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是難以用一般性的語言說清的,就書法來說,魏晉以「風度」之姿讓人嚮往,唐代雖為盛世,但書法在「法度」上卻立下了規矩,成為唐朝時期的書法風尚,而北宋的「尚意」書法,雖以「意」盡情表現書法之「法」,卻也出了很多名家,如蘇東坡、黃庭堅和米芾等人,他們用自己的藝術性讓後世師法不竭,就黃庭堅的書法而言,他的風格特徵是長槍大戟,大開大合,是北宋以後,尤其是當代學書人的主要師法對象。
黃庭堅與蘇東坡、米芾都是同一時代的人,當然,黃庭堅也學過蘇東坡的書法,他們既為好友,又為師生,經常在一起探討書法。但是,成就黃庭堅書法的並不是蘇東坡,至少蘇東坡不是直接讓黃庭堅得益的。據一些資料記載,黃庭堅很喜歡王羲之書法,終日臨摹,某日在京口見斷崖《瘞鶴銘》,就誤以為是王羲之以前的書作,便終日臨摹,用心體會,最後便成就了他的行楷書風格,也算是歪打正著了。
從此以後,黃庭堅的書風大為改變,可能連他自己也感覺到這一現象非常獨特,而此後,不論是行書、楷書還是草書,都有長槍大戟、綿勁遲澀之風。據說,蘇東坡看到了黃庭堅的書風轉變,時而受到影響,作品中也似有黃庭堅。如蘇軾的《禱雨帖》,筆意極似黃庭堅,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就好像是黃庭堅代筆一樣,這能說誰是誰的老師?
由此,可以看出,黃庭堅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大家,不然,像蘇東坡這樣偉大的人怎能學他?那麼,黃庭堅的書法究竟高明在哪裡?其中隱藏的秘密在哪裡?如何去學他?
書法最高級的是線條的表現方法,如果線條的質量很高,那麼,書法就達到另一個境界層次了。黃庭堅的行書也好,楷書也好,都在線質上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其中的秘密就在於他線條上的中段部分。什麼是線條的中段部分?如果把一根線條分為三個段,即:起筆的頭部,中間的部分和最後的收筆部分,那麼,中間的部分就是線條的中段。書法為什麼要強調中段部分?中段能表現什麼?又如何表現?黃庭堅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明確地回答。
我們以黃庭堅書法中的橫畫為例,看看他是如何來實現其中的變化的。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把橫畫寫得很平正、平直,以表現橫畫的平面視角,但黃庭堅的橫畫中,卻不斷地、反覆地提和按,實現了千裡陣雲、連綿起伏的藝術形態。還有一些人在橫畫的處理上,一掠而過,也會出現中段空怯、漂乎輕浮的現象,但黃庭堅這樣的處理方法一併將上述問題都解決了,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也是黃庭堅書法的秘密所在。
如何學習黃庭堅書法中這個筆畫的書寫方法?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一些書法愛好者可能會在書寫過程中一提一按,這樣的效果將會是「墨疙瘩」的堆積而已,何來「連綿起伏」和「千裡陣雲」?最重要的辦法是要在「按中提」,在「提中按」,什麼意思呢?例如寫一個橫畫,在起筆後,勻速前進,在前進中提筆,在收筆時按筆,這個做法要慢慢體會,方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