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幫助更多人掌握人生的可能和機會!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