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從能力上比諸葛亮差,經過多次較量,劉備駕馭不了諸葛亮,故此而擔心,又由擔心而不放心,因此利用李嚴來制衡整局,說白了,劉備就是不自信,也就有了對諸葛亮不放心的小九九。李嚴是典型的益州派的領頭羊,諸葛亮是典型的荊州派代表。諸葛亮能說他不曾當過奸臣,但他實實在在是個權臣。
軍政大權一把抓,荊州派的馬仔各個擔任重要職務。都以諸葛亮馬首是瞻。你告訴我這不是權臣?劉備的嫡系(保皇派,張飛,關羽先後法正等人又基本死乾淨了)還有中立派魏延等人被邊緣化。劉備只能重用益州本土勢力牽制諸葛亮。司馬懿當年在魏國過得膽戰心驚,韜光養晦後來還不是一朝高平陵就把持了魏國,諸葛亮在蜀國過得可比司馬懿日子好多了,基本大權獨攬。就算諸葛亮忠心你能保證諸葛瞻也忠心,或者諸葛瞻的兒子呢?制衡本就是帝王心術。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可獨攬大權,但卻沒有,繼續北伐,難道諸葛亮在做死麼,那只是因為像諸葛亮這種人不會認輸,在他演裡戰場是他的舞臺和生命,至於說諸葛亮有多少謀反之心,歷史上從未證明,一個正面人物被後人來回揣摩曲解,不怕諸葛亮晚上來找你聊聊人生麼?劉備骨子裡是防著孔明的,劉備最大的特長就是看人,對用蜀中原有勢力,劉備應該是既恨又愛,恨不敢絕,愛不敢大用,所以李嚴很尷尬,進不能牽止孔明,退不能保自身,其實都明白臣強主弱,焉能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存在,忍則生,爭則亡,自古如是不出其外。
劉備託孤李嚴,表面看是制衡諸葛亮,實則是為了平衡荊州派與益州派的關係,如果兩派分裂,蜀漢很快就會滅亡的。雖然託孤於諸葛亮與李嚴二人,實則實權還在諸葛亮手中的。政治講究平衡,這個平衡有很多種,但主要目地主目地還是維持集團的穩定,如果說謀略政治,你就是把軍權給李嚴,他後期也玩不過諸,是個人都能想明白,李嚴這個人也有才智的,他給他軍權,表達的是劉對李的做法,表達的態度說明信任不差於孔明,這是一種維持集體心理平法做法,他希望李能夠放下成見和諸葛,共同維持集團後期穩定,更不願見到人才的損失,有時候成見不可怕,就怕心理失衡產生內鬥,致集團不穩,說到底蜀國人才急缺!
諸葛亮的目的是給東吳和司馬懿等結緣!(為了未來的救度)李嚴是篡奪其救度權而來結緣並給諸葛亮搗蛋!造成誤會的是諸葛亮不會打仗!劉備對李嚴私下說!諸葛亮奪權就殺他!不奪權就幫他!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諸葛亮都是為了自己才投靠劉備,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造成國家晚統一人民傷亡很大。我認為他不是什麼好人,為什麼拍的三國演義看主要是劉備他們一幫是好人?試問諸葛亮既然沒有兵權,他怎麼領兵北伐的,代領的誰的兵。說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是錯誤的理解。中都護是沒有獨自用兵的權力的,不管大小軍務,還是要諸葛亮當家的。
首先三國志等正史顯然諸葛亮只算是劉備幾大謀士之一,而且並不是最重要最信任的那位。諸葛亮主要功績在劉備活著主要是制定了合理的戰略方針和後勤保障。他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和託孤幾人導致內部分裂和以後蜀漢崩潰做了伏筆。
劉備託孤並沒有問題,也很明智。諸葛亮素質高,劉備是不懷疑的,否則也不會把政務託給他,但他也清楚軍政大權如果長時間在一個人手裡是會出問題的,哪怕你素質如何高絕,人心都會隨環境而改變,劉備對諸葛亮的品格毫不懷疑,但他也深刻洞察人性,這點深贊劉備,不愧是一代人傑。反觀曹魏集團,曹操讓曹丕用重用司馬懿,曹丕之後呢?司馬家篡位了。看劉備給諸葛的權力有多大,實際已經就是君權的直接過渡了,領益州牧丞相,三國志還明確寫了劉備讓阿鬥事孔明如君如父,要制肘就不是這套權力系統了。實際上的皇帝了,李嚴不可能制肘得了也不存在這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