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的飲茶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茶藝多見於潮汕、閩南地區,近年來已經流行於全國,深受大家喜愛。那就是功夫茶。
喝過功夫茶的人都知道,喝功夫茶有一整套的流程,其中用到的茶具也是繁複多樣的。對於茶葉、茶藝,網絡上已經有過很多介紹(當然,堃哥以後也會聊聊自己的認識,如果朋友們有興趣的話支持一下哈),但作為其中重要部分的茶具卻還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了解。個人認為,諸多茶具中,最富觀賞性、娛樂性,富有茶文化意趣的茶具肯定是功夫茶茶具組合了(有不同意見歡迎爭論)。一套精緻的茶具擺在案前,給人的感覺是茶未動,韻先行。雅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俱佳的香茗,可謂相得益彰。所以今天,作為北方人卻在廣東、福建生活過多年的堃哥,就帶大家全面的了解一下功夫茶的茶具。
當前流行的功夫茶,多是從閩南功夫茶發展而來,有共同的內容,經常用到的茶具大致有以下幾大類。
01煮水器(必備)
水壺,也叫水注。用來燒水,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金屬壺。
茗爐。泡茶專用的加熱爐。爐身為陶質或金屬,中間放置酒精燈,點燃後,將裝好開水的水壺放在「茗爐」上,可以保持溫度,也可用來加熱泡好的茶湯壺。
現在喝功夫茶,大家多喜歡「隨手泡」,用電來燒水,加熱開水時間較短。還有的可以自動上水、自動加熱、自動保溫,應該是喝功夫茶的標配了。
還有些人不太關注燒水的重要性,會準備一個開水壺。但功夫茶講究用沸水,即使保溫性能再好,開水壺有時也達不到100℃的水溫,只能算退而求其次了。
02置茶器(必備)
茶則。則者,準則也,用來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準確。多為竹木製品,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
茶匙。一種細長的小撥子,一頭扁平,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
茶荷。用來賞茶及量取茶葉的多少,白色為佳。
茶罐。裝茶葉的罐子,以陶器為佳,也有用紙或金屬製作,要求密封性好,不走味。
03理茶器(必備)
茶夾,也有寫作茶莢的。用來夾取杯具,燙洗茶杯使用,還可用來夾泡過的茶葉。
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針茶匙常一體化設計,一頭為匙,一頭為針。
04分茶器(必備)
茶海,又叫公道杯、母杯。茶杯中的茶湯衝泡完成,便可將其倒入茶海,主要作用是保持茶湯濃度的統一,容積要大於配套的壺或蓋碗,常用的有瓷器、紫砂、玻璃器等,外觀上分為無把柄和有把柄兩種。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做分茶之用,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於茶海中,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苦澀。
茶漏,也叫茶鬥。圓形小漏鬥,泡好的茶倒入茶海時,將其放置茶海口。茶漏能有效過濾茶湯中混入的茶葉和各種雜質,保存茶湯中對人體有益物質,口感潤滑、色澤透亮,極大提升品茶樂趣。
05品茗器(更是必備)
茶壺。用來泡茶湯,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酌飲的,對嘴而飲,頗具茶趣。
茶盞。閩南、潮汕地區衝泡功夫茶時,都是用茶盞作泡茶用具(其他很多地區會有用茶盞直接作泡茶和品茶用具的)。茶盞通常由蓋、碗、託三件套組成,常見多為瓷器、玻璃器,也有用紫砂製作的。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多用內壁為白色的陶瓷杯或透明玻璃杯。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吸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託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質地較好,俗稱為「白果杯」。
聞香杯。此杯容積要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杯碟。也稱杯託,用來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06滌茶器(部分必備)
找圖好麻煩,朋友們自己動手好吧?堃哥不是個敬業的好寫手。
茶船。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溼桌面(市場所見多上方為盤,下面為倉,與茶盤一體設計)。茶船有竹木、陶及金屬製品。
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用來浸洗茶杯。現在的設計多為與電爐連體,浸洗茶杯兼開水消毒。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常用竹、木製作而成,也有用陶瓷製作而成。
茶巾。用來擦乾茶壺或茶杯底部殘留的水滴,也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瓶形容器,全套俗稱「六君子」,據說來自日本。
茶盂。主要用來盛放茶渣和廢水,以及品嘗水果茶點時廢棄的雜物,多用陶瓷製作而成。
07輔助器具(可以有)
也不上圖了,朋友們原諒則個!
壺墊。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功夫茶撤茶後,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剩水產生異味。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
香爐。品茗時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環境的風雅氣氛。
茶寵。顧名思義就是茶水滋養的寵物或是飲茶品茗時把玩之物,多為紫砂或澄泥燒制的陶質工藝品,也有一些瓷質或石質。
功夫茶的茶具介紹就到這裡了。堃哥需要休息一下。如果有疏漏或者錯誤,請朋友們指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