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五姐妹:清華校長梅貽琦,竟與抗日名將衛立煌是連橋?

2020-12-15 佳易博覽

作者:山佳

每當提起西南聯大,總會想起主政的梅貽琦校長。

戰時,清華、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論人數,論經費,論設備,清華佔壓倒優勢。梅貽琦本人,必須讓清華不感到吃虧,讓北大和南開不覺得被清華佔了上風。

梅貽琦胸懷之大,使他對整個聯大同等看待,整個聯大也就一樣看待他。三校師生,精誠團結、共赴國難,西南聯大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俗雲,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了解到梅夫人韓詠華娘家這一脈,倒覺是別有洞天。

01

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合肥張家四姐妹,都很有名。而天津韓家五姐妹,相對低調。周公周恩來,成長在天津,他曾說過:韓家的女兒,都很有氣質。

氣質,就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長相。常言,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

韓詠華所在的家族顯赫,她出身於「天津八大家」。

據史料記載,自清朝鹹豐初年(1851年)起,天津城裡就流傳著一個關於八大家的口訣:「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 。排名第一的「東門外韓家」,又稱「天成號韓家」,從事海運業,是靠海船、海運發跡的。 

韓詠華母親,也出自天津八大家,不過是新八大家。世道輪迴,興衰有變,口訣中的八大家,有的逐漸敗落,跌出排行。而新的豪門,又不斷生成。新八大家榜單裡,增添李善人家、益德王家、鄉祠卞家、高臺階華家。

「鄉祠卞家」,充滿傳奇。民國初年,一首童謠廣為傳唱:「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臺階,華家門,冰窯胡同李善人。」

卞家先祖,所經營的「隆順號」「隆順榕」及「隆昌」數代相傳。隆順榕,是比北京同仁堂還要早50年建立的藥店老字號之一。

詠華父親韓渤鵬,清季維新時,曾任警察道;北洋政府時,為國務院秘書上行走。

上世紀初,韓家離開天津,落戶北京,買下南城西琉璃廠盡頭,南柳巷的一處大宅院,共有101間房。

韓宅大當家的,當屬韓母卞夫人。

母親卞氏,要比父親高出半個頭,深眼窩,高鼻梁,很有主見的一個人。

據說,家裡家外,但凡有事,不管韓父如何說,韓母紋絲不動。等老爺子「吧吧吧」說完了,老太太才開得尊口,一句頂一百句。

02

都說,韓家陰盛陽衰。詠華上有兩哥兩姐,下面兩妹,她排行老五,人稱「韓五姐,韓五姑」。梅貽琦在他們梅家,大排行也是老五。老五配老五,倒也是緣分。

嚴修嚴範孫,被稱為南開校父;嚴家與韓家,世交。當年韓家經濟不振,日漸衰落之際,租用的就是嚴家房產。

詠華說過,我們兄妹七人,全都受教嚴氏學堂。只是二哥早逝,其餘手足六人,都有各自精彩。

大哥振華,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學的是電氣化學。回國後,在天津學堂教過書,這也就是為何周公,稱他「大學長」的由來。

後來,振華到了北京,一手創辦師大附中,這也是作家林海音夫君夏承楹所就讀的學校。振華做了七年校主任,嘔心瀝血,後來在金融界任職。

解放後,振華一直留在大陸,擔任北京鹽業銀行經理,到1963年病逝。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還當過北京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兒子曾說:「見過證書,上有北京市市長葉劍英的籤字。」

振華的原配王敏,因肺病去世,還不到而立之年。後娶的繼室高珍,還是詠華的同學呢。

03

韓家五朵金花,詠華大姐俊華,號長文;四姐升華,號憶文;到了詠華這裡,號愛文;六妹恂華,號佩文;七妹權華,號筱文。

大姐俊華,是韓家的第一個孩子,1878出生。因為時代的原因,五姐妹就她小腳。其他四姐妹,因老母親卞氏思想開通,跟得上形勢,均為天足。

五朵金花,三位嫁給海歸。

四姐升華,夫君是英國留學歸來的傅銅,曾任西北大學校長。

詠華夫君梅貽琦,留學美國,任清華校長。

六妹恂華,夫君是美國留學歸來的鄺壽堃。解放後,任職北京礦業學院副院長。

如此看來,大姐俊華,與七妹權華,好似落了下風。但緣分天空,各人有各人的紅線。

大姐俊華,嫁的是天津八大家的「茶葉李家」。只是夫君李蓮普,像入贅在韓家一樣,一輩子寄居在大宅門裡。因此,大姐總覺在娘家人面前,抬不起頭。

但她的兒女很出色,比如說女兒李惠年,留學法國學習音樂。

李惠年的夫君汪德昭,郎之萬的學生,中科院資深院士。郎之萬何人?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是居裡手下的博士,與愛因斯坦、普朗克並肩的人物。

最有意思的是,高曉松的外公外婆,與汪德昭世交。二戰開始,高曉松的外公外婆,就把女兒張克群(高曉松的媽),先是寄存在汪德昭所在的巴黎住所,後才轉到德國上校家裡。

如此一來,張克君稱汪德昭「乾爸」,到了高曉松這裡,就成了「幹爺爺」。

04

韓家五姐妹中,其實最出挑的是七妹權華。

權華,考入北大中文系。據說,當時北平報紙,用八個字形容她「長身玉立,洒然出塵」。

用大嫂高珍的話說,七妹長得特漂亮,那真是美人。你說美吧,也不是什麼雙眼皮、大眼睛,就是特別秀氣,那種秀氣真是「山川清秀」。

看看,誇人都誇得如此到位,山川清秀,學了一招。

才女加美女,愛慕者甚眾。有位北大教授,明明使君有婦,還是強烈追求權華。此事,鬧得眾人皆知。

無奈之下,權華轉入北師大,師從劉天華,轉學音樂。至此,權華與周俟松成為北師大同學,加好友。

周俟松何人?陳寅恪大哥的老師周大烈之女,作家許地山的夫人,許燕吉的母親。

權華,在五姐妹中,不光人漂亮,再加出國留學,最為亮眼。是不是美麗的姑娘,太多人追,挑花了眼?相對而言,婚姻倒不是很順。直到1945年,在昆明嫁給抗戰名將衛立煌,那年她42歲。

當然,婚禮很風光,主婚人是上將何應欽,證婚人為「雲南王」龍雲。

如此,清華校長梅貽琦,就與抗戰名將衛立煌成了連橋。

衛立煌領導的中國遠徵軍,在抗戰後期收復失地,受到盟軍的高度讚賞,照片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美女配英雄,各得其所。只是氣質優雅的權華,未能育有自己的孩子,也算一個遺憾吧。

05

內戰開始,韓家姐妹,各有歸屬。

詠華,在48年11月,就隨長女、外孫飛往香港;後又去了美國、臺灣。

權華,與夫君衛立煌輾轉騰挪,後來定居在香港。隔行如隔山,軍人經商,總是差股味道,一家經濟陷入拮据。衛立煌想回大陸,但權華有顧慮,畢竟夫君可被列為戰犯啊!這白紙黑字滴,擱誰,不擔心呢?

正巧,有天,周公夫人鄧穎超的秘書請假,由韓德莊臨時替崗。周公一見,只覺此女子氣宇不俗。一問,才知韓家大哥的女兒,由此說出:韓家的女兒氣質不凡。

於是,侄女牽線,周公傳書,1955年,衛立煌與權華回到北京。而且,權華與周公夫人鄧穎超,還是天津女子師範的同學呢。這關係,槓槓滴。

再說詠華,姐妹們都回歸了,她也歸心思箭。

1962年5月19日,夫君梅貽琦在臺灣病逝後,她又前往美國,與長女祖彬、三女祖杉生活在一起。

1974年中美關係解凍,詠華隨美籍物理學家任之恭先生一行,首次回大陸探親。自1948年起,遠離故土16年了。

詠華,與鄧穎超天津女子師範校友;周公與梅貽琦,南開同學。關係,太近了。

席間,鄧穎超徑直對詠華說:」希望你以後常來常往。「

詠華隨之也投石問路:」再來就不走了。「

周夫人馬上接道:」那也可以呀。「

回美之後的詠華,立刻向中國臨時代表處申請回國定居。

終於在1977年,詠華落葉歸根,在大陸安度晚年。宴請時,鄧穎超特意請天津狗不理的名廚做了一桌菜。

畢竟,詠華是天津人。鄧本人,也在天津成長。對天津,有著深厚的感情。

經前總理夫人的特批,自美歸來的詠華,居住在北京三裡河宿舍區。

可巧的是,錢鍾書、楊絳夫婦、黃永玉也住在這裡,風景優美。

1993年8月26日,詠華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

在八寶山,向「梅師母」做最後告別的行列裡,留下了一長串學林泰鬥的名字:周培源、錢偉長、汪德昭、陳岱孫、趙訪熊、施嘉煬、湯佩松等。

往事如風……

相關焦點

  • 富家千金嫁給清華校長,落魄到靠擺地攤為生,最終活了100多歲
    千金小姐嫁給了清華校長,曾落魄到靠擺地攤為生,活了100多歲提到中國的頂級學府,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大家都能想到兩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那麼,其中清華大學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它背後的一位曾經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卻很少有人知道。梅貽琦對於清華大學可以說就像蔡元培對於北京大學的重要性。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其父中過秀才,後淪為鹽店職員,甚而失業,梅貽琦懂事時,家境已每況愈下。作為五個兄弟和四個姊妹中的長兄,他幫助父母撫養弟妹,很早就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這也讓他逐漸成為一個謙虛、勤謹、責任心很強的人。 梅貽琦自幼熟讀經史,且善背誦。190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南開私立學校第一屆師範班,隨後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
  • 梅貽琦日記之「珊」:「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而熊希齡亡室朱其慧,乃朱經農之五姑母。1937年12月25日,熊希齡病逝於香港。吳宓聞訊之後,「作長函致湖南教育廳長朱經農君,述愛彥之深情,及今茲悲悼之意。請其以彥現在情形及住址相告」,只是「此函竟未得復」(《吳宓日記》,第6冊,第281頁)。直至1939年4月2日,楊淨珊方才向吳宓當面解釋「宓前致伊夫函,伊夫以雙方為難,故未作復。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河南省第一戰區司令等職。衛立煌在這個時期是一個堅定的抗戰派,在國民黨的許多將領中,他曾多次明確表示,任何抗日的部隊,他都將一視同仁。
  • 衛立煌求救八路軍,楊勇派一個連擊斃200日寇,衛立煌:太神了
    1938年3月,衛立煌帶領指揮部渡汾河,此時的他們並不知道,渡橋已經被日軍炸毀,而沿途返回的路也早已被日軍堵死。衛立煌在發現這一切後,第一想到的就是繞道前往附近的八路軍115師防區。誰知日軍像一群惡狼一樣緊隨其後,將衛立煌的指揮部死死的包圍。
  • 狂人劉文典的最後20年:寧被炸死也不缺課,為抗日名將撰寫墓碑
    「情別」清華西南聯大五年,雲南大學十五年。自1938年入滇,劉文典人生歲月的最後整整20年,一直在雲南,並終老於斯。聯大明明八年多,為何中途轉投雲大?這裡面,有一段曾經沸沸揚揚的著名公案。1942年春風如煦,在當面向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請假後,劉文典踏上了前往普洱磨黑鎮的崎嶇之路。
  • 虎將衛立煌:有虎氣、虎膽、虎義、虎威、虎骨、虎智,還有虎神
    虎將衛立煌:身上有虎氣、虎膽、虎義、虎威、虎骨、虎智,還有虎神衛立煌是近代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一生有過太多的榮譽頭銜,他是蔣介石五虎上將中最猛的一個虎將,又是抗日十大名將之一,美國《時代周刊》則稱他是中國的常勝將軍。他一生統率過國民黨三分之一的兵力,身經百戰,而且毫髮無傷,簡直就是一個傳奇。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全國公認的十大抗日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西北軍將領趙登禹。
  • 連日本人都崇敬的抗日將領,你認識幾位
    日本對我國發動的戰爭雖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災難,使國家和人民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是戰爭中卻湧現出了無數的革命戰士,他們不畏炮火,不畏艱險,為國家的勝利奉獻了自己,有很多犧牲的戰士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名字,至今都無法真正的祭祀他們英勇的靈魂,而讓雙方都敬佩的抗戰英雄當然也不在其數,說起最讓雙方公認且讓百姓所認可的抗日名將當屬這三位了。
  • 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國軍篇)!
    以中華民國上將銜陸軍中將之職殉國,犧牲後追授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主要抗日成就: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 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最終什麼樣結局?
    抗日戰爭八年來,國民軍屢戰屢敗,蔣介石的抗日態度受到中國人民的質疑,但不可否認,國民軍作為抗日的主力軍,抗日成就不可低估。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國民黨軍隊中出現的著名抗日將軍。張自忠:抗日第一將軍。國民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為抗日第一將軍首先取決於他的成就。
  • 【閒聊歷史】日本人眼中的十大抗日名將
    那麼其中有哪些比較傑出的抗日名將呢? 10、王耀武 1917年9月,他被選派到孫中山的衛隊,從警衛團排長一直升任到營長。
  • 在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十大名將是哪些人?排名第一可能有些爭議
    在1998年時,日本政府在他們的國立公文書館下面設立了亞洲歷史資料研究中心,裡面提供了許多關於抗日十大將軍的珍貴原始公文資料。對於日本收集這些資料足以看出日本對中國的名將有多重視了。
  • 趙忠堯捧著50g鐳抵達清華,險些被門衛趕走,校長也幾乎認不出他
    圖 | 清華大學乞丐走到門口,用沙啞的嗓子急切地喊道:「麻煩,梅校長在嗎?我有事要單獨跟他說。」保安揮揮手,沒搭理這個乞丐。誰知那乞丐竟走上前來,話語間更加著急:「請你喊下梅校長,我真有重要的事找他。」
  • 抗日第一名將,戰後卻被軟禁長達33年,被迫娶妻生下4個科學家
    1955年,抗日名將孫立人突然被蔣介石安上了「叛亂」的罪名,並且指定陳誠、許世英等等共計9位知名人士建立了對孫立人將軍的「調查委員會」,9人羅織各種罪行,最終寫成了一篇1.6萬餘字的報告,蔣介石隨即將孫立人將軍軟禁起來,而這一關就長達33年。
  • 三位民國大師之女落榜,他們的先生之風,卻成就了清華的山高水長
    但在民國時期三位有名的女子,卻落榜了清華,但是她們的父母身為清華的元老,做法卻讓國人感到敬佩與支持,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讓我們充滿力量與希望呢?志當存高遠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我們對梅祖芬並不太了解,但是其父親梅貽琦我們還略知一二。梅貽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學成後便歸國任教。在1946年,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並且為清華大學奠定了校格,為清華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梅祖芬正是其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