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給書法筆畫中藏了一個秘密,知道就能學到

2020-12-14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古人的智慧是難以用一般性的語言說清的,就書法來說,魏晉以「風度」之姿讓人嚮往,唐代雖為盛世,但書法在「法度」上卻立下了規矩,成為唐朝時期的書法風尚,而北宋的「尚意」書法,雖以「意」盡情表現書法之「法」,卻也出了很多名家,如蘇東坡、黃庭堅和米芾等人,他們用自己的藝術性讓後世師法不竭,就黃庭堅的書法而言,他的風格特徵是長槍大戟,大開大合,是北宋以後,尤其是當代學書人的主要師法對象。

黃庭堅與蘇東坡、米芾都是同一時代的人,當然,黃庭堅也學過蘇東坡的書法,他們既為好友,又為師生,經常在一起探討書法。但是,成就黃庭堅書法的並不是蘇東坡,至少蘇東坡不是直接讓黃庭堅得益的。據一些資料記載,黃庭堅很喜歡王羲之書法,終日臨摹,某日在京口見斷崖《瘞鶴銘》,就誤以為是王羲之以前的書作,便終日臨摹,用心體會,最後便成就了他的行楷書風格,也算是歪打正著了。

從此以後,黃庭堅的書風大為改變,可能連他自己也感覺到這一現象非常獨特,而此後,不論是行書、楷書還是草書,都有長槍大戟、綿勁遲澀之風。據說,蘇東坡看到了黃庭堅的書風轉變,時而受到影響,作品中也似有黃庭堅。如蘇軾的《禱雨帖》,筆意極似黃庭堅,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就好像是黃庭堅代筆一樣,這能說誰是誰的老師?

由此,可以看出,黃庭堅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大家,不然,像蘇東坡這樣偉大的人怎能學他?那麼,黃庭堅的書法究竟高明在哪裡?其中隱藏的秘密在哪裡?如何去學他?

書法最高級的是線條的表現方法,如果線條的質量很高,那麼,書法就達到另一個境界層次了。黃庭堅的行書也好,楷書也好,都在線質上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其中的秘密就在於他線條上的中段部分。什麼是線條的中段部分?如果把一根線條分為三個段,即:起筆的頭部,中間的部分和最後的收筆部分,那麼,中間的部分就是線條的中段。書法為什麼要強調中段部分?中段能表現什麼?又如何表現?黃庭堅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明確地回答。

我們以黃庭堅書法中的橫畫為例,看看他是如何來實現其中的變化的。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把橫畫寫得很平正、平直,以表現橫畫的平面視角,但黃庭堅的橫畫中,卻不斷地、反覆地提和按,實現了千裡陣雲、連綿起伏的藝術形態。還有一些人在橫畫的處理上,一掠而過,也會出現中段空怯、漂乎輕浮的現象,但黃庭堅這樣的處理方法一併將上述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也是黃庭堅書法的秘密所在。

如何學習黃庭堅書法中這個筆畫的書寫方法?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一些書法愛好者可能會在書寫過程中一提一按,這樣的效果將會是「墨疙瘩」的堆積而已,何來「連綿起伏」和「千裡陣雲」?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在「按中提」,在「提中按」,什麼意思呢?例如寫一個橫畫,在起筆後,勻速前進,在前進中提筆,在收筆時按筆,這個做法要慢慢體會,方得要領。

相關焦點

  • 書法人物黃庭堅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宋慶曆五年,黃庭堅出生,為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幼年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習榜樣。
  • 黃庭堅最精彩的7幅書法作品
    ,把平日嚴謹的中鋒線和草書中的宛轉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完美的小品,是欣賞書法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為了傳達自己對年齡、歲月、春天、生命創作許多複雜的經驗,寫了這首詩,也用最自然的方式來書寫,把黃庭堅平日嚴謹的中鋒線和草書中的宛轉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完美的小品,是欣賞書法不可多得的佳作。
  • 北宋「尚意」書法的奠基者不是蘇東坡和黃庭堅,而是歐陽修
    「他說自己剛得到李邕書法後,開始並沒有感覺怎麼好,而是在日久觀看和琢磨後,才體會到書法中的一些深趣,這些深趣並不是外表的美,而是對書法意味的體驗才能得到的。歐陽修在北宋書法史上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他發現了北碑之美。
  • 蘇東坡:筆畫粗細如何搭配,書法才更有味道?
    蘇軾《黃州寒食帖》#6粗壯豐滿,間有細筆《黃州寒食詩帖》中,筆畫重則如蹲熊,輕者似掠燕。宋黃庭堅在《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中云:「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於今為天下第一。」可知,蘇字筆致自然沉著,筆畫粗壯豐滿,但不乏糅以細線條來增添書作之趣味,給人奇妙的藝術享受。請看以下字例:《黃州寒食詩帖》中用筆以沉著穩健為主,但偶爾亦會出現較少細線。
  • 黃庭堅、趙孟、文徵明……歷史上的大書家如何學「蘇字」?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存世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代表作,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在《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中提出:「周秦古器銘,皆科斗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至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黃庭堅指出金石之書,能者所書,故朝夕把玩喜愛程度可見一斑。黃庭堅對篆隸書法如此傾心不已,那麼其極有可能精於篆籀,可惜無一紙半字留存下來。我們只能從黃氏自敘中尋找蛛絲馬跡了。黃庭堅在《謝送宣城筆》中說:「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六-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從小就非常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七歲就能做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為他在詩詞及書法方面的成功打下了基礎。我們主要講黃庭堅的書法成就。我們在這裡只討論他的書法成就。
  • 《黃庭堅彭水往事》連載之二十七|創練字法
    他在《自評元佑間字》中說「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然後觀人字格,則不患其難矣,異日當成一家之法焉。」黃庭堅曾說「……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黃庭堅說出了臨摹書法的重要性,經常下筆臨摹最起碼可以得到形態上的相似。
  • 米芾的書法有多好?看看他作品中的用筆特徵與章法就知道了
    重視平淡自然的米芾米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學書過程,他的學書過程首先從學唐開始,後轉向魏晉,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道路。開始時學習顏真卿,後又學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在學習唐人書法的過程中學的最多的是褚遂良,在學習魏晉書法的同時具有了平淡自然的書風。
  • 價值4.3億黃庭堅書法作品,有人說:不夠工整,沒有田英章寫得好
    學習書法,想必沒有人不知道歐陽詢吧,歐陽詢的楷書是「平正與險絕的統一」,下圖就是他的《化度寺碑》,肯定沒有田英章先生寫的那麼平正吧,更何況是行楷!田英章是學歐楷的,而歐陽詢是歐楷的鼻祖,是祖師爺,祖師爺寫的楷書也不工整,不知道評論者,看到這樣,會有很感想!
  • 黃庭堅小行楷《徐純中墓誌》:欹側遒勁,清秀瘦健,跌宕多姿
    《徐純中墓誌》,全稱《宋故徐純中墓志銘》,北宋元祐七年(1092)刻立,黃庭堅撰並書。志長74釐米,寬65釐米,小行楷,共24行,548字。1988年出土於江西省修水縣,現藏修水縣黃庭堅紀念館。
  • 「蘇、黃、米、蔡」四位書法大家尚自然思想有什麼不同?
    黃庭堅所提到的「心不知手,手不知筆」和「手不知心法耳」的狀態就是一種任筆成字,自出胸臆,純任自然的創作方式,不同於士大夫華藻姿媚的書風,可謂自然天成,但黃庭堅將「心不知手,手不知筆」歸於一種筆法,雖認為這是一種筆法的最高境界,但終跳不出「法」的藩籬,在黃庭堅眼裡,「筆法」依然是書家學書應該遵守的,如其在《論書》中所言:「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
  • 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的黃庭堅作品賞析
    他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學於蘇軾門下,被稱為「四學士」。他善為文章,長於寫詩,尤以擅長書法著稱,其楷體字勢開張,筆力剛勁;草體盤曲迴旋,變化無方,被譽為北宋四大書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釋文: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相隨萬裡日,摠作白頭翁。歲晚仍分袂,江邊更轉蓬。勿言居(此字點去)俱異域,飲啄幾回同。寄賀蘭銛。該帖系《宋元寶翰》冊中的一開。筆法圓勁,筆勢連綿,如龍蛇飛舞,達到心手兩忘的境界。尾「寄賀蘭銛」四字寫作行楷書,矯拔精健,與前草書詩文的飛動氣勢相映生輝。雖短短八行,卻是黃庭堅的草書佳作。此詩帖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庭堅《花氣詩》帖堪稱雙美。
  • 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被蘇東坡戲稱「死蛇掛樹」的顫筆技法令人叫絕
    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宋中後期的先鋒藝術家,黃庭堅可能要算得上最好的一位。擺脫蘇軾的影響殊非易事。黃庭堅作為蘇門最年長的弟子,不但在詩文方面別開生面、開宗立派,書法也能不囿於師法,不但度越時輩,還可與古人爭勝。
  • 書法動力:需「連中有斷,行中有留」
    連與斷這對因素 , 體現了書法氣脈貫通的審美原則 , 也強調了筆畫、結構之間筆意、節奏分明的轉換關係。  在這裡 , 所謂「 連」, 既指筆畫、結構形式之連 , 更指筆勢、氣脈之連;所謂「 斷」, 既指筆畫、結構形式之斷 , 更指筆畫、結構的明確清晰和行筆的節奏性停留。
  • 小溪流的歌(五)——硬筆書法概述及對筆畫基本要求的認識
    硬筆書法包括筆畫、偏旁、結構、章法等四方面內容。首先是筆畫。練筆畫首先是頓筆,頓筆非常美。小小一個頓筆,美感韻味無限!為什麼頓筆那麼美?因為頓筆本身確實很淺白,一學就會,缺的就是堅持頓筆,該頓筆一定頓筆。怎麼練好字?田蘊章先生在《每日一題 每日一字》中說,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正確的方法不斷地重複。熟能生巧,如此而已。我們不缺方法,我們缺的是堅定的意志,缺的是堅定的執行力!
  • 弘一書法中的禪境
    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而且筆畫的粗細變化亦不大。這樣的寫法易成「算子」。他是如何「破」的呢?通過字的欹側和每個字個別筆畫的強調。這種欹側和強調的幅度並不大,很好地把握了一個「度」。如果這個幅度較大,那就是「地震」、「海嘯」,就談不上「靜」了。米芾的「刷字」、「快劍斫陣」,黃庭堅的「長槍大戟」,那就「動」得厲害。
  • 男子帶一幅黃庭堅的字去鑑寶,專家鑑定為贗品,轉手卻拍出4.3億
    黃庭堅家世煊赫,在黃庭堅中進士之前,他們一家已經出了22位進士,雖然不至於每個人都做到了大官,但是在當時能中進士的人鳳毛麟角,從中可以看出黃庭堅家族的家風良好。不過黃庭堅中進士還有一則小趣事,1063年,黃庭堅參加鄉試,獲得了第一名,第二年便背著行囊去京城參加考試,還沒有放榜,不知道誰就將他考中了省元的消息給傳播開來。
  • 「嶗山書法微講堂」第26集。倪寬贊及基本筆畫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館。歷代多認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學者則以其文中之避諱用字習慣,與唐代情況不類,且用筆亦與褚書有所出入,結構較似歐體,認為是宋代臨寫。本帖筆劃疏瘦,頓挫生姿,筆意翩翩自得,秀麗美妙。
  • 舞蹈與書法的藝術相通性:啟功說黃庭堅拿筆為舞女寫字
    中國古代書法文獻中,把書法與舞相聯繫,並且書法家能從舞中受到啟發,唐代草書大家草聖張旭書法受到公孫大娘舞劍的啟發而大為長進的故事。懷素的這一自述,和張旭故事的廣為流傳,張旭的資料只是間接說明了書與舞的關係,而懷素則通過自述,以切身體驗直接見證了書與舞的相通,而且接觸到了書法的律動性這一重要特徵,兩位草書大家的故事給人以種種美學的聯想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