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

2020-12-10 騰訊網

梅貽琦在抗戰中

文 | 梅玉榮

來源 | 《做人與處世》2011年第13期

梅貽琦出生於清末家道中落的詩書世家。自幼熟讀經史,且善背誦。1904年進入南開學堂,因品學兼優,頗得張伯苓賞識,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第二年,以第六名的優秀成績被錄取為第一批清華招考的留美公費生,赴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College)攻讀電機專業。

梅貽琦(中坐者)在美國

1914年,梅貽琦畢業回國,1929年應邀回母校執教。他到清華教書時,學校並不景氣,報名人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他先後擔任教務長等多種職務。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此後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便聲名鵲起。

梅貽琦(左二)

留學歐美的經歷影響了梅貽琦,他接納了希臘人崇尚體育的精神。羅家倫出任清華校長,瞧不起體育.曾把體育課的學時和任課教師砍去一半,把享有聲譽的馬約翰教授降格為「主任訓練員」。梅貽琦到任後,則給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師同等的職稱和待遇。不久清華獲得「體育大校」的美譽。

梅貽琦治校期間,校務採用分層負責制,講民主,又法度嚴明。他在主張學術獨立、自由教育的同時,審時度勢,極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認為在抗戰的特殊背景下,大學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以滿足社會、國家的需要為宗旨。

同時,禮遇教師也是清華得以興旺的重要因素。梅貽琦曾親自到火車站接趙元任先生。他和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一直保持著誠摯的友誼」。

最有影響的事例是對華羅庚的「三破格」: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被梅貽琦破格錄入清華大學;又破格從一名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並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副教授階段而被聘為教授。

左起:查良釗、胡適、梅貽琦、黃鈺生

梅貽琦為人重實幹,平時不苟言笑,開會很少說話,人稱「寡言君子」,有學生作一打油詩調侃其謙遜含蓄:

大概或許也許是,

不過我們不敢說,

可是學校總認為,

恐怕仿佛不見得。

一時被傳為笑談。實際上,如果非要他報告或討論,其言語總是條理分明,把握重點,在許多人爭辯不休時,他常能一言解糾紛。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雖話少,卻極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時偶發一語,便雋永深長耐人回味。陳寅恪曾大發感慨:「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這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貽琦有兩句話經常為人引用。一句是「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另一句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正是這「魚水」之喻與「大樓大師」之比所包含的理念,成就了清華的輝煌。

1937年,國難當頭,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奉命遷往昆明成立西南聯大時,寡言的梅貽琦講過這樣一段「高調」的話:

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校友敢說一句「掌告無罪」。

左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

建校初期,三人(另有南開的張伯苓和北大的蔣夢麟)共同主持校務,此後八年的西南聯大主要校務工作由梅貽琦執掌。在此期間,他凡事講究民主,處理問題公正,並和眾多教授一樣貧寒。

一次,家中來客,夫人韓詠華只得上街擺地攤,出賣子女幼時所穿衣服,得款10元用以待客。民間還盛傳這樣一件趣事:西南聯大辦了一個教學質量高的附中,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這所學校去讀書,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女兒、梅貽琦的小女兒都報考了這所學校。龍雲的女兒沒考上。曾給予聯大許多支持的龍雲,認為梅貽琦太不給面子,就派他的秘書長前去疏通。但秘書長不動,說:「我打聽過了,梅校長的女兒也未被錄取。」龍雲頓時氣消。

在戰亂頻頻、校務繁重、生活艱苦的環境下,梅貽琦嘔心瀝血,管理井井有條,創造出聯大「篳路藍縷.弦歌不輟」的局面。其高風亮節廣受讚譽,被稱為西南聯大的「船長」。

1946年9月,梅貽琦辭別春城,回到北京,繼續任清華大學校長。

左起:施嘉煬、潘光旦、陳岱孫、梅貽琦、吳有訓、馮友蘭、葉企孫

1948年底,傅作義將軍息兵,共產黨軍政人員開始入駐北平。梅貽琦和當時許多大知識分子一樣,面臨著走還是留的選擇。周恩來和吳晗都曾表示希望他留下來,但梅貽琦還是選擇了「走」,他對同在清華任教的吳澤霖教授說:「我一定走,我的走是為了保護清華的基金。假使我不走,這個基金我就沒有辦法保護起來。」後來,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梅貽琦入閣,他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最終婉言謝絕。

晚年梅貽琦

1955年,梅貽琦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這裡就讀。梅貽琦因為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為「兩岸清華校長」。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病逝於臺大醫院。他逝世兩個星期後,人們打開他生前隨身攜帶的手提包,裡面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清華基金的帳目,一筆筆非常清楚。

梅貽琦葬於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取名為「梅園」,國內有校友集資栽種的花木,叫「梅林」。梅貽琦紀念獎章被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生視為最高榮譽。

梅貽琦生前最後之影像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用這八個字概括了他與清華的不解之緣。由生到死,梅貽琦一生只幹好這一件事:

奠定了清華的校格,

提升了清華的聲望。

學人Scholar

相關焦點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韓家五姐妹:清華校長梅貽琦,竟與抗日名將衛立煌是連橋?
    作者:山佳每當提起西南聯大,總會想起主政的梅貽琦校長。戰時,清華、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論人數,論經費,論設備,清華佔壓倒優勢。梅貽琦本人,必須讓清華不感到吃虧,讓北大和南開不覺得被清華佔了上風。梅貽琦胸懷之大,使他對整個聯大同等看待,整個聯大也就一樣看待他。三校師生,精誠團結、共赴國難,西南聯大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俗雲,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了解到梅夫人韓詠華娘家這一脈,倒覺是別有洞天。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當時,他們四人以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頭譽滿京華。而被譽為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執掌清華的成就,亦至今令人津津樂道。1終身校長梅貽琦梅貽琦自一九一四年由美國吳士脫大學學成歸國,即到清華擔任教學和教務長等多種職務。一九三一年出任清華校長,自此後一直到他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 梅貽琦日記之「珊」:「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
    目前,雖無資料以證實朱經農亦預其事,但其曾經是清華學校津貼生,且時任湖南省教育廳長,職守所在,並在日後所撰《十年回憶》之內著重強調「梅月涵校長來湘,何主席毅然以嶽麓山省立高農土地大部捐贈清華,又得顧一樵、何夢吾諸先生之敦促,遷湘之議乃定」(《湖南教育月刊》1942年第34期,第5頁),揆之以理,諒或有之。如是,便為楊淨珊與梅貽琦的相識提供了條件。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他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西南聯大請來了眾多大師,並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大師。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1年,就職清華大學校長典禮中,梅貽琦先生發表了著名的「大樓與大師」言論,這是梅先生畢生追求的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其傳奇清廉的一生。
  • 富家千金嫁給清華校長,落魄到靠擺地攤為生,最終活了100多歲
    千金小姐嫁給了清華校長,曾落魄到靠擺地攤為生,活了100多歲提到中國的頂級學府,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大家都能想到兩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那麼,其中清華大學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它背後的一位曾經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卻很少有人知道。梅貽琦對於清華大學可以說就像蔡元培對於北京大學的重要性。
  • 剛正不阿、一世清風的于謙:誓留清白在人間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明朝詩人于謙年僅12歲時所做的一首名為《石灰吟》的詩歌。 年幼的于謙通過描寫石灰石從深山歷經千錘百鍊挖鑿出來,再被烈火終日灼燒仍保持著清白的特點,表明自己做人、為官誓要清白的志向。
  • 一念之差貪套房 一世清白成過往
    原標題:一念之差貪套房 一世清白成過往   一念之差貪套房 一世清白成過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建設局原黨委副書記、紀檢組長李加燈貪汙案的背後
  • 三位民國大師之女落榜,他們的先生之風,卻成就了清華的山高水長
    但在民國時期三位有名的女子,卻落榜了清華,但是她們的父母身為清華的元老,做法卻讓國人感到敬佩與支持,他們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讓我們充滿力量與希望呢?志當存高遠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我們對梅祖芬並不太了解,但是其父親梅貽琦我們還略知一二。梅貽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學成後便歸國任教。在1946年,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並且為清華大學奠定了校格,為清華大學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梅祖芬正是其女兒。
  • 魔道祖師:我心自可向明月,清白一世在人間
    魔道祖師:我心自可向明月,清白一世在人間這幾日,不管是雲夢還是姑蘇都盛傳著一個驚天八卦,不知是哪個眼尖的見了江澄與魏無羨難得走在一起,一人手裡抱著蓮蓬一人手裡拽著幾根蓮葉懷裡還抱著湯罐。「這江澄與魏無羨向來不和難不成是混話?今日見了這番樣子,連東西都拿的差不多一樣,怕是有染呵!」
  • 小說女主常說的「一生一世一雙人」,出處原來在這裡
    「一生一世一雙人」愛看小說的人幾乎都知道這句臺詞,尤其穿越劇。這句小說女主常說的話,聽起來浪漫又堅定,讓人感動不已。「一生一世一雙人」原作「生一代一雙人」,出自納蘭容若的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 心若向陽,一生溫暖;情若相牽,一世安然
    心若向陽,一生溫暖。時光列車有時會將人載入隧道,陷入黑暗。愚昧無知的人,只會怨天尤人,慌慌張張,找不到方向,處處碰壁。心中有陽光的人,無懼黑暗,勇敢向前。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世間的流言蜚語,可以將人推入深淵。看不透,想不明白的人,越墜越深,讓自己的心千瘡百孔。
  • 都譯王朝的最後一名統治者,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一生未嫁?
    1558年11月,伊莉莎白一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女王去世。1559年1月,伊莉莎白一世受封為英格蘭女王。她是偉大的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她駕馭了英國45個動蕩的春秋,其輝煌成就延續了四個世紀。BBC在2002年時,統計民眾選舉英國最偉大的人,其中伊莉莎白一世是第七位。
  • 6首詩,寫盡于謙的一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而于謙,則是用他的一生,詮釋了現實中的自己就是詩歌裡那個完美的自己。此于謙,並非說相聲的那個于謙,而是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有些人或許並不了解于謙,但是于謙的詩你一定聽過,他並不是一位詩人,但卻喜歡用詩歌表達自己。
  • 清華校友三創大賽以創意設計獻禮清華大學迎110周年校慶,開啟...
    2021年,清華大學將迎110周年校慶,清華校友三創大賽攜手百年民族品牌回力,在第五屆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創意設計組特別設立「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紀念款回力鞋」專題賽。清華大學自1911年建校起,清華人一直秉承著清華精神,走過民族危亡時刻,走過起步建設時期,走過改革發展歷程:在西南聯大時期,梅貽琦帶領清華師生行走7500公裡,突破日本包圍線,前往雲南重建校園。在新中國建設時期,「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毅然奔回戰火紛飛的祖國,參加原子核理論研究。
  • 清華美術生今年兩次上熱搜,清華美院容易考嗎?
    我估計有不少人是想要考清華美院的。今年,清華美院上了兩次熱搜了。第一次是今年夏天。一位山東德州考生,考上了清華美院。現在考個清華、北大都算是個新聞,所以媒體趕緊去採訪這位女生。這位女生非常實誠,說她本想考北大,考砸了,都準備復讀了,沒想到被清華的藝術史論專業錄取了。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多數考生交白卷,僅一人滿分,名字耳熟
    他才學出眾,被讚譽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他跟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一般來講,越是有才學的人,品性就越「怪」,陳寅恪也一樣,上課講學時就有四大怪:前人講過的,不講;近人講過的,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不講,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 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不同之處
    先介紹伊莉莎白一世的對外政策,因為它幾乎決定了英格蘭的發跡過程。在伊莉莎白一世的故事裡,有另一個女王的故事是不能迴避的,我們要先把她請出來介紹一下。這位女王也在英倫三島上,那陣子這塊地區陰氣重,一茬茬的都是女當家,這位跟伊莉莎白一世較了一輩子勁的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地主們不要暈啊,這位瑪麗是蘇格蘭的瑪麗,學歐洲歷史的時候,很多人容易把她與「血腥瑪麗」混淆。
  • 妄圖「殺死」學弟的清華女生,終自食其果,是否罪有應得?
    或許正是因果報應,那個滑天下之大稽企圖「網暴」學弟的清華女生,最終自食其果,讓自己被「網暴」。就因為在飯堂打飯時,被清華大學一名20級的男生不小心碰到,這名19級的女生唐某腦洞大開,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騷擾。搞事情的唐某立馬尖叫起來,引得整個食堂的人的注意。「他騷擾我!」同學們的圍觀,唐某不假思索,直接喊出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