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這是呂梁人民的情意,我怎麼捨得穿在腳上》
講述者:張守慎
【旁白】:
今天的扶貧故事發生在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
2005年,方山縣有13.7萬人口,全縣169個行政村共有小學206所,其中一師一校的小學75所,複式校69所,全縣20人以內的小學有77所,這種分散辦學的格局使本來就困難的教育資源捉襟見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地政府開始推動合校工作,集中力量幹大事。到了2005年,全縣建成了10所寄宿制小學,初步形成了「規模適度、布局合理、距離適中」的農村小學教育新格局。
學校是建立起來了,但是由於地方財政資金有限,教學設施還遠遠不能適應辦校的要求,師資綜合素質亟待提高,學生的寄宿生活單調的現狀亟待改善。我們今天講述的故事主人公是中國科協科普部幹部張守慎於2005年,在革命老區山西呂梁方山縣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一段動人的往事。
【講述者】:
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根本,教育讓貧困地區插上致富的翅膀。我滿懷信心來到了方山。縣委副書記林祥知道我要來,早已在門口等候。
林書記看上去十分清瘦、戴一副眼鏡,腰板兒挺直,待人和藹可親。他向我介紹了方山縣教育現狀,以及正在開展的寄宿制教育。並提出希望科協扶貧團給予一些幫助。我把發揮科協團體優勢,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的想法,向他作了匯報。林書記當即表示非常歡迎。希望以方山寄宿小學為試點,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
【旁白】:
方山積翠小學是由山西省經貿廳和山西省經幹院援建的寄宿制小學,建築面積5000平米,分別建有教學樓和生活區域。當時,積翠小學有教師24人,在校學生800多人,來自13所村辦小學。學校建起來了,但還缺少硬體設施,學校的科學教育更是一張白紙。中國科協第十二屆科技扶貧團改變了過去自己投資辦「希望小學」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縣委教育改革工作上來,積極配合方山縣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發揮中國科協團體優勢,動員組織全國性學會、中國科協事業單位和社會資源,集中力量在方山積翠寄宿制小學打造科普進校園活動的試點學校。
第十二屆呂梁科技扶貧團先後動員組織中國科協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國青少年輔導員協會、中國計算機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北京市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北京市西城區圖書館、山西省科協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單位對該校教師進行師資培訓,舉辦科普報告會,捐贈科普圖書,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等。中國科協青少年活動中心向積翠小學捐建科學工作室;中國計算機學會向積翠小學和開府小學捐贈80臺電腦,打造計算機教室;北京市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向積翠小學捐贈價值7萬元的教學設備、文體娛樂和科普圖書;北京市西城區圖書館向積翠小學和開府小學捐贈1萬冊青少年圖書(包括科普圖書),累計投入物品價值30多萬元。打造了一個計算機教室、一個科普圖書室、一個科學工作室,一組校內科普櫥窗,為教室配備了電視機和DVD 機,捐贈一批科普光碟。這麼多幫扶單位的資源投入,極大地豐富了科技扶貧的內容,為積翠小學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科普圖書室的建立極大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這種改變直接體現在學生的作文水平方面。學校的語文老師高興地說:「學生寫作文的思路相比過去開闊多了、詞彙豐富了,考試成績明顯提高。」計算機教室的建立也讓學生有機會從小接觸電腦,學習電腦操作。電視機和CD機,給學生們播放的科普光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讓這些孩子享受到了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學。
【講述者】:
方山積翠小學是第十二屆呂梁科技扶貧團,打造的科普進校園活動試點學校。一天,我來到了積翠小學,為將要舉辦的科普活動做前期準備。在學校門口,我遇到幾位曬得黝黑的農村婦女。她們一見到我,熱情地迎上來和我打招呼,還拿出雞蛋、馬鈴薯和親手繡的鞋墊,一個勁兒地往我手裡塞。站在一旁的校長馬永斌,看到我一臉的茫然,急忙向我解釋。原來她們都是扶貧團,組織到北京參加「六一」活動的學生家長,聽說我要來,一大早就在門口等候。馬校長對我說:「這是孩子家長對你的一份心意,如果你不收下,她們會認為你看不起她們。」
在校長的勸說下,我還是謝絕了雞蛋和馬鈴薯,收下了鞋墊這份沉甸甸的情意。在我準備掏錢的時候,鄉親們一邊說著什麼,一邊向我,連連擺手,我雖然聽不大懂,但從臉上看出了不高興的樣子,我只好又把錢揣了起來。
我把這30多雙由農村婦女一針一線繡制的鞋墊帶回了北京,請工會的賈主席分發給機關的女同志。有一天,我去秘書處取文件,發現秘書處彭麗萍辦公桌玻璃板下,壓著一雙精美的鞋墊。我問她:「這是呂梁老區人民親手繡的鞋墊,你為什麼不穿在腳上?她面帶慍色地對我說,「這麼漂亮的鞋墊是老區人民的情意,我怎麼捨得穿在腳上。」
一席話讓我的心情難以平靜。這的確不是一雙普通的鞋墊,上面密密麻麻的一針一線凝聚著老區人民,對黨和國家的一份純樸感情。戰爭年代,老區人民用勤勞的雙手一針一線地趕製棉衣、棉鞋,支援前線的戰士打鬼子,為新中國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又用雙手繡出這精美的鞋墊,送給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的科協人。
呂梁的山,汾河的水,養育著淳樸的人民!我為自己在呂梁革命老區兩年多的科技扶貧工作而感到光榮和驕傲。我將把一雙鞋墊的故事珍藏在記憶當中,它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旁白】:
2005年中國科協第十二屆呂梁科技扶貧團開展的科普進校園活動,讓積翠小學像它的名字一樣,給孩子們的知識叢林帶去了一抹綠色。
2007年,時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時任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齊讓在呂梁考察科協扶貧工作時,考察了這所學校,對第十二屆呂梁科技扶貧團的工作給予充分地肯定。山西省電視臺還專門來方山縣,就中國科協科技扶貧團在積翠小學開展的科普進校園活動進行了專題宣傳報導。積翠小學是中國科協科技扶貧團打造科普進校園活動試點學校,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農民群眾的好評和歡迎。
科普進校園活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喚起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打造後的積翠小學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至許多家長給孩子報名希望能在積翠小學上學。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在教育扶貧上實現了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這應該就是第十二屆呂梁科技扶貧團最想看到的畫面吧!
【講述者】:張守慎 中國科協科普部幹部,參加中國科協第十二屆呂梁科技扶貧團,時任(掛職)呂梁市政府副秘書長
【旁白】:張婷
原標題:《【親歷者說】這是呂梁人民的情意,我怎麼捨得穿在腳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