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俄羅斯技術公司負責人謝爾蓋·契梅佐夫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該公司正在研究發展輕型和中型未來戰鬥航空系統,探索研製一款第五代輕型單發戰鬥機。該五代機是俄羅斯技術公司是公司自主發起,自主投資研製,主要面向出口市場,並未得到俄羅斯國防部的支持,將考慮與國外客戶進行合作。
根據俄羅斯技術公司簡報,新型第五代戰鬥機將是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通用平臺,該公司正在制定航空系統的概念、戰術和技術要求。這不是俄羅斯第一次要研製新型第五代戰鬥機,2017年2月,就有媒體報導,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聯合開發輕型第五代戰鬥機,將在米格-29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發,將於2018年開始,大約需要7-8年的時間。
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FSMTC)也報告了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輕型前線多功能第五代飛機達成協議的消息,但是阿聯與俄羅斯的聯合項目到目前沒有任何進展。今年阿聯已訂購了美國F-35戰鬥機和無人機,是合同金額高達的230億美元軍火交易的一部分。
目前,全球已經服役的五代機只有美國的F-22、F-35和中國的殲-20,俄羅斯的蘇-57即將投入量產,正在進行的五代機項目有中國FC-31、韓國的KF-X、土耳其TF-X和印度AMCA,並且都處在不同階段。除了中美的五代機項目成功顯著,其他國家的五代機因為技術和資金原因,進展都較為緩慢,就目前而言,五代機的研發難度也並不低。
俄羅斯一開始也希望五代機研製能夠和美國那樣進行高低、輕重、單雙發搭配,達到規模成軍和兼顧出口市場,但是因為其國內經濟條件的限制和技術儲備不足,尤其是隨著米格公司的破產重組,讓輕型五代機計劃流暢,集中精力研製了蘇-57重型戰鬥機。也因為蘇-57俄羅斯具備了五代機的研發條件,那麼俄羅斯輕型五代機靠譜麼?
首先,對於五代機來說,輕型五代機幾乎是不存在,例如單發的F-35空重達到13噸級,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1噸以上,而第四代的標杆F-15戰鬥機,早期型空重和最大戰鬥全重也在這一水平。中國的FC-31是定位出口的中型五代機,最大起飛重量也向著28噸靠攏。因為五代機未來隱身能力採用的內置彈艙、大型內置油箱和及其複雜的航電系統,這必然將增加飛機的橫截面積,造成機體尺寸增大,自重很重。輕型五代機將無法攜帶大型空對空和空對地飛彈,還有腿短和雷達口徑過小等一系列問題。
對於單發五代機最大的優勢是成本,也就是一臺發動機帶來的成本優勢。F-35使用1臺普惠F135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125千牛,加力推力191千牛,優秀的發動機才使得「肥電」能實現不錯的技術平衡。目前,俄羅斯在蘇-57使用的是代號「產品30」的AL-41F1-117S發動機,最大推力107千牛,加力推力167千牛,毫無疑問其性能落後於F135。但是AL-41F1-117S單臺是能夠滿足一型10噸級的輕型戰鬥機的,但對於中型戰鬥機來說就將比較吃力。另外,蘇-57的研發,以及俄羅斯在相控陣雷達、紅外探測等方面取得了成績,如祖克—M有緣相控陣雷達就適合中輕型戰鬥機。
俄羅斯研製輕型、中型五代機主要的技術困難並不多,主要是五代機隱身氣動設計,以及達到各方面的技術平衡,對俄羅斯來說難度較大,蘇-57所表現出的技術水平目前是廣泛被懷疑的。但是俄羅斯中、輕型五代機的主要問題還是需求和財政因素,得不到俄羅斯國防部的支持,只靠公司的財力很難支持這麼大的項目,對於有財力支持的國家,大部分親美,可以獲得F-35,而反美的國家幾乎又沒有財力支持這麼大的項目。如果是無人戰鬥機也許會贏得俄軍方的支持。
俄羅斯五代機夢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