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有何說法?

2020-12-14 歷史遊俠阿春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去世之後,夢想的破裂,國家統一希望的破裂,蜀漢頂梁柱的失去,整個國家都在悲痛不已之中。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也極度的悲痛之中,按道理來說,李嚴是被諸葛亮廢了的,兩人政見不同,互相看不順眼,李嚴因為傷心過度,最後「激憤而死」,這是什麼情況。

其實我們從李嚴和諸葛亮前前後後發生的摩擦說起,李嚴的激憤主要是哭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不想被人秋後算帳。

李嚴犯下了不可饒恕的三件大事

1、託孤兩人不同心同德。劉備是個好boss,也是分得很清楚的人,擅長相互制衡以達到集團和睦。蜀漢集團是一個整合過來的集團,主要是分為三個集團:土生集團(以張飛、關羽、趙云為班底);荊州集團,諸葛亮、蔣琬為代表的;益州集團,李嚴、劉巴、黃權、法正等為主。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人,託孤的時候,法正已經去世,黃權投靠了曹魏,劉巴已經死了。為了權衡集團的利益,劉備特意叫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目的就是讓他們好好合作,實現蜀漢統一天下和恢復漢室的宏遠志向。但是兩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很明顯能說明問題,他說假如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卻沒有跟李嚴說這些話。名為託孤重臣,可是更加像是要李嚴輔助諸葛亮。分給的職位也很能說明問題,諸葛亮是丞相,輔助劉禪處理全國政務;李嚴是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手握兵權,卻留下鎮守永安,遠離朝政中心。

在古代,什麼事情都是皇帝一人說的算,假如劉禪哪天覺得李嚴不行了,想廢了他,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的嗎?諸葛亮就不一樣,天天跟著劉禪,近水樓臺先得月,大家熟悉了,辦事也方便。可是從歷史上來看,李嚴有悖劉備的遺訓,並沒有很好的輔助諸葛亮。

2、李嚴糧草不濟致使北伐失利。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失敗的,李嚴脫不了干係。在古代,糧草對於軍隊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方大戰正在膠著的打著,負責糧食的李嚴卻因為怕糧草不濟被責罰,於是搞了個陰謀,前面說糧草不夠,需要回蜀,諸葛亮也回來。回來了之後卻跟劉禪說自己督辦的糧草很足,還質問諸葛亮「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耍兩面派的往往都不會有好果子吃,還好諸葛亮有手書為證,李嚴事情敗露,最後劉禪把他貶為庶人。

3、李嚴在託孤之後就對諸葛亮心生不滿,甚至多次提出無理的要求。李嚴的託孤大臣的並不是單單是因為他是益州集團的核心人物那麼簡單,也有他能力的一部分。李嚴在擔任太守期間,史書記載:"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李嚴在劉備生前就已經是受到了重用,現在同為託孤大臣。但是諸葛亮卻越來越接近權力的中心,劉禪繼位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同時他又是丞相,可以說是蜀漢扎紮實實的二把手。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當然心有不甘,他對權力也極其的貪念,甚至還提出了組建巴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的提議。

在李嚴一次次的製造摩擦和不配合之後,諸葛亮實在是接受不了這哥們,於是在第四次北伐之後,直接讓李嚴變成庶人。

在劉禪時期,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無人能匹敵的,加上劉禪的極力支持,荊州集團的人在局中越來越吃得開。李嚴想重回政治還得靠諸葛亮,可惜諸葛亮已經死了,能提拔他的人也沒有了。

其次,我認為李嚴的舉動是有保護自己的意思。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深受蜀漢全國人民的愛戴,這個愛戴我相信是真心的。蜀漢集團還是比較團結一致的,現在頂梁柱失去了,大家悲痛至於難免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比如再整李嚴,畢竟李嚴是諸葛亮在蜀漢頭一號政敵。此時李嚴大哭一場,當然是逢場作戲,就會讓人覺得其實李嚴和諸葛亮也沒有很多的仇恨,其實他們之間還是很和諧的。

有一個例子和這個是有些相似的,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明明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整個江東的將領和人民無不悲慟。諸葛亮再去弔唁的時候,那些將領還恨得咬牙切齒,想拿刀砍了諸葛亮,但是看到諸葛亮哭得比他們還難受,他們對諸葛亮的成見也就放下了,進一步促成了孫劉聯盟的鞏固。

這兩個例子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總的來說,李嚴的痛苦主要是基於對政治前途破碎的難過和出於自保的需要。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之死,為何被其迫害的李嚴哭得最傷心,甚至「激憤而死」?
    《三國志》中講得很明白,李嚴得知諸葛亮病死哭得很傷心的原因是只有諸葛亮能再啟用他,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嚴哭得傷心,不是真心感念諸葛亮,而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斷絕。實際上,他二人關係並不好,是諸葛亮上奏劉禪列舉他的種種過錯,把他貶為庶民的。
  • 為何諸葛亮死後李嚴哭得最傷心?最後又因何激憤而死
    眾所周知,在三國歷史當中,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為了蜀漢的建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因為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逝。而他數次率領軍隊數次北伐,而這為蜀漢擴張了生存範圍。 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一位名為李嚴的官員哭得最為傷心,最終"激憤而死",那麼李嚴究竟是何許人也?
  •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李嚴卻為何「激憤而死」?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蜀漢局勢後,便開始他的六出祁山。由於連年徵戰,諸葛亮又是大大小小的事情親力親為,最終導致諸葛亮在54歲的時候,病逝在五丈原的軍營裡。朝野震動,蜀漢上下皆掛孝,文武百官、山林百姓無不痛哭,舉國上下哀聲遍地,就連被貶為庶民,曾經的託孤大臣李嚴,都哭得十分傷心,最終更是激憤而死,追隨諸葛亮而去。講道理,身為中都護、驃騎將軍、都鄉侯的李嚴,是被諸葛亮廢掉職務並貶為平民的,他應該痛恨諸葛亮才對,怎麼結果卻因為諸葛亮痛哭流涕,激憤而死了呢?這不科學啊!
  • 諸葛亮病逝,為何恨他的李嚴聽到死訊後會大哭,並激憤發病而死
    ,就跟著「激憤而死」呢? 李嚴最開始在荊州工作,後來曹操進入荊州之後,李嚴西進奔劉璋而去,劉璋任命他為成都縣令,而李嚴在這裡獲得了能幹的名聲,隨著劉備入川,李嚴最終投降劉備,成為了劉備器重的人,劉備伐吳失敗之後,召見李嚴,並升任他為尚書令,劉備死時,命李嚴與諸葛亮一起輔助劉禪,成為託孤大臣。
  • 李嚴被諸葛亮廢黜,可諸葛亮死後,李嚴為何會一病不起,激憤而亡
    不過,如果是有一定官場經驗的人,就知道這背後代表了什麼。李嚴所作所為中的漏洞就是沒有得到劉禪的支持,如果劉禪認同李嚴的意見,站在李嚴的一邊,那麼諸葛亮將面臨政治上的災難。可是,李嚴根本就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早就將劉禪控制得死死的。我們看《出師表》就知道,諸葛亮定下的規矩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諸葛亮去世後,被他廢為平民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呢?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雖然在白帝城託孤中,諸葛亮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劉備指定的託孤大臣,實際上是兩位,也即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這位大臣。
  • 李嚴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的重臣,卻為何自絕蜀漢,最終鬱憤而死?
    他自知時日不多,急令諸葛亮、李嚴等人,來到白帝城。 在臥榻前,將太子劉禪珍重地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二人後,劉備吐血含憤而死。諸葛亮和李嚴,就一同成了劉備的託孤大臣。 越巂郡夷帥高定看到劉備新入蜀中,還沒有站穩腳跟,就率軍將新道縣團團圍住,又是李嚴率軍解圍,一戰擊潰了高定,被劉備加封為輔漢將軍。 李嚴除了軍事上確實有一套外,還鑿通了天社山隧道,重新加固整修了沿江大道,將所屬郡城修整的如同新城一樣,成為蜀中最乾淨最漂亮的城市。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 諸葛亮廢李嚴為庶民,斷其前程,為何李嚴在諸葛亮去世後痛哭而亡
    這二人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之中貢獻卓著,劉備本來期待二人聯手能為蜀漢再造輝煌,但沒想到的是,劉備一死,二人之間屢屢發生矛盾,並公開化且愈演愈烈,這場蜀漢高層的內戰最終以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庶民而畫上句號。但令人費解的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本該與他有著深仇大恨的李嚴得到此消息,居然大為悲痛,不久也隨諸葛亮而去。
  •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有何憂慮?
    劉備從能力上比諸葛亮差,經過多次較量,劉備駕馭不了諸葛亮,故此而擔心,又由擔心而不放心,因此利用李嚴來制衡整局,說白了,劉備就是不自信,也就有了對諸葛亮不放心的小九九。李嚴是典型的益州派的領頭羊,諸葛亮是典型的荊州派代表。諸葛亮能說他不曾當過奸臣,但他實實在在是個權臣。
  • 劉備有殊遇之恩的大臣有哪些?他們得到劉禪器重嗎?李嚴為何被廢
    導語: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正式掌權,那麼這個時候季漢掌權的大臣中,有多少是劉備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呢?其實並不多。諸葛亮掌權之前,關羽張飛就被殺掉了,這兩位是劉備著重培養出來的。黃忠在定軍山一戰後雖然聞名天下,卻在不久之後也病逝了。
  • 劉備臨終軍政分離,諸葛亮管政李嚴管兵,這是在提防諸葛亮?
    劉備白帝城託孤,臨終之前,命諸葛亮、李嚴二人輔佐劉禪,諸葛亮主管政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劉備臨終之前,把政治與軍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最信任的人管理,一同輔助劉禪,但劉備為何不把軍事也交給諸葛亮?是在提防諸葛亮一人獨大麼?
  • 劉備臨死前,為什麼將內外軍事大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剛剛得到諸葛亮效忠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劉備白帝城託孤時:「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蜀漢雖然是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勢力,但受《三國演義》影響,人們對於蜀漢英雄人物更具好感,尤其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間的故事,早已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在許多人看來,諸葛亮對於劉備絕對忠誠,而劉備對於諸葛亮絕對信任,可為何劉備臨死前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呢?
  • 三國人物傳——李嚴
    公元192—207年任南陽郡郡吏,以有才幹著稱。建安十三年 任秭歸縣令。曹操攻打荊州,李嚴棄官入蜀投奔劉璋,任成都縣令,又以治事能幹著稱。建安十八年 劉備伐蜀,李嚴被劉璋提升為護軍,受命帶同參軍費觀駐守錦竹督管當地兵馬,抵禦劉備。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臨終時,劉備委託諸葛亮接管滿朝文武大臣的任務,並將總權力分配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 夷陵戰敗後,蜀國的國力大受損害。 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才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劉備臨死前,選諸葛亮等人為大臣,協助劉禪。 一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供養孤兒的大臣。 但當時,劉備還安排了另一個重要的人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 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嚴。
  • 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蜀漢兵權,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流放呢?
    諸葛亮對李嚴一開始優禮有加,李嚴的官職也是一路升遷,從都鄉侯,假節,轉前將軍,又遷驃騎將軍,其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可以看出,這時諸葛亮還沒有著手排擠、壓制李嚴。 但李嚴卻一直沒有忘記劉備臨死時,他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佐劉禪的事,並自作多情的以為諸葛亮北伐時,會讓他到成都負責全國政務。所以,他沒有通報諸葛亮便擅自移屯江州,並公開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建興五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欲徵調李嚴一部分兵力到漢中,以加強北伐二線力量,沒想到李嚴竟然不同意!
  • 李嚴意圖分裂蜀國,諸葛亮為除李嚴:先斬了馬謖吧
    劉備臨終前曾託孤諸葛亮與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諸葛亮一生跟隨劉備忠心耿耿,能力又顯而易見,託孤於他很是正常! 而李嚴則是降官,劉備為何也要相託呢?
  • 諸葛亮竟是陰狠的權奸?為何章太炎說關羽之死是諸葛亮借刀殺人?
    可憐關二爺一世英名,居然死在了他最看不起的 「吳狗」手中,嗚呼哀哉!但關於荊州失陷,關二爺身死這件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提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顛覆性解釋。在一篇名為《正葛》的文章中,太炎先生提出:關二爺的死是諸葛亮一首策劃的。諸葛孔明藉助孫權之手除掉了關二爺!要知道,蜀漢政權在歷史的記載中,內部是相當團結,太炎先生此語一出,可謂驚天動地!
  •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說明問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為何要北伐?客觀來說,蜀中地區易守難攻,如果能夠據險堅守,恐怕蜀漢政權會存在更久。但諸葛丞相一意北伐,結果讓蜀漢國力空耗,最終加劇毀滅。因此,有人藉此認為,諸葛丞相之忠誠讓人敬佩,但其能力卻很不堪。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 蜀漢的五位「江州都督」:除了李嚴,另外四位分別是誰?
    比如曹魏有荊州都督區、揚州都督區等,東吳有信陵督、西陵督、江陵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中督等多個都督區。與此相對應的是,蜀漢有漢中、江州、永安、庲降等都督。其中,就江州(治今重慶市區)都督來說,主要在古巴國的疆域上。巴地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現在地理條件上。巴地是成都的東方門戶,雖然其地廣闊,又崇山峻岭,險阻迭出,交通甚不便,但在水路上,因有一條長江貫穿其境東西,交通反而最為便利。
  • 三國時期,蜀國李嚴為什麼從三把手被貶為布衣百姓
    李嚴,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位重要人物。劉備入川時,劉璋派他去抵抗,他卻審時度勢,立即投降了劉備。於是他的仕途一路開掛。從裨將軍至太守,興業將軍,輔漢將軍,再至尚書令,劉備視為心腹。劉備病危,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遺詔,並被封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大權在握,官職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