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西人,我自然對江西的歷史很感興趣。最近得到一枚民國銅幣,全稱叫:江西銅幣中華民國壬子當十。仔細把玩學習,回味那段歷史,真挺有意思。
這枚銅元直徑約28.7毫米,重7.4克。整體品相完好,包漿尤其漂亮,呈巧克力色,表面沒有有害銅鏽,依稀可見底光,可見流通使用時間不長,保存得非常不錯。
銅元正面布局規整,上緣鐫刻「中華民國」字樣,下緣鐫刻「當十」字樣,赤道位置左右分別為「壬子」兩字。銅元中間有一個珠圈,珠圈內側按照十字布局鐫刻「江西銅幣」,正中心六瓣花。
這個正面布局在清末及民國的銅幣中很常見,主要的不同是「江西銅幣」的字體與其他銅元有明顯不同,具體作者已不可考。但很可能是當時江西軍政府要員或書法界知名人士。
銅元背面上緣鐫刻「KIANG-SEE」,這是當年江西省的英語翻譯。銅元下緣鐫刻「TEN CASH」,意為十文。珠圈內以九大九小共十八個圓形連接而成九角星,代表全國十八行省、華夏九州。中間是太陽光芒四射的圖案,代表中央政府團結全國革命同志,光芒圖案有華夏文明如太陽之永存的含義。
這枚銅元1912年鑄造於江西南昌。江西是全國較早開鑄民國銅元的省份之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南昌新軍起義並成立江西軍政府,推舉吳介璋為都督, 很快又由彭程萬任都督。作為新政權的重要象徵,革命黨人利用舊有設備鑄造了被譽為銅元十大珍品之一的江西造辛亥大漢銅幣。
1912年1月,李烈鈞又被推為江西都督,3月就任。因此,壬子江西銅幣的鑄造應該是李烈鈞任都督期間進行的。
從版面設計上,可以很明顯看出江西造大漢銅幣與1912年銅幣之間的傳承關係,畢竟前後僅間隔1年時間,鑄造設備方面是完全一樣的。
壬子江西銅幣雖然不如大漢銅幣那樣珍稀,但此幣發行時間也很短暫,因為不久後全國就改發行民國雙旗幣了,所以壬子江西銅幣也有比較好的收藏價值。
壬子江西銅幣的材料以紅銅為主,也有少量黃銅元,我這枚是常見的紅銅材質。在具體版別上,有多個微小差異。銅元鑄造上的變化和差異實際上也反映了民國時期國家貨幣體系不穩定的特點。
以面值為例,前期江西省以流通當十銅元為主,後來外省的當二十雙銅元大量湧入,相當於貨幣貶值了一半,老百姓深受其害。
內憂外患之下,民國政府沒有能夠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貨幣體系混亂,物價飛漲,群眾過不上好日子,民國政府自然難以為繼。這一教訓也值得我們今天認真吸取。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線,注意貨幣供應的寬嚴適度,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嗎?
凝視著這枚銅元上的歲月留痕,我不禁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