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壺鼻祖
臺灣著名史學家、愛國詩人連橫曾在其《茗談》中寫道:「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這給予孟臣壺很高的榮譽。
傳孟臣壺製作者姓惠名孟臣,號逸公、君德、思亭、晚自號孟臣,其制壺技藝出眾,以擅長製作小壺而馳名於世。
惠孟臣所制壺型中,最有名的是水平壺,可以說孟臣壺就是水平壺的代名詞。
紫砂水平壺在明、清時期便有之,但只是藝人們偶爾為之,樣式造型單一。而惠孟臣所作的「朱坭小品」,造型簡練,做工精細,選坭考究,是後世水平壺的前身。
華南一帶盛行功夫茶,水平壺最為實用,因而「孟臣壺」在當時社會上流傳很廣,很受歡迎,文獻稱「壺必孟臣」,可見惠孟臣的影響之大。
可以說惠孟臣是水平壺的鼻祖。
功夫茶具之王
紫砂水平壺是紫砂茶壺小品的統稱,水平壺也被稱之為「功夫茶具」。
相傳古時南方潮州人喜好用紫砂小品茶壺泡茶,據稱小壺泡茶效果最佳。
但小壺泡茶也有不便,即茶水易涼,茶葉在壺中不易發泡,故在泡茶時要將茶壺放在瓷碗中,再在碗內衝入開水,這樣不僅起到保溫作用,同時使茶葉在壺中發泡充分,達到最佳狀態。
然而,由於茶壺壺嘴比較低矮,開水倒入後易進入茶壺中,影響茶水質量,再則如果茶壺在設計製作中比例不當,茶壺在碗中就不穩定,易側翻,一壺好茶便前功盡棄。
為保證茶壺在碗中的穩定,同時壺嘴不易進水,藝人們設計了一款壺:壺嘴朝天,壺嘴孔的平面與壺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頂部在一個水平線上,且嘴、把、的在一直線上。
這樣壺外的水不易進入壺內,茶壺在碗中比較穩定,人們把這種茶壺稱其為「水平壺」。
隨著人們不同的欣賞要求和飲茶方式的改變,人們已不再滿足於造型單一的水品壺標準。
今天人們常常把容量150CC以下、可泡功夫茶的紫砂壺統稱為水平壺。
水平壺深得我國南方及臺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國家的玩家所喜愛。很多人不惜重金為收到一件上佳紫砂水平壺為樂、為榮、為傲,可謂「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
獨特的水平壺
紫砂水平壺,作為紫砂壺藝中的一個系列,它不僅具有中、大件紫砂壺相同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其獨特的一面。
造型
一件好的紫砂壺,造型上講究的是「形、神、氣、態」以及有「簡,樸、雅』』的特點。
所謂「形、神、氣、態」便是已故壺藝大師顧景舟說的作品的形式美,作品的神韻美,作品的氣質美,而「簡、樸、雅」便是紫砂壺造型必須具備的簡練、樸素、雅致的特點。
在做工上要求精緻周到、意念表達準確,而兩者又互為相通,互為作用,缺一不可。
紫砂水平壺,在眾多壺型中較為特殊,按造型,它屬於光貨中的圓器:圓腹、環把、流直、球鈕;按大小,它屬於微型壺。
意念
水平壺製作,最要緊的是意念表達,一般作者往往是手到意不到,意到手不到。
水平壺雖說在成型上相對比中、大件作品容易,但在意念的表達上極具難度。因為作品雖小,要把中、大件作品的神韻、氣勢表達出來,非常人所為。
我們鑑賞一件水平作品時,首先要看其有無韻味,氣勢如何,是否達到小中見大、小中見勢的境界。
即便是仿造他人作品,能作到形似,不一定能達到神似。雖然一些做工精細者,看似做工精緻周到,點、線、面都做得比較規矩,但就是不到位,僅是在表象上相似罷了。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可謂「珠圓玉潤,方中見圓,小中見大。」便是紫砂水平壺藝精神之所在。
若計工而不計其意,此謂知理而無趣,相反若計其意,不計其工,此謂知趣而無理。只有工到、意到,方才能稱得上是一件上佳之作。
泥料
水平壺一般使用紅泥製作,因為紅泥不易做大品,成功率低,而紅泥做小品效果佳。
在紅泥製作中首推大紅袍,該原料製作出的作品朱中泛紅,紅中見紫,似盛開的紅玫瑰,讓人愛不釋手。
其二是朱紅泥,它較接近與大紅袍,但無大紅袍之神韻,亦無大紅袍之美麗,即便如此,上好的朱紅泥存世也不多了,難怪人們出高價欲求購老朱泥水平壺。
其三是紅泥,此泥所製作品的特點是紅中泛黃、紅中泛白。次之是用拼紫、紫泥、段泥所製成的作品。
以上所說,並不是講除紅泥之外,用其它紫砂製成的作品就不好,其實都是天然紫砂泥,其成份、分子結構也基本一致,只不過大紅袍作品稀缺。朱紅泥製作難度大,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就是這個道理。
紫砂水平壺,百年歷史經驗評選出的「功夫茶具之王」,穩穩地佔據了茶具史上的一席之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