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裡,東至新鄉市15公裡,113年,漢武帝於新中鄉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
獲嘉縣歷史悠久,原是殷都南郊的屬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是殷都通向周國的必經之路,紂王曾把它作為西抗西伯姬昌,南拒南伯楊越奇的軍事重地。
這裡有座同盟山,是當年周武王伐紂時起的,當年,武王就在這個山上會見八百諸侯,共商伐紂大計,結成同盟。八百諸侯為表同盟伐紂的決心,各自帶著自己的將士,每人捧一捧土撒在山上,堆積成了方圓幾百畝、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東可望牧野,西可眺孟津,當時起名為「同盟山」。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
武王伐紂後,人們為了感謝和紀念他,在同盟山上修造了武王廟,豎立了功德牌坊,把他發布軍令的地方叫「武王點將臺」,操兵練馬的地方叫「演武場」,掘井取水飲馬的八角井叫「太公飲馬池」。從此,同盟山成為景色優美的獲嘉縣八景之一,有「同盟夕照」的美稱。
武王伐紂與牧野之戰是決定商王朝命運的一場大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戰爭主角的周武王,順應天時,以德納賢,士兵捧土成山,會盟天下諸侯,演繹了一曲以少勝多、滅商興周的歷史絕唱。
武王誓盟壇,姜上封神地
獲嘉有七十二冢,由來已久,家喻戶曉。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牧野一戰,慘烈無比。戰後,武王與姜尚(姜子牙)對生者劃地封侯,對(雙方)逝者中的72位重要人物,在同盟山附近壘冢祭祀,安位封神,封七十二冢為七十二神。周武王與姜尚聯手「封神祭祀」,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獲嘉,成為中國封神文化「策源地」,中國「百神之鄉」。不以「山水見長」的獲嘉,因「封神」名世。
由於種種原因,冢消失了一部分,同時又新添一部分,但到先秦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與武王有關的為獲嘉七十二冢。隨著歲月的流失,獲嘉古冢遭到嚴重地損毀和破壞,尤其是戰亂年代。
像一九三六年,國民黨軍長商震駐守開封期間,曾派出工兵連,到獲嘉縣古冢進行大肆挖掘。掘出有大量的銅斧、銅錛及馬屍骨等,這些文物很多被運到了南京。一九三八年,王國然(封丘人)在獲嘉中和鎮「支大鍋,按蒸白鏌」,拉起土匪隊,對周邊古冢打洞,洗掠。一九三九年,本地土匪王光遂,通過黃埔軍校畢業生張春池的聯繫,號稱「八支隊」,於是春夏之季,對境內黃飛冢打洞半月之久。1958年的「農田水利」改造工程中,獲嘉古冢大部分被毀。文革期間古冢更是十之六七被當作「封建遺產」被夷為平地。
獲嘉的封神文化和安葬在「72冢」中的眾神傳說,不乏有虛構的成份,但能夠流傳幾千年而不衰,就足以證明歷史文化傳承的永恆魅力和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