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十二帝在地府相聚,努爾哈赤會誇讚誰?又會斥責誰?

2020-12-08 騰訊網

古往今來,因為時勢之變化,有太多的英雄人物悄然登場。他們是歷史長河滔滔之中的美麗浪花,讓人們敬佩和羨慕,同時也留下了太多的歷史評價讓我們討論。

在這些英雄之中,就有清代的那些帝王們。他們處在封建王朝的末期,各自都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失誤和不堪。

如果清王朝的老祖宗努爾哈赤還活著,那麼面對清代十二帝王,他又會誇讚誰和斥責誰呢?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一、讚賞的人

作為清帝國的原始開闢者,努爾哈赤的評判標準,肯定是以對國家最有利以及能力最為突出來評價,畢竟他沒有和這些後代有過情感上的糾葛,因此它的評價往往是客觀的。那麼哪些人應該被讚賞呢?

1.康熙

這些被讚賞的人之中,康熙絕對排在第一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代十二帝王之中,康熙皇帝作出的貢獻最大。這位君主年輕的時候就搞定了鰲拜,確定了中央集權。後來又平定三藩,確保國家穩定。緊接著又收復臺灣,確保國家統一。

再到後來他更是親徵葛爾丹,居然確保了大清帝國遼闊的疆域以及從來未有的霸氣。更是到後來在雅克薩之戰中,與沙俄帝國比拼,雖然這一場戰鬥爭議頗多,但也確實確保了大清帝國的尊嚴。

因此,康熙皇帝是在十二帝王之中,作出的貢獻最多最全面,而且真正把大清帝國推向世界的偉人。若努爾哈赤還活著,絕對會對於這個後代亮出大拇指,並且說他幹得漂亮。

2.皇太極

除了康熙皇帝以外,第二個被努爾哈赤認可的人應該就是皇太極。作為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不僅沒有丟掉父親的老本行,而且一直把清朝強大到可以滅掉大明王朝。

正如史書所記載,皇太極不僅逼迫朝鮮臣服,使得東北陣容穩定。而且他居然還在松錦大戰中,擊垮了明朝最後的脊梁骨,洪承疇,而且居然還讓洪承疇歸降。

按照高曉松的觀點,洪承疇的投降,使得大清政權擁有了足夠的智慧來對付中原王朝。甚至連後來吳三桂的強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洪承疇的指點。

因此,沒有皇太極的努力,就沒有清朝入關的可能性,皇太極做出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雖然無法和康熙皇帝比較,那絕對是十二位帝王之中的亞軍。因此,努爾哈赤肯定會拍拍皇太極的肩膀,並且說一句,兒子,我永遠為你而驕傲。

3.雍正

除了以上兩位帝王,若再挑選出一個還不錯的君主,那應該就是雍正皇帝了。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雍正皇帝是清代帝王之中,除了嘉慶皇帝以外最累的一個人。他每天勤勤懇懇努力的進行改革和調整,又為了讓大清帝國能夠度過父親時代的危機,並且努力的創造收益。

當年的攤丁入畝,以及各種勵志的改革,使得雍正皇帝為國庫存款上千萬,就經濟方面來說,比他父親康熙皇帝還要好很多。因此,雍正皇帝一會因為他的勤勞而被認可。

二、被斥責的人

1.乾隆和嘉慶

在被指責的人之中,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絕對應該列入其中,特別是乾隆皇帝。據史書記,乾隆皇帝自詡為十全老人,但他卻沒有銳意革新,而是躺在雍正皇帝的國庫之上肆意妄為。六下江南把國庫掏空,清緬戰爭和大小和卓叛亂,更是以錯誤的方式把國家人力物力消耗殆盡。

乾隆皇帝對於國家的消耗太大,而且對於西方世界的改革完全沒有警覺之心,致使清代沒落,因此乾隆皇帝必然會受到狠狠的批駁,別是他那句「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話,甚至會被罰抄1萬遍。

除了乾隆以外,嘉慶皇帝也會挨罵。但嘉慶皇帝的挨罵並不是因為他的無能,而是因為他的錯誤。嘉慶皇帝一生都十分勤勉,他的工作強度堪比雍正皇帝,但是,他面對一個爛攤子,卻找不到正確的方法,結果在一味的努力之下走錯了方向。若是努爾哈赤看到他,肯定會大罵他沒出息。

2.光緒皇帝

最後一個被挨罵的應該是光緒皇帝。別看以往的史書總是指責慈禧太后愚昧無知,但其實,若是讀過高陽先生的《慈禧全傳》應該會知道,慈禧太后是當時少數幾個能穩住政局的能人。

因為光緒皇帝當年的舉動太過於輕率,當年在甲午戰爭中,皇帝過於草率,結果令李鴻章進退失據,籤了《馬關條約》。後來利用康有為,居然和慈禧太后撕破臉皮,甚至打破著朝廷的平衡,結果母子矛盾愈來愈深,甚至引的八國聯軍戰爭。

光緒皇帝並非是無能之輩,但卻沒有好的情商,而且他心懷理想卻錯信康有為,導致大清帝國一盤局被徹底打亂。滿地棋子的墜落,卻成為了康有為登天的基礎。

如果當年光緒皇帝能夠穩妥行事,將康有為儘早踢出局,步步為營,大清帝國絕不至於會淪落到以一國之力向十一國宣戰的笑話。因此努爾哈赤若在世,肯定會指責光緒皇帝,並且特別教一教他和嘉慶皇帝怎麼當一個合格的皇帝。

三、歷史如煙

當然了,努爾哈赤已經死去很多年,他不會御劍的歷史,也無法對於這些後人進行點評。但我們還是可以根據歷史事實,來評價一下這些君主們。總體來說,清朝的君主基本上都還很給力,因為他們至少都符合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做事比較認真,除了乾隆皇帝以外都比較負責。

與明朝的那些君主比較簡單,這些皇帝一個個都在及格線以上,是比較難得的。但可惜的是,不管他們表現的有多麼難得,但他們處在封建王朝的一個沒落時期,他們表現的越好,越不容易讓這個國家面臨著調整。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公司已經徹底爛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罪惡。在這個公司裡面出現越來越多力挽狂瀾的人,本身就是一種錯誤,還不如讓這個公司早點瓦解,快速的進入到新的更新換代中。

所以,清代的這些帝王其實大部分都沒有錯,錯的只是他們所處的位置以及所處的時代。若清代這些皇帝換一個時代,處在封建王朝的中期甚至早期,可能他們會有更好的評價。

但可惜的是,一切已經不可挽回,歷史已經如煙漸漸消散,努爾哈赤也只能在歷史的塵封中,默不作聲

結語

其實,通過以上的歷史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王朝和歷史的無奈。當一個創始人拼盡全力打拼出屬於自己的輝煌的時候,他的家業未來的發展是不可預料的。

道理其實很簡單,等你活著的時候可以拼盡全力把地盤打到最大,甚至可以把所有的敵人都消滅。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夠確保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守住這一片江山,也無法確定未來會不會出現連自己都無法應對的敵人。

像康熙皇帝就是如此,他讓大秦帝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帝國,連沙俄都不敢與之比較。但這又如何?他預防到了所有的敵人,並且把所有的敵人都消滅了,卻沒有預料到會有一個大英帝國,也沒有預料到小小的日本居然會對我們造成那麼大的傷害。

歷史最大的妙處就在於不確定性,正如商業巨頭所感,我拿著望遠鏡都找不到敵人,就在於此。所以,歷史沒有長久,只有做好自己,做好當代,子孫自有子孫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滿清滅亡後,如果清朝十二帝相聚在一起,努爾哈赤首先會抽誰?
    舊時盛世萬象新,今朝國破千秋盡;閒時聚談滿清亡,誰來評說功與過?歲月繾綣空嘆當年事,清朝——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經歷兩百多年的浮浮沉沉後,終究,還是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在這兩百多年間,清朝經歷了入關前和入關後共十二個皇帝的統治,後世統稱為「清朝十二帝」。
  • 清朝十二帝的真容,如果你看的仔細,他們臉上就寫著清朝的國運
    清朝十二帝的真容,如果你看的仔細,他們臉上就寫著清朝的國運 清朝的奠基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為人兇狠,本是滿洲一個小小的部落首領,祖、父被明朝邊將所殺,努爾哈赤靠著爺爺和父親留下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從照片也可以看出來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
    一般說起清朝開國皇帝,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其實努爾哈赤只是建立的後金割據政權,真正的清朝開國皇帝是皇太極。
  • 十三年號,十二帝,另外的皇帝是被誰開除了呢?
    實際上,清朝的皇帝只有12位,傳說中的13個皇帝,是因為清朝有12個皇帝,13個年號,形成13朝。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後金太祖努爾哈赤,他確實是清朝實打實的開國皇帝。但因為大清這個國號是其子皇太極改的,努爾哈赤就成為了沒在清朝生活過一天,卻成為清朝開國皇帝。那麼,努爾哈赤究竟算不算清朝皇帝,這一定要算。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是清朝第一稱汗的人,汗和皇帝是一個意思,都是帝王。並且努爾哈赤獲得太祖這個一般開國皇帝該有的廟號,並且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只獲得太宗的廟號,努爾哈赤屬於被確立的太祖。努爾哈赤的年號是天命。
  • 清朝皇帝皇太極的真名是什麼?其父努爾哈赤取的名,讓人笑掉大牙
    如果說起皇太極,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人的身份,可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叫什麼。難道皇太極的真名並不是叫皇太極嗎?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有傳言說當年他的父親努爾哈赤曾經給第八子皇太極所起的名字裡面含義就已經代表著為要傳位給皇太極的厚望了。
  • 清朝十二帝外其實還有個皇帝,在位時間僅3天,活到1942年才去世
    嚴格算起來,清太祖努爾哈赤並不是清朝的「皇帝」,而是後金的大汗。但1636年他兒子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登基稱帝,努爾哈赤就被追尊為太祖高皇帝。從努爾哈赤算到溥儀,清朝共有12個皇帝,這個很多人都知道。
  • 清朝12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清朝歷十一世共十二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 如果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排名的話,清朝皇帝應該可以分為三個檔次。 第一個檔次是擁有開創之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還有在對內文治或者對外武功上有突出貢獻的清聖祖康熙帝和清世宗雍正帝。 個人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應該可以並列第一。
  •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誌是什麼?
    相傳為了黃帝所創,一直持續了清朝入關。清初的冠冕早在清朝入關前的清太祖(稱汗)、清太宗(後稱帝)時期,掩額就已經演變成了皇族尤其是皇帝冠冕的標誌。努爾哈赤的汗冠、皇太極的皇冠都釘有舍林和金花,具體是前邊是舍林後面金花。
  • 神話傳說中,若天庭與地府爭鬥,誰的贏面更大呢?
    但實際上,這只是西遊中的記載,在正統神話中,並未有明文記載到地府歸屬於天庭,提到天庭地府時,更多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所以天庭與地府誰更厲害,其實還得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在神話傳說中,三清乃是證道的聖人,但化身輪迴的后土亦是掌握一道的聖人,雖不能說擊敗三清,但短時間牽扯住三清還是可以的;而掌控天庭的玉帝則有酆都大帝牽制,帝對帝,半斤八兩;其餘天庭高端戰力則由十殿閻王、十大陰帥接上。
  • 小時候的零食沙琪瑪,與努爾哈赤有關,在清朝地位尊貴
    小時候的零食沙琪瑪,與努爾哈赤有關,在清朝地位尊貴其實這種沙琪瑪,在以前的時候,則更多的被叫做薩其馬。它早在清朝時期便已存在,而且在清朝的時候,更是處於很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則是在於這個薩其馬在當時是屬於祭品的存在。
  • 大清十二帝齊聚陰間,溥儀說起他的痛苦經歷,乾隆卻百般挖苦
    第十五章:溥儀的流浪陰間地府中,清朝十二位皇帝齊聚一堂,開起了家庭會議,由努爾哈赤主持。上一回中,鹹豐、同治、光緒三個皇帝分別敘述了和慈禧太后的衝突,這讓慈禧得意非常,好在康熙大帝發火震住了場子。後康熙問及宣統的後代,溥儀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回答……(接上回!)
  • 清朝皇親國戚誰最有面子?碰見這位親王,皇帝和攝政王都禮讓三分
    清朝一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但是卻以禮親王地位最為尊崇,從清初至清末,禮親王在上朝時,都站在百官之首。甚至承襲禮親王爵位的貴族都可不受輩分排序的限制,哪怕輩分較小的禮親王,在其他親王面前,仍是地位崇高。那為何禮親王這個爵位為何如此特殊呢?
  • 獨裁者努爾哈赤臨終不選繼承人的原因,原來是這個!
    換言之,努爾哈赤要將汗權分散給八王,實際上的「大汗」則成為一個會議召集人之類的角色。同時,後金的新汗將在八王中產生,八王具有選舉、更換後金新汗的權力。自此,後金的大汗,由集體決策的方式選舉出來,而且這個汗還是可以被其他七王聯合廢掉的!第三,「八王面君時,勿一、二人相聚,須眾人皆聚之,共議國政,商辦國事。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開創了封建王朝制度,而這樣的制度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大清是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也代表了在我國盛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破滅,大清也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的傳奇故事,而清朝的統治者們也成為了後世的關注對象。
  • 清朝12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怎麼排名呢?
    在眾多朝代中,清朝恐怕是最多故事的。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國號被皇太極改為大清。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清朝一直持續了總計296年的時間。這期間清王朝共傳位12位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中國歷史上可算得上影響深遠的朝代。
  • 都是清朝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和多爾袞對比,誰更厲害?
    皇太極和多爾袞是清朝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鞏固了清朝創業皇帝努爾哈赤的初創成果,掃清了清朝最大的敵人袁崇煥,實現了清朝對關外完全的霸權。多爾袞是清朝入關時期的領導人,他實現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為清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如果說功勞的話,明顯是多爾袞的功勞最大,畢竟在他領導清朝期間,清朝領土的擴張要遠大於皇太極時期。
  • 清朝、中國現代版圖的奠基者。十二任帝王名單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有十二任皇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詐276年。一、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清朝奠基者。六丶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弘曆在位期間清朝國力達到鼎盛,完善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但在位期間清朝實行閉關鎖國,從而拉開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七丶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顒琰在位期間鴉片開始流入中國,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但是清朝出現了中衰再走下坡路。
  •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寢中,埋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努爾哈赤為什麼會感染呢?有觀點認為是在寧遠之戰受了炮傷,袁崇煥倚仗堅城固守,並使用紅衣大炮攻擊來犯之敵,根據兵部尚書高第的奏報,在寧遠之戰中,明軍的確擊中了一名大頭目,後金軍用紅布包裹他,抬回去放聲大哭,還派兵攻擊了覺華島上的明軍,將船隻、糧草付之一炬。什麼人值得用紅布包裹,並放聲大哭?據此推測當為努爾哈赤本人,對覺華島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是統帥受傷後的報復。
  • 地府和天庭如果開戰,天庭竟然三天必敗!地府的隱藏實力太恐怖
    玉帝一人掌管著天庭、人界、地府。從封神榜、西遊記。我們都能看出來,孫悟空大鬧地府,閻王爺就是去天庭告的狀。難道地府的掌控者就是閻王爺?為何從書中的感覺地府特別弱呢?今天小易就帶大家來一個假設,咱們假設地府和天庭開啟戰爭,會發生什麼?
  • 歷史的巧合——清帝一代不如一代
    今天跟大家隨便聊聊清朝的皇帝。清朝一共12帝,入關前二帝,入關後十帝。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有趣的是,這十二帝猶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一樣,一代不如一代。不知是歷史 的巧合還是歷史 的選擇,反正就是一帝不如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