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民族融合物阜民豐遠古巖畫原始粗獷 黑帳篷古老迷人野生動物...

2020-12-19 騰訊網

CCTV-10

2020.1.11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青海卷 天峻篇

天峻篇預告片

在天峻民間,有一段順口溜,形象的描繪出了此地的自然風貌:「五大山、六大水、丘陵溝谷間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澤連冰川」。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片高原之上的茵茵草原。

天峻水豐草美,是大自然賜予遊牧民族的天然牧場,也是環青海湖草原上最早點燃人類文明火種的地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古羌人氏族。

在天峻縣快爾瑪鄉的加木格爾灘臺地上,沉睡著一座尚待發掘的古城。古城興建於南北朝時期,佔地約45萬平方米,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在青海尚屬罕見,可想當年繁華盛況。

清鹹豐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遷至天峻駐牧。自此,天峻形成了以藏民族為主體、多民族聚集的人口結構,帶有鮮明藏族特色的畜牧文化成為了這裡的主調。

在天峻縣城西南,佇立著一座雄渾偉岸的大山,藏民稱之為「直尕天欽」,意為「陡峭的白山崖」,漢語音譯作「天峻」。天峻山峰巒峻峭,無雪自白,為環青海湖十三名山之一。

藏族人民崇拜大山,1953年,天峻籌備建立縣級藏族自治區時,議定以天峻山為本地命名。1955年,天峻藏族自治區改為天峻縣。

遠古巖畫原始粗獷

天峻草原沃野千裡,是野生動物棲息的天堂。幾千年前,一場氣勢恢宏的追逐捕獵曾在這裡上演:前有成群巖羊奔突逃竄,後有大型猛獸緊追不捨,一時間百獸奔騰、聲震四野。

草原先民目睹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場景,將之刻畫在魯芒溝的巖石上,凝固成為可以觸摸的歷史。這便是「魯芒溝巖畫」中的「獸逐圖」。

自青銅時代直至漢唐,天峻先民以錘鑿、摩刻的技法,在魯芒溝留下駱駝、牛、馬等動物形象70餘個,畫面風格寫實而不失華美,堪稱不朽的文化瑰寶。

此外,在盧森孤立的石山丘上,矗立著我國北方地區面積最大、圖案最多的單幅巖畫。一塊巨巖,便是盧森巖畫的主體部分。數十平米的平整巖面上,巖畫形象星羅棋布。

盧森巖畫共刻畫個體形象約270個,幾乎囊括遠古高原上的全部動物形象。更有人物角鬥、狩獵等各異姿態。天峻先民的生活圖景栩栩如生的定格在黝黑的巖壁上,歷經千載雨雪風霜,依然鮮活如昨。

野生動物生態樂園

湟魚學名裸鯉,是青海湖獨有魚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了繁衍後代,湟魚需要洄遊至淡水河道產卵,天峻縣內的布哈河是湟魚洄遊的主要河道。

初夏,數以百萬計的湟魚湧入布哈河,天峻全縣勠力同心保護湟魚洄遊的行動也隨之開啟。

布哈河發源於天峻縣內的崗格爾肖合力雪山,自群山溝谷間迤邐而過,哺育出芳草萋萋的天峻草原;它匯集沿途清泉細流,為青海湖補給近一半的水量,贏來天峻「神湖之源」的美名。

同時,它也是湟魚洄遊數量最多、距離最遠、周期最長的一條河。寬闊坦緩的淡水河道是湟魚產卵的聖地、孵化的溫床,布哈河「裸鯉搖籃」之名聞名遐邇。

母親般的布哈河孕育了湟魚的新生;而遼闊的天峻草原則為野生動物提供著棲息的家園。天峻縣內共有野生動物百餘種,其中不乏野鹿、巖羊等珍稀動物,更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普氏原羚。

為了留住草原上這些鮮活的身影,心系草原生態的熱心牧民,則會主動為傷病、離群的野生動物提供庇護。

伴隨退牧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環保工程的深入開展,天峻人正以昂揚的姿態,堅定的步伐,踏上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徵程。

青海藏族黑牛毛帳篷:會呼吸的房子

黑牛毛帳篷是藏族牧民的傳統居所,牧民也親暱的稱之為黑帳篷。遊牧時期,便於攜帶的黑帳篷就是他們流動的家。

黑帳篷在牧民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在翻新搭建前,牧民們要先「煨桑」。「煨桑」是藏族傳統的祈願禮俗。點燃松柏枝,灑下青稞谷,嫋嫋青煙隨火光繚繞而起。藏民以這略帶清香的煙霧敬奉天地諸神的貢品,祈望諸神賜下幸福吉祥。

搭建完成的黑帳篷,頂部正中是一道天窗,用於採光排煙,夜晚及雨雪天氣時,天窗可隨意閉合。因此,黑帳篷也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是草原牧民代代相承的智慧結晶。

千年櫛風沐雨的遊牧遷徙中,溫暖的黑帳篷曾被遊牧人稱作靈魂的歌。而今,伴隨著天峻生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一頂頂黑帳篷在草原沃土上再次紮下了根脈。在民間藝人說唱黑帳篷的祝讚詞裡,在載歌載舞的黑帳篷篝火晚會中,純正的草原藏家風土人情展露無遺。

美食香飄萬裡

黃蘑菇常見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味道鮮美,風味濃鬱,是牧民不可多得的佳餚。夏季的天峻草原夜間多陣雨,每逢雨後,黃蘑菇便破土而出,點綴在一望無際的碧草之間。

帶著新鮮的黃蘑菇,與親朋好友歡慶青海湖畔藏族牧人的傳統節日——智格魯如。智格魯如意為「六月會」,是青海湖畔藏族牧人的傳統節日。高原之上,寒冬漫長;遊牧生活,聚少離多。在短暫而寶貴的夏日時光中,與親友相約、盡情娛樂的聚會風俗應運而生。

宴席的主菜是犛牛肉。犛牛肉肉質細嫩多汁,入口彈性十足,香濃的肉味中,還雜有一絲「野味」,其美味《呂氏春秋》中便有記載:「肉之美者,犛象之肉」。天峻的野血犛牛更享有盛名,曾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只需清燉,味道已十分馥鬱香醇。

豐富的藏家美食已鋪陳在卡墊之上,但若要開席,還少不了藏家喜慶的飲料——青稞酒。

綠色發展 生機盎然

2008年,為了改變牧區貧窮落後的面貌,天峻縣梅隴村率先成立股份合作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展起現代畜牧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梅隴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不僅壯了牛羊、富了牧民,更肥了草原。合作社「以草定畜」,劃區輪牧,顯著提高了草地資源科學利用水平。自合作社成立至今,當地草地植被蓋率增長了10%,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

2012年,梅隴合作社榮獲農業部「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稱號,為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豎起了一面旗幟。

近年,天峻將布哈河部分河谷平原規劃為布哈河國家溼地公園,變牧區為景區,在涵養水源、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以生態旅遊業帶動草原跨越發展。

東西跨度長達62公裡的溼地公園,沙棘成林、翔鷗落雁,如一條生態長廊,連接起沿岸多姿多彩的藏族民俗旅遊元素,打造出天峻「神湖之源」的嶄新面貌。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天峻篇 》

播出時間:2020年1月11日 15:3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王璐璐(實習)

相關焦點

  • 穿越時空的遠古密碼
    這裡的古巖畫群、千年古榆、古河道等,是邊境特色文化旅遊線上的獨特景觀。歷經數千年風侵雨蝕的額仁淖爾巖畫,依然散發著永恆的魅力。「額仁淖爾巖畫群由德力哈達巖畫、寶勒嘎巖畫、阿門烏蘇巖畫、希拉哈達巖畫等組成,內容有日月、星宿、動物,以及狩獵、馴馬、舞蹈等場面,反映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和對大自然的崇拜。」蘇尼特右旗文物保護管理局呼日勒介紹說。
  • 印尼發現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動物巖畫:至少4萬多年前的野豬
    考古學家近日在印尼發現了目前全球已知最早的描繪動物的洞穴壁畫,據信這幅畫著一頭野豬的作品創作於至少4.55萬年前。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4日報導,這幅巖畫發現於蘇拉威西島一個偏遠山谷洞穴中,由暗紅色赭石顏料繪製,規格為136釐米×54釐米,和真實動物一般大小,似乎是一幅更大敘事場景的一部分。畫作中的野豬面部具有角狀突起,這是成年雄性疣豬的基本特徵。值得注意的是,疣豬上方還有兩個人類手印。研究人員認為,為了印上手印,這幅畫的作者把顏料吐在一個平面上,然後把手放在這上面蘸上顏料。
  • 原始美術和拉文特巖畫
    原始美術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的美術品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萬—前1萬年)。原始美術主要包括洞窟壁畫、巖畫、小型雕刻、巨石建築等。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傑出的美術作品是洞窟壁畫和母神雕像。洞窟壁畫中最突出的是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表現內容皆以動物為主,如野牛、馴鹿、野馬、野豬等,在人像雕刻中,母神雕像佔有突出地位,這類雕像強調、誇張與生殖有關的生理特徵,體現出原始人們對母性和生殖的崇拜。以奧地利維也納出土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最為著名。拉文特巖畫拉文特位於西班牙東部,瀕臨地中海。
  • 神秘的撒哈拉巖畫,講述了古老的撒哈拉不一樣的景象
    撒哈拉沙漠是咱們世界目前第一大沙漠,這裡的氣候非常的炎熱乾燥,而且常年沒有降雨,就是一個這樣極端天氣之下的地方,植物非常的稀少,而且土地都會幹裂,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或許大家對這種說法不是很相信,但是科學家已經在這片沙漠之中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就是撒哈拉巖畫,不過這些巖畫非常的虛幻
  • 哥倫比亞雨林深處發現神秘史前巖畫
    12月12日,英國電視臺播放了紀錄片《叢林之謎:亞馬孫河的失落王國》,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史前巖畫是其中一集的主題。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原始巖畫在陡峭的巖壁上連綿不絕,長達近13公裡,巖畫的圖案數以萬計,極為壯觀。巖畫內容豐富,除了人、馬、魚、鱷魚、海龜、鳥等現今依然可以看到的動物外,巖畫還描繪了很多只有在冰河時代才存在的動物,如早在1.2萬年前就在南美絕跡的乳齒象和古駱駝等。
  • 僰人:神秘的巖畫,詭異的懸棺,突然消逝的第57個民族
    在中國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自西周往後的2500年裡,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生存、繁衍、壯大。僰人賽神文化活動僰人先祖是遊牧民族,僰侯國建立之後,他們便開始安定下來,學習農耕技術,後來發展成為了農耕民族,但是仍然保留了較為發達的畜牧業。
  • 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距今已有三千至一萬年歷史,就在寧夏
    銀川是賀蘭山守護下的西北小城,說到銀川旅遊就不得不提賀蘭山,而說到賀蘭山就不得不提賀蘭山巖畫了。其實相比銀川的其他景點,賀蘭山巖畫雖然足夠出名,但到這裡旅遊的人卻不算多,賀蘭山巖畫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它距今已有三千至一萬年的歷史了,到賀蘭山巖畫景區看的不僅僅是巖畫,如運氣足夠好,在景區內還能見到很多野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巖羊。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唐李 近年來發現的遠古時期的大興安嶺巖畫,其中有關龍形紋的巖畫,如被專家們稱之為「S形鹿角龍」等,與我國其它地區已經出土發現的有關龍的各種初始原型,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和對照關係。她認為大興安嶺龍形巖畫與已發現的這些龍型遺蹟,可做彼此勾連的解讀。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祥地。「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樺崗巖畫遺址。該遺址有10處巖畫,單幅近750餘幅。
  • 長假帶你攀登雪山走進秘境巴爾斯,聽音樂會看巖畫
    今日上線的節目《裕固族—祁連山下的歌聲》,講述了在攀登雪山的道路上從未停止,希望讓更多人走進秘境巴爾斯,了解裕固族文化的「雪山計劃」發起人常小平、用美聲將傳統民族音樂帶出了草原,走向了世界的裕固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瑪爾健,以及探尋和保護古老巖畫,希望給後人留下珍貴文化遺產的裕固族詩人杜成峰三位裕固族同胞,在祁連山下為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好家鄉而努力奮鬥的故事。
  • 寧夏這個小眾景點,藏著多處遺存巖畫,是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管什麼東西都值得我們去了解,我來到了銀川,銀川可能大家對於它的印象都不清楚,其實銀川有著很多的歷史文物,賀蘭山巖畫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
  • 把帳篷扎向世界最美處!
    考科瓦多是個充滿冒險性的露營地,對露營者的要求也自然變得很高,選擇來這裡露營的大多都是對原始自然充滿嚮往的冒險人士。在雨林裡搭起帳篷,使用就地取材的工具,將覓來的蔬果製作成晚餐,鳥叫聲和瀑布在耳邊和鳴伴奏。如果恰逢天公不作美,說不定還要丟下帳篷跑進山洞躲雨呢。
  • 卡卡杜巖畫,穿越萬年蠻荒的神秘狂野
    文 | 立佳編輯 | 子木澳大利亞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度,雖然是個年輕的國家,卻是最古老的大陸漂移板塊,6000萬年前從亞洲分離至此。因為封閉性發展,造就了動植物、地質地貌的獨特性。卡卡杜國家公園是數不多的未被現代文明「汙染」的處女地之一,棲息著數以千計的野生動物,這裡是冒險者的天堂,同時也是土著文化的承載地,原住民文化被基本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有人說不到卡卡杜等於沒來過北領地,這話一點兒都不假。
  • 遠古「獸首人身」的怪物真存在嗎?非洲出土一巖畫,揭開詭異真相
    而古埃及神話中神的形象很多是「獸首人身」,並且在中國,炎帝就是「牛首人神」,如此多的神話故事,以及神的形象,還有遠古時期的記載,讓人產生了巨大的好奇,不過非洲的開普省赫舍爾地區出土了一幅巖畫, 從此揭開了詭異真相。
  • 原始人類經常吃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傳染病,現代人卻出問題?
    ,這一古老的傳染病也被人類攻克了。 第三:野生動物與疾病 農業社會的傳染病,有很多是牲畜帶來的,但是,因為我們長期與這些病毒進行較量,所以,人類的身上也有了相應的免疫力,比如,輕微的天花、麻疹和百日咳是可以自愈的,這些古老的傳染病,看起來並不是十分的危險,更重要的是進入到現代社會,人類有了疫苗,通過推廣疫苗,這些傳染病基本上都已經消失了。
  • 4.55萬年前的疣豬 科學家在印尼發現最古老動物壁畫
    考古學家在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蘇拉威西島一個偏遠的山谷洞穴中,發現一幅保存完好的洞穴壁畫,畫面的主角是一頭栩栩如生的疣豬,創作年代距今至少4.55萬年,被認為是史上最古老的具象藝術品,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動物描繪。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四)|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
    這是《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的第四篇文章了。按照計劃,我們研究團隊的同仁還要繼續以「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為總題目,探索研究遠古石刻的生殖圖騰、遠古石刻的玉璧、遠古石刻的巨石文化、遠古石刻的美學、遠古石刻的字根、遠古石刻的堪輿、遠古石刻的腳印、遠古石刻的石鉞、遠古石刻的動物……把祖先們石刻的藝術發現、發掘展示出來,使它們變成一座座照亮中華文明歷史的燈塔。
  •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活化石」等500多種樹木,還有古老野生動物
    除了珍稀植物外,這裡保存有林麝、獼猴、香獐、華南虎等許多古老的野生動物。除了山野美景,堯古村寨和布依族村寨、拉橋水寨散落其間,能體驗到純正的少數民族風俗和表演。保護區內商業化程度很低,是觀賞原生態大自然的好地方,也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它是一片半開發中的山林景區,原生態景色基本完好。
  • 圖瓦人是什麼民族?為什麼阿勒泰是人類滑雪起源地?
    圖瓦人屬於中國北方最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即是晚清《新疆圖志》所記載的「烏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居深山密林,沿襲傳統的生活方式。2005年,一幅阿爾泰山古阿勒泰人腳踏滑雪板、手持單杆滑雪狩獵的巖畫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墩德布拉克被發現,巖畫上,一排7個人,其中有4個人尾隨牛馬等動物,3個人彎腰撅臀,手裡拿著一根棍子,專家學者們稱它為單杆,像是在做著滑雪動作,腳下踩著一個長條形物件,應該就是滑雪板。
  • 阿拉善新發現吉如肯札德蓋巖畫遺址點
    吉如肯札德蓋巖畫題材十分豐富,有巖羊、盤羊等動物圖案;有背著弓箭騎馬狩獵的人;有類似太陽神的人面像;還有蛇的圖案和牧羊人的圖案。這些巖畫十分精美、形象,人面像和動物圖案居多,大部分巖畫為磨刻巖畫,具有分區域成片分布的特點。其中一幅「騎駱駝的人」的畫作,繪製手法細膩,形象生動,在吉如肯札德蓋巖畫中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