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的自傳裡有什麼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克萊伯恩·卡森 東方歷史評論

編著:(美)克萊伯恩·卡森

譯者:徐菡

史丹福大學歷史學家克萊伯恩•卡森博士於1985年受馬丁•路德•金的家人之邀,主持 「馬丁•路德•金博士文稿項目」的編輯和出版工作。卡森博士用馬丁·路德·金自己的語言,為他編纂成了《馬丁•路德•金自傳》這部歷史性自傳。

馬丁·路德·金是一名純良友善、勤學好問的學生,從小就勇敢反抗種族隔離制度;是一位勇於獻身的年輕牧師,時時拷問著自己信仰的深度,探索著人類智慧的極限;是一位滿懷愛意的丈夫兼父親,努力尋求家庭生活與日益增加的公眾事務之間的平衡;更是一位深思遠慮、享有世界聲譽的領袖人物,世界各地人民的平等願景讓他時刻激情昂揚。

以下內容經授權選自《馬丁•路德•金自傳》之第三十二章「未竟的理想」:

作者:(美)克萊伯恩·卡森編著;譯者:徐菡;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4月

未竟的理想

我想,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莫過於不斷努力而目標卻永遠無法實現。我們不得不一直如此追尋。因此,我們就像大衛王一樣,發現自己要頻頻面對夢想無法實現的現實。

生活本身就承載著一系列破碎的夢想。聖雄甘地年復一年地為印度人民爭取獨立,鞠躬盡瘁。但是,他最後遇刺身亡,帶著一顆破碎的心離開人間,因為他夢想統一的國家終究因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紛爭,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夢想建立一個國際聯盟,但至死都沒有看到這個夢想成為現實。

有一天,使徒保羅談到想要去西班牙。保羅最大的夢想就是前往西班牙傳布福音,但是,他最終沒有去成西班牙,而是死在了羅馬的一間牢房裡。這就是人生。

我們有多少前輩曾歌唱自由。他們夢想著有一天能夠擺脫種族壓迫的束縛,結束不公正的漫漫長夜。他們經常唱著:「沒有人了解我的憂傷,只有耶穌基督知曉。」他們為著夢想而奮鬥,希求一個更美好的明天。他們唱道:「苦難終將過去,我心充滿愉悅,很快,很快,我就要卸下所有的重擔。」他們這樣歌唱,因為心中的這個夢想無比強大。然而,無數人在這個夢想未竟的時候就已離開這個世界。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建造著聖殿。阻力總是存在,有時讓人灰心喪氣,有時又讓人體驗破滅。我們中的一些人正在努力建造一座和平的聖殿。我們反對戰爭,我們抗議遊行,但是,這似乎是以頭撞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你要去建造一座和平的聖殿,但卻形單影隻,頻頻受挫,迷惘困惑。

嗯,這就是人生。而令人欣慰的是,我聽到從時間長廊的另一頭傳來一個聲音:「它也許今天無法實現,也許明天無法實現,但重要的是,它在你的心中。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你也許看不到夢想的實現,也許夢想根本就無法實現,但是,你有將其變為現實的願望,這就很好。它在你的心中,這就很好。

1957年,第101空降師的士兵護送非裔學生進入高中課堂。

現在,我來談談另外一點。無論你何時想要建造一座聖殿,無論它會是什麼樣子,你都要面對這樣一個事實:這個世界存在著善惡之爭。有關這種善惡之爭,印度教將其稱為幻想與現實之爭,柏拉圖哲學將其稱為靈魂與身體之爭,古老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將其稱為光明善神與黑暗惡神之爭,傳統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將其稱為上帝與撒旦之爭。無論你把它叫作什麼,宇宙間總是存在著善惡之爭。

現在,這種衝突不僅構建著宇宙的外部世界,而且營造著我們的生命。心理學家試圖用自己的方法來解釋,因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理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說過,這種鬥爭存在於他所謂的本我與超我之間。有些人覺得這是上帝與人類之間的鬥爭。這種鬥爭上演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是一場內戰。無論你是誰,無論你住在哪裡,你的生命中都會發生這樣一種鬥爭。每每你欲向善,內心卻總有一股力量拉扯著你,讓你向惡。這種鬥爭會貫穿你的一生。每每你想去愛,內心的力量卻總是阻止你,讓你去恨。每每你想表現仁愛,與人為善,內心的力量卻總是將你拉向嫉妒,讓你惡意誹謗。你的內心就經歷著這樣一種鬥爭。按照心理學家或精神學家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罹患了精神分裂症。時不時地,我們都能感覺到自己心中住著一個海德先生和一個傑基爾醫生。最後,我們只好與拉丁詩人奧維德(Ovid)一起呼喊:「我看見更美好的生命,我禮讚它,但我的所作所為全是邪惡。」或者,我們必須得認同柏拉圖的觀點:人性好比駕馭著兩匹任性馬兒的車夫,兩匹馬兒朝著不同的方向奔跑。或者,我們不得不同意聖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說:「主啊,請讓我純潔,但不是現在。」或者,我們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那樣:「我該行善,但我沒有;不該做惡,但我做了。」或者,我們該同意歌德(Goethe)的話:「我的內心既裝得下紳士,也容得下流氓。」人性的核心就是一種抗爭。無論何時,只要我們懷揣夢想,想要建設自己的聖殿,我們就必須承認這一點。

在最後的審判中,上帝並不是依據我們生活中的個別事件或某個錯誤來評判我們,他要看我們整個人生的取向。在最後的審判中,上帝知道他的孩子心性脆弱,意志不夠堅定。在最後的審判中,上帝要的是一顆向善的心。

現在,我想問你們每個人的問題是:你的心向善嗎?如果不是,那麼今天就改正吧,讓上帝幫助你矯正它的偏頗,讓別人談到你時可以說:「他可能沒有達到至善的高度,或許沒有實現所有的夢想,但他嘗試了。」試想一下,如果你得到了這樣的評價:「他盡力去當一個好人。他努力當一個公正的人。他努力當一個誠實的人。他心地純正。」這難道稱不上快事一樁嗎?我聽到一個穿越時空的聲音對我說:「我悅納你。你接受了我的恩典,因為它在你心中。太好了,它在你心中。」

我雖然不了解你,但我可以為你做見證。你不必逢人就說馬丁·路德·金是一個聖人,哦,不。我想告訴你,今天早上站在這裡,我和上帝其他的孩子一樣,都是罪人。359但是,我想當一個好人。我希望某一天我能聽到一個聲音對我說:「我悅納你,祝福你,因為你努力過了。太好了,它在你心中。」

1

「我已經站在高山之巔」

假如我站在時間的開端,縱橫整個人類的歷史,從過去直到今天,全能的上帝問我:「馬丁·路德·金,你希望生活在哪個歷史時期?」我的思緒飛向埃及,在那裡,我看到上帝的子民離開黑暗的地牢,開始了悲壯的跋涉,穿越紅海,跨過荒野,走向上帝的應許之地。儘管這是一個輝煌的時刻,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我繼續前進,來到了希臘,我的心思飛向奧林匹斯山。我看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歐裡庇得斯(Euripides)和阿里斯託芬(Aristophanes)聚集在帕特農神廟周圍,我駐足聆聽他們的討論,因為他們正談論著現實中偉大而永恆的話題。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我會前去羅馬帝國,領略一下它的鼎盛時期,觀察歷代國王和統治者如何擴疆拓土。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我甚至會造訪文藝復興時期,瀏覽文藝復興為人類文化和審美生活所做出的貢獻。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我甚至想要拜訪那個我追隨其名字的人的安息地,瞻仰馬丁·路德把他的95篇文章貼在維滕貝格教堂的大門上。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我想要前往1863年,目睹一個名叫亞伯拉罕·林肯的總統,從搖擺不定到最終下定決心,籤署了解放宣言。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我希望前往20世紀30年代早期,看看那個因為國家走向沒落而憂心忡忡的人,他喊出了:「除了恐懼本身,我們無所畏懼!」但是,我不會留在那裡。

出人意料地,我轉身對上帝說道:「如果您準許我在20世紀下半葉生活幾年,我將感激不盡。」

很奇怪,我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這個世界一團糟。國家有難,危機處處,亂象叢生。這個要求確實不可思議。然而,我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夜空徹底黑暗,你才能夠看得見星星。我看到了上帝在20世紀的這個時期做工。我們身處的世界發生著變化,人民群眾正在崛起。他們在各處集會,可能是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肯亞的奈洛比、加納的阿克拉,也可能是在美國的紐約、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或者田納西州的孟菲斯,無論在哪裡集會,他們的呼聲都是一樣的:「我們要自由!」

我希望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情勢所迫,我們不得不著手解決一些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為了生存下去,我們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談論著戰爭與和平,但是現在,這不再僅僅是一個口頭談談的問題了。它不再是暴力還是非暴力的問題,而是非暴力還是滅亡的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狀況。

在人權革命中,如果不立刻有所作為,採取行動,將有色人種從他們長期身陷的貧窮、傷痛和歧視中拯救出來,這個世界就註定走向毀滅。我很高興,上帝允許我生活在這個時代,見證時代的巨變。我很欣慰,上帝允許我來到孟菲斯。

我還記得那樣的日子,那些拉爾夫經常說的「黑人們只是上躥下跳,充當跳梁小丑」的日子。但是,那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現在要有所作為,下定決心在上帝的國度中獲得屬於自己的位置。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不會陷入消極的抗爭,也不會參與無謂的辯論。我們宣稱,我們下決心爭取做一個真正的人,我們下決心要成為人。我們高呼,我們是上帝的孩子。如果我們是上帝的孩子,我們就不必按照別人的旨意生活。

這一切對當前這個偉大的歷史時期而言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我們要團結起來。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同心協力。你知道嗎,每當法老動心思要延長埃及的奴隸制度時,他最喜歡的手段是什麼?他鼓動奴隸們相互爭鬥。而每當奴隸們團結在一起時,法老的統治就出現了麻煩,他再也不能讓奴隸們安於奴隸制度了。奴隸們齊心協力,這就是擺脫奴隸制度的開端。現在,就讓我們保持團結吧。

大棒和暴力阻擋不了我們。我們擅長運用非暴力運動的方式解除警察的武裝,他們對此不知如何應對。這種現象頻頻上演。我記得,我們在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罕市組織了一次規模浩大的遊行。我們每天都從第十六街浸信會教堂出發,成百上千人走上街頭,「公牛」·康納讓警察帶來警犬,他們也確實帶來了。但是,即使面對警犬我們也在高唱:「沒有人能讓我們回頭。」康納又下令說道:「打開高壓水龍。」就像我以前告訴你們的那樣,康納不懂歷史,他只了解一些物理知識,無法理解我們表現出的超物理的力量。有一種火,是無法用水撲滅的,這是事實。我們面向高壓水龍走去。我們了解水,浸信會教徒或其他教派都要以水洗禮,衛理公會或其他人也都接受過灑水禮——我們對水並不陌生。水,阻擋不了我們。

我們面向警犬走去,我們直視它們;我們面向高壓水龍走去,我們直視它們。我們一邊行進一邊高唱:「在我頭頂,自由在飄揚。」然後,我們被扔進囚車,有時車裡擠得就像一聽沙丁魚罐頭。我們被裝上車後,康納一聲令下:「把他們帶走!」而我們在囚車裡繼續高唱:「我們要戰勝一切。」我們時不時就會被捕入獄,但是我們看到,獄警從窗子外面觀察我們,被我們的祈禱和歌聲感動。我們確實擁有一股「公牛」·康納所無法理解的力量,最終我們把他變成了一頭「閹公牛」,贏得了伯明罕鬥爭的勝利。

我們要把這場鬥爭堅持到底,沒有什麼比停止孟菲斯目前的鬥爭更加可悲的事情了。我們必須認清這種形勢。當我們遊行示威時,你必須在場參與,即便這意味著失去工作,意味著不能返回學校,你也要在場。想想你的弟兄們吧,你也許不想參加罷工,但是不要忘記,我們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們要培養一種無私精神,也許這很危險。

1963年8月23日,華盛頓特區,人們在爭取工作和自由的華盛頓大遊行中手牽著手齊聲高歌。

有一天,一個人來見耶穌,他想要與耶穌討論幾個重要的人生問題。他想耍個花招,表明自己比耶穌更有智慧,想讓耶穌威信掃地。要回答他的那個問題,很容易讓人陷入哲學和神學的宏辯之中,但是,耶穌馬上把這個問題從玄虛的辯論中拉回來,將其落實在發生在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間路上的那個故事中。他講,一個人遭了盜賊搶劫,躺在路邊。你們應該記得,一個利未人和一個祭司經過,但是他們並沒有伸手援助。最後,一個外族人路過,他從坐騎上下來,本不打算施予同情,但是他俯下身去,幫助了那個需要幫助的人。耶穌總結說,這就是一個好人,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把「我」投射到「你」,關心他的兄弟。

現在讓我們發揮想像力,來設想一下為什麼那個利未人和祭司沒有停下來救人。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正忙著趕路去參加一個教會集會或者一個牧師會議,他們必須儘快趕到耶路撒冷,否則就遲到了。也許有人會猜想,或許有那麼一個教義規定,在舉行宗教儀式前的24個小時內不能觸摸任何人體。偶爾,還有人會想到,也許他們既沒有趕去耶路撒冷,也沒有趕去耶利哥,而是組織了一個耶利哥道路安全改善協會。這確實很有可能。或許他們認為最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把精力花費在處理個案事件上。

但是,我想要告訴你們我的推理:或許這些人心裡很害怕。你們知道,耶利哥的道路總是危機四伏。我記得我和金太太第一次前往耶路撒冷時,我們租了一輛汽車,從耶路撒冷驅車前往耶利哥。走在這條路上,我對妻子說:「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耶穌把這條路作為他的故事的場景。」這條路蜿蜒曲折,地勢非常有利於搞伏擊。你的出發地耶路撒冷大約高於海平面1 200英裡,不,是1 200英尺。但是,沿路前往耶利哥,大約十五或二十分鐘之後,你就已經位於海平面以下2 200英尺了。這條路確實很危險,在耶穌時代,它就被稱為「血腥隘口」。很有可能,那個祭司和利未人看見了躺在地上的人,但不確定劫匪是否還在附近;或者,他們可能認為躺在地上的人只是假裝遭到搶劫受了傷,目的是把他們吸引過去,從而輕而易舉地抓住他們。因此,祭司和利未人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如果我停下來救人,我會怎麼樣?」

而隨後到來的好心的撒瑪利亞人,他想到的問題正好相反:「如果我不停下來救人,他會怎麼樣?」

這就是你們今晚要面對的問題。不要問:「如果我停下來幫助這些環衛工人,那我的工作怎麼辦?」也不要問:「如果我停下來幫助這些環衛工人,那我的牧師生涯怎麼辦?我可是為它付出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現在,你們要問的問題不是:「如果我停下來幫助這個需要幫助的人,我會怎樣?」而應該是:「如果我不停下來幫助這些環衛工人,他們會怎麼樣?」這才是問題所在。

現在,就讓我們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行動起來吧。在這充滿挑戰與抗爭的時代裡,讓我們勇敢前行,敦促美國成為它理應成為的樣子。讓美國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機會就在我們手中!我要再次感謝上帝,此刻讓我和你們站在一起。

你們知道,幾年前,我曾經在紐約市籤售我的第一本書。當時,一個精神不正常的黑人婦女走了過來,我只聽她問道:「你是馬丁·路德·金嗎?」我一邊低頭寫字一邊答道:「是的。」

緊接著,我感到有什麼東西刺入了我的胸口,未及反應,我就被這個女人刺傷了。我被緊急送往哈勒姆醫院。那是一個昏暗的星期六的下午。X光圖像顯示出,那把刀已經刺穿了我的胸部,刀尖已經碰到了我的主動脈。如果主動脈被刺穿,我就會出血不止,最後被自己的血淹死。第二天早上的《紐約時報》報導說,如果我當時打了個噴嚏,我也許就死掉了。

大約四天後,我能坐在輪椅上在醫院裡活動了。醫生已經通過開胸手術,將我體內的刀片取了出來。他們也允許我閱讀那些從全美和世界各地寄來的慰問信,我讀了一些信,其中的一封我永生難忘。總統和副總統給我發來一封電報,但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紐約州的州長來醫院探望過我,還給我寫了一封信,但是我也忘了寫了什麼。

但那封來自一個小女孩的信我卻記得清清楚楚。她是懷特普萊恩斯中學的一名學生。她在信中只是簡單寫道:「親愛的金博士,我是懷特普萊恩斯中學九年級的學生。儘管沒什麼,我還是想提一下,我是一個白人女孩。我在報紙上讀到你遭遇的不幸和痛苦,我聽說,如果你當時打個噴嚏也許就死掉了。我只是想寫信告訴你,我真高興你沒有打噴嚏。」

我也想說,我真高興自己沒有打噴嚏。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看不到1960年學生們在南方開展的「午餐櫃檯」靜坐運動了。我知道,他們雖然只是坐在那裡,但他們其實撐起了美國夢中最美好的部分,他們讓整個國家重飲民主的甘泉,這是由那些起草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國父們深挖出來的。

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看不到1961年我們的「自由乘車者」運動了,這個運動結束了州際旅行中的種族隔離。

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看不到1962年喬治亞州奧爾巴尼的黑人決定挺直腰板做人了。人只有挺直腰板,才能有所作為,因為除非自己彎下腰,否則別人騎不到你的頭上。

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看不到1963年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的黑人激發起國家的良知,最終催生民權法案了。

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沒有機會在1963年8月告訴美國人我有過一個夢想了。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演講。

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看不到阿拉巴馬州塞爾瑪市那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了。

如果我當時打了一個噴嚏,我就不能來到孟菲斯,看到這些受苦受難的兄弟姐妹們團結在一起的場面了。我真高興,我沒有打噴嚏。

今天早上,我們一行6人乘坐飛機離開亞特蘭大。飛行員在廣播裡說:「很抱歉,我們要延遲起飛。但是,馬丁·路德·金博士搭乘此次航班,為了確保安全,我們必須仔細檢查所有的行李,也要確保飛機作業系統完全正常。這架飛機昨天整個晚上都有人嚴密保護。」

這樣我才到達了孟菲斯。人們也談到過各種威脅,或者論及某些心懷不善的白人兄弟可能對我圖謀不軌。

好吧,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前方的道路並不平坦。但是,這些對我來說真的不重要,因為我已經站在高山之巔。我不在乎這些。當然,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希望能夠長命百歲,長壽畢竟值得嚮往。但是,我現在關心的不是這個,我只在意依照上帝的旨意行事。他將我送至高山之巔,在那裡我放眼四望,看到了他的應許之地。也許,我無法和你們一同到達那裡,但是就在今晚,我想讓你們知道,我們作為一個民族將進入那應許之地。今晚,我很快樂,不擔憂任何事,不恐懼任何人。我已看到了上帝降臨的榮耀。

2

「為正義搖旗吶喊」

我想,每個人都時不時地會想到生命最後的共同歸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死亡,這是個現實問題。我們大家都想過這個問題,我也時常會想到自己的死,想到自己的葬禮。每每想起這些,我並不覺得怎樣傷感。我時常捫心自問:「我希望人們怎樣評價我呢?」今天,我就要告訴你們我所希望的。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小馬丁·路德·金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他人。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小馬丁·路德·金努力去愛過每一個人。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在戰爭問題上,我努力做了正確的事。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我已經盡力讓食不果腹的人有飯吃。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我確曾努力讓衣不蔽體的人有衣穿。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我一生都試圖去探望過那些被囚獄中的人。

我希望那一天有人說,我曾努力去愛,為全人類奉獻了自己。

1963年8月28日,美國群眾開始了「為工作和自由向華盛頓的進軍」。來自美國50個州的20多萬黑人以及白人舉行了華盛頓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

是的,如果你認為我是一個鼓手,那麼請申明,我是在為公正搖旗吶喊,我是在為和平搖旗吶喊,我是在為正義搖旗吶喊。任何其他膚淺表面之事都無關緊要。我身後沒有留下金錢,也沒有留下任何奢侈品,我只想留下一個奉獻過的生命。這就是我想要說的。

如果我能幫助到身邊的人,如果我能用一句話或一首歌讓人們感到快樂,如果我能告訴某些人他的道路是錯誤的,那麼我就沒有虛度此生。如果我切實履行了一個基督徒的職責,如果我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救贖,如果我傳播了上帝的福音,那麼我就沒有虛度此生。

原標題:《周六薦書 | 馬丁•路德•金自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馬丁·路德·金逝世52年,種族問題依舊敏感
    1968年4月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裡的洛林汽車旅館的房門外,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9歲。   那一天,他的死訊震驚了全世界;那一年,美國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學生運動也徹底地改變了美國。   「只有身處黑暗,才能看到星光。」
  • 馬丁·路德·金逝世 50 周年之際,HBO 發布了一部紀錄片
    1968 年 4 月 4 日,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孟菲斯市裡的洛林汽車旅館中的一間房外站著,突然間一聲槍響,子彈穿過了他的下巴,將他的頸椎給撕裂。那一天,馬丁·路德·金的死訊震驚了全世界;那一年,美國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學生運動也徹底地改變了美國。
  • 10張經典老照片:濃縮了馬丁·路德·金光輝而又短暫的一生
    【圖3】1956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馬丁·路德·金在公車抵制運動中被捕在當地的警察局,一名警察正在為馬丁·路德·金及一同被捕的同伴做登記。馬丁·路德·金在監獄裡待了幾個月,但通過他和支持者的共同努力,這個國家再也不能對種族隔離和吉姆·克勞法(種族隔離法)視而不見了。【圖4】1956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家門前,馬丁·路德·金呼籲非暴力在蒙哥馬利公車抵制運動期間,馬丁·路德·金的家被憤怒的鄰居用燃燒彈炸了。
  • 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
    原標題: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遇刺   馬丁·路德·金遇刺  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洛蘭汽車旅館二樓他臥室外的陽臺上被槍殺。金以宣揚非暴力和種族和解而聞名,他生前曾說過,「我甚至有可能死去。
  • 蘋果官網上線馬丁·路德·金紀念日頁面,庫克發推致敬
    IT之家1月21日消息 今天是美國的馬丁·路德·金紀念日。馬丁·路德·金是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他一生積極參加並領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1968年4月4日,馬丁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遭刺殺,年僅39歲。1986年起。
  • 馬丁·路德·金演講57周年,美國抗議者在華盛頓特區召開抗議集會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57年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堂前發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57年後,數萬美國民眾依舊聚集在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堂門前,發起一場抗議集會。報導稱,夏普頓、馬丁·路德·金三世(金的長子)等民權運動人士,及多位警察暴力受害者的家屬先後在集會上發表了講話。到場的抗議者來自美國各地,有些甚至是從數百公裡外的州趕到華盛頓特區。
  • 10個事實和理論會讓你重新思考馬丁·路德·金的謀殺案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研究十個事實和理論圍繞馬丁·路德·金遇刺。這是一起公開的謀殺案,還是像據稱涉及約翰·甘迺迪和羅伯特·甘迺迪死亡的案件一樣,是一個詳細的陰謀?Izola Ware Curry被捕-AJC儘管國王的死很悲慘,但至少他有機會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 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夢想dream,你了解嗎?
    被譽為【20世紀最經典的演講稿】來自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這篇演講的主題是【I have a dream】,這篇文章是繼美國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又一個突破,對黑人民族平等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夢想,或大或小。比如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多多學習知識,學好英語。
  • 《時代周刊》聯手數字王國「復活」馬丁•路德•金,首位虛擬人...
    1963 年,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成為《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而在即將發行的2020年3月份首期《時代周刊》封面上,將第一次迎來虛擬人馬丁•路德•金;據悉,該虛擬人由《時代周刊》與好萊塢視覺特效巨頭數字王國聯合打造。《時代周刊》此次操作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將虛擬人——這項與時間及空間較量的現代視覺技術呈現在更多人面前。
  • 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何時才能實現
    引言——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猶在耳旁。馬丁·路德·金的夢想,終究還是沒有實現,黑人的實際地位還如以前一樣,林肯總統的努力成果被後世的繼承者摧毀殆盡。27日, 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長雅各布·弗雷都震驚了,他說:「在過去的36個小時裡,我糾結於一個基本的問題。為何殺死喬治·弗洛伊德的人不在監獄裡?」所以,他在發布會上呼籲逮捕參與「非裔男子致死案」的警察 。弗雷市長的氣憤顯然是普遍性的。
  • 馬丁路德金說「我有一個夢想」,黑兄弟卻要特權,能得到嗎?
    在這一個月裡,美國遭受經濟下滑、疫情蔓延、以及「黑白之爭」的多重打擊,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成為了這場混亂的導火索,以一己之力徹底扯下了資本主義虛偽的面紗,有關「種族主義」的矛盾衝突愈演愈烈,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發不可收拾的跡象。
  • freestyle源於馬丁·路德金?「搖滾」是余光中翻譯來的?
    03嘻 哈被吳亦凡帶火的Freestyle竟然是馬丁·路德·金髮明的?2017年,一檔足以載入中國音樂史冊的節目——《中國有嘻哈》橫空出世,讓嘻哈這種小眾文化被大家所熟知。一時間,大家都瘋狂了,幾乎「半個娛樂圈」的人都加入了這場音樂的狂歡,人們甚至沒有想到,這種狂熱會在未來的娛樂圈掀起如何的「驚濤駭浪」。
  • 重新發現馬丁·路德——為尋找一位「失蹤者」而翻譯和研究
    本文是黃保羅教授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原題為《為「尋找思想史中的失蹤者馬丁· 路德」而翻譯和研究》。馬丁·路德在人工智慧的挑戰下,世界快速進入後現代的不可知性之際,人類日益提增能力地走向「全能」與永遠難以接近「全善」的矛盾,將會把人類帶入滅亡還是不朽?這是新時代的核心問題。展望未來之前,必須追溯過去特別是近五百年來的思想發展史。
  • 美國1月20日是什麼日子?美股1月20日休市一天
    2020年1月20日是什麼節日:馬丁·路德·金日  1986年1月20日,星期一,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慶祝第一個官方的馬丁·路德·金日,這是唯一一個紀念美國黑人的聯邦假日。馬丁·路德·金,將「非暴力」和「直接行動」作為社會變革方法的最為突出的倡導者之一。
  • 2020安徽教師資格考試面試:高中語文《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3.領會馬丁•路德•金的崇高獻身精神。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體會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2.難點:領會馬丁•路德•金的崇高獻身精神。三、教學過程(一)導入大家最近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呢?名字叫《綠皮書》,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小片段。看完這個小片段大家有什麼感觸呢?
  • 1月20日美國金融市場因馬丁路德金紀念日休市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19日訊,1月20日(周一)是美國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受此影響,美國股市將休市一日,1月21日恢復正常交易。1986年1月美國總統裡根籤署法令,規定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為馬丁-路德-金日,以紀念這位民權運動領袖,並將這一天定為聯邦的法定假日。迄今美國只有三個以個人紀念日作為法定假日的事例,分別為亞伯拉罕-林肯紀念日,喬治-華盛頓紀念日(亦稱總統日)和馬丁-路德-金紀念日。金是迄今唯一一位非美國總統而又享此殊榮的人,同時也是唯一享有這一榮譽的非裔美國人。
  • 馬丁•瓦爾澤:於白色恐怖之下書寫如詩如畫的少年時代
    書名:《迸湧的流泉》作者:[德]馬丁•瓦爾澤譯者:衛茂平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6.9【內容簡介】《迸湧的流泉》為馬丁當然是馬丁•瓦爾澤。他是當代的歌德。——李洱(著名作家)馬丁•瓦爾澤是除德國大主教之外,對德國人影響最大的人。他的《迸湧的流泉》和《戀愛中的男人》等作品就體現出他為什麼是德國人心靈世界的精確的刻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