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美術和拉文特巖畫

2020-12-05 國畫漫談

原始美術

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的美術品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萬—前1萬年)。原始美術主要包括洞窟壁畫、巖畫、小型雕刻、巨石建築等。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傑出的美術作品是洞窟壁畫和母神雕像。洞窟壁畫中最突出的是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表現內容皆以動物為主,如野牛、馴鹿、野馬、野豬等,在人像雕刻中,母神雕像佔有突出地位,這類雕像強調、誇張與生殖有關的生理特徵,體現出原始人們對母性和生殖的崇拜。以奧地利維也納出土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最為著名。

拉文特巖畫

拉文特位於西班牙東部,瀕臨地中海。拉文特巖畫是中石器時代巖畫典型的代表。巖畫大部分位於山崖間的淺洞或巖壁,具有以下特徵:所繪人物精力充沛,動作極度誇張,人物、動物混雜,畫面複雜;採取「旋轉透視法」構圖和善於利用圓形或對角線方式;多數畫面朝向西方,可能與某種落日的宗教儀式有關;造型富於概念化,多數以剪影式且變形、誇張。但忽略細節刻畫用色單純。

相關焦點

  • 湖北美術學院810中外美術史考研真題和答案
    全洞分主洞、後洞、邊洞和一條寬狹不等的通道,洞穴中的壁畫為舊石器時期所作,至今已有1.5萬到1.7萬年歷史,畫中描繪了大量的野牛、馴鹿和野馬等原始動物,氣勢雄壯,富有動態,充滿粗獷的原始氣息和野性的生命力,很好地反映了1.5萬年前穴居的原始人類生活的情景,其代表作是一幅長達5米的大公牛。
  • 美術練習題(一)
    2.下列屬於古典美術作品的是( )。A.《阿卡迪亞的牧羊人》 B.《永恆的記憶》C.《格爾尼卡》 D.《吶喊》【答案】A。解析:《永恆的記憶》超現實主義達利的作品,《格爾尼卡》立體主義畢卡索的作品,《吶喊》表現主義蒙克的作品。
  • 哥倫比亞雨林深處發現神秘史前巖畫
    塞拉尼亞·拉林多薩位於亞馬孫雨林西北部的哥倫比亞奇裡比克特國家公園內,公園裡曾發現過60多處散布的原始巖畫,說明這裡曾經是原始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此處雖然早在1.3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但如今卻人煙稀少,除了少量土著居民外,幾乎可以說荒無人煙,這裡的主人是鱷魚、毒蛇和各種雨林植物。從最近的城市到這裡需要駕車兩個多小時,而後在密林中徒步跋涉4個小時。
  • 考古學家在伊朗發現神秘的「螳螂人」巖畫
    據外媒CNET報導, 「螳螂人」聽起來像是漫威螳螂超級英雄的仿製版本,但這實際上是在伊朗中部發現的一個不尋常的巖畫的綽號。 史前的巖石藝術描繪了一種六足生物,似乎是由螳螂昆蟲激發靈感的。考古學家和昆蟲學家聯手分析了巖畫。
  • 卡卡杜巖畫,穿越萬年蠻荒的神秘狂野
    卡卡杜人的先民在四萬多年前的冰河時期遷徙至此,直到1972年被發現時,他們依舊在這裡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保持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公園內的巖畫、石刻和考古遺址記載了從史前時代到現在仍然居住在這裡的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唐李 近年來發現的遠古時期的大興安嶺巖畫,其中有關龍形紋的巖畫,如被專家們稱之為「S形鹿角龍」等,與我國其它地區已經出土發現的有關龍的各種初始原型,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和對照關係。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祥地。「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樺崗巖畫遺址。該遺址有10處巖畫,單幅近750餘幅。 據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與省考古研究所等組成的巖畫考古隊描述,「S形鹿角龍」巖畫縱向20釐米,方向朝南,龍的頭部朝東,巖畫身形為S形,身軀無爪,頭部被極具美感的鹿角代替。
  • 天峻:民族融合物阜民豐遠古巖畫原始粗獷 黑帳篷古老迷人野生動物...
    遠古巖畫原始粗獷 天峻草原沃野千裡,是野生動物棲息的天堂。這便是「魯芒溝巖畫」中的「獸逐圖」。 此外,在盧森孤立的石山丘上,矗立著我國北方地區面積最大、圖案最多的單幅巖畫。一塊巨巖,便是盧森巖畫的主體部分。數十平米的平整巖面上,巖畫形象星羅棋布。
  • 伊朗發現神秘「螳螂人」史前巖畫
    日前,據外媒報導,在伊朗中部發現了一幅不同尋常的史前巖畫,巖畫上描繪了一個六條腿的生物。考古學家和昆蟲學家一起分析了這幅巖畫得出了該生物很可能是由螳螂和人的組合的結論。他們的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本月的《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雜誌上。
  • ...失落的史前文明,超大規模精美巖畫綿延13公裡,瘋狂原始人真的...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不是考古學家們瘋了,就是史前人類瘋了,要不然就是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藝術水平普遍認知不足,對他們的思想、智慧和雙手缺乏敬重。
  • 阿拉善新發現吉如肯札德蓋巖畫遺址點
    阿左旗烏力吉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傳來好消息,阿左旗駝峰文物保護隊隊員發現一處新的巖畫遺址點。新發現的這處巖畫遺址點被命名為吉如肯札德蓋巖畫,位於阿左旗烏力吉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東部山區。吉如肯札德蓋巖畫題材十分豐富,有巖羊、盤羊等動物圖案;有背著弓箭騎馬狩獵的人;有類似太陽神的人面像;還有蛇的圖案和牧羊人的圖案。這些巖畫十分精美、形象,人面像和動物圖案居多,大部分巖畫為磨刻巖畫,具有分區域成片分布的特點。其中一幅「騎駱駝的人」的畫作,繪製手法細膩,形象生動,在吉如肯札德蓋巖畫中具有代表性。
  • 史前巖畫藝術見證了高水平的個體與群體的身份認證網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史前藝術,尤其是巖畫藝術,首先是一種多元文化共同的表達方式,具有共同分享的特徵和規則。因此,除極少數情況,幾乎所有史前藝術,無論其年代和地點,畫面都會使用下列形象:類人形(或人形)、動物(或變形動物)和「非標誌性」的幾何符號——儘管我們尚且無法解讀這些幾何形象的含義,暫且稱之為通用符號。
  • 一起探秘花山巖畫!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崇左要上央視了今晚十點CCTV4《國寶·發現》欄目邀您走進花山巖畫與探訪者一同跨越兩千多年歷史鴻溝領略先民古駱越人的繪畫藝術成就播出時間已定檔,快來和小編一起圍觀呀看點一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被稱為「懸崖上的敦煌」,也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蹟、國內外著名的古代塗繪類巖畫點。通過對花山巖畫的深入探索,展現出古代人民的勞動與智慧。
  • 滿都拉: 美術編輯發展史是人類以視覺記錄文明的過程
    主要著作有《美術編輯學概論》《美術編輯創意課經典案例200》《美術編輯工作指南》《美術編輯創意手冊》(第一版、第二版)《期刊美術編輯指導教程》(第一版、第二版)《新聞人物素描》(第一版、第二版)《用鉛筆畫世界——新聞人物素描基本工》(第一版、第二版,繁體圖書港澳臺地區發行)等。
  • 長假帶你攀登雪山走進秘境巴爾斯,聽音樂會看巖畫
    今日上線的節目《裕固族—祁連山下的歌聲》,講述了在攀登雪山的道路上從未停止,希望讓更多人走進秘境巴爾斯,了解裕固族文化的「雪山計劃」發起人常小平、用美聲將傳統民族音樂帶出了草原,走向了世界的裕固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瑪爾健,以及探尋和保護古老巖畫,希望給後人留下珍貴文化遺產的裕固族詩人杜成峰三位裕固族同胞,在祁連山下為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好家鄉而努力奮鬥的故事。
  • 亞馬孫雨林中,竟然藏著數萬幅史前巖畫,這是真的嗎?
    考古學家說,這些位於懸崖峭壁上的巖畫,很可能創作於11800年至12600年前,那時還是冰河時代的末期。 這些巖畫位於哥倫比亞的塞拉尼亞·拉林多薩(Serranía La Lindosa)地區的三塊巨大巖壁上,一支由英國和哥倫比亞考古人員組成的隊伍發現了它們。最大的那塊巖壁被稱為 Cerro Azul,西班牙語中意為藍山,其上有上千幅獨立巖畫。
  • 賀蘭山巖畫的未解之謎,外星人頭像太空衣飛碟,如何破解?
    寧夏人也總是把賀蘭山巖畫 首要推到客人的面前。賀蘭山巖畫 ,會集散布在寧夏境內的賀蘭山脈各個山口之中。賀蘭山巖畫 是包含整個賀蘭山許多巖畫 遺址在內的大集合概念,它主要在賀蘭山東麓,北起石嘴山區域而南至中衛區域的27個山口的巖石上。賀蘭山巖畫 中,單體圖像高達兩萬七千多幅,其間以組合圖像方式呈現的有五千多組。
  • 廣西崇左市的花山巖畫,地點分布廣、作畫難度大、畫面雄偉壯觀
    花山巖畫,地處廣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範圍包括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及江州區和扶綏縣境內。),與其依存的山體、河流、臺地共同構成壯麗的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包含約105公裡左江、明江河段。遺產區面積6621公頃,其中寧明縣為第一遺產區,龍州縣為第二遺產區,江州區和扶綏縣為第三遺產區。
  • 廣西崇左花山巖畫,兩千多年過去了,為什麼圖案沒有褪色?
    地處廣西崇左市左江的花山巖畫,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然而,讓人們疑惑的是,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真正含義是什麼?2000多年前的古人類是如何在懸崖上作畫的?完成這幅偉大的畫作歷經了多少年代?又是用什麼顏料才能經得住千百年風雨的侵蝕,至今都沒有變色?
  • 12公裡長史前巖畫帶驚現亞馬遜雨林,繪有冰河時代動物
    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在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描繪了數千幅冰河時期巨型生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26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