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女中」 是近代中國內地第一所教會女子學校,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 所女校,可謂中國近代女學之先聲。
那年月剛開辦女學堂,屬於摸索階段,凡事都是邊辦邊議。關於女生制服規範也是朝野爭議的焦點之一。
圍繞女校制服,各方展開辯論,其實所謂議題都是虛的,政治性因素才是真的。無非就三種意見,滿服,漢服,西服。
其中漢服實質上是不予考慮的。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滿服還是西服。從光緒末年開始吵,一直吵到宣統元年。
後來朝廷下旨,女學服色章程,女學堂制服,用長衫,長必過膝,其底襟約去地二寸以上,四周均不開衩,袖口及大襟均加以緣,緣之寬以一寸為度。
冬春兩季用藍色,夏秋兩季用淺藍色,均緣以青。 女學堂制服,用棉布及夏布,均以本國土產為宜。女學生不得簪花傅粉被發以及發覆額。女學生不得效東西洋裝束。
這套女學堂制服,其實就是滿服,穿在男人身上稱長衫,穿在女人身上稱旗袍,本質是一回事。而漢服和西服都是上衣下裳形制,和滿蒙一件套的袍裝是有根本區別的。
好在宣統不過兩年半,就迎來了辛亥大奇蹟年。風雲變幻後,北洋政府登場,教育部盡廢前朝舊制,女生制服自要棄滿復漢。
女學生自中等學校以上,上著素色衣襖,下著不帶繡文的黑長裙,禁配簪、釧、耳環、戒指等首飾。稱「文明新裝」。其實就是明朝漢服的近代升級版。
同樣還是女校,這時看上去就順眼多了。
再看影視劇裡經常見到的襖裙式女學生服。當然這款校服,也是保守型的,標準版,寬袖過肘,最多給男生看到半個手腕,長裙過膝,接近腳面。
從這個角度來看,革命還未成功,一轉眼又到北伐勝利。30年代初學生制服再度改版。
從30年代開始,就是以下這類,襯衣短裙,領帶皮扣,有型有款。
其實這個時期的中國女生校服,是借鑑自德國。
大家一起來鑑賞中德30年代蜜月期中德姊妹們的風採。德國少女聯盟來中國搞姊妹聯誼活動。
天有不測風雲,經過二戰、內戰,一通雞飛狗跳之後,蔣介石暮然回首,自己已經來到了海島之上。這當務之急,是要去日本化,在島上站穩腳跟。
政策動向立馬在制服上顯現。日據時代是水手服,此刻就要改。改成什麼樣,夏天是白襯衫,百褶裙,冬天是卡其布上裝,深色長褲。看下面這位姐姐,經歷時代轉化,從水手轉向女童軍。
整個兩蔣時大體如此,大家一起來欣賞,有人穿這套顯得英挺嫵媚,也有人穿的是霸氣側露,關鍵還是看人自身的本錢。
一直要到84年,社會轉型,政策鬆動,當局這才逐步放寬尺度,校服的定製權由教育部轉移到各校自主抉擇,女生們的春天到來。
花開兩朵,視線再度轉回大陸。1949年之後,大陸女生又迎來怎樣的運命?
先看50年代,頭十年,眾所周知一邊倒,女生校服自然向老大哥看齊。
女生常服是紅領巾,白襯衫,外罩藍色連衣裙,禮服是紅色連衣裙,頭戴紅色蝴蝶結。和老大哥的區別在哪,人家是黑襯衫,外罩白色連衣裙,白色蝴蝶結。
同時期,蘇聯的老大哥的學生制服。
其實老大哥這套打扮,也不是憑空而來。追朔源頭,那還是沙俄時代,那時貴族羨慕歐化,引進歐洲名門女校裝束,而歐洲名媛閨秀之所以選擇近似女僕的裝束,是為了體現謙遜低調的作風,提高自身修養,為將來成為賢妻良母,家政能手做準備。
布爾什維克哪裡知道其中的門道,十月革命之後改朝換代,很多地方照抄前朝舊制,學生校服制式方面也是一樣。
到了60年代,不愛紅妝愛武裝,小衣襟短打扮,軍服閃亮登場。
普通中學女生,通常穿格子衫,深色長褲,黑布鞋,那個年頭這樣既顯得樸素,又帶著幾分青春俏麗。
小男生則是經典的白襯衫和海魂衫混搭路線
重點學校則是一身藍色工人戰鬥裝,顯示造反不怕年紀小,革命自有接班人
最核心的則是工人技校男女民兵,清一色藍色工裝背帶褲,雨中檢閱子弟兵,何其拉風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校服的設計也變得百花齊放,雖然沒有統一的設計,但是改良式海軍服無疑是最受歡迎、最時髦的校服形式,象徵著「乾淨」、「樸素」、「純潔」。
轉眼就要進入90年代,先看一下臺灣的學生校服。
而從90年代開始,大陸這邊的校服則比較統一了。
關於校服的變遷暫時盤點到這裡,如有疏漏或錯誤,請留言指出。一百多年來,校服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其變遷也是歷史的縮影,是服裝行業變化發展的標誌。未來的校服會怎麼變化,不如拭目以待,好在我們早就過了穿校服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