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達觀,白居易的樂天,黃庭堅的淡泊,誰與莊子最知己?

2020-12-24 好玩的國學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儒道互補的人文精神。儒家的剛勁勇猛積極進取,讓知識分子們多以功業為貴,他們如杜甫般心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渴望能做出一番於國於民有益的大事業。但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又往往讓知識分子們茫然無措,一旦失勢失意,人生則如狼奔豕突般進退失據。

於是,倡導心靈寧靜悠遊林泉、清心寡欲無為自守的道家哲學,成了知識分子們心靈的後花園。他們有的甘老林泉悠遊歲月,聽清風枕白雲;有的遊走於朝堂與山林之間,一半是官員,一半是隱士,在「朝隱」與「林隱」之間進退裕如。

儒家太累,佛家太苦。道家很好地發揮了調節知識分子心靈的作用。

老子的思想側重於治國,莊子的思想則是治心的良藥。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唐宋以來「貶謫文化」史上的那些遷客騷人,大多從莊子處找到了自我安慰的良藥——凡是選擇了莊子的齊物逍遙人生哲學的人,大多堅強樂觀,曠達地面對世俗風波和多災多難的人生,縱然人在荒蠻異鄉,也能把他鄉活成故鄉,從而優遊自在,活出生命的精彩。

白居易被貶到江州黃蘆苦竹之間,從開始的「江州司馬青衫溼」,到樂天知命的香山居士,莊子對他的心靈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白居易在《讀莊子》中寫道:

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

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

莊子有一顆深邃曠達澄明的內心。在莊子看來,人生本來自於虛空的烏有之鄉,人生也必將回歸到那空無寧靜的大道之境。因此,貧窮富貴、是非榮辱、成功失敗本無區別,區別在於一顆悟與不悟的內心。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就能超越世俗的煩惱,哀樂不入於心,不受凡塵之情的困擾。正是在莊子的指引下,曾經悲戚於潯陽江頭的白居易,一生不至於被悲傷所籠罩。

白居易的鐵桿兄弟元稹曾貴為宰相,但在仕途上也風波屢起,在被貶謫的生涯中,他聰明地選擇了莊子,因為「學取莊周淚莫多」,終於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連一向排斥佛老的鐵漢韓愈,對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順世精神也頗為認同。莊子 「安之若命」的自我解脫自我順應的精神,是他「夕貶潮陽路八千」之後的心靈安慰劑。

柳宗元不學莊子,終日清冷憂鬱地「獨釣寒江雪」,鬱結之情無從排解,抑鬱半生英年早逝。

宋朝婉約派之宗秦觀,在多年的貶謫生涯中,終日「飛紅萬點愁如海」,竟然比老師蘇東坡早死,讓蘇東坡悲傷地不能自已。

秦觀的師兄黃庭堅曾寫詩說,「莊生亦有言,外物不可必」,顯然受到莊子齊萬物齊榮辱思想的影響,雖然未能像蘇東坡一樣將艱難困苦活成詩與遠方,但他能於貴州的荒山野嶺之中淡泊自守,顯然是拜莊子所賜。

古代知識分子受惠於莊子多矣!

從對生命自覺自醒的魏晉名士,到唐宋貶謫事件中的遷客騷人,中國知識分子大多以莊子為知音。而如果讓莊子選擇一個最為知己的人的話,非蘇東坡莫屬!

蘇東坡幾乎是北宋官場中最倒黴的人。從「烏臺詩案」到「元佑黨碑」,幾十年政治生涯中,他被一貶再貶,從黃州到海南,越貶越遠。但蘇東坡卻在異代知己莊子的指引下,將黑暗的日子撕出一條裂縫,讓風進來讓光進來,讓詩歌與心靈一起飛翔,在苦難中活出逍遙的境界。

蘇東坡是最懂莊子的人。

在黃州赤壁,蘇東坡用莊子的思想安慰那個悵然若失的「客」,同時也安慰自己。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東坡從莊子的《逍遙遊》中讀懂了人生——人生之痛苦在於有待,而放下心中的利害,讓心自由起來,無所待的人生才能逍遙;

蘇東坡從莊子的《齊物論》中讀懂了永恆的宇宙——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恆,唯有讓心胸超越俗世人生,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暢享大自然的永恆之美。

造物者給了清風明月,我們為何還要悲悲切切?

在莊子思想的浸染之下,蘇東坡無論身處何等絕境,他都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理由。

他不抱怨;他不扭曲;

他不憤懣;他不煎熬。

相反,他活得很詩意。

他有黃州的山水長江的濤聲;

他有承天寺如水的月光;

他有酒香茶韻詩朋禪友之樂;

他有自製的美酒和黃州豬肉;

他有楊貴妃都嫉妒的嶺南荔枝,

他有天涯海角的天風海浪。

只要心靈自在自足,人生何處不是故鄉?

剛到黃州時,蘇東坡也曾經茫然無措。但達觀的莊子一句「汝身非汝有」,讓蘇東坡洞徹了自我與人生。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如莊子般洞徹大道的蘇東坡,從此萬事不繫於心,他渴望將生命化作不系之舟,無為逍遙地放浪於江海之上。

人處於大道自然之中,連身體生命都並非你個人所有,人終將融入回歸於大道之中,認識到這一點,你為何還要悲傷?

莊子曾經看淡世間功名利祿與欲望紛爭,所謂的相位,不過是毛頭鷹眼中的死老鼠而已;莊子曾經看淡了人世間的相愛相殺,但人們爭來爭去不過是蠅頭微利而已。

蘇東坡在莊子的點化之下,洞徹了生活的本質,人生如夢啊!

他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他說,「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他如莊子一樣夢蝶:「帶酒衝山雨,合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裡栩然蝴蝶,一身輕」。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蘇東坡將莊子的洞徹與冷笑,將他自適其適的精神,都寫進了《滿庭芳》中,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精神坐標: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蘇東坡再次強調,造物者給了我們清風皓月、無際的苔茵、高張的雲幕,你為何還要悲傷?何不 「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忘了世俗一切煩惱吧,別再向外馳求滿足,而與造化同樂,超脫功利世界,才能超脫自我!

蘇東坡與莊子的心靈相通,讓他雖然經歷一貶再貶無盡的苦難,而始終保持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從容。

有莊子的護體,世間當沒有什麼東西能傷害蘇東坡了。

相關焦點

  • 左手陶淵明,右手白居易,蘇東坡為何能把苦難的日子活成詩?
    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全面最博學的大師,其實一直很傲嬌。大概從四川天府之國出來的才子都是這樣。李白堅信自己「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即使「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而蘇東坡自出川之後處處順遂,高中進士之後信心爆棚,他覺得自己身負青雲大才,「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自戀得不行。
  • 孤島上的蘇東坡
    但人們都喜歡他,尤其是心學流行時期的明代人,如徐渭和李贄,哪一個不把蘇東坡當做審美的標準——天人?他不但是人生藝術的審美標準,還是政治文化的審美標準,以政治得失論,他本是個失敗者,從政治審美來看,他卻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貶官文化的審美追求宋代政治文化中,有一種亞文化,叫做「貶官文化」,其「風流」以蘇軾為最。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遊的那首黃藤酒)。
  •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蘇東坡戲稱「死蛇掛樹」的顫筆技法令人叫絕
    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宋中後期的先鋒藝術家,黃庭堅可能要算得上最好的一位。擺脫蘇軾的影響殊非易事。黃庭堅作為蘇門最年長的弟子,不但在詩文方面別開生面、開宗立派,書法也能不囿於師法,不但度越時輩,還可與古人爭勝。
  • Diss老實人:蘇東坡先生不厚道
    然後他被扒出來,狠狠批評了,還連累了他的大伯樂白居易。幹這事兒的人是宋代大才子蘇東坡。在當時,這首詩還是得到過好評的。白居易就認為徐凝的才華高於「海內名士」張祜,不但拼了命地表揚徐凝,還說張祜寫的詩都是用對偶句湊出來的,狠狠得罪了張祜。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淺談白居易
    如果說要論盛唐詩詞我們繞不來李白杜甫,那麼要說中唐詩詞也一定繞不過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自己的創造性風格,最突出表現為通俗。敘事直切,描繪真實,明白曉暢,平易淺顯。初識白樂天,是小學課本裡「春風吹不盡,野火吹又生。」,再見白樂天,是「長恨歌」這句「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悽美愛情打動著無數人。《琵琶行》的字裡行間都是對人生的嘆籲,又充滿著對生活火山般的孤獨與渴望。琵琶女江上歌一曲,使得後人世代淚沾襟。
  • 白居易|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元稹不愧是白居易的知己,白居易的晚年確是與茶相伴度過的。他食宿都離不開茶。在《閒眠》一詩中他寫道: 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閒眠百病銷。 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 在《食後》一詩中,他寫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 白居易的一生,與茶有不解之緣
    廬山花徑:白居易草堂古今文人,不是愛茶,便是愛酒。白居易便是個愛茶之人。大唐長慶二年,皇城內再次掀起牛李黨爭,朝堂上的大臣互相攻訐,白居易看不下去,於是上疏論事。這一來就惹怒了天子,立馬將他遣出京師,調到杭州做地方官。
  •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頸聯賞析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賞析
    在這一聯中,劉禹錫以沉舟、病樹自喻,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他不僅在詩中勸慰友人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反而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 白居易關於友情的詩,短短8句道盡對知己最真摯的懷念,令人感動
    人的一生何等的漫長,能有朋友的陪伴,才是最幸福事情,然而白居易就這樣一個人獨自闖蕩了9年的時間,風也走,雨也過。白居易和元稹認識了幾十年,也成為朋友了幾十年。然而現在元稹已經離開自己有9個年頭了,悲痛欲絕的他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懷念朋友的詩。
  • 黃庭堅給書法筆畫中藏了一個秘密,知道就能學到
    黃庭堅與蘇東坡、米芾都是同一時代的人,當然,黃庭堅也學過蘇東坡的書法,他們既為好友,又為師生,經常在一起探討書法。但是,成就黃庭堅書法的並不是蘇東坡,至少蘇東坡不是直接讓黃庭堅得益的。據一些資料記載,黃庭堅很喜歡王羲之書法,終日臨摹,某日在京口見斷崖《瘞鶴銘》,就誤以為是王羲之以前的書作,便終日臨摹,用心體會,最後便成就了他的行楷書風格,也算是歪打正著了。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白居易痛飲濁酒,卻狂呼快活,這首七律委曲婉轉,意在言外
    白居易是中唐傑出詩人,他曾與元稹、李紳等提倡新樂府詩,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樂天不僅鑽研詩歌理論,還積極投入創作,他的很多詩篇都是膾炙人口。樂天還在實踐中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讓作品更通俗和接地氣。
  • 在湖北,蘇軾成為了蘇東坡
    在湖北,蘇軾開始了更深的人生思考,此前是「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氣風發、得意輕狂的文人蘇軾,此後則是「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更深地沉入對自然對人生思考的哲人蘇東坡;在湖北,蘇東坡創作了我們今天最廣為傳誦的《前後赤壁賦》以及「寂寞沙洲冷」、「竹杖芒鞋輕勝馬」、「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寫竹的蘇東坡,畫竹的文與可,一時知己,千古傳奇
    一、寫竹的蘇東坡有很多人一說起蘇軾,首先想到的是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卻並不知道蘇軾其實特別喜歡竹子。在蘇軾的生活中,隨處有竹,竹子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範本,也是蘇東坡傳奇一生的見證。
  • 黃庭堅的一首木蘭花令,曲折深刻,其中兩句充滿理趣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也是蘇軾的得意弟子。但是因為受到恩師的牽連,雖然才華橫溢,卻多次被貶異鄉。與秦觀相比較,境遇可謂相似,只不過增添了一些豁達。秦觀去世後,黃庭堅心中十分悲痛,還賦詞一首表達心中的思念之情。可是他自己最後也客死宜州,不禁令人心碎。
  • 佛說:做人只有做到毀譽不驚、去留無意,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不過最難忍的,當數誤解。明明一個好人,卻被人誤解為居心不良,這種傷害是刻在心上的,刀刀見血,疼痛不堪。世人最多承受幾句謾罵就到了隱忍的極限,高僧大德卻能忍人所不能忍,讓我們看到何謂人性的堅韌。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之批示,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呀?」
  • 傳說中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是中國文壇一個美麗的玩笑
    蘇小妹是不是自古中國文壇一個最美麗的玩笑。流傳很廣的一則小故事是:有一天,大概春色宜人吧,蘇東坡、黃庭堅與蘇東坡妹妹蘇小妹,估計討論詩腰的問題。蘇東坡作為故事的配角,肯動需要第一個出場,而且不能把用千古佳句把蘇小妹逼入絕境,否則就出戲了。蘇東坡不假思索的吟道: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顯然,這是初中生水平。黃庭堅略一低頭,沉吟: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這「隱」字也算給了大書法家留了三分顏面。當然,故事的點睛之筆必須留給蘇小妹,她在笑評兄長與黃山谷之後,說: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這「扶」與「失」誰不拍案?
  • 書法人物黃庭堅
    書法獨樹一格,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軼事典故與黃光和尚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