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層次越低的人,越有這5種思維特徵
來源:進擊的阿秀,內容有刪減
01
思考惰性:
不斷強化偏見認知
曾經有一個IT專家說過:「你只需要1/7秒就可以把信息發往全世界,但是卻需要好幾年改變一個人的想法。」
一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的想法越是固執、偏見越深,他對這個問題就越是容易養成思考惰性,因為他已經對這種思考方式和想法產生路徑依賴了。而且他會因為反覆的使用這種思維模式,不斷強化自己的偏見認知,越走越深。
越是層次低的人就越容易跳進思維的舒適區裡,開腦洞、頭腦風暴這種事情對他們來講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他們寧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開啟無腦噴模式,也不願意嘗試去創造任何與眾不同的東西。
02
依附心態:
他們成了自己問題的圍觀者
好多人正在喪失「主動性」,他們成了自己問題的圍觀者,如果沒有人來教自己該怎麼做,那他們就會日復一日的與自己的問題共存。
表面上看他們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問題焦慮,但是他們並不會真的去思考自己到底存在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問題。
這就很像社會心理學上講的「圍觀效應」:圍觀一件事的人越多,你就會越覺得該由別人出手去解決這個問題,越認為在場的每個人都對這件事有責任。
如果沒有人伸出援手,那你寧可在原地躺著。
03
刺蝟心態:凡事先挑毛病
這是噴子的典型心態,見到一件事情不是先想有哪些好的東西值得借鑑學習,而是本能的要反對、要挑毛病,還美其名曰「獨立思考」。
現在有太多人,看到什麼東西、言論就本能性的變成一隻刺蝟,非要扎扎人才肯罷休。如果挑不出毛病,他就渾身難受,想盡辦法也要挑一點毛病出來。
這樣的人看到的永遠都是最黑暗的一面,讀多少書、認識多少人、見過多少世面也很難有大的長進。
04
乾貨心態:
還沒搞清楚問題就問怎麼辦
總有一些讀者會留言說,這些事兒我還用你說?我就想知道該怎麼辦!
可是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麼?經常是根本不知道。
他們總是在還沒搞清楚問題之前,就迫切的想要乾貨,想要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總以為有一種方法是靈丹妙藥,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類似的問題。
在我做職場的這一段時間裡,也有好多類似的情況:有讀者總是一上來三兩句話就說說自己的情況,然後兩手一攤,問我該怎麼辦呢?
這些人都是在期盼一種能夠萬試萬靈的方法,但是對自己存在或是面臨的問題一無所知或是認識不清。
問題根結在哪裡都不知道,你的辦法能對症麼?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人建議聽了一大堆,但是對自己絲毫沒什麼幫助,生活一切照舊。
05
負面認知框架:
升職加薪了更要跳槽
心理學認為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一個人會通過自己的認知方式來解讀這個信息,然後給出正面的或負面的評價。一個人的認知方式叫做認知框架,而這種認知方式影響信息評價的現象叫做框架效應。
例如有一項心理學實驗,研究者問被試者,如果你的老闆給你加薪1000元,你會離職麼?
回答會離職的人竟然接近50%。
原來有一半左右的人本來沒指望升職加薪,所以他們對加薪1000元是持積極評價的;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自己早就應該加薪了,而且應該加薪遠超1000元,這個評價就迅速變成了負面的。
聽起來很簡單,但這種認知框架的影響,幾乎左右著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的定性。
而我發現越是層次低的人,就越容易持有負面的認知框架,對他們所得到的信息,很容易從負面進行解讀。
這些思維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你可能跟它們共存了幾十年,熟悉到你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在思維上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但是日積月累之下,這些思維陷阱對你的潛移默化的傷害大到無可想像。
甚至可以說你現在面臨的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源於這些思維缺陷。
所以我一直說,階級固化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思維固化。
二、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做這3件事
一、愛發脾氣
人發脾氣時,智商將被情緒所俘虜,就會變成別人眼中愚蠢的人。
層次低的人面對這一問題,可能就不一定處理得當了,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就是最大的成功。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們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品性和素質,但慶幸的是,就像愛地巴一樣,我們有選擇遠離他們的權利,不與他們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這就是對於自己最大的保護。
這並不意味著軟弱或退讓,而是當你耗盡了精力,卻難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
你終會明白,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於少說話,做好自己。
現實中,越是層次低的人,脾氣越是大得驚人。
杜月笙說過:「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說的就是此類人。
二、喜歡八卦
層次越低的人,比起關注自己,越喜歡花更多的時間在關注他人上。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這樣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長久以往,人會變成一個透明的軀殼,腦袋空空、沉浸於感官娛樂。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娛樂八卦上。
有人說,你的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局高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
楊絳曾給一個向她請求解惑的年輕人寫信說,你的問題就在於讀書太少,想得太多。而有些人的問題則在於,關注自身太少,關注他人太多。
這個時代,我們通過各種社交軟體,去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思想、別人的當下,然後與自己作比較。
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生何其有限。比起時刻注視著他人,多關注自身的成長,儘自己的一切努力讓生活少點遺憾,才能過上快意人生。
當一個人把他的精力和時間從關注外界轉向關注自身的成長時,才能擁有更高的格局。
三、不懂得寬容
有人說,生活中越弱勢的人,可能就越不懂得寬容與大度。
這句話顯得有些絕對。但反過來看,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寬容與大度,習慣性得理不饒人。那麼毫無疑問,他的層次肯定高不到哪裡去。
其實層次無關於貧富,也無關於學歷,只關乎於一個人的修養與格局。層次高的人,哪怕一無所有,心靈邊界寬廣無疆,對待外物自有其胸襟。層次低下的人,哪怕全身珠光寶氣,但言行舉止卻無比粗俗,總需要尋求一些略顯畸形的存在感去填補內心的缺失。
什麼情況下,一個人的表現會讓別人覺得是得理不饒人?就是在某些無傷大雅,亦無多大損失的非原則問題上,佔據著規則或者道德上的主動,死死抓住人家的過失不放,最後將小問題演變成一場大鬧劇。
而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餐廳吃個飯,對著稍有疏忽的服務員大喊大叫,得理不饒人;外賣小哥稍微遲了點,立馬指著人家的鼻子破口大罵,罵完還要投訴;
出門無論坐個飛機還是高鐵,總是把自己當上帝,完全容不下乘務人員的疏忽,稍有不滿便惡語相向……
有一句話說,對待服務員或者弱者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同樣,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上,展現給旁人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層次。
精神層次越低下的人,心靈邊界越褊狹,越喜歡得理不饒人。越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將眼界與格局壓縮到無限狹小。
水木然新書《深層認知》上市了!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未來最好的投資,就是對自己認知的投資!一旦你的認知和財富不匹配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方法收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