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軍的授劍儀式為何使用漢劍而非唐刀

2020-12-14 鴻鵠高飛翔九天

2017年4月15日人民海軍舉行了首次授劍儀式:在一艘國產驅逐艦上進行的王先軍等13名艦長政委被授予「深藍之劍」。被授予人的姓名都會刻於劍刃之上,以此體現寶劍的獨一無二,同時「深藍之劍」的外型設計還具有多項意義。儀式上,這群來自中國國產最新型驅護艦的主官們手持寶劍、面向軍旗發出誓言:「 聚氣凝魂、忠烈斷金、練膽礪性、誓必打贏、劍指深藍、捨我其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就開始流行給軍官佩劍的儀式,以此激勵軍人的榮譽感。1805年英國海軍部參考當時陸軍佩劍的款式為海軍軍官們設計了標準佩劍。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海軍佩劍儀式由此誕生。

海軍佩劍與陸軍佩劍一個最大的區別在於:海軍佩劍從一開始就是禮儀性大於實戰性。在英國海軍開始佩劍的1805年陸上戰爭的形態正處於由冷熱兵器混用向以熱兵器為主迅速轉型,但佩劍在陸上戰爭中仍會發揮一定的實戰作用;相比之下通常使用艦炮對轟的海軍在實戰中基本上是用不上佩劍的。所以海軍佩劍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禮儀裝飾品。海軍佩劍不是用於實戰的,而是象徵一國軍人的尚武榮耀。對海軍而言:劍實際上從武器變成了一種禮儀。千萬不要以為這種禮儀是可有可無的,因為禮儀是文化的載體,是戰鬥精神的傳承。

近現代海軍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有很多傳統和禮儀的軍種。甚至還在英國為海軍軍官佩劍之前俄國就在1714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海上禮節和儀式法典。沙皇彼得一世在他的聖旨中寫道: 「在俄羅斯海軍及外國艦艇進出港口時都應從城堡向他們鳴禮炮。」佩劍實際上和軍服、勳章、敬禮方式、鳴炮方式等一樣構成了軍隊禮儀文化的一部分,象徵的是一國軍人的精氣神。我國海軍就規定:海軍官兵登本國軍艦或外國軍艦舷梯的三分之一處時應當徒手向主桅杆上的國旗敬禮。我艦在國外接待他國軍官參觀時更位長要徒手向登艦的軍官敬禮。

儘管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被命名為「北洋水師」,但新式海軍與中國古代的水師畢竟不完全是同一個概念。事實上清政府在打造北洋水師時明顯受到當時稱霸海洋的大英帝國影響:服裝、用餐、軍語詞彙幾乎無一例外直接從英國照搬。北洋水師軍官佩戴西洋佩劍、吃西餐、喝咖啡和紅酒、使用英文口令......當然這在當時並不是中國特色,同樣作為後起海軍國家的日本也對英國海軍進行了高度模仿。那個年代世界各國海軍的佩劍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風格,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使各國海軍紛紛開始在本國的海軍禮儀中融入民族特色。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海軍都已發展成為重視民族傳統的軍種。各國海軍都熱衷於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即使本國海軍曾在歷史上遭遇挫折也一定會強調挫折中的犧牲精神,以期使國人永誌不忘。俄羅斯海軍就堅持恢復使用帝俄時代的海軍旗以顯示俄羅斯海軍的深厚底蘊,英國海軍仍保留著大英帝國全盛時期那套複雜的海軍禮儀,韓國海軍用本國歷史上名人命名艦艇......強調本國海軍的歷史底蘊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行為,正舉國一致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鬥的中國自然不該脫離於這種國際大環境之外。

在中國海軍的授劍儀式上使用中國傳統刀劍更能體現民族性,強調人民海軍的厚重底蘊。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強漢盛唐威服四海,以致於後世之君以使國威遠邁漢唐為無上榮耀。漢劍、唐刀也可以被視為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刀劍。那麼為什麼人民海軍授劍儀式上使用是漢劍而非唐刀呢?唐刀實際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唐刀其實並不是某一種刀具的名稱,而是隋唐時代四種刀具的統稱。《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這四種刀具都屬於廣義上的唐刀,而狹義的唐刀一般是特指唐橫刀。

刀和劍儘管有時混用,然而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兵器。兩者最顯著的區別就表現在開刃上:單面開刃為刀,雙面開刃為劍。同時劍身筆直,而刀身往往有弧度。這是兩者在形質上的區別,同時兩者在中國歷史上所被賦予的文化意義也是不同的。中國是一個有著獨特的劍文化的國家:儘管軍人佩劍儀式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然而中國古代其實是有自己的佩劍傳統的。《正義》上說:「春秋官吏各得帶劍。」《晉書·輿服志》上載: 「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劍」。在冷兵器時代劍作為防身和作戰的一種短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帥」的美譽。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和傳承中劍經過俠士的武術化、道教的神化與儒家的寫意洗鍊已不再是單純的兵器,而是被賦予了更多文化氣質和中國特有的「俠義」崇拜,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地位、心態、風度以及它所包含的哲學意境,因此在國人心中佔據著遠非其他兵器所能望其項背的崇高地位。在中國古代用劍的一般都是士大夫階層,而用刀的多是士卒衙役。佩劍更強調指揮性、禮儀性,而佩刀更強調實戰性,通常佩刀的人要比佩劍的人地位低一些。甚至在武俠小說中一般也是大俠佩劍,而反派則多為佩刀。所以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代表著一種君子俠義之風。

漢劍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戰場使用劍,因而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海軍軍官所持漢劍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這既是對民族傳統的一種繼承,又有推陳出新的寓意。相比之下唐刀在實戰性方面更強於漢劍。事實上正因為在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時刀比劍更實用,所以才導致刀在實際戰爭中逐漸取代劍成為主戰武器。然而我們今天的海軍佩劍顯然更強調的是儀式性,因為即使唐刀的實戰性能再好放在現代化的戰爭中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唐刀本身就是為實戰而生的,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殺人利器。

相比作為純粹的單兵砍殺工具的唐刀而言:漢劍更能代表中國人崇尚的君子狹義之風。眾所周知我國奉行的和平崛起的發展戰略,這具體反映在國防層面就是:和平共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漢劍顯然更能體現這樣一種精忠報國、捍衛和平、威武不屈的君子之風。事實上世界各國的軍隊佩劍一般都使用短劍,佩戴指揮刀的似乎只有二戰時期的日軍。大體上劍更強調指揮性、儀式性,而刀則顯得具有一定的侵略性,恐怕這也恰恰是當年日軍選擇佩刀的原因。更要命的是日軍指揮刀在形質上還與我國的唐刀極為相似。

事實上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在唐代之後就逐漸失傳了,反而是日本遣唐使把這種工藝帶到了日本。事實上目前中國國內的唐刀均為現代仿製品,而仿製的原型則是收藏於日本正倉院的中國唐刀。日本正倉院的唐刀儘管號稱是中國唐刀,但究竟是從大唐傳入的呢?還是日本人根據唐刀工藝仿製的呢?這個問題沒人能說清。儘管中國唐刀是日本刀的祖宗,可現在實際上已沒人知道真正的唐刀究竟長啥樣。如今所謂的唐刀其實就是仿製的日本正倉院藏刀的形質,而當年日軍的軍官佩刀也是根據正倉院藏刀仿製的。這意味著唐刀和日本刀很難一眼就從形質上分開。

如果我國軍人佩戴唐刀在本意上的確是為彰顯軍人的尚武榮耀,然而這樣卻很難凸顯人民海軍的民族性特徵,因為外國人很難分清唐刀和日本刀的區別。事實上不只外國人很難分清,恐怕連國人也不一定就能分清。要知道前幾年還出現過誤把漢服當和服的事,那麼又怎麼能要求普通人一眼就能區分開唐刀和日本刀呢?在很多不知情人的眼裡唐刀和日本刀是極容易混淆的。當年侵華日軍揮舞著手中的戰刀屠殺中國人民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民族記憶。如果給人民海軍軍官佩發唐刀,那麼恐怕很多人在民族感情上是無法接受的。

相關焦點

  • 人民海軍的授劍儀式,為何用的是漢劍而不是唐刀?
    不單單是中國人,歐洲人也非常重視待人接物的禮節,甚至將這樣的禮儀文化很好的融入了軍隊之中,比如大部分西方國家從中世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授劍儀式,但是在中國軍隊之中,卻遲遲沒有這樣極具象徵意義的授劍儀式。直到2017年4月15日,我國海軍才首次舉行了這種源於西方的授劍儀式,而我國的海軍官員們也手持一把「深藍之劍」,莊嚴的進行宣誓。
  • 為何中國海軍的佩劍是漢劍,而不是唐刀呢?唐刀不好嗎?
    「深藍之劍」是我國海軍的授劍,能擁有此劍者可以說就擁有了海軍的最高榮譽,有13名艦長政委就曾被授予「深藍之劍」,而每一把劍刃上都會刻有被授予人的姓名,因此每一把「深藍之劍」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古以來都會有給軍官授予劍的儀式,主要是用於激勵軍人的榮譽感,而海軍的授劍儀式,最早的就是1805年英國為海軍設計的標準佩劍,自此,海軍授劍儀式就此開始流行起來了,那時各國海軍的佩劍幾乎都是西洋劍的風格。但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各國海軍的授劍儀式也發生了變化,而是開始融入本國民族特色。
  • 中國海軍的佩劍為何會選漢劍,而非唐刀?其中有深刻寓意
    這把劍其實是身份地位、權利的象徵,也是那些高位者的一種禮儀。世界發展到今天,東方國家已經大多數不會讓軍人隨身佩劍了,而2017年的4月15日,中國海軍舉行了授劍儀式。一些海軍部隊的官兵在此儀式中被授予了以漢劍為樣本打造的海軍佩劍。
  • 成為海軍軍官禮儀用劍
    2017年4月15日人民海軍舉行了首次授劍儀式:在一艘國產驅逐艦上進行的王先軍等13名艦長政委被授予「深藍之劍」。被授予人的姓名都會刻於劍刃之上,以此體現寶劍的獨一無二,同時「深藍之劍」的外型設計還具有多項意義。
  • 為何中國海軍軍官佩戴漢劍而不是唐橫刀?
    授劍是莊重嚴肅的,是一種榮譽!我們踢出國威軍威的三軍儀仗隊閱兵也用指揮刀啊,照這樣邏輯,也西化了嗎? 實話實說,現在是條件好了,軍服設計得越來越貼身,越來越帥了。授了劍,也越來越有儀式感了。回顧物質缺乏的年代,綠軍裝紅五星大肥軍褲。哪來的什麼唐劍漢劍?我們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年比一年好!飯吃飽了才有力氣槓了啊,對不?
  • 中國海軍首次授劍儀式,獨特的佩劍制式暗含著獨特的意義
    眾所周知,劍為冷兵器時代的標誌,當時到了如今的熱兵器時代,為何還要給軍人頒發佩劍?因為劍象徵著軍人的榮譽與責任,賦予了軍人的血性與尊嚴,例如中國海軍首次頒發的十三把「龍泉劍」,其本身就蘊含著不為人知的冷知識。
  • 中國海軍首次舉行授劍儀式 劍與劍柄長度有內涵
    授予佩劍的目的是激勵軍人追求榮譽  房永智 中國青年報  據《解放軍報》官方微信公眾號「軍報記者」報導,3月15日上午,中國海軍首次舉行授劍儀式,某驅逐艦支隊13名全訓合格的艦長、政委一齊被授予名為「深藍之劍」的佩劍。  據介紹,佩劍均刻有被授予人的姓名,體現寶劍的獨一無二和對被授予人的激勵。
  • 漢劍和唐刀原來這麼霸氣
    在中國的冷兵器中,有一劍一刀廣為人知,非常經典,就是漢劍和唐刀。這期來簡單認識一下漢劍、唐刀的裝具式樣。 漢劍的裝具紋樣以秦漢時期的元素為主,如龍紋、饕餮紋、對稱獸面紋、四大瑞獸等,還有一些玉器上的紋樣,如玉璧、谷紋、回紋等等,風格富有古韻,威猛霸氣。
  • 唐刀和漢劍,誰更能稱之為中國冷兵器史上的巔峰?
    貌似,唐刀,甚至包括清劍、清刀都值得一說,那麼究竟哪件兵器更能代表中國冷兵器文化的巔峰之作 一、漢劍 漢劍,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制,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東漢時期鋼鐵劍徹底取代青銅劍。
  • 授予海軍全訓合格艦長政委:一把「深藍之劍」,彰顯秦漢雄風
    海軍舉行的首次授劍儀式,在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舉行,054A型護衛艦570三亞艦艦長等13名全訓合格的艦長、政委一起被授予「深藍之劍」。漢代時,漢劍,除了傳統的「四面劍」形式,還出現了「六面劍」、「八面劍」等形式。海軍「深藍之劍」的劍身特寫,「八面劍」的特點非常明顯,也即上下各三條脊,劍身分八面研磨的劍。海軍所授予的「深藍之劍」,外觀厚重,威武強悍,善於劈砍,從其形制看,就是參考了「八面漢劍」的形式。
  • 中國古代刀劍的巔峰之作,是好評如潮的漢劍唐刀嗎?其實是清刀!
    唐刀使用的也是百鍊鋼,但是外面會有熟鐵外皮,並且刃口地方還會進行局部淬火,可謂工藝複雜方面已經超過漢劍。清刀採用的則是一種叫做「折花刀」的工藝,也就是鋼水和鐵水混合後經過反覆的鍛鍊最後成型,這種材質打造出來的清腰刀剛柔並濟,十分耐用。
  • 性能強悍的漢刀和唐刀,誰才是你心中的最強戰刀?
    漢刀 漢刀是中國戰刀的始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又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到114釐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漢刀作為古代中國著名的冷兵器在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 漢劍、唐刀哪個風格更霸氣?
    在中國的冷兵器中,有一劍一刀廣為人知,非常經典,就是漢劍和唐刀。這期來簡單認識一下漢劍、唐刀的裝具式樣。漢劍的裝具紋樣以秦漢時期的元素為主,如龍紋、饕餮紋、對稱獸面紋、四大瑞獸等,還有一些玉器上的紋樣,如玉璧、谷紋、回紋等等,風格富有古韻,威猛霸氣。銅裝非常適合刻畫圖案,尤其在經過鎏金銀處理後,圖案會變得立體富有層次。
  • 唐刀的發展及其興衰
    唐刀是在漢刀(又稱環首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漢刀多為單手刀,長度一般在58-114cm不等,並且都在刀柄外側裝有一個扁圓的環狀,因此也叫環首刀。環首刀形制唐刀採用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裡雜質的處理方法,並創造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
  • 唐刀猛如硬漢,唐劍卻精緻如淑女?你喜歡誰
    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30-120cm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採用漢刀的「百鍊鋼」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裡雜質的處理方法,沿用了漢刀劍的百鍊鋼「包鋼」、熱處理和淬火技術,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複很多次,甚至上百次。百鍊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分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
  • 《流星蝴蝶劍》手遊競武唐刀群攻屬性特點介紹 競武唐刀群攻打法...
    導 讀 流星蝴蝶劍手遊競武唐刀群攻怎麼打?競武唐刀群攻打法實際上就是aoe輸出,怎麼樣才能使用唐刀打出最大輸出傷害呢?
  • 同是古刀劍的代表,唐刀和漢劍誰才是中國冷兵器史的巔峰?
    而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華夏文明,中原大地上誕生了無數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兵器,猶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而在這千萬繁星中最為耀眼的就是唐刀和漢劍了。現代俗稱的「唐刀」,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所收藏的中國唐刀,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唐刀的刀型源自漢代環首刀,前期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 刀劍史上登峰造極的唐刀,日本刀的祖先,為何唐朝之後逐漸失傳?
    劍乃百刃之君,刀是萬兵之首。在古代冷兵器當中,刀的名聲一向是以雄渾、豪邁著稱。尤其在軍隊作戰當中,刀作為重要兵器,常常是冶金大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製作的。這是對唐橫刀的評價,暫不論是否客觀,但為何唐刀能有這樣的名氣?首先,橫刀出現的時代正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在當時,國人對刀劍品質的追求力求完美,而中國自公元前西周時期以來在冶煉技術上就處於世界先進前列,隨著漢代發展以來,唐的冶鋼技術得到更強的提升,使其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採用包鋼法工藝,另外當時研究出覆土燒刃的工藝,使橫刀的背脊和單刃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鍛造出在當時性能極為優良的唐橫刀。
  • 中國國寶級唐刀「水龍劍」,被日本收藏後,成日本天皇佩刀
    大致意思就是說,李嗣業此人十分擅長使用用陌刀,每每打仗的時候都是率隊在前作為先鋒,十分的勇猛,公元747年,隨軍擊敗小勃律國,公元751年,隨軍擊敗唐朝勁敵吐蕃。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有隨軍平叛,均立下汗馬功勞。
  • 唐刀世界聞名,日本武士刀就是源於中國的唐刀!
    唐刀唐刀唐刀是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的工匠們在吸納了前輩的鍛造工藝後,在唐刀的身上創造出了「套夾刃」的工藝。什麼叫套夾刃?就是把鋼包熟鐵,中間是熟鐵,外面是鋼包著的打出來的劍。那麼熟鐵在中間就很柔韌,不容易折斷,而鋼在外面它就容易蘸火,出現很鋒利的刀鋒。還有一種是兩塊鐵中間夾著鋼,這套技術打出來的刀刃它就又鋒利又又柔韌,而且典型的可以造出一米多長的鋼刀。唐刀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在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它去掉了漢刀刀首上的扁環,讓刀身得以加寬,並且延長刀柄是唐刀可以雙手持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