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每當提起西南聯大,總會想起主政的梅貽琦校長。
戰時,清華、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論人數,論經費,論設備,清華佔壓倒優勢。梅貽琦本人,必須讓清華不感到吃虧,讓北大和南開不覺得被清華佔了上風。
梅貽琦胸懷之大,使他對整個聯大同等看待,整個聯大也就一樣看待他。三校師生,精誠團結、共赴國難,西南聯大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俗雲,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了解到梅夫人韓詠華娘家這一脈,倒覺是別有洞天。
01
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合肥張家四姐妹,都很有名。而天津韓家五姐妹,相對低調。周公周恩來,成長在天津,他曾說過:韓家的女兒,都很有氣質。
氣質,就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長相。常言,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
韓詠華所在的家族顯赫,她出身於「天津八大家」。
據史料記載,自清朝鹹豐初年(1851年)起,天津城裡就流傳著一個關於八大家的口訣:「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 。排名第一的「東門外韓家」,又稱「天成號韓家」,從事海運業,是靠海船、海運發跡的。
韓詠華母親,也出自天津八大家,不過是新八大家。世道輪迴,興衰有變,口訣中的八大家,有的逐漸敗落,跌出排行。而新的豪門,又不斷生成。新八大家榜單裡,增添李善人家、益德王家、鄉祠卞家、高臺階華家。
「鄉祠卞家」,充滿傳奇。民國初年,一首童謠廣為傳唱:「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臺階,華家門,冰窯胡同李善人。」
卞家先祖,所經營的「隆順號」「隆順榕」及「隆昌」數代相傳。隆順榕,是比北京同仁堂還要早50年建立的藥店老字號之一。
詠華父親韓渤鵬,清季維新時,曾任警察道;北洋政府時,為國務院秘書上行走。
上世紀初,韓家離開天津,落戶北京,買下南城西琉璃廠盡頭,南柳巷的一處大宅院,共有101間房。
韓宅大當家的,當屬韓母卞夫人。
母親卞氏,要比父親高出半個頭,深眼窩,高鼻梁,很有主見的一個人。
據說,家裡家外,但凡有事,不管韓父如何說,韓母紋絲不動。等老爺子「吧吧吧」說完了,老太太才開得尊口,一句頂一百句。
02
都說,韓家陰盛陽衰。詠華上有兩哥兩姐,下面兩妹,她排行老五,人稱「韓五姐,韓五姑」。梅貽琦在他們梅家,大排行也是老五。老五配老五,倒也是緣分。
嚴修嚴範孫,被稱為南開校父;嚴家與韓家,世交。當年韓家經濟不振,日漸衰落之際,租用的就是嚴家房產。
詠華說過,我們兄妹七人,全都受教嚴氏學堂。只是二哥早逝,其餘手足六人,都有各自精彩。
大哥振華,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學的是電氣化學。回國後,在天津學堂教過書,這也就是為何周公,稱他「大學長」的由來。
後來,振華到了北京,一手創辦師大附中,這也是作家林海音夫君夏承楹所就讀的學校。振華做了七年校主任,嘔心瀝血,後來在金融界任職。
解放後,振華一直留在大陸,擔任北京鹽業銀行經理,到1963年病逝。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還當過北京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兒子曾說:「見過證書,上有北京市市長葉劍英的籤字。」
振華的原配王敏,因肺病去世,還不到而立之年。後娶的繼室高珍,還是詠華的同學呢。
03
韓家五朵金花,詠華大姐俊華,號長文;四姐升華,號憶文;到了詠華這裡,號愛文;六妹恂華,號佩文;七妹權華,號筱文。
大姐俊華,是韓家的第一個孩子,1878出生。因為時代的原因,五姐妹就她小腳。其他四姐妹,因老母親卞氏思想開通,跟得上形勢,均為天足。
五朵金花,三位嫁給海歸。
四姐升華,夫君是英國留學歸來的傅銅,曾任西北大學校長。
詠華夫君梅貽琦,留學美國,任清華校長。
六妹恂華,夫君是美國留學歸來的鄺壽堃。解放後,任職北京礦業學院副院長。
如此看來,大姐俊華,與七妹權華,好似落了下風。但緣分天空,各人有各人的紅線。
大姐俊華,嫁的是天津八大家的「茶葉李家」。只是夫君李蓮普,像入贅在韓家一樣,一輩子寄居在大宅門裡。因此,大姐總覺在娘家人面前,抬不起頭。
但她的兒女很出色,比如說女兒李惠年,留學法國學習音樂。
李惠年的夫君汪德昭,郎之萬的學生,中科院資深院士。郎之萬何人?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是居裡手下的博士,與愛因斯坦、普朗克並肩的人物。
最有意思的是,高曉松的外公外婆,與汪德昭世交。二戰開始,高曉松的外公外婆,就把女兒張克群(高曉松的媽),先是寄存在汪德昭所在的巴黎住所,後才轉到德國上校家裡。
如此一來,張克君稱汪德昭「乾爸」,到了高曉松這裡,就成了「幹爺爺」。
04
韓家五姐妹中,其實最出挑的是七妹權華。
權華,考入北大中文系。據說,當時北平報紙,用八個字形容她「長身玉立,洒然出塵」。
用大嫂高珍的話說,七妹長得特漂亮,那真是美人。你說美吧,也不是什麼雙眼皮、大眼睛,就是特別秀氣,那種秀氣真是「山川清秀」。
看看,誇人都誇得如此到位,山川清秀,學了一招。
才女加美女,愛慕者甚眾。有位北大教授,明明使君有婦,還是強烈追求權華。此事,鬧得眾人皆知。
無奈之下,權華轉入北師大,師從劉天華,轉學音樂。至此,權華與周俟松成為北師大同學,加好友。
周俟松何人?陳寅恪大哥的老師周大烈之女,作家許地山的夫人,許燕吉的母親。
權華,在五姐妹中,不光人漂亮,再加出國留學,最為亮眼。是不是美麗的姑娘,太多人追,挑花了眼?相對而言,婚姻倒不是很順。直到1945年,在昆明嫁給抗戰名將衛立煌,那年她42歲。
當然,婚禮很風光,主婚人是上將何應欽,證婚人為「雲南王」龍雲。
如此,清華校長梅貽琦,就與抗戰名將衛立煌成了連橋。
衛立煌領導的中國遠徵軍,在抗戰後期收復失地,受到盟軍的高度讚賞,照片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美女配英雄,各得其所。只是氣質優雅的權華,未能育有自己的孩子,也算一個遺憾吧。
05
內戰開始,韓家姐妹,各有歸屬。
詠華,在48年11月,就隨長女、外孫飛往香港;後又去了美國、臺灣。
權華,與夫君衛立煌輾轉騰挪,後來定居在香港。隔行如隔山,軍人經商,總是差股味道,一家經濟陷入拮据。衛立煌想回大陸,但權華有顧慮,畢竟夫君可被列為戰犯啊!這白紙黑字滴,擱誰,不擔心呢?
正巧,有天,周公夫人鄧穎超的秘書請假,由韓德莊臨時替崗。周公一見,只覺此女子氣宇不俗。一問,才知韓家大哥的女兒,由此說出:韓家的女兒氣質不凡。
於是,侄女牽線,周公傳書,1955年,衛立煌與權華回到北京。而且,權華與周公夫人鄧穎超,還是天津女子師範的同學呢。這關係,槓槓滴。
再說詠華,姐妹們都回歸了,她也歸心思箭。
1962年5月19日,夫君梅貽琦在臺灣病逝後,她又前往美國,與長女祖彬、三女祖杉生活在一起。
1974年中美關係解凍,詠華隨美籍物理學家任之恭先生一行,首次回大陸探親。自1948年起,遠離故土16年了。
詠華,與鄧穎超天津女子師範校友;周公與梅貽琦,南開同學。關係,太近了。
席間,鄧穎超徑直對詠華說:」希望你以後常來常往。「
詠華隨之也投石問路:」再來就不走了。「
周夫人馬上接道:」那也可以呀。「
回美之後的詠華,立刻向中國臨時代表處申請回國定居。
終於在1977年,詠華落葉歸根,在大陸安度晚年。宴請時,鄧穎超特意請天津狗不理的名廚做了一桌菜。
畢竟,詠華是天津人。鄧本人,也在天津成長。對天津,有著深厚的感情。
經前總理夫人的特批,自美歸來的詠華,居住在北京三裡河宿舍區。
可巧的是,錢鍾書、楊絳夫婦、黃永玉也住在這裡,風景優美。
1993年8月26日,詠華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
在八寶山,向「梅師母」做最後告別的行列裡,留下了一長串學林泰鬥的名字:周培源、錢偉長、汪德昭、陳岱孫、趙訪熊、施嘉煬、湯佩松等。
往事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