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李嚴為什麼從三把手被貶為布衣百姓

2020-12-14 燈花物語

李嚴,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位重要人物。劉備入川時,劉璋派他去抵抗,他卻審時度勢,立即投降了劉備。於是他的仕途一路開掛。從裨將軍至太守,興業將軍,輔漢將軍,再至尚書令,劉備視為心腹。劉備病危,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遺詔,並被封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大權在握,官職顯赫。可見劉備倚之為股肱。到了劉禪,建興元年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建興四年,轉為前將軍。建興八年又轉為驃騎將軍,也是一路飄紅。諸葛亮北伐時,將丞相府所有事務都交給李嚴,讓他總攬後方,也是甚為倚重。若說李嚴為蜀國三號人物,似不過分。

但後來諸葛亮廢除了李嚴的驃騎將軍職位,將其貶為平民,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李嚴的發跡史。李嚴先追劉表,後歸劉璋,都受重用。劉備和劉璋反目不久,李嚴利用自己去奉命督管綿竹的便利,率軍投降了劉備。對劉備而言,一舉三得:得地利,得軍事上的勝利,「先主軍益強」,更是政治上的勝利,是收眾人心的開端,為其他人做出了極好的榜樣。因為李嚴在蜀地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對於劉備不亞於一場及時雨。後來李嚴又平定了兩次叛亂,第一次以五千之眾敵數萬之敵;第二次,「馳往赴救」,不論膽識與戰果,說他是「以才幹稱」,「有能名」,李嚴都是名副其實。政治上的正確,能力上的出眾,李嚴的成功絕非偶然。

但到了建興九年,離他轉為驃騎將軍僅僅一年的時間,李嚴便被貶為平民,徙居梓漳郡。一時宵壤,令人瞠目。若細細分析,似乎又是必然。劉備在世,李嚴確實「憂心責重,一心為公」。但人的變化之大,有時令人意想不到。我們從諸葛亮的奏表中便可一目了然。

博私利,求自安。「自先帝崩後,嚴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事」,即早已忘了劉備的託孤之重,變的喜歡置家業,施小恩惠於人,以博得好名聲,求得自安,把國家大事拋諸腦後。一心謀求高位大權。「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即只想當更大的官。甚至「逼臣(孔明)取利」,諸葛亮只好讓李嚴的兒子做了江州主管,火箭提拔,一個「逼」字,可見其情節是多麼惡劣!謊報軍情,誣陷孔明。最終,李嚴因在北伐時謊報軍情,致諸葛退兵,卻又推諉塞責,繼續編造謊言,誣陷孔明,「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造成了重大的軍事失誤,影響極其惡劣。諸葛亮忍無可忍,澄清事實上表參李嚴,劉禪將他貶為平民,最終激憤而死。李嚴的英名毀於一旦,對個人來講,無可挽回,對國家來講,損失巨大,而這一切都是李嚴一手造成的啊!

其實對於李嚴來說,限於當時的條件天氣和路況等,運糧確實太難,如果實事求是,勇於擔責,事情必不至此,但對於一個靈魂和內心已被私心和欲望掏空了的國家高級幹部來說,誣陷這種小兒科的事也敢去做,與其說哪根筋搭錯了,倒不如說在已經沒有了任何擔當的情況下,智商幾乎是零了。

俗語說:「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欲如火,不遏則燎原」,從李嚴的事例來看,小德漸失,終損大節,如百米煙囪,撬一磚足以使之倒塌,看似轟然一瞬,實則極限已至,即風雨亦難奈矣!

對一個人來說,私心和擔當是一體而存的。私心越重,就會越沒擔當。輕則傷身,重則喪命。

李嚴之鑑,足警後人。

相關焦點

  • 李嚴意圖分裂蜀國,諸葛亮為除李嚴:先斬了馬謖吧
    劉備臨終前曾託孤諸葛亮與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諸葛亮一生跟隨劉備忠心耿耿,能力又顯而易見,託孤於他很是正常! 而李嚴則是降官,劉備為何也要相託呢?
  • 三國時期,蜀國的百姓會感謝蜀漢的統治嗎?
    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世二帝,國祚四十三年。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司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滅。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臨終時,劉備委託諸葛亮接管滿朝文武大臣的任務,並將總權力分配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 夷陵戰敗後,蜀國的國力大受損害。 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才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劉備臨死前,選諸葛亮等人為大臣,協助劉禪。 一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供養孤兒的大臣。 但當時,劉備還安排了另一個重要的人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 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嚴。
  • 為蜀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嗎?他身上又有哪些優缺點?
    從劉備的遺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大公無私,但仔細一想,其實他對諸葛亮是有所防備的,劉備一共留下兩位大臣輔佐劉禪,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 李嚴是諸葛亮的死對頭,他幾次三番阻止諸葛亮北伐,甚至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掌握大權後,狠狠打擊李嚴及其背後的勢力,將李嚴徹底貶為平民,再無人可以在政治上與之相抗衡。
  • 三國時期,蜀國關羽之死,真實原因耐人尋味
    三國時期,蜀國關羽之死,真實原因耐人尋味小編認為,關羽的死,其實跟諸葛亮並無太大關係,有人認為,關羽跟諸葛亮關係不好,那劉備當初拉攏趙雲的時候,比關張還親密,他怎麼不吃醋?而且就算關係最親密,也應該是跟簡雍親密啊,兩人老鄉,而且跟隨時間最久,為何非要跟關羽關係好。
  • 三國英雄人物之李嚴
    劉備兵敗夷陵後,敗軍暫時駐紮白帝城,改驛館為行宮,名永安宮。因思念關張,抑鬱成疾,一病不起,自覺不久於人世,遂派使臣星夜趕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來白帝城,安排託孤之事,囑託後事完就駕崩了,終年63歲,時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 謊報軍情的李嚴只是廢為平民,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殺掉馬謖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中的名場面。諸葛亮因馬謖痛失街亭之後,不顧他人勸阻,揮淚處死了心腹愛將馬謖,並因戰敗自貶為右將軍。趙雲也因此次戰事失利被貶為鎮軍將軍。不少人都將此事當作諸葛亮處事公平的範例,實則不然。諸葛亮的確處事公允。
  • 諸葛亮去世後,被他廢為平民的李嚴,為何「激憤而死」呢?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雖然在白帝城託孤中,諸葛亮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但是,劉備指定的託孤大臣,實際上是兩位,也即除了諸葛亮,還有李嚴這位大臣。彼時,劉備讓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留下鎮守永安。公元223(建興元年),後主劉禪即位後,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 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在漢末三國時期,共出現了三位比較著名的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袁術的部將,還有一個則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李豐(曹魏)李豐(?-254年2月)字安國(一說字宣國),馮翊東縣(今陝西大荔一帶)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衛尉李義之子。起初,曹叡是太子時,李豐還在研習學問。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蜀漢的五位「江州都督」:除了李嚴,另外四位分別是誰?
    在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都設立了多個都督,以此來鎮守邊境。比如曹魏有荊州都督區、揚州都督區等,東吳有信陵督、西陵督、江陵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中督等多個都督區。與此相對應的是,蜀漢有漢中、江州、永安、庲降等都督。其中,就江州(治今重慶市區)都督來說,主要在古巴國的疆域上。
  • 諸葛亮之死,為何被其迫害的李嚴哭得最傷心,甚至「激憤而死」?
    《三國志》中講得很明白,李嚴得知諸葛亮病死哭得很傷心的原因是只有諸葛亮能再啟用他,諸葛一死,他的仕途也真正完了,因而「激憤而死」。哭亮也是哭己李嚴哭得傷心,不是真心感念諸葛亮,而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斷絕。實際上,他二人關係並不好,是諸葛亮上奏劉禪列舉他的種種過錯,把他貶為庶民的。
  • 作為三國英才,諸葛亮真正提高了蜀國百姓的生活質量嗎?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李嚴卻為何「激憤而死」?
    由於連年徵戰,諸葛亮又是大大小小的事情親力親為,最終導致諸葛亮在54歲的時候,病逝在五丈原的軍營裡。朝野震動,蜀漢上下皆掛孝,文武百官、山林百姓無不痛哭,舉國上下哀聲遍地,就連被貶為庶民,曾經的託孤大臣李嚴,都哭得十分傷心,最終更是激憤而死,追隨諸葛亮而去。
  • 從巔峰到深淵,只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李嚴是三國中蜀國的一個二流人物,他戲份很少,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但他也曾有過高光時刻,甚至還得以和諸葛亮並尊,權傾朝野,可最後卻被廢為平民,晚節不保。李嚴的發跡史就好似爬山,他越登越高,在快要登上山巔之時,腳下踩空,跌入了萬丈深淵。
  • 三國英雄人物譜(蜀國篇)
    蜀國文官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開國皇帝。自稱是前漢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這個值得考究,因為中山靖王的後代有五萬之多),一心恢復漢室江山,師從大學者盧植,與公孫瓚是同門師兄,為人重義氣,手下集結了眾多有志青年。
  • 李嚴被諸葛亮廢黜,可諸葛亮死後,李嚴為何會一病不起,激憤而亡
    #在三國時期,夷陵之戰後,蜀漢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諸葛亮因此對劉備感激涕零,一輩子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李嚴被貶黜的經過。不過,我們如果回過頭看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在劉備託孤的詔書上,還有著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嚴。當時劉備託孤是以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 劉備臨終軍政分離,諸葛亮管政李嚴管兵,這是在提防諸葛亮?
    劉備白帝城託孤,臨終之前,命諸葛亮、李嚴二人輔佐劉禪,諸葛亮主管政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劉備臨終之前,把政治與軍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最信任的人管理,一同輔助劉禪,但劉備為何不把軍事也交給諸葛亮?是在提防諸葛亮一人獨大麼?
  • 三國時的官場達人李嚴,差點把重慶建成孤島
    李嚴(?-234年)也曾經是三國時的江州都督。李嚴在劉備心目中,地位比趙雲更重要。劉備安宮託孤,不是託給諸葛亮一個人。皇帝不會幹這種事,那多危險呀。除了諸葛亮,李嚴就是劉備託孤的第二人。從劉備死前的安排,可以看出李嚴的地位多重要。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假節(類似後世的欽差大臣,軍中之事,可先斬後奏)駐守奉節,「統內外軍事」,重點防範吳國。阿鬥接班後,諸葛亮被封武鄉侯,李嚴被封都鄉侯,兩個人的行政級別一樣大,都是鄉侯順便普及一下,東漢時期的列侯,依次分為、鄉、亭三級,關羽就是壽亭侯,屬於亭侯,比諸葛亮、李嚴都要低一級。
  • 諸葛亮廢李嚴為庶民,斷其前程,為何李嚴在諸葛亮去世後痛哭而亡
    這二人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之中貢獻卓著,劉備本來期待二人聯手能為蜀漢再造輝煌,但沒想到的是,劉備一死,二人之間屢屢發生矛盾,並公開化且愈演愈烈,這場蜀漢高層的內戰最終以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庶民而畫上句號。但令人費解的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本該與他有著深仇大恨的李嚴得到此消息,居然大為悲痛,不久也隨諸葛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