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廢李嚴為庶民,斷其前程,為何李嚴在諸葛亮去世後痛哭而亡

2020-12-14 庭州史臣論古今

漢昭烈帝劉備去世時,在文官之中選擇了兩位大臣託孤,一個是創業集團核心之一諸葛亮,另一位則是蜀中舊臣李嚴。這二人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之中貢獻卓著,劉備本來期待二人聯手能為蜀漢再造輝煌,但沒想到的是,劉備一死,二人之間屢屢發生矛盾,並公開化且愈演愈烈,這場蜀漢高層的內戰最終以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庶民而畫上句號。但令人費解的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本該與他有著深仇大恨的李嚴得到此消息,居然大為悲痛,不久也隨諸葛亮而去。

按說自己的政敵去世,李嚴本來應當高興才是,為何反而為此憂憤成疾甚至最終送命呢?

這就不得不從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說起。李嚴作為較遲歸順劉備的人才,居然得到了劉備的重用,可見此人的確不一般。李嚴本是荊州人,年少即有令名,劉表曾徵召其為秭歸縣令。劉表去世後,曹操二十萬大軍南下荊州,劉琮不做抵抗便將荊州拱手相讓,李嚴不願歸順,於是逃亡蜀中,益州牧劉璋對李嚴的名氣也是早有耳聞,於是對他予以重用。安穩日子沒過多久,劉備又來了,這一次李嚴選擇了歸順劉備,在劉備手下,李嚴的才能可以說得到了發揮,他是蜀漢法律的最早制定者之一,行政能力可見一斑,不僅如此,李嚴在軍事上也相當給力,曾經率領五千人平定蜀中盜賊馬秦,高勝等數萬賊兵。

不得不說,劉備看人還是相當準的,李嚴也沒有辜負劉備的重用,他憑藉自己的才能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於是劉備在永安將他指定為託孤大臣,並加封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一年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又授予李嚴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在政治地位上,李嚴在蜀漢國內僅次於諸葛亮。

可能仕途過於順利,李嚴飄了,他對自己的實力認知開始模糊,自認為可以挑戰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於是屢次向諸葛亮挑釁。注意,是主動挑釁。諸葛亮心繫北伐大業,一直本著能忍則忍,以內部團結為第一要務的原則,對李嚴屢屢退讓。李嚴先是提出從益州劃出五個郡新設立一個巴州,自己擔任州牧,被諸葛亮拒絕;公元230年,魏國大將曹真進犯,諸葛亮令李嚴出兵三萬在漢中布放,結果李嚴不滿諸葛亮的調動,開始暗中搞鬼,令人放出司馬懿要招降他的消息,以威脅諸葛亮給他加官進爵,諸葛亮處於團結考慮,讓他的兒子李豐接任他在江州的防務,並加封李嚴為驃騎將軍。

面對諸葛亮的妥協,李嚴不僅不知收斂,反而越發猖狂,最終把自己玩死。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兵北伐,李嚴負責督辦糧草。當時正值夏秋交替之際,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不便,李嚴便私下派人向諸葛亮說明情況,請諸葛亮退兵,諸葛亮聽從了他的建議。本來這就是正常的取消計劃,但李嚴轉身便對後主說:糧草明明充足,丞相怎麼突然撤軍了?這明擺著是在誣陷諸葛亮貽誤戰機。後主也奇怪,於是讓諸葛亮前來對峙,諸葛亮再也忍不住,當著後主的面兒彈劾李嚴,把李嚴所作的種種出格的、破壞團結的事情一一抖露出來。後主一聽,大呼一聲「簡直反了!」,下令將李嚴貶為庶民。

回顧諸葛亮和李嚴交惡的全過程,諸葛亮可以說沒有任何錯,他一直出於大局考慮,一忍再忍,千方百計避免內部分裂以造成無謂的消耗,結果李嚴實在是不知足。想必李嚴在被貶之後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再加上他本人雖然被貶,但他的兒子李豐則一直受到諸葛亮重用,他心中有一絲絲的愧疚,認為自己對不起 諸葛亮。

當然,更為主要的原因在於,李嚴知道諸葛亮唯才是舉。諸葛亮治理蜀中的一個原則就是公平公正,他主政期間,提拔了不少蜀中賢良之才。以至於蜀中的士人一直感念諸葛亮的恩德,雖然它們對蜀漢政權並沒有歸屬感甚至有些 厭惡,但對諸葛亮卻十分尊崇與愛戴。諸葛亮這一用人原則,決定了他有可能繼續啟用李嚴,因為蜀漢北伐的人手實在是不夠,李嚴的軍事能力又相當出色,諸葛亮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繼續重用他。但諸葛亮一死,則再也沒有人能如此公正地用人,李嚴復出的可能性幾乎破滅,這對李嚴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於是,懷著對諸葛亮的愧疚,和對自己復出無望的遺憾,李嚴在武侯去世不久,也駕鶴西去。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去世後,被他廢為平民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呢?
    彼時,劉備讓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後主劉禪即位後,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但是,公元231年,李嚴卻被諸葛亮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死後,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
  • 李嚴被諸葛亮廢黜,可諸葛亮死後,李嚴為何會一病不起,激憤而亡
    當時劉備託孤是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可是,我們在看諸葛亮的時代,會發現李嚴並沒有如同劉備期望的那樣,在軍事上有所建樹,反而無聲無息,最後糊裡糊塗地被諸葛亮貶逐了。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李嚴的貶逐是因為他陷害諸葛亮所導致的。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時,李嚴在漢中負責諸葛亮大軍的後勤問題。
  •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李嚴卻為何「激憤而死」?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蜀漢局勢後,便開始他的六出祁山。由於連年徵戰,諸葛亮又是大大小小的事情親力親為,最終導致諸葛亮在54歲的時候,病逝在五丈原的軍營裡。朝野震動,蜀漢上下皆掛孝,文武百官、山林百姓無不痛哭,舉國上下哀聲遍地,就連被貶為庶民,曾經的託孤大臣李嚴,都哭得十分傷心,最終更是激憤而死,追隨諸葛亮而去。講道理,身為中都護、驃騎將軍、都鄉侯的李嚴,是被諸葛亮廢掉職務並貶為平民的,他應該痛恨諸葛亮才對,怎麼結果卻因為諸葛亮痛哭流涕,激憤而死了呢?這不科學啊!
  • 諸葛亮之死,為何被其迫害的李嚴哭得最傷心,甚至「激憤而死」?
    《三國志》中講得很明白,李嚴得知諸葛亮病死哭得很傷心的原因是只有諸葛亮能再啟用他,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嚴哭得傷心,不是真心感念諸葛亮,而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斷絕。實際上,他二人關係並不好,是諸葛亮上奏劉禪列舉他的種種過錯,把他貶為庶民的。
  • 劉備臨終之前,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呢?
    就在劉備臨終前,他把李嚴提拔為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的託孤大臣——以李嚴為中護軍,統管內外軍事,把兵權交給了李嚴。 從李嚴後來所作所為來看,(李嚴後來追求個人利益,最終被諸葛亮廢為平民),以劉備識人之能似乎看走眼了。 因此後人認為劉備臨終提拔李嚴乃倉促之舉,有分諸葛亮權力之嫌。
  • 李嚴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的重臣,卻為何自絕蜀漢,最終鬱憤而死?
    話說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惜大軍傾巢出動討伐東吳,不料想被火燒連營,大軍慘敗而退到白帝城的時候,因急火攻心病倒了。他自知時日不多,急令諸葛亮、李嚴等人,來到白帝城。 在臥榻前,將太子劉禪珍重地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二人後,劉備吐血含憤而死。諸葛亮和李嚴,就一同成了劉備的託孤大臣。
  • 謊報軍情的李嚴只是廢為平民,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殺掉馬謖
    諸葛亮因馬謖痛失街亭之後,不顧他人勸阻,揮淚處死了心腹愛將馬謖,並因戰敗自貶為右將軍。趙雲也因此次戰事失利被貶為鎮軍將軍。不少人都將此事當作諸葛亮處事公平的範例,實則不然。諸葛亮的確處事公允。受到他處罰的李嚴、廖立不僅心服口服,而且在諸葛亮死後認為終身都不可能再被人任命為官了,足以看出諸葛亮對人的公平公正。可是,馬謖的事情的確是個例外,同樣的還有劉封。
  • 諸葛亮病逝,為何恨他的李嚴聽到死訊後會大哭,並激憤發病而死
    在劉備死的時候,託孤大臣可不僅僅是諸葛亮一人,還有一人就是李嚴,按理說李嚴地位與諸葛亮平級,可是他卻與諸葛亮不合,後因耽誤北伐而被廢為平民,李嚴本應該恨諸葛亮,可是為什麼聽到諸葛亮死訊後
  • 在蜀漢陣營裡,諸葛亮最怕的人是誰?不是劉備或李嚴,是他!
    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劉備雖然一直對諸葛亮多有信任,更是對諸葛亮委以重任,但實際上,劉備心中是提防著諸葛亮的。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雖然給予了諸葛亮最大的權利,若劉禪不可輔佐,諸葛亮甚至可以另立他人,但實際上劉備這是在試探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聽到劉備的話後,當即表示要誓死效忠蜀漢,足見諸葛亮心中的畏懼。
  • 李嚴意圖分裂蜀國,諸葛亮為除李嚴:先斬了馬謖吧
    劉備臨終前曾託孤諸葛亮與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諸葛亮一生跟隨劉備忠心耿耿,能力又顯而易見,託孤於他很是正常! 而李嚴則是降官,劉備為何也要相託呢?
  • 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有何說法?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去世之後,夢想的破裂,國家統一希望的破裂,蜀漢頂梁柱的失去,整個國家都在悲痛不已之中。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也極度的悲痛之中,按道理來說,李嚴是被諸葛亮廢了的,兩人政見不同,互相看不順眼,李嚴因為傷心過度,最後「激憤而死」,這是什麼情況。
  • 諸葛亮李嚴兩託孤大臣權重一樣嗎?
    劉備臨終指定了兩個託孤大臣:諸葛亮和李嚴。後來,諸葛亮將李嚴調往漢中前線,再後來更是因為李嚴運糧不及而將其免職。對於這種結局,很多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在打擊排擠李嚴,為的是大權獨攬。那麼,諸葛亮和李嚴這兩個託孤大臣他們的權重是一樣的嗎?
  • 劉備臨終軍政分離,諸葛亮管政李嚴管兵,這是在提防諸葛亮?
    劉備白帝城託孤,臨終之前,命諸葛亮、李嚴二人輔佐劉禪,諸葛亮主管政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劉備臨終之前,把政治與軍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最信任的人管理,一同輔助劉禪,但劉備為何不把軍事也交給諸葛亮?是在提防諸葛亮一人獨大麼?
  • 皆大歡喜的冤案:論「李嚴之廢」
    李嚴與諸葛亮,是劉備欽定的兩大輔政。但後主時代,政由葛氏,獨擅權柄。且李嚴長居外鎮(永安江州漢中),不可能真正履行「輔政」之任。直至建興九年(231)遭亮廢黜,鬱鬱而終。 關於「李嚴之廢」,《蜀書》言之含混;稱李嚴在諸葛亮北伐時,對亮謊稱「糧草不濟」,又在後主面前「賊喊捉賊」。最終對質之下「俯首認罪」云云。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因病在白帝城去世。 臨終時,劉備委託諸葛亮接管滿朝文武大臣的任務,並將總權力分配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夷陵戰敗後,蜀國的國力大受損害。 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才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劉備臨死前,選諸葛亮等人為大臣,協助劉禪。 一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供養孤兒的大臣。 但當時,劉備還安排了另一個重要的人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 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嚴。 三國時期,劉備臨死前,召見宰相諸葛亮,命令李嚴協助劉禪。
  • 李嚴原來這麼厲害,難怪劉備命其為顧命大臣,權力更在諸葛亮之上
    講到白帝託孤,通常都只會記得劉備對孔明說的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其實忘記,劉備對身後事顧命大臣的安排是兩位,丞相諸葛亮為正負責內政,尚書令李嚴為副掌兵權。而劉備為何不選擇趙雲、魏延、吳壹、楊儀、蔣琬、費禕等人呢?
  • 為何諸葛亮死後李嚴哭得最傷心?最後又因何激憤而死
    眾所周知,在三國歷史當中,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為了蜀漢的建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因為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逝。而他數次率領軍隊數次北伐,而這為蜀漢擴張了生存範圍。 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一位名為李嚴的官員哭得最為傷心,最終"激憤而死",那麼李嚴究竟是何許人也?
  • 劉備臨終託孤時,為何將兵權交給不知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劉璋重用李嚴,封其做成都令。劉備入川後,李嚴率眾投降,被封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不僅政績突出,還具有不錯的軍事指揮才能。在任犍為太守時,他曾經兩次平定了叛亂,體現了自己文武雙全的過硬素質。劉備稱帝後,原來跟隨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已經凋零大半,而像李嚴這種能文能武的中堅力量就顯得尤為珍貴。
  • 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蜀漢兵權,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流放呢?
    二、李嚴的發跡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 年青 時以才幹著稱。建安十八年,劉璋任李嚴為護軍 ,命他率軍抵抗劉備的進攻 。李嚴到綿竹後, 竟然率軍投降了劉備。劉備拜李嚴為犍為太守 、興業將軍 。 李嚴的能力很突出。
  • 三國人物傳——李嚴
    李嚴這個人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雖然這個人比如在蜀中期推卸責任,後流放,不過這個人有點本事,諸葛亮北伐,李嚴在白帝防東吳。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中國三國時荊州南陽郡人,蜀漢的將領和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