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
「在這段時間,你可愛的笑容融化了叔叔阿姨的心!」
「親愛的小湯圓,你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那一刻我就見到了你,你是一個幸運的小寶寶,這麼多人關心著你,希望你以後能夠健康平安快樂地長大。」
這是浙大兒院隔離病房護士長黃國蘭在菁菁和小湯圓出院的時候給他們的祝福。
這是兩名特殊的小患者。菁菁是浙江最小的新冠肺炎患兒,小湯圓則是一名35周新冠肺炎孕婦在元宵節那天生下的健康寶寶,如今,這兩個寶寶都已經平安出院。
今天(3月4日),已經是黃國蘭連續四十四天在「抗疫」一線。
她說,這段時間感受最深的是寶寶們的笑臉。
「雖然每天工作很緊張、很疲憊,但是他們的笑容給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黃國蘭分享了團隊和患者菁菁之間的故事。
1】那麼小的孩子被感染,真的很心疼
菁菁在嘉興被確診後,1月30日凌晨,黃國蘭和隔離病房主任葉盛一起把她接回了醫院。菁菁獨自一個人住進了負壓病房。不會說話,只會用哭、笑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轉運匆忙,家人連換洗的衣服都來不及為菁菁準備。
「寶寶來的時候才三個多月大,發著燒,但很乖,沒有大哭大鬧。」黃國蘭說自己也是母親,看到這麼小就被感染的孩子,心疼。
黃國蘭為菁菁買的衣服
看到菁菁吃奶弄髒了衣服,黃國蘭去超市給她買來粉粉的小衣服換上;護士阿姨們雖然很多還沒有當媽媽,卻迅速成了帶娃高手,透過護目鏡,可以準確捕捉到菁菁各種表情符號,熟練地餵奶、換紙尿褲;後來,各科室陸陸續續送來搖鈴之類的小玩具,需要人陪伴玩耍時,護士們就拿起玩具搖鈴,叮叮噹噹逗她開心;菁菁要洗澡了,大家就打好熱水,每隔2小時給她擦拭一次身體……
原本冷冰冰的負壓病房,在這個疫情來襲的冬天,多少添加了一絲溫馨。
黃國蘭說菁菁很乖,「她長得很可愛又愛笑,會和照顧她的護士們互動,大家都喜歡這個愛笑的小胖妞。」
大家把她當作自己的寶寶,經常去病房抱她逗她。
只是再溫馨也不能否認這是疫情下特殊的病房。
2】小患者出院時,希望她們健康快樂成長,再也不要來醫院了
疫情開始後,黃國蘭所在的感染科病區成了抗擊新冠肺炎的主戰場,醫院集結了一批醫護人員入駐。由於要進出隔離病房,黃國蘭說護士們一天12小時的上班時間裡,都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只有中午脫下來吃個飯,剩餘時間都是不吃不喝。
「我們本來就是感染科,也經常收治危重症,相比一般的流感,防護措施做得更加到位一些。」黃國蘭的語氣很平靜,說起疫情,似乎對她,對她的團隊來說,只是「要求更高一些」、「更累一些」而已。
但是小朋友的血管像自動鉛筆芯那麼細,平時抽血就已經很困難了,穿戴上隔離裝備後更是難上加難,「護目鏡上的水汽會擋住視線,我們要比平時更細心、耐心,才能完成這項工作。通過一段時間觀察,大部分護士技術都過關,能做到『一針見血』。」 黃國蘭說。
疫情下,黃國蘭看到了團隊的專業、勇氣、擔當和責任。
雖然在醫院工作,春節往往要值班,但是今年大家二話不說就退了回家過年的車票,都留在杭州隨時準備上一線。
「很多都是90後,我和她們說你明天來上班,她們都在第一時間回復我說好的。」黃國蘭說病房就是戰場,對醫護人員來說本就是義不容辭的,「我們不上的話誰上呢?」
2月8日,元宵節當天,黃國蘭接到通知,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要生寶寶,她做好防護措施之後就趕過去了。
對於那天即將誕生的小生命,她說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如果健康呢那就太好了,萬一不幸感染,「經過治療應該也會好的。」
黃國蘭抱著出院的小湯圓
不僅僅是她,護士們在做好防護的同時,都是秉持著這樣的平常心,一如既往做好護理和診治。只是在小患者們治癒出院時,每個人都希望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再也不要來醫院了。
唯一讓黃國蘭有些不好受的是,大家和小家總是兩難全。她的丈夫也是醫務工作者,對於她的工作是支持的,只是一雙兒女讓她牽掛。
「臨危受命擔任隔離病房護士長,說實話,我沒有任何猶豫,但是對於家庭,我還是很愧疚的,尤其是對小女兒,畢竟她才四歲多,正是需要媽媽的時候。有一次她爸爸帶她來醫院,也只是遠遠看了一眼,怕她看到了就不讓我走。」黃國蘭有些哽咽,「最怕女兒哭鬧,兒子大點放心些。」
從1月20日到現在,黃國蘭沒有回過家。她最大的願望就是疫情結束後,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一家人好好補個年夜(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