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隔離病房裡的「在一起」:男友確診,90後護士拍下抗疫110天

2020-12-17 澎湃新聞

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近日熱播,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位位鮮活的人物,讓我們再次憶起年初那些不言退縮、彼此守護的日日夜夜。

《在一起》取材於真人真事,刻畫了眾多逆行武漢的「白衣戰士」形象,而在現實中,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90後護士胡雪珺,就是眾多醫護工作者中的一員。從1月7日醫院收治首名新冠肺炎患者算起,直至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整整110天,她都奮戰在一線隔離病房,而她在殯儀館工作的男朋友夏浩則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

工作之餘,胡雪珺用手機記錄下這四個多月來,她和患者們、同事們,和男朋友「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我們有幸拿到這些珍貴的視頻素材,並試圖還原這段抗疫期間不易的心路歷程。

以下是胡雪珺的自述。

一月

科室收滿了新冠患者

不清楚傳染性有多強
 

新冠疫情爆發前,我從來沒有穿過防護服。即便是在這樣一間主治呼吸疾病和結核病的醫院工作了六年,護理患者時我最多也只是佩戴N95口罩,從來未曾這般「全副武裝」過。

元旦期間,我們醫院和金銀潭醫院一起,成為了武漢首批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準備開科前,醫院對我們進行了緊急培訓,包括怎樣穿脫防護衣物,怎樣出入病房、傳遞物品以及護理患者等等。很多大型儀器我們之前也沒有使用過,每天上班,護士長都會手把手給我們做指導。

 

視頻截圖

1月7日,我所在的科室收治了首名新冠肺炎患者,緊接著沒過幾天,病房裡的31張床位就全部住滿了。

在平日,這裡屬於普通病房,但這一次,很多患者的病情發展得極為迅速,入院不久就從輕症轉為重症,有的已經處於淺昏迷狀態,呼吸急促,必須使用呼吸機或者經鼻高流量吸氧裝置維持生命。按照以前,他們可能早就被轉運到ICU(重症監護病房)了,但在當時,重症患者實在太多了。

視頻截圖

1月份,我們的工作強度特別大,可以說是把一個人當作五個人在用——沒有一天是準時下班的,也絕不可能在飯點吃上飯。

平時給一位病人輸液只需要不到半分鐘,但疫情期間因為戴著三層手套,摸不到血管,只能憑藉經驗慢慢摸索著做穿刺。行動也是非常不便,動作一大,防護服就可能會被扯破;步伐稍微快一些,就會覺得自己喘不上氣;在病房裡待上一兩個小時,全身就都會被汗溼……

視頻截圖

看著病房裡日漸增多的患者,我也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感染,但更多時候還是擔心自己的家人。在武漢床位最緊張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是自己被感染了,起碼還可以在醫院得到救治,但萬一是我的家人感染了怎麼辦?畢竟我們還不清楚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有多強,它的傳播途徑是什麼樣。

1月23日武漢「封城」那天,恰好是我的生日。當天沒能夠休息,晚上下班回家後,男朋友給我準備了一個蛋糕,我們簡簡單單吃了餐飯,算是慶祝了。我還記得自己許的生日願望,就是特別希望這次疫情能夠早點結束。

2月

男朋友真的確診了

我的頭腦一片空白

疫情期間,我住進了醫院安排的隔離酒店,再加上武漢交通管制,和男朋友大概有半個多月沒有見過面,只能有空了通過微信視頻聊聊天。

我的男朋友夏浩是殯儀館的司儀,因為疫情爆發,他也被臨時調派到武昌殯儀館當車隊司機,同時負責搬運死亡患者的遺體。從他一開始和我說要去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就很擔心,不知道他們的防護和消毒措施到不到位。

沒想到,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視頻截圖

2月18日那天我接到夏浩的電話,他告訴我自己確診了,社區讓他來我們醫院進行隔離。我很驚訝,我說怎麼可能,為什麼我不知道?下班後我就去查,結果發現他真的是「雙陽」,一瞬間,頭腦就一片空白了,我不敢相信自己身邊的人就這樣被感染了。

第二天,夏浩就住進了醫院。其實在他住院後,我們反而還可以見面了,雖然是通過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

視頻截圖

那個時候我下班去看他,他每次都不願意讓我待得太久,因為他覺得自己體內有病毒,萬一我被感染了怎麼辦。但是那是他最孤單、最脆弱的時候,說什麼我也要陪著他。

我的心情其實也挺複雜的。每天下班見到他,和他說會兒話、擁抱一下,好像就能緩解一天所有的疲憊。但我更多的還是擔心,因為不知道他的核酸什麼時候才能轉陰,不知道病毒會不會侵蝕他的器官,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才可以出院……

 

視頻截圖

2月份的時候,我們也從原來的病區搬進了新大樓,比之前的環境更好、更規範了,可以收治的患者更多了。相應的,我們的護理壓力也更大了。

記得有一天下午正好是我休息,聽到同事說病房裡有一位患者情況非常不好,做了心肺復甦搶救後,要緊急轉運到ICU去。

視頻截圖

轉運是非常緊張的,需要多位醫生和護士協調合作——氧氣鋼瓶、呼吸機、病床都要有人負責搬運、拖動,還要有人實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保證他能夠安全抵達ICU,接受下一步的救治。

我以前是來過ICU的,但是沒有見過這麼忙碌的ICU:不光是住滿了重症患者,每位醫生和護士更是忙得沒有片刻停歇的感覺。相比於我們,他們才是更累、更辛苦的人。

視頻截圖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月21日,內蒙古醫療隊過來支援了,我們才覺得能喘上口氣。後來,ICU裡也等來了浙江和江蘇醫療隊的援助。不管是在患者的健康護理還是心理輔導上,他們每天都和我們一起共進退、同甘苦,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特別感謝他們。

3月

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

夏浩卻突然低燒不退

時間進入3月,我拍攝到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了。很多人覺得,在最危急的時候是我們幫助、救治了他們,是我們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話說著說著就流了淚。那個時候能聽到這樣的話,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覺得心裡特別高興、特別感動。

視頻截圖

我記得有一名患者,他是在比較早的時候被感染的,當時病情挺重的,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治療,終於痊癒出院了。我陪他辦理出院手續的時候就問他:「出院以後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我以為他在醫院待了這麼久,回到家肯定想大吃一頓、和家人聚聚。他卻告訴我說,自己最想去做義工、回報社會,這個答案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還有一些患者出院後,了解到康復者是可以捐獻血漿用於救治的,就主動詢問我們捐獻的渠道。看到大家都在想辦法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饋社會,真的讓人特別感動。

夏浩是新冠肺炎輕症,住院一周後,他的核酸檢測結果就轉陰了。病毒沒有對他的身體造成太大的損傷,我覺得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即將出院的前一天,他突然又開始反覆低燒,醫院臨時決定讓他留院再繼續觀察。

這一待,就是一個多月。

視頻截圖

看著科室裡越來越多的患者出院,我的男朋友卻還留在這兒,我心裡就充滿了焦慮感。每天上班一看,今天又通報治癒了多少名患者,在院的有多少名患者,心裡就會想:哎呀,夏浩還是在院的其中之一。

記得他不止一次地問過我:「我這個病是不是治不好了?」我說你別瞎猜,本來就是輕症,核酸都轉陰了。但是他又擔心自己會不會復陽。我安慰他說不會的,就算是復陽了,再繼續治療也沒有關係,要保持一個好心態,我陪著你,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其實我自己是非常擔心的,但這些負面情緒都不能當他的面表現出來。

視頻截圖

有時候在酒店空了,我會跟著短視頻學學最近流行的舞蹈,想著去看夏浩的時候能夠教他一起跳,讓他不再去多想自己的病情。

4月

夏浩終於可以出院了

我們站好最後一班崗

4月份以後,天氣逐漸炎熱起來,防護服都有些穿不住了。對於疫情的控制和患者的治療,也明顯感覺到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大樓內,最初的好幾個病房慢慢合併,只剩下兩個病區在收治患者,大部分都是輕症。大家有的在內蒙古醫療隊老師的帶領下打起了八段錦,有的合影留念、互相打氣喊著「武漢加油」,新聞裡也傳來了武漢即將「解封」的好消息……我們離勝利的日子仿佛不遠了。

視頻截圖

那天我又去了ICU,那裡的患者也在慢慢減少,我拍攝了一位一度病危、接受了整整40天ECMO(體外膜肺氧合)治療的患者撤機的畫面。我看到他的時候,他的意識是清醒的,兩隻眼睛還在眨動,他能夠成功脫機,說實話,太不容易了!

後續我也一直關注著這位患者——他的呼吸機也撤了,氧合情況越來越好,肢體也可以有一些活動,可以做一些康復訓練,直到最後康復出院,我覺得這真的是一次生命和醫學的奇蹟。

視頻截圖

夏浩這邊也等來了好消息,他的體溫終於正常,4月4日可以正式出院了。

知道這個消息後,我第一時間就和他的媽媽通了電話。那段時間他的父母也很擔心,明明每天都想詢問我夏浩的病情,又怕打擾到我的工作,只能忍著,隔一段時間才來問問我他的情況。

視頻截圖

夏浩出院那天我特別開心,他的心情反而比我淡定,可能是住院這麼長時間,已經習慣了吧。但說實話我也有一點失落,可能是覺得他要離開醫院了,我還要繼續堅守陣地,一時半會兒我們又見不著面了……不知道他在社區隔離點的時候,會不會偷偷想我呢?

4月8日「解封」後,武漢逐漸甦醒,重啟了往日的喧囂。

視頻截圖

病房走廊的窗口恰好對著一段立交橋,我和同事有時會站在那裡望望久違的、如織的車流,心裡有點羨慕別人已經開啟的「新生活」。我們開玩笑說,「解封」是屬於老百姓的,而我們,不治好最後一名患者,就絕不能撤退呀。

後記

一晃眼,2020隻剩下不到百天,距離武漢「重啟」也過去了半年。

疫情期間,我特別想和朋友一起吃火鍋、看電影,如今全部都可以實現了;下班了有時間,我還會去學學街舞,和男朋友約約會。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小事,現在我會覺得特別珍貴,因為這樣的時光是所有人一起努力得來的。

這次疫情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親情的可貴,也許是因為太久太久沒有回家了。在隔離病房的那段日子,是家人的支持和鼓勵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現在回想起來,除了男朋友以外,自己的家人都沒有被感染,也是很幸運了。

秋冬季已經到來,大家一定堅持要做好防護,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風。還有一點也是我特別想說的:新冠患者在治癒後和我們一樣,是安全的、沒有傳染性,希望大家和他們相處的時候,都可以帶著一顆平常心。

 

視頻截圖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和夏浩已經決定在明年五月結婚啦。新冠疫情雖然帶來了些許波折,卻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彼此,感情更加牢固了。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在一起」。

口述 攝影 / 胡雪珺

剪輯 / 徐婉 朱宇晴

後期 / 江勇 傅小凡

海報 / 張婧冉

楊深來 唐筱嵐 對本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隔離病房裡感謝「天使」陪我「坐月子」 確診孕媽剖腹產下雙胞胎...
    「隔離病房裡的護士們真不錯,她們就是在陪我坐月子照顧我,太感謝這些『天使』了。」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產科病房,吳女士(化姓)感慨道。十多天前,確診為新冠肺炎的吳女士在這裡順利產下雙胞胎女嬰。該院作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產科病房實行封閉式無陪護管理。
  • 新生兒隔離病房:武漢的「毛毛」們
    這裡,是武漢最特殊的隔離病房。 新生的喜悅與病毒的陰霾交織。年紀最小的,一出生就送了過來;最大的,也不過才兩個多月。
  • 武漢隔離病房裡的「淡定哥」
    「淡定哥」不時給護士點讚(高翔攝)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黃濤 通訊員 高翔)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隔離病房,一位躺在病床上的小夥子刷著手機,不時護理他的護士打招呼,因其心態好,被醫護人員稱為「
  • 隔離病房裡的「漫畫戰袍」萌翻了!
    隔離病房裡的「漫畫戰袍」萌翻了!隔離病房8區護士長塗紅梅告訴記者,8病區組建了20多天,前段時間每天都住著40-60個新冠肺確診病人。剛住院治療時病人們情緒都不太好,醫護人員既要治療和護理,又要做心理疏導,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好在醫護患之間一天天熟悉起來,且隨著不斷有病人康復出院,大家的情緒都慢慢變得樂觀而積極,每天晚飯後還一起做做廣播體操。
  • 在這長大的日子裡……|汪子嵐|武漢|孩子|天睿|病房
    ——編者「不想上廁所麻煩阿姨,就少喝點水」人物:武漢某小學三年級學生云云(化名),9歲。新冠肺炎確診患兒。「超人哥哥,今天怎麼還不做早操?」3月3日上午,10點半剛過,記者走進武漢兒童醫院消化一病區隔離病房,就看見病房裡齊刷刷探出幾個小腦袋,催著「超人哥哥」劉銘護士帶著大家一起做早操。
  • 武漢:兒童病房裡的卡通世界
    在她的提議下,病區裡的很多醫務人員都會在換上防護服後,抽空畫一幅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邀請他們塗色。漸漸地,小朋友們對治療也更加配合了。 新華社發(武漢兒童醫院供圖)醫護人員在武漢兒童醫院新冠患兒隔離病房內展示防護服上的卡通畫。 在武漢兒童醫院新冠肺炎患兒隔離病房,不少患病住院的小朋友在見到被防護服層層包裹的醫護人員時,第一反應是害怕和抗拒。
  • 武漢攜手戰「疫」的90後護士情侶領證結婚
    5月12日,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對攜手抗疫的護士情侶領證結婚。柯全和喻晨都是90後,一同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工作。2020年2月2日原本是這對情侶計劃領結婚證的日子,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的節奏——兩人先後被派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參加支援工作。「等疫情結束,抗疫成功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領證。」
  • 羅傑:抗疫一線對90後刮目相看 7個男護士的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院長羅傑就救治經歷和抗疫感受接受總臺央視記者的採訪。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院長 羅傑:在救治工作中,的確有很多的感受,其中之一就是對90後刮目相看。讓我產生這種改變的是我們醫院呼吸內科的7個「葫蘆娃」,他們就是7個90後的男護士。
  • 北大援鄂醫療隊90後講述抗疫經歷:讓青春更有意義
    受訪者供圖王周圳正在隔離病區工作。受訪者供圖這個3月,在王周圳原來的計劃裡,是要和朋友一起去日本看櫻花的。「3月嘛,看櫻花的最好時間。」機票訂了,酒店也訂了,不過,王周圳去不了了。這個27歲的姑娘,作為北大一院的一名護士,1月26日正月初二那天就隨隊抵達武漢參加抗疫,「武漢的櫻花也很美啊!」
  • 64歲兒子確診新型肺炎 90歲「硬核老母親」感動全國網友
    64歲的兒子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90歲老母親在發熱門診留觀病房陪伴他5天,終於等來隔離病房的床位。兒子住進隔離病房後,90歲的老母親從醫院回家前,找護士要來紙筆,給兒子寫下鼓勵字條:要挺住,要堅強,戰勝病魔!
  • 90後上海護士們連夜趕製
    這條走廊是仁濟醫院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每天通向重症病房的一條道路。白牆是冰冷的,畫是暖心的昨天一早,所有醫生、護士在「上班」路上看到這一組組漫畫時,心裡都亮了。仁濟援鄂的醫生們紛紛拍下了這組漫畫分享在朋友圈裡,:「雖然武漢的工作很辛苦,雖然在重症監護室對病毒也有過擔憂,但是因為彼此的鼓舞,抗疫必勝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 90後護士檀學兵:武漢歸來 「小檀檀」變「老檀」
    時隔3個月,醫院讓她有些陌生——患者入院的流程變了,病區裡新增了「看門人」,她的工作照下,也新增了「北京援鄂醫療隊隊員」的介紹。在武漢,檀學兵第一次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區救治患者。與當地95後護士搭班,讓這個90後的自我定位,從小妹妹變成了大姐姐。當護士,不是檀學兵最初的選擇,但經歷了「新冠」,這個職業在她心中變得更加可愛和溫暖起來。
  • 武漢護士感染治癒後重返一線:「不為當英雄,但絕不做逃兵!」
    武漢護士感染治癒後重返一線:「不為當英雄,但絕不做逃兵!」 央視網消息:「我自己也感染過,你看我現在好好的,還在照顧你呢。要有信心,肯定能好起來!」她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的一名護士,堅守戰「疫」一線不幸被感染。痊癒出院後第二天,她重返一線。
  • 「奮鬥的青春最美」:「90後」在抗疫一線「蛻變成長」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 題:「奮鬥的青春最美」:「90後」在抗疫一線「蛻變成長」新華社記者林苗苗、魏夢佳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救死扶傷……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90後」青年醫護人員彰顯青春蓬勃力量
  • @武漢·接龍⑭|離開方艙,離開隔離點,我回到了家裡
    《@武漢——抗疫故事接龍》是澎湃新聞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聯合推出的特別策劃,以新聞人物報導接龍的方式,記錄正在武漢與疫情搏鬥的人們,呈現出相互聯繫的他們在疫情之中的經歷、心情與感悟,以及面對生命考驗的自我重建。3月22日,這是崔澤熙自新冠肺炎隔離點回家後,居家隔離的第11天。
  • 抗疫日記丨那個被感染的愛笑的90後護士,告訴我她從不後悔選擇這個...
    記錄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護士 肖麗記錄時間:2月7日記錄地點:武漢金銀潭醫院2020年2月7日,我已經逐漸熟悉這裡的工作方式,憋悶的防護服已不再是我的困擾今天我們病區出院了兩位特殊的病人,她們是兩個既漂亮又愛笑的90後護士。在和她們的聊天中得知,她們是在早期工作中被感染的,一直在本院治療,2月2日才轉到金銀潭醫院繼續治療。其中一位護士妹妹還告訴我,她被感染住院的事只有少數人知道。
  • 香江來信|抽中「生死籤」 我在香港隔離病房照顧新冠肺炎患者
    原本是婦產科護士的我,正好抽中3號籤,從3月23日至5月24日,在隔離病房照顧疑似和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阿May第一天進入隔離病房工作時的留影我剛調到隔離病房時,正值香港疫情暴發的一個小高峰,醫院每天至少要接收20名至30名疑似和確診的患者。我在隔離病房負責派發藥品食物、照顧病人、安撫他們的情緒,工作量比原先大了很多。
  • 在武漢一群90後的「三十而立」
    山大二院援湖北國家醫療隊的90後護士畢舒寧負責清理隔離病房裡的垃圾時,穿著防護服的她,經常一下就提起三四袋半人高、裝得滿滿的垃圾袋,送到指定地點處理。「隔離病區的垃圾都是高汙染的,感染風險的,所以我們需要做三級防護,有一個額外的頭套,我覺得還挺好看,有人說戴上像『修女』一樣,但其實特別悶,在裡面喘不上氣,稍一活動就吃力。」畢舒寧說。
  • 我在隔離病房當「臨時媽媽」(青春日記)
    雖然我是大家口中的90後,但今年已是我做兒科護士的第十一個年頭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作為一名黨員,我第一時間報名上一線,並一直堅守在武漢兒童醫院的隔離病房。回想自己參加抗疫戰鬥的76天,累並快樂著,苦並溫暖著。
  • 護士長黃國蘭:四十多天都在浙大兒院隔離病房,等疫情結束一家人補...
    1】那麼小的孩子被感染,真的很心疼菁菁在嘉興被確診後,1月30日凌晨,黃國蘭和隔離病房主任葉盛一起把她接回了醫院。菁菁獨自一個人住進了負壓病房。不會說話,只會用哭、笑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由於轉運匆忙,家人連換洗的衣服都來不及為菁菁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