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有何憂慮?

2020-12-14 騰訊網

劉備從能力上比諸葛亮差,經過多次較量,劉備駕馭不了諸葛亮,故此而擔心,又由擔心而不放心,因此利用李嚴來制衡整局,說白了,劉備就是不自信,也就有了對諸葛亮不放心的小九九。李嚴是典型的益州派的領頭羊,諸葛亮是典型的荊州派代表。諸葛亮能說他不曾當過奸臣,但他實實在在是個權臣。

軍政大權一把抓,荊州派的馬仔各個擔任重要職務。都以諸葛亮馬首是瞻。你告訴我這不是權臣?劉備的嫡系(保皇派,張飛,關羽先後法正等人又基本死乾淨了)還有中立派魏延等人被邊緣化。劉備只能重用益州本土勢力牽制諸葛亮。司馬懿當年在魏國過得膽戰心驚,韜光養晦後來還不是一朝高平陵就把持了魏國,諸葛亮在蜀國過得可比司馬懿日子好多了,基本大權獨攬。就算諸葛亮忠心你能保證諸葛瞻也忠心,或者諸葛瞻的兒子呢?制衡本就是帝王心術。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可獨攬大權,但卻沒有,繼續北伐,難道諸葛亮在做死麼,那只是因為像諸葛亮這種人不會認輸,在他演裡戰場是他的舞臺和生命,至於說諸葛亮有多少謀反之心,歷史上從未證明,一個正面人物被後人來回揣摩曲解,不怕諸葛亮晚上來找你聊聊人生麼?劉備骨子裡是防著孔明的,劉備最大的特長就是看人,對用蜀中原有勢力,劉備應該是既恨又愛,恨不敢絕,愛不敢大用,所以李嚴很尷尬,進不能牽止孔明,退不能保自身,其實都明白臣強主弱,焉能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存在,忍則生,爭則亡,自古如是不出其外。

劉備託孤李嚴,表面看是制衡諸葛亮,實則是為了平衡荊州派與益州派的關係,如果兩派分裂,蜀漢很快就會滅亡的。雖然託孤於諸葛亮與李嚴二人,實則實權還在諸葛亮手中的。政治講究平衡,這個平衡有很多種,但主要目地主目地還是維持集團的穩定,如果說謀略政治,你就是把軍權給李嚴,他後期也玩不過諸,是個人都能想明白,李嚴這個人也有才智的,他給他軍權,表達的是劉對李的做法,表達的態度說明信任不差於孔明,這是一種維持集體心理平法做法,他希望李能夠放下成見和諸葛,共同維持集團後期穩定,更不願見到人才的損失,有時候成見不可怕,就怕心理失衡產生內鬥,致集團不穩,說到底蜀國人才急缺!

諸葛亮的目的是給東吳和司馬懿等結緣!(為了未來的救度)李嚴是篡奪其救度權而來結緣並給諸葛亮搗蛋!造成誤會的是諸葛亮不會打仗!劉備對李嚴私下說!諸葛亮奪權就殺他!不奪權就幫他!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諸葛亮都是為了自己才投靠劉備,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造成國家晚統一人民傷亡很大。我認為他不是什麼好人,為什麼拍的三國演義看主要是劉備他們一幫是好人?試問諸葛亮既然沒有兵權,他怎麼領兵北伐的,代領的誰的兵。說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是錯誤的理解。中都護是沒有獨自用兵的權力的,不管大小軍務,還是要諸葛亮當家的。

首先三國志等正史顯然諸葛亮只算是劉備幾大謀士之一,而且並不是最重要最信任的那位。諸葛亮主要功績在劉備活著主要是制定了合理的戰略方針和後勤保障。他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和託孤幾人導致內部分裂和以後蜀漢崩潰做了伏筆。

劉備託孤並沒有問題,也很明智。諸葛亮素質高,劉備是不懷疑的,否則也不會把政務託給他,但他也清楚軍政大權如果長時間在一個人手裡是會出問題的,哪怕你素質如何高絕,人心都會隨環境而改變,劉備對諸葛亮的品格毫不懷疑,但他也深刻洞察人性,這點深贊劉備,不愧是一代人傑。反觀曹魏集團,曹操讓曹丕用重用司馬懿,曹丕之後呢?司馬家篡位了。看劉備給諸葛的權力有多大,實際已經就是君權的直接過渡了,領益州牧丞相,三國志還明確寫了劉備讓阿鬥事孔明如君如父,要制肘就不是這套權力系統了。實際上的皇帝了,李嚴不可能制肘得了也不存在這安排。

相關焦點

  • 劉備臨終之前,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臨終之前,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呢? 都說劉備有識人之能,大家公認這方面甚至超過了諸葛亮。比如起用魏延,劉備信任魏延超過了張飛。 本來漢中太守這個重要的位置應該由張飛擔任,但劉備卻把漢中太守之位交給了魏延,魏延鎮守漢中達十年之久。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臨死前,劉備將太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和四川中部的兩位重要官員李嚴,將軍權隸屬於李嚴。 那麼,為什麼劉備在死前就把軍事力量委託給李嚴呢?把兵權交給李嚴以對抗諸葛亮的丞相權力,不使諸葛亮一家獨大。
  • 劉備為什麼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劉備為什麼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劉備為什麼要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表示不理解。在這部分人看來,李嚴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不見經傳的人物,甚至認為李嚴根本沒有資格替劉備掌管兵權。
  • 劉備臨終前,真將兵權交給李嚴?李嚴又為何能高居輔政大臣之位?
    劉備臨終前,確是給予了李嚴兵權。但是,這兵權只是統帥留在永安的劉備帶去徵討東吳的中央軍餘部,及留守永安防備東吳的地方軍,而並非是蜀漢全國的軍隊。再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劉備死前,遺詔讓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輔政,以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作為輔政大臣,又是丞相的諸葛亮,實質上劉備就是將蜀漢軍政大權都悉數交由諸葛亮負責。歷來輔政大臣,哪個不是既掌軍又掌政的,漢朝有霍光,晉朝有楊駿,清朝有多爾袞,他們都是執掌全國最高軍政事務。
  • 劉備臨終託孤時,為何將兵權交給不知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劉備用「君可自取」這種話來逼諸葛亮表忠心,並給他套上了一道「不可篡位」的精神枷鎖。到底哪一派更有道理呢?其實答案就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與諸葛亮一起被託孤,並被劉備授予軍權的李嚴。通過分析李嚴這個不太知名的人物,我們就能搞清楚劉備託孤的真實想法。
  • 劉備死前將兵權交給李嚴,卻不給諸葛亮,其實他早就看穿了孔明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相信很多人看過《出師表》,從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看出諸葛亮對於蜀國真的操碎了心,蜀國夷陵慘敗,劉備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從這就能看出兩人的君臣關係,真的不一般。
  • 劉備臨死前,為什麼將內外軍事大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剛剛得到諸葛亮效忠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劉備白帝城託孤時:「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蜀漢雖然是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勢力,但受《三國演義》影響,人們對於蜀漢英雄人物更具好感,尤其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間的故事,早已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在許多人看來,諸葛亮對於劉備絕對忠誠,而劉備對於諸葛亮絕對信任,可為何劉備臨死前要將兵權交給李嚴而非諸葛亮呢?
  • 劉備臨終軍政分離,諸葛亮管政李嚴管兵,這是在提防諸葛亮?
    劉備白帝城託孤,臨終之前,命諸葛亮、李嚴二人輔佐劉禪,諸葛亮主管政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劉備臨終之前,把政治與軍事一分為二,交給兩個最信任的人管理,一同輔助劉禪,但劉備為何不把軍事也交給諸葛亮?是在提防諸葛亮一人獨大麼?
  • 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蜀漢兵權,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流放呢?
    諸葛亮的想法和劉備差不多,就是把巴東這一塊事物交給李嚴,自己安心帶兵北伐,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設計。但李嚴卻一直沒有忘記劉備臨死時,他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佐劉禪的事,並自作多情的以為諸葛亮北伐時,會讓他到成都負責全國政務。所以,他沒有通報諸葛亮便擅自移屯江州,並公開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建興五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欲徵調李嚴一部分兵力到漢中,以加強北伐二線力量,沒想到李嚴竟然不同意!
  • 李嚴原來這麼厲害,難怪劉備命其為顧命大臣,權力更在諸葛亮之上
    講到白帝託孤,通常都只會記得劉備對孔明說的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其實忘記,劉備對身後事顧命大臣的安排是兩位,丞相諸葛亮為正負責內政,尚書令李嚴為副掌兵權。而劉備為何不選擇趙雲、魏延、吳壹、楊儀、蔣琬、費禕等人呢?
  • 劉備不愧是一代梟雄,一生不重用趙雲,臨終才告訴趙雲原因
    認識劉備三兄弟之後被他們的志向打動,公孫瓚敗亡後不遠萬裡南下投奔劉備。在長坂坡可以抱著阿鬥七進七出曹營還搶走了曹操的佩劍青釭劍,後來又獨自一個人拿下桂陽郡。周瑜曾經想讓劉備過江娶親以便控制他,但趙雲作為劉備的護衛跟隨前往,用自己的威名震住了江東將士,直接讓江東賠了夫人又折兵。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何劉備一生中都不重用趙雲呢?他不愧是一代梟雄,臨終才告訴趙雲原因。
  • 劉備為何託孤於李嚴?劉備看重的不止是能力,而是他身上的不足
    三國時期,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後,沒有活著回到成都,而是死在白帝城,而且死前,兩位大臣,也就是諸葛亮和李嚴,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同時託付給李嚴?首先,劉備不打算完全把蜀漢交給諸葛亮。什麼君可自取,劉備混亂,劉備在探索諸葛亮。否則,諸葛亮怎麼能有合法的方法奪取蜀漢帝位呢?
  • 劉備有殊遇之恩的大臣有哪些?他們得到劉禪器重嗎?李嚴為何被廢
    導語: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正式掌權,那麼這個時候季漢掌權的大臣中,有多少是劉備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呢?其實並不多。諸葛亮掌權之前,關羽張飛就被殺掉了,這兩位是劉備著重培養出來的。黃忠在定軍山一戰後雖然聞名天下,卻在不久之後也病逝了。
  • 李嚴被諸葛亮廢黜,可諸葛亮死後,李嚴為何會一病不起,激憤而亡
    劉備因此憂憤交加,病死在白帝城。在劉備病逝前,將劉禪託孤給了諸葛亮。並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成材,你可以取代他當皇帝。諸葛亮因此對劉備感激涕零,一輩子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李嚴被貶黜的經過。不過,我們如果回過頭看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在劉備託孤的詔書上,還有著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嚴。
  • 李嚴意圖分裂蜀國,諸葛亮為除李嚴:先斬了馬謖吧
    劉備臨終前曾託孤諸葛亮與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諸葛亮一生跟隨劉備忠心耿耿,能力又顯而易見,託孤於他很是正常! 而李嚴則是降官,劉備為何也要相託呢?
  • 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有何說法?
    為了權衡集團的利益,劉備特意叫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目的就是讓他們好好合作,實現蜀漢統一天下和恢復漢室的宏遠志向。但是兩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很明顯能說明問題,他說假如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卻沒有跟李嚴說這些話。名為託孤重臣,可是更加像是要李嚴輔助諸葛亮。
  • 在蜀漢陣營裡,諸葛亮最怕的人是誰?不是劉備或李嚴,是他!
    作為諸葛亮的主公,劉備雖然一直對諸葛亮多有信任,更是對諸葛亮委以重任,但實際上,劉備心中是提防著諸葛亮的。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雖然給予了諸葛亮最大的權利,若劉禪不可輔佐,諸葛亮甚至可以另立他人,但實際上劉備這是在試探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聽到劉備的話後,當即表示要誓死效忠蜀漢,足見諸葛亮心中的畏懼。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1]那麼對於諸葛亮,劉備與秉承著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否真如劉備最初所說那般『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呢?而在劉備去世之前,將諸葛亮叫到身邊進行的那段『白帝城託孤』又能反應出兩者什麼樣的關係呢?本文將對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情誼進行進一步解讀,同時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歷史視角。
  • 李嚴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的重臣,卻為何自絕蜀漢,最終鬱憤而死?
    話說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惜大軍傾巢出動討伐東吳,不料想被火燒連營,大軍慘敗而退到白帝城的時候,因急火攻心病倒了。他自知時日不多,急令諸葛亮、李嚴等人,來到白帝城。 在臥榻前,將太子劉禪珍重地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二人後,劉備吐血含憤而死。諸葛亮和李嚴,就一同成了劉備的託孤大臣。
  • 諸葛亮李嚴兩託孤大臣權重一樣嗎?
    劉備臨終指定了兩個託孤大臣:諸葛亮和李嚴。後來,諸葛亮將李嚴調往漢中前線,再後來更是因為李嚴運糧不及而將其免職。對於這種結局,很多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在打擊排擠李嚴,為的是大權獨攬。那麼,諸葛亮和李嚴這兩個託孤大臣他們的權重是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