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雨林深處發現神秘史前巖畫

2021-01-09 驕陽網

2020年底,一則有關人類史前巖畫研究最新進展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哥倫比亞亞馬孫雨林深處的一處名為塞拉尼亞·拉林多薩的地方,發現了距今1.25萬年前的史前巖畫。

1.雨林深處的神秘圖案

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亞馬孫熱帶雨林橫跨多個國家,面積超過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塞拉尼亞·拉林多薩位於亞馬孫雨林西北部的哥倫比亞奇裡比克特國家公園內,公園裡曾發現過60多處散布的原始巖畫,說明這裡曾經是原始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此處雖然早在1.3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但如今卻人煙稀少,除了少量土著居民外,幾乎可以說荒無人煙,這裡的主人是鱷魚、毒蛇和各種雨林植物。從最近的城市到這裡需要駕車兩個多小時,而後在密林中徒步跋涉4個小時。這裡曾是反政府的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遊擊隊的地盤,直到2016年遊擊隊與政府籤訂和平條約後,才對科研人員開放。

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考古學教授何塞·埃利亞特為首的考古團隊從2017年起就開始在密林中尋找,希望能夠發現更多原始人類活動的痕跡。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考古學家們終於發現了這片罕見的巨型巖畫。經過考古研究,該團隊在《國際第四紀》2020年第4期上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並於12月底向媒體進行了介紹。12月12日,英國電視臺播放了紀錄片《叢林之謎:亞馬孫河的失落王國》,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史前巖畫是其中一集的主題。

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原始巖畫在陡峭的巖壁上連綿不絕,長達近13公裡,巖畫的圖案數以萬計,極為壯觀。巖畫內容豐富,除了人、馬、魚、鱷魚、海龜、鳥等現今依然可以看到的動物外,巖畫還描繪了很多只有在冰河時代才存在的動物,如早在1.2萬年前就在南美絕跡的乳齒象和古駱駝等。

巖畫的高度達十餘米,平滑的巖壁難以攀登,考古學家藉助無人機才能拍攝到高處的畫面,很難想像當年的史前畫師是如何完成這些畫作的。巖畫繪製在一整片平滑的斷崖上,崖壁在很多地方略向內傾斜,從而減輕了雨水的侵襲。大部分巖畫色彩鮮豔、保存良好。

歐洲的古老巖畫多為洞穴巖畫,為了保護史前的藝術品,很多巖洞都採取了封閉措施,以保護史前的洞穴巖畫不受遊客呼吸和汗水的腐蝕。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全部暴露在外,在南美熱帶雨林的溼熱氣候中竟保持萬年不變色,堪稱奇蹟。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無論是規模、內容、藝術水準還是保存狀態,都令人嘆為觀止。

2.冰河時代的穿越密碼

史前巖畫包括原始人類在野外巖石表面和洞穴巖壁上的繪畫以及用雕刻方式留下的圖形、印記、符號等。這些圖形、印記和符號時代久遠,但其中卻隱藏著現代人類揭開冰河時代秘密的密碼。從這些留在洞穴內、巖壁上的遠古印跡中,我們可以洞悉發生在冰河時代的很多重大事件。

史前巖畫在世界各大洲都有發現,最早的巖畫可以追溯到約數萬年前,如約4萬年前的西班牙埃爾-卡斯蒂略洞穴巖畫和印尼蘇拉威西洞穴巖畫、約3.7萬至2.8萬年前的法國肖維特洞穴巖畫、約1.8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穴巖畫、約1.7萬年前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等等。雖然與那些年代更加久遠的古代巖畫相比,1.25萬年前的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歷史相對較短,它的發現卻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與在南美發現的其他原始巖畫一起,為現代人類傳遞了很多原始時代的信息,可能成為解開眾多南美歷史謎團的鑰匙。

大約250萬年前,地球再次進入冰河期;約12.6萬年前,地球進入到晚更新世時期;約7萬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期,並在約兩萬年前達到最盛期。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時代,末次冰期最盛期已經過去,人類社會處於舊石器時代到中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如果我們穿越回去,會發現身邊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冰河開始融化、冰川後撤、全球氣候轉暖。舊石器時代的不少大型動物滅絕,數量大大減少,適於森林草原地區生活的中小動物和鳥類增多,人類狩獵的對象發生變化,從大、中型動物轉變為小動物和魚類為主。

史前巖畫除了告訴我們當時的自然環境如何外,還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人類是如何生存的。如同埃利亞特所說:「這些巖畫是人類如何開發土地以及如何狩獵、耕種和捕魚的證據。」「藝術很可能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社會聯繫的一種方式。巖畫展示了人們是如何生活在現在已經滅絕的巨型動物中間的,而這些動物正在被他們所獵殺。」

為史前巖畫確定準確的年代並不容易,因為這些繪畫的顏料都不是有機材料,難以通過放射性碳測試等方法進行斷代。研究史前巖畫製作時間需要通過研究當地的地質變化、增生沉積物以及圖像本身,並結合對相關考古材料的分析得出結論。從塞拉尼亞·拉林多薩的巖畫中,研究人員確認了某些現已滅絕的動物和物種,如乳齒象、古駱駝和冰河時代的馬等。這些物種滅絕的時期距今至少有1萬至1.2萬年,結合其他科技手段,研究人員確定這些史前巖畫存在了至少1.2萬年。

3.南美早期的文化印跡

美洲土著居民被稱為印第安人,是15世紀歐洲探險家誤認為到了印度而起的名稱。現有考古發現尚未在美洲找到類人猿、直立猿人等人類近親的遺存。有研究表明,印第安人來自亞洲大陸。

從約12.6萬多年前的晚更新世時期開始,大陸冰蓋不斷擴大增厚,水分由海洋向冰蓋區轉移,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地球上陸地大量增加,在白令海峽一帶出現了寬闊的陸地,將亞洲和美洲連接在一起,這片陸地也被稱為白令陸橋。有研究表明,歐亞與北美之間的陸橋從3.4萬年前一直存在至1.1萬年前。在此期間,來自亞洲大陸的人類追逐著動物的種群,跨過白令陸橋進入美洲。雖然北美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但進入美洲的人類沿著一些無冰的通道,逐漸向東方和向南方發展。約1.1萬年前,人類已經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

隨著冰河時代的結束,白令海峽被海水淹沒,來到美洲的人類與亞洲的聯繫基本中斷,但他們已經成為美洲大陸的主人。他們在這裡生存發展,創造出了燦爛的印第安文明,直到15世紀被來自歐洲的徵服者摧毀。

我們今天對印第安文明的了解可能更多為高大的神廟、難以解釋的文字以及培育玉米、馬鈴薯等農業成就。在美洲各地發現的史前巖畫,卻是印第安人最早留下的文化印跡。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被發現以前,在南美洲曾發現過多處史前巖畫,有些巖畫的年代更加古老。

在巴西東北部的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裡的巖畫距今已有2.5萬年的歷史,被認為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巖畫,於199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內眾多巖洞中都發現有巖畫,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2.5萬年前。這些巖畫是南美洲最古老的人類存在的重要證據。

在方圓13公頃的面積內,人們發現了750處史前巖畫,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佩德拉·福拉達遺蹟,在被巖石遮擋下的巖壁上,有超過1150幅圖畫。

這些巖畫使用的顏料是當地常見的紅赭石,畫面表現了兩萬多年前人們狩獵、祭祀、採集果實等生活場景。除了表現人類的生殖崇拜外,與人類一起出現在巖畫中的各種動物則表達了人類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動物包括馬鹿、犰狳、美洲虎、蜥蜴,以及已經滅絕的巨型美洲鴕鳥等。有時動物只是被簡單地畫出輪廓,有時則是完全填充,或者內部裝飾有幾何圖案或一排排的圓點。大型哺乳動物通常成群結隊地被描繪出來,並常常以奔跑的姿態出現,仿佛試圖逃離狩獵者。

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的史前巖畫曾引發了全世界的轟動。在此之前,人們一般認為人類到達南美大陸的時間是大約1.8萬年前,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內發現的最早的巖畫有長達2.5萬年的歷史,這使得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人類來到美洲大陸的時間。

在塞拉尼亞·拉林多薩的巖畫中有一些紅色的手掌印跡。而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庫埃瓦·德拉斯馬諾斯(西班牙語意為「手之洞」)洞穴巖畫中,這樣的手掌印跡數不勝數。「手之洞」巖畫的繪畫風格極具裝飾性。近萬年前,人們爬到巖石壁上,用黑、紅、黃、白等各種顏色繪製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手印圖,其中包括一些孩子們的小手印,他們也許騎在父母的肩頭將自己的手掌按在巖石上,在堅硬的石頭上留下一個幼稚的存在。後世的人們不斷將手印疊按在巖壁上,形成了壯觀的手印牆。除了手印外,巖畫上還有人類、美洲鴕鳥、美洲獅、貓和其他動物,以及幾何形狀、鋸齒形圖案、紅點、太陽的象徵物、打獵的場景等。其中的狩獵場景描繪出了不同的狩獵技巧。

在玻利維亞也發現了上千處巖畫遺址,很多巖畫都有著近萬年的歷史。秘魯也有史前巖畫藝術被發現。這些貫穿南美大陸的史前巖畫告訴人們,作為南美土著居民的印第安人,其文明與其他大陸人類的文明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對美洲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許多謎團尚無確切的答案,但是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這些謎團終將被解開。

4.萬年巖畫的多樣解讀

史前巖畫遍布於地球不同地區,空間上跨越五大洲,時間跨度從約4萬年前到數千年前。雖然在時間空間上有巨大的差別,但各地史前巖畫的內容卻驚人地相似,大多包括當時人類的生活、勞動場景,以及與人類共存的動物、植物等。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古文化學家們對巖畫的「意義」進行過長達百年的研究,卻依然無法達成學術共識。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一些學者認為這些史前巖畫很可能是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是「無意識的裝飾」,其背後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換句話說,巖畫是古人無心的塗鴉之作。這種觀點聽起來簡單而天真,卻有著重要的含義,將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視為缺乏深層心理活動的野蠻人、否認巖畫與人類精神活動之間的聯繫,這一理論現在已被學界所摒棄。

20世紀,有學者試圖運用「結構主義」假設的方法去理解史前巖畫。「結構主義」的代表是法國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安德烈·勒羅伊·古爾漢。根據「結構主義」的理論,人類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可以根據其要素之間的結構關係進行分析。他們通過對巖畫圖像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認為巖畫的內容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一種結構或模式。例如大多數馬和野牛都位於巖畫的中心部分,而野牛代表女性,馬代表男性,史前巖畫可以被看作對舊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結構「二元對立」的藝術表達。這種解釋曾經流行一時,被很多學者所接受。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史前巖畫被發現,這種所謂「規律」被不斷打破,最終「結構主義」理論也被學界否定。雖然被否定,這一理論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並不是無知的野蠻人,而是具有認知能力和藝術能力的人。

還有學者對史前巖畫的出現提出了「界標」「狩獵魔法」等觀點。持「界標」論觀點的學者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氣候變化導致不同族群的狩獵和食品採集者為爭奪地盤而不斷發生爭鬥時,巖畫被人們繪製出來作為自己地盤邊界的標誌,目的是向其他族群表明自己在特定區域內的權利。「狩獵魔法」論則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巖畫具有魔法般的心理作用,可以增強狩獵者的信心,增加狩獵活動的成功率。用這種理論來解釋巖畫上常常出現的祈禱、祭拜以及受傷的動物等圖案,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除了以上幾種觀點外,更有影響的是「薩滿教」的解釋。按照這種解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巖畫藝術是藝術家們在精神誘導下進入恍惚狀態的結果,如同薩滿教的巫師。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巖畫上的抽象符號實際上是對幻覺和夢境的描繪,很多場景反映的是巫師作法或對神靈的祭拜。這種理論至今仍有影響。

幾乎所有的文化發展都有多重原因,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的史前巖畫藝術同樣如此。人們對史前巖畫精神起源的研究一直在繼續。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探究團隊負責人伊裡亞特博士認為,塞拉尼亞·拉林多薩巖畫的內容很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例如,一些畫面顯示有大型動物被舉起手臂的小人團團圍住,這很可能是在舉行某種祭祀活動。他對英國《衛報》的記者說:「對於亞馬孫人來說,像動植物這樣的非人類都有靈魂,他們通過我們在巖石藝術中看到的儀式和薩滿習俗,以合作或敵對的方式與人交流和交往。」

史前巖畫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封存著遙遠時代人類的記憶。人類歷史已有約200萬年,在其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人類以採集和漁獵為生。距今約1萬年前,隨著原始農業、畜牧業的出現,人類出現了文明的曙光。萬年以前的史前巖畫,是人類出現文明曙光時期留下的印跡。巖畫中不僅僅有難解的謎團,更有著人類對藝術的最早追求。每一次史前巖畫的發現都會震驚世界,因為每一次發現都為人類破譯史前巖畫中包含的來自遠古的密碼提供了新的線索。

雖然人們至今對史前巖畫「意義」的研究仍然無法得出一致認可的結論,但古老的史前巖畫已經在萬年之後找到了它們的知音。

相關焦點

  • 12公裡長史前巖畫帶驚現亞馬遜雨林,繪有冰河時代動物
    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在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描繪了數千幅冰河時期巨型生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2600年前。
  • 亞馬孫雨林中,竟然藏著數萬幅史前巖畫,這是真的嗎?
    亞馬孫雨林中,竟然藏著數萬幅,綿延十三公裡的史前巖畫,這是真的嗎? 最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披露了他們的這一發現,他們在2017年到2018年之間發現並發掘了這處巖畫,但一直為之保密。12月5日,關於這次發現的紀錄片《叢林之謎》即將在英國第四頻道播出,這處巨大巖畫遺址的神秘面紗才開始向公眾揭開。
  • 亞馬遜雨林發現1萬年前的人類巖畫,長達13公裡,疑似失落文明
    亞馬遜雨林發現1萬年前的人類巖畫,長達13公裡,疑似失落文明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我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留下了燦爛無比的文化,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很多獨特的歷史文化,已經消失在時間的長河當中了
  • ...失落的史前文明,超大規模精美巖畫綿延13公裡,瘋狂原始人真的...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不是考古學家們瘋了,就是史前人類瘋了,要不然就是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藝術水平普遍認知不足,對他們的思想、智慧和雙手缺乏敬重。
  • 伊朗發現神秘「螳螂人」史前巖畫
    日前,據外媒報導,在伊朗中部發現了一幅不同尋常的史前巖畫,巖畫上描繪了一個六條腿的生物。考古學家和昆蟲學家一起分析了這幅巖畫得出了該生物很可能是由螳螂和人的組合的結論。他們的這項研究論文發表在本月的《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雜誌上。
  • 亞馬孫雨林中心發現八英裡的史前人類繪畫牆
    近日,科學家在亞馬遜雨林地區發現了一堵長達8英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有動物和人類的肖像。這項發現是去年由歐洲研究委員會資助的一支英屬哥倫比亞考古隊在哥倫比亞奇裡比奎特國家公園的懸崖上發現的。基於壁畫內容推測出這些繪畫的日期至少在12000年前:壁畫上有冰河時代已經滅絕的動物畫像,比如乳齒象——一種史前大象的親戚。也有關於古駱駝,巨大的樹懶和冰河時代的馬。在亞馬遜地區,大多數土著部落被認為是1.7萬年前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的第一批西伯利亞移民的後代。
  • 亞馬遜雨林峭壁上驚現12500年前史前巖畫,長約13公裡
    據英國電視第四頻道即將於12月播出的系列節目《叢林之謎:亞馬遜失落的王國》披露,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去年在哥倫比亞奇裡比凱特國家公園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有動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2500年前。
  • 考古學家在伊朗發現神秘的「螳螂人」巖畫
    據外媒CNET報導, 「螳螂人」聽起來像是漫威螳螂超級英雄的仿製版本,但這實際上是在伊朗中部發現的一個不尋常的巖畫的綽號。 史前的巖石藝術描繪了一種六足生物,似乎是由螳螂昆蟲激發靈感的。考古學家和昆蟲學家聯手分析了巖畫。
  • 亞馬遜森林,新發現13公裡的史前壁畫,畫風奇特,細看讓人害怕
    亞馬遜叢林自古以來都隱藏著一些神秘的部落,這些部落往往是深居於叢林深處,與世隔絕,所以他們的文明進步不是很大。很多文化和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都能一代一代地保留著很好。他們不像我們現代的都市人群,思想和見識者相當廣闊,接收到的知識和信息量日行千裡,所以很多舊的東西和文化都會被拋棄。所以這也是考古學家總能從一些原始部落中,找到一些關於遠古人類的線索。
  • 哥倫比亞亞馬孫遺失的世界
    亞馬孫原住民的祖先1.2萬年前留下的巖畫依然清晰可辨。編輯整理 | 他者others最近幾周,媒體頭條上出現了真正的新聞,而不是談論了一整年的那些喪氣事——哥倫比亞新發現了原住民祖先留下的巖畫,長而巨大,仿佛是遠古時期的西斯廷。
  • 亞馬遜雨林中發現精美壁畫,長達13公裡,史前人類留下的?
    前段時間在亞馬遜的雨林中發現了長達13公裡的巖石壁畫,這些變化是否和史前文明有關係呢?遠古壁畫被發現這一壁畫的地點位於亞馬遜雨林中的一個公園內,公園內部不僅僅發現了壁畫,還發現了一些藝術品,似乎意味著可能是史前文明的藝術家在哥倫比亞附近活動過,所以才留下了長達13公裡的壁畫,發現這些壁畫後讓當地的考古學教授和科學家們非常興奮,於是他們來到此地進行觀察研究。
  • 近13公裡長史前壁畫 發現1.2萬年前乳齒象
    (圖/翻攝自Channel 4) 張寧倢/綜合外電報導 考古學研究團隊日前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距今約1萬2500年前冰河時期的巨型巖畫,這幅刻有大量史前生物的巖石壁畫總長將近13公裡,包含滅絕超過1萬多年的乳齒象、巨型樹懶與冰河時期的馬和駱駝等,被以橘紅的赤陶色清晰地描繪在巖壁上,讓考古學家讚嘆這簡直是「史前版
  • 亞馬遜雨林發現1.2萬年前巨大巖畫!記錄大量冰河時期滅絕動物
    古團隊日前在亞馬遜雨林發現巨型巖石壁畫,描繪大量已滅絕的冰河時期動物和人類,畫作可追溯到1萬2500年前,總長8英裡(約12.8公裡)。綜合外媒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哥倫比亞偏遠雨林發現大型史前壁畫,紀錄乳齒象(mastodon)、古時美洲駱(palaeolama)、巨型樹懶和冰河時期的馬類等已絕種動物,考古學家把壁畫與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等穹頂畫比較,將石壁譽為「史前的西斯汀小堂」(SistineChapel of the ancients)。
  • 崑崙山發現萬年前巖畫,畫中出現「飛機」,真存在上古文明?
    有一些事情,就是我們現代的人想像不到,由於沒有歷史記載,所以人們就猜測,是不是存在史前文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和事情。比如一些地方存在的完整的圖畫,這讓我們的無法理解。崑崙山上的飛機畫就是其中一例。
  • 卡卡杜巖畫,穿越萬年蠻荒的神秘狂野
    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澳大利亞,去神秘狂野的北領地是最好的選擇。在北領地有一處獨特的所在,被稱為「北領地的後花園」——卡卡杜國家公園。這裡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家公園,有著獨特而複雜的生態系統、潮汐漲落、衝積平原、低洼地帶和高原,是適合各種獨特動植物繁衍的理想環境,被譽為「上帝的荒野」、「眾神的領地」。
  • 史前巖畫藝術見證了高水平的個體與群體的身份認證網
    如果從創造它的社會的角度來看,那麼史前藝術並非是最忠實於歷史的表現形式。因為這些繪畫、雕刻首先是象徵性符號。比如在歐洲的同一塊巖壁上發現的獅群和馬群、在南部非洲德拉肯斯堡發現的長角的人、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發現的女人們,我們看到的畫面——即使細節描繪得非常詳盡——都是對現實的簡化。
  • 神秘的撒哈拉巖畫,講述了古老的撒哈拉不一樣的景象
    ,給我們大家講述了古老的撒哈拉不一樣的景象,科學家對於這些巖畫中那些各種怪異的形象,依然無法推測出究竟是有什麼寓意?也就是說在史前時代,或許撒哈拉已經有人還有各種動物在這邊居住,最有力也是最明顯的證據就是這些古代的巖石畫,尤其是在恩阿哲爾高於原,在這個地方陸續的發現了大量的巖石畫,這些巖石畫都有力地證明了撒哈拉沙漠以前曾經是一個高度繁榮的遠古文明所在地。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唐李 近年來發現的遠古時期的大興安嶺巖畫,其中有關龍形紋的巖畫,如被專家們稱之為「S形鹿角龍」等,與我國其它地區已經出土發現的有關龍的各種初始原型,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和對照關係。 這一說法雖然顯得籠統,但隨著考古發現,人們已經看到了眾多不同形態的龍的初形。莊鴻雁說,全國有影響的這類龍型遺蹟有幾十處。她認為大興安嶺龍形巖畫與已發現的這些龍型遺蹟,可做彼此勾連的解讀。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祥地。「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樺崗巖畫遺址。該遺址有10處巖畫,單幅近750餘幅。
  • 亞馬遜熱帶雨林發現1.2萬年前壁畫,滅絕動物原貌被完整保存
    考古學家在亞馬遜雨林裡發現一面巨型巖畫,時間可追溯至1萬2500年前,而壁畫上也畫滿大量史前生物,包含滅絕1萬多年的乳齒象及冰河時期的馬類等,由於當地氣候溼熱,歷史文物幾乎難以保存,壁畫上的圖像還能夠如此完整,讓考古學家都驚嘆不已,甚至稱其為「史前版」的壁畫教堂。
  • 除了恐怖的死亡谷,崑崙山上還出現了飛機的巖畫,是史前文明嗎?
    山頂上常年白雪覆蓋著,人煙罕至,雖然也有不少探險家曾冒險想要一睹崑崙山的風採,但由於發生了一些神秘事件,不少人都被嚇退了。久而久之,崑崙山變得更加神秘,關於它的傳說也越來越多。其實在我國道教文化裡,崑崙山被稱為萬祖之山,也是我國第一神山,而古人更是認為它是我國的「龍脈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