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後,沒有活著回到成都,而是死在白帝城,而且死前,兩位大臣,也就是諸葛亮和李嚴,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同時託付給李嚴?
首先,劉備不打算完全把蜀漢交給諸葛亮。什麼君可自取,劉備混亂,劉備在探索諸葛亮。否則,諸葛亮怎麼能有合法的方法奪取蜀漢帝位呢?
所以在永安,諸葛亮對劉備的客套話有點感動,他離不開永安。當然,諸葛亮的能力當然知道劉備的意思。
同時,李嚴雖然是託孤大臣之一,但是其地位還不足以和諸葛亮平起平坐。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李嚴傳》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的意圖是避免諸葛亮一家獨大,培養有能力的人,李嚴是合適的選擇,同時劉備給予李嚴兵權。
只是李嚴的統內外軍事,應該不是統領蜀漢的所有兵馬,主要是永安周圍的兵權給予李嚴,所以李嚴留鎮永安。否則,他遠離成都,拿什麼掌管蜀漢的全國軍事。
因此,劉備讓李嚴鎮守永安,主要目的是讓李嚴在外面領導士兵,永安是蜀漢的重要城鎮,盯著東吳,兵力不弱。諸葛亮曾經為了應對曹真可能的入侵犯,調動李嚴所屬的2萬人,也就是說李嚴在永安手中有2萬多人的軍隊,對蜀漢來說已經是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了。
顯然,劉備的意思是讓李嚴牽制諸葛亮,避免諸葛亮一家獨大,完全架空劉禪,諸葛亮堅定執行與東吳聯盟的戰略後,永安仍然是蜀漢東線的重鎮,但地位逐漸下降,李嚴的權力也逐漸下降。
之後,李嚴必須故意取悅諸葛亮來維持自己的地位。諸葛亮收集了嚴格的亮書,「 諸葛亮集有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李嚴曾建議諸葛亮稱王。顯然,他想再走老路,把諸葛亮推向神位,自己得到充分的利益。
話說回來,劉備選擇李嚴作為託孤大臣,主要原因是什麼?李嚴有能力,並且是劉備和劉璋鬧翻後,投靠於劉備的。
《三國志.李嚴傳》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
當初被劉璋派去抵抗劉備,結果李嚴直接投降,李嚴也可以說是有從龍之功的人,劉備記在心裡。
《三國志.李嚴傳》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音悽。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 將郡 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
同時,漢中戰爭時,劉備能夠控制的主力部隊陷入漢中戰場,與曹操作戰,益州本土缺乏兵力保護,益州內部發生了叛亂。
馬秦、高勝等人在郪(今四川三臺縣南九十裡郪江鎮)聚眾反叛,最終是李嚴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率部平定的,包括後來的高定的反叛,都是李嚴及時撲滅,避免了在劉備主力深陷漢中之時,後方大亂的局面。
同時李嚴也是參與制定《蜀科》的人,可以說在劉備集團,他是有能力的人,因此單純從能力來看,劉備選擇他作為託孤大臣之一是再合適不過了。
就我個人而言,劉備選擇李嚴,重視他的能力,但更重視他的不足。
首先,李嚴在益州缺乏基礎,不會走向獨特的局面。
《三國志.李嚴傳》荊州牧 劉表 使歷諸郡縣。曹公入荊州時,嚴宰秭歸,遂西詣蜀,劉璋以為成都令,復有能名。
李嚴既不是益州本土士族,也不是後來劉焉安撫的東洲派。他原來是劉表部下,曹操攻擊荊州後,他逃到西邊,避難劉璋,為了效力,李嚴實際上和劉備一樣,都是外來人,劉備進入主益州後,李嚴可以說是益州沒有派系的基礎存在。
這也是劉備所需要的,因為李嚴的出身問題,所以說李嚴一旦日後有謀反之舉,根本無法獲得益州眾人的支持,而且等到劉禪的羽翼豐滿,李嚴就更沒有威脅了。
另一個是,李嚴不被別人允許,性格太傲慢,他曾經為了改遷郡治官邸,而被楊洪反對建造大房子,結果兩人不歡而散,楊洪憤然引退,以後更是有其屬下王衝害怕受到李嚴懲治,直接降魏了。
李嚴在蜀漢內部的名聲很差,大家都不想接近他。這更喜歡劉備。這意味著李嚴沒有幫派的能力,李嚴成為劉備託孤時的理想人選。
顯然,劉備希望李嚴牽制諸葛亮,以免諸葛亮太強,劉禪無法控制,同時李嚴這個沒有基礎的人,想和諸葛亮爭奪權力,只能依靠劉禪,這是劉備死前給自己的兒子創造的良好平衡環境。
一個是諸葛亮沒有足夠的野心奪取地位,當然諸葛亮奪取地位,在益州也許得不到很多人的這次,同時李嚴在蜀漢朝堂阻止諸葛亮,李嚴想活下去必須依靠皇權,劉備把李嚴系在一起的繩子放在劉禪手裡
簡而言之,劉禪如果覺得諸葛亮太強,就加上關心李嚴,牽制諸葛亮,李嚴太放縱,就直接壓制,李嚴也順從劉禪,還是那句話,李嚴託孤大臣的地位,能否進監獄,還是要看劉禪的態度。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李嚴能說服諸葛亮的行動。這就像想勸諸葛亮偷蜀漢江山一樣,李嚴的野心比諸葛亮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