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1.11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青海卷 天峻篇
天峻篇預告片
在天峻民間,有一段順口溜,形象的描繪出了此地的自然風貌:「五大山、六大水、丘陵溝谷間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澤連冰川」。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片高原之上的茵茵草原。
天峻水豐草美,是大自然賜予遊牧民族的天然牧場,也是環青海湖草原上最早點燃人類文明火種的地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古羌人氏族。
在天峻縣快爾瑪鄉的加木格爾灘臺地上,沉睡著一座尚待發掘的古城。古城興建於南北朝時期,佔地約45萬平方米,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在青海尚屬罕見,可想當年繁華盛況。
清鹹豐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遷至天峻駐牧。自此,天峻形成了以藏民族為主體、多民族聚集的人口結構,帶有鮮明藏族特色的畜牧文化成為了這裡的主調。
在天峻縣城西南,佇立著一座雄渾偉岸的大山,藏民稱之為「直尕天欽」,意為「陡峭的白山崖」,漢語音譯作「天峻」。天峻山峰巒峻峭,無雪自白,為環青海湖十三名山之一。
藏族人民崇拜大山,1953年,天峻籌備建立縣級藏族自治區時,議定以天峻山為本地命名。1955年,天峻藏族自治區改為天峻縣。
遠古巖畫原始粗獷
天峻草原沃野千裡,是野生動物棲息的天堂。幾千年前,一場氣勢恢宏的追逐捕獵曾在這裡上演:前有成群巖羊奔突逃竄,後有大型猛獸緊追不捨,一時間百獸奔騰、聲震四野。
草原先民目睹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場景,將之刻畫在魯芒溝的巖石上,凝固成為可以觸摸的歷史。這便是「魯芒溝巖畫」中的「獸逐圖」。
自青銅時代直至漢唐,天峻先民以錘鑿、摩刻的技法,在魯芒溝留下駱駝、牛、馬等動物形象70餘個,畫面風格寫實而不失華美,堪稱不朽的文化瑰寶。
此外,在盧森孤立的石山丘上,矗立著我國北方地區面積最大、圖案最多的單幅巖畫。一塊巨巖,便是盧森巖畫的主體部分。數十平米的平整巖面上,巖畫形象星羅棋布。
盧森巖畫共刻畫個體形象約270個,幾乎囊括遠古高原上的全部動物形象。更有人物角鬥、狩獵等各異姿態。天峻先民的生活圖景栩栩如生的定格在黝黑的巖壁上,歷經千載雨雪風霜,依然鮮活如昨。
野生動物生態樂園
湟魚學名裸鯉,是青海湖獨有魚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了繁衍後代,湟魚需要洄遊至淡水河道產卵,天峻縣內的布哈河是湟魚洄遊的主要河道。
初夏,數以百萬計的湟魚湧入布哈河,天峻全縣勠力同心保護湟魚洄遊的行動也隨之開啟。
布哈河發源於天峻縣內的崗格爾肖合力雪山,自群山溝谷間迤邐而過,哺育出芳草萋萋的天峻草原;它匯集沿途清泉細流,為青海湖補給近一半的水量,贏來天峻「神湖之源」的美名。
同時,它也是湟魚洄遊數量最多、距離最遠、周期最長的一條河。寬闊坦緩的淡水河道是湟魚產卵的聖地、孵化的溫床,布哈河「裸鯉搖籃」之名聞名遐邇。
母親般的布哈河孕育了湟魚的新生;而遼闊的天峻草原則為野生動物提供著棲息的家園。天峻縣內共有野生動物百餘種,其中不乏野鹿、巖羊等珍稀動物,更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普氏原羚。
為了留住草原上這些鮮活的身影,心系草原生態的熱心牧民,則會主動為傷病、離群的野生動物提供庇護。
伴隨退牧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環保工程的深入開展,天峻人正以昂揚的姿態,堅定的步伐,踏上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徵程。
青海藏族黑牛毛帳篷:會呼吸的房子
黑牛毛帳篷是藏族牧民的傳統居所,牧民也親暱的稱之為黑帳篷。遊牧時期,便於攜帶的黑帳篷就是他們流動的家。
黑帳篷在牧民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在翻新搭建前,牧民們要先「煨桑」。「煨桑」是藏族傳統的祈願禮俗。點燃松柏枝,灑下青稞谷,嫋嫋青煙隨火光繚繞而起。藏民以這略帶清香的煙霧敬奉天地諸神的貢品,祈望諸神賜下幸福吉祥。
搭建完成的黑帳篷,頂部正中是一道天窗,用於採光排煙,夜晚及雨雪天氣時,天窗可隨意閉合。因此,黑帳篷也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是草原牧民代代相承的智慧結晶。
千年櫛風沐雨的遊牧遷徙中,溫暖的黑帳篷曾被遊牧人稱作靈魂的歌。而今,伴隨著天峻生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一頂頂黑帳篷在草原沃土上再次紮下了根脈。在民間藝人說唱黑帳篷的祝讚詞裡,在載歌載舞的黑帳篷篝火晚會中,純正的草原藏家風土人情展露無遺。
美食香飄萬裡
黃蘑菇常見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味道鮮美,風味濃鬱,是牧民不可多得的佳餚。夏季的天峻草原夜間多陣雨,每逢雨後,黃蘑菇便破土而出,點綴在一望無際的碧草之間。
帶著新鮮的黃蘑菇,與親朋好友歡慶青海湖畔藏族牧人的傳統節日——智格魯如。智格魯如意為「六月會」,是青海湖畔藏族牧人的傳統節日。高原之上,寒冬漫長;遊牧生活,聚少離多。在短暫而寶貴的夏日時光中,與親友相約、盡情娛樂的聚會風俗應運而生。
宴席的主菜是犛牛肉。犛牛肉肉質細嫩多汁,入口彈性十足,香濃的肉味中,還雜有一絲「野味」,其美味《呂氏春秋》中便有記載:「肉之美者,犛象之肉」。天峻的野血犛牛更享有盛名,曾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只需清燉,味道已十分馥鬱香醇。
豐富的藏家美食已鋪陳在卡墊之上,但若要開席,還少不了藏家喜慶的飲料——青稞酒。
綠色發展 生機盎然
2008年,為了改變牧區貧窮落後的面貌,天峻縣梅隴村率先成立股份合作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展起現代畜牧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梅隴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不僅壯了牛羊、富了牧民,更肥了草原。合作社「以草定畜」,劃區輪牧,顯著提高了草地資源科學利用水平。自合作社成立至今,當地草地植被蓋率增長了10%,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
2012年,梅隴合作社榮獲農業部「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稱號,為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豎起了一面旗幟。
近年,天峻將布哈河部分河谷平原規劃為布哈河國家溼地公園,變牧區為景區,在涵養水源、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以生態旅遊業帶動草原跨越發展。
東西跨度長達62公裡的溼地公園,沙棘成林、翔鷗落雁,如一條生態長廊,連接起沿岸多姿多彩的藏族民俗旅遊元素,打造出天峻「神湖之源」的嶄新面貌。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天峻篇 》
播出時間:2020年1月11日 15:3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王璐璐(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