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烈帝劉備去世時,在文官之中選擇了兩位大臣託孤,一個是創業集團核心之一諸葛亮,另一位則是蜀中舊臣李嚴。這二人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之中貢獻卓著,劉備本來期待二人聯手能為蜀漢再造輝煌,但沒想到的是,劉備一死,二人之間屢屢發生矛盾,並公開化且愈演愈烈,這場蜀漢高層的內戰最終以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庶民而畫上句號。但令人費解的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本該與他有著深仇大恨的李嚴得到此消息,居然大為悲痛,不久也隨諸葛亮而去。
按說自己的政敵去世,李嚴本來應當高興才是,為何反而為此憂憤成疾甚至最終送命呢?
這就不得不從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說起。李嚴作為較遲歸順劉備的人才,居然得到了劉備的重用,可見此人的確不一般。李嚴本是荊州人,年少即有令名,劉表曾徵召其為秭歸縣令。劉表去世後,曹操二十萬大軍南下荊州,劉琮不做抵抗便將荊州拱手相讓,李嚴不願歸順,於是逃亡蜀中,益州牧劉璋對李嚴的名氣也是早有耳聞,於是對他予以重用。安穩日子沒過多久,劉備又來了,這一次李嚴選擇了歸順劉備,在劉備手下,李嚴的才能可以說得到了發揮,他是蜀漢法律的最早制定者之一,行政能力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李嚴在軍事上也相當給力,曾經率領五千人平定蜀中盜賊馬秦,高勝等數萬賊兵。
不得不說,劉備看人還是相當準的,李嚴也沒有辜負劉備的重用,他憑藉自己的才能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於是劉備在永安將他指定為託孤大臣,並加封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一年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又授予李嚴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在政治地位上,李嚴在蜀漢國內僅次於諸葛亮。
可能仕途過於順利,李嚴飄了,他對自己的實力認知開始模糊,自認為可以挑戰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於是屢次向諸葛亮挑釁。注意,是主動挑釁。諸葛亮心繫北伐大業,一直本著能忍則忍,以內部團結為第一要務的原則,對李嚴屢屢退讓。李嚴先是提出從益州劃出五個郡新設立一個巴州,自己擔任州牧,被諸葛亮拒絕;公元230年,魏國大將曹真進犯,諸葛亮令李嚴出兵三萬在漢中布放,結果李嚴不滿諸葛亮的調動,開始暗中搞鬼,令人放出司馬懿要招降他的消息,以威脅諸葛亮給他加官進爵,諸葛亮處於團結考慮,讓他的兒子李豐接任他在江州的防務,並加封李嚴為驃騎將軍。
面對諸葛亮的妥協,李嚴不僅不知收斂,反而越發猖狂,最終把自己玩死。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兵北伐,李嚴負責督辦糧草。當時正值夏秋交替之際,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不便,李嚴便私下派人向諸葛亮說明情況,請諸葛亮退兵,諸葛亮聽從了他的建議。本來這就是正常的取消計劃,但李嚴轉身便對後主說:糧草明明充足,丞相怎麼突然撤軍了?這明擺著是在誣陷諸葛亮貽誤戰機。後主也奇怪,於是讓諸葛亮前來對峙,諸葛亮再也忍不住,當著後主的面兒彈劾李嚴,把李嚴所作的種種出格的、破壞團結的事情一一抖露出來。後主一聽,大呼一聲「簡直反了!」,下令將李嚴貶為庶民。
回顧諸葛亮和李嚴交惡的全過程,諸葛亮可以說沒有任何錯,他一直出於大局考慮,一忍再忍,千方百計避免內部分裂以造成無謂的消耗,結果李嚴實在是不知足。想必李嚴在被貶之後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再加上他本人雖然被貶,但他的兒子李豐則一直受到諸葛亮重用,他心中有一絲絲的愧疚,認為自己對不起 諸葛亮。
當然,更為主要的原因在於,李嚴知道諸葛亮唯才是舉。諸葛亮治理蜀中的一個原則就是公平公正,他主政期間,提拔了不少蜀中賢良之才。以至於蜀中的士人一直感念諸葛亮的恩德,雖然它們對蜀漢政權並沒有歸屬感甚至有些 厭惡,但對諸葛亮卻十分尊崇與愛戴。諸葛亮這一用人原則,決定了他有可能繼續啟用李嚴,因為蜀漢北伐的人手實在是不夠,李嚴的軍事能力又相當出色,諸葛亮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繼續重用他。但諸葛亮一死,則再也沒有人能如此公正地用人,李嚴復出的可能性幾乎破滅,這對李嚴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於是,懷著對諸葛亮的愧疚,和對自己復出無望的遺憾,李嚴在武侯去世不久,也駕鶴西去。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