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點讚,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升起居舍人、秘書丞、國史編修官。紹聖年間因章惇、蔡卞等黨人論實錄多誣,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黔州,此後多次被貶官在外,最後至宜州(今廣西宜山),死於該地。他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學於蘇軾門下,被稱為「四學士」。他善為文章,長於寫詩,尤以擅長書法著稱,其楷體字勢開張,筆力剛勁;草體盤曲迴旋,變化無方,被譽為北宋四大書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杜甫寄賀蘭銛詩》帖,紙本,草書,縱34.7釐米,橫69.6釐米。釋文: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相隨萬裡日,摠作白頭翁。歲晚仍分袂,江邊更轉蓬。勿言居(此字點去)俱異域,飲啄幾回同。寄賀蘭銛。該帖系《宋元寶翰》冊中的一開。筆法圓勁,筆勢連綿,如龍蛇飛舞,達到心手兩忘的境界。尾「寄賀蘭銛」四字寫作行楷書,矯拔精健,與前草書詩文的飛動氣勢相映生輝。雖短短八行,卻是黃庭堅的草書佳作。此詩帖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庭堅《花氣詩》帖堪稱雙美。
《惟清道人帖》頁,宋,黃庭堅書,紙本,行書,縱29.3釐米,橫31.8釐米。釋文:惟清道人本貴部人,其操行智識,今江西叢林中未見其匹亞。昨以天覺堅欲以觀音召之,難為不知者道,因勸渠自往見天覺,果已得免,天覺留渠府中過夏。想秋初即歸過邑,可邀與款曲,其人甚可愛敬也。或問清欲於舊山高居築庵獨住,不知果然否?得渠書頗說後來草堂少淹留也。庭堅叩頭。
《惟清道人帖》中作者記錄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質及其與張商英(天覺)得交往。黃庭堅於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寧,從帖文分析,此帖當書於其年夏日,時年51歲。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錄》卷六中有所記載,俗姓陳,南州武寧(在江西)人,為江西隆興府黃龍寺禪師,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此帖行書行間寬綽而字間緊密,所以筆畫多取橫勢,結體欹側,左低右高,有峭拔之態,充分體現了黃庭堅小行書的特點,為其代表作品。
《送四十九侄詩》卷,紙本,行楷書,縱35.5釐米,橫130.2釐米。釋文:詩送四十九侄。又妷財相見,何堪舉別觴。共期同奮發,更勉致軒昂。接物宜從厚,修身貴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親旁。該帖字大如拳,結體多取柳公權法,字大方可盡其筆勢。撇捺特長,筆畫多取橫勢,字勢舒展俊朗,跌宕起伏,變化出新,極具挺拔之態。黃庭堅的書法正如其詩法。張耒評其詩句:「不踐前人舊行跡,獨經斯世擅風流。」用此句評論黃庭堅的書法是很恰當的。
《諸上座帖》宋,黃庭堅書,紙本,手卷,草書,92行,縱33釐米,橫729.5釐米。《諸上座帖》是宋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語錄》,全文系佛家禪語。此書學懷素的狂草體,筆意縱橫,氣勢蒼渾雄偉,字法奇宕,如馬脫韁,無所拘束,尤其能顯示出書者懸腕攝鋒運筆的高超書藝。黃庭堅《山谷自論》云:「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在《語錄》後黃氏又作大字行楷書自識一則,結字內緊外松,出筆長而遒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一卷書法兼備二體,相互映襯,尤為罕見,是其晚年傑作。
《浣花溪圖引》卷,紙本,草書,縱35.5釐米,橫391.4釐米。此詩收入《山谷外集》,作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黃庭堅時年42歲。作品筆法蒼老,多骨少肉,具有作者晚年書法的風格特徵。卷後明王世貞跋中評道:「……老杜浣花溪圖引也。歌詞力欲求奇,然是公最合作語。書筆橫逸疏蕩,比素師饒姿態,亦稍平易可識。而結法之密、腕力之勁、波險神奇,似小不及也……。」跋文中「素師」是指唐代著名書家懷素,王世貞對黃庭堅與懷素書法特點的比較非常準確。此件作品雖然殘處較多,仍不失為佳作。
《致明叔少府同年尺牘》紙本 墨書 28.5×20.5釐米,亦稱《尺牘》、《明叔少府》,信札一通。凡6行,55字。書於紹聖二年(1095年)左右。 釋文:庭堅頓首。承見諭。早當過此。延佇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勝否。大軸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來索。匠石斫鼻。則坐困矣。庭堅頓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糟姜帖》紙本 墨書 28.9×37.6釐米,又稱《承惠帖》,凡5行,37字。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字勢有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之神韻。 釋文:庭堅頓首,承惠糟姜銀杏,極感遠意,雍酥二斤,青州棗一蔀,漫將懷向之勤,輕瀆不罪,庭堅頓首。
《苦筍帖》紙本 墨筆 31.7x50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共十一行,一百八十一字。書於元符二年(1099年)。字體曲折頓挫,沉靜典雅,落筆奇偉,豐勁多力。 釋文: 餘酷嗜苦筍,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詞曰: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啗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鍾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餚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彼桂玫之與夢汞,又安得與之同年。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當與之下。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裯。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
《松風閣詩》紙本,行書,32.8x219.2cm,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黃庭堅與朋友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夜晚聽松濤而作。
關注工筆小強,後續更新更多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