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夜
如今,殲20隱形戰機顯然已經成為我軍航空兵當之無愧的最強戰機,同時代表著我軍航空戰機的最高實力。最初,殲20便是對標美軍的F22而研製的,這一點從隱形重型雙發,高機動,長航程,以及武器配置和先進的航電系統即能體現出來,基於這個定位,對於美軍後來研製出的F35,很多人都以殲20和其相較。實際情況是,F35相對F22在某些方面都有優勢,更不會落後於殲20。
實際上,殲20和F35並沒有進行過實際的較量,單從公布的數據性能來看,兩者可以說各有優勢,相信不少軍迷都知道我國的航空發動機一直是落後美軍的,從航空軍事體系分析,發動機領域仍是我們國家需要長期突破的一方面,不過這項短板如今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於國產矢量發動機的研發,一系列渦扇系列發動機橫空出世,最知名的便有WS10,WS15,WS20等不得不提的是,我軍的三四代戰機正在逐步替換國產發動機,將此前長期依賴的俄制發動機淘汰,殲20在發動機的方面超過F35,只是時間問題。要說殲20和F35的差距,其實是液壓系統。
我國的液壓系統最初發展依然和俄羅斯有關,當年俄羅斯將戰機發展到米格21一代時,其液壓工作壓力達到21Mpa,而國產殲7便從那時沿用了這一技術標準,不過在後來的蘇27身上,俄羅斯將這一技術標準提升到了28Mpa。當然,不甘落後的美國將這一標準在 超級大黃蜂F-18EF上更是提升到了28Mpa/35Mpa的雙壓力體系,完全超越俄羅斯的技術標準。而到目前的F35戰機,美軍已經開始撤換液壓系統,改用效率更強,結構更加簡單的電液舵機。相比之下,我國的大部分戰機還停留在21Mpa的液壓系統的運用上,殲20最多發展到了28Mpa,和F35形成代差差距。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差距,是因為我國還沒有成熟的電液舵機,其次這種裝置需要大功率電能支持,F35攜帶的大功率電機已經達到300千瓦,而殲20則只有130千瓦,這讓差距再次拉大。
當然,關於殲20的隱身,同樣存在著一部分不同的比較,從殲20問世以來,爭議最大的便是其鴨翼設計是否具備隱身的問題,實際是殲20的隱身能力和F35不相上下,美軍在對我國殲20的研究中發現,殲20雷達反射截面RCS在0.02平米,這一數據和美軍首架隱身攻擊機F117的數據相當,同時超過俄羅斯的蘇57 的0.05平米,按照美國以往挑剔的觀點來看,殲20和F35隱身方面的較量不能作為差距來看。
很多人認為液壓系統沒那麼重要,實際上,液壓系統是飛機故障產生的最大來源系統,我國殲7研製之初有70%長期困擾的故障問題都是來源於液壓系統,對於殲20這樣一款高水準戰機來說,液壓系統同樣決定著殲20的實戰能力,若不是殲20優秀的氣動設計和先進的航電,雷達,隱身彌補了液壓系統和發動機方面的劣勢,其總體指標還會大幅下跌,和F35的實力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