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青銅時代的「末班車」:解析敘利亞近東地區古文明衰亡原因

2020-12-09 趣史談號外郎

本文為號外郎團隊原創作品,侵權必究!歡迎廣大歷史愛好者私信投稿,假如你也喜歡世界歷史,就來加入我們吧!

公元前13世紀左右,恰逢青銅時代的末期,以北非及近東流域為代表的古代邁錫尼文明、西臺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敘利亞部分地區的沿海國家,都不同程度的走向了衰亡和落敗。它們的集體衰敗標誌著古代近東文明延續兩千年之久的青銅時代就此落幕,這種大規模文明的衰亡既是天意也是人為。在文明破落的邊緣,近東地區總體的社會生產、文化、商業貿易都相應的出現了時代的倒退,並由此墮落成後世稱謂的「黑暗時代」。

(近東文明地理位置)

青銅時代近東文明體系的崩潰一舉改變了整個地區的社會組織及政治結構,卻也在這場人為無力阻擋的崩潰之中,誕生了新的文明形態。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從「黑暗時代」中走出的近東發生了難以想像的進步與巨變。古希臘、猶太、腓尼基等文明都在青銅時代的廢墟中緩緩興起,並在日後為人類早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 危機重重的青銅時代晚期,古代近東文明衰亡的時代背景

(1)敘利亞近東文明的「阿馬爾那」政治體系

敘利亞近東地區在青銅文明晚期崩潰之前,一般被稱作是阿馬爾那時代。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就是處於地中海的大小各種文明相互交往,並在相對強悍的大國的統領之下,構成一個以文化、經濟、軍事各方面聯合交流的區域性組織結構,也即是「阿馬爾那體系」。敘利亞地區的近東文明則被夾在埃及、西臺兩大軍事強國之中,充當緩和局勢矛盾的中立地帶。

(古代埃及文明)

在這一時期的敘利亞近東及地中海地區,古文明相關的政治、社會組織結構大多具有碎片化和趨附統治的鮮明特點。遍布在近東地區的古代文明,大多是軍事實力較小,不具有地域話語權的小型國家,對內他們實行那個時代通用的君主集權統治措施,對外則依靠於埃及、西臺這兩大軍事強國。在那個崇尚武力徵服的時代,既然小國無法充當起地域「話事人」的領頭地位,那麼不妨就充當「大哥」們的「小弟兼打手」,倒也能尋求自保,樂得自在。

(2)阿馬爾那體系中雙向且脆弱的社會結構

阿馬爾那體系中小國文明呈現的社會結構也有其顯著特徵,即大體遵循外圍供給中心的生活模式,王公貴族生活在城市的中心,農民及手工業生產者則在城外為貴族階級利益進行勞作和服務。普通民眾依附於皇權的保護,而相應的代價則是以勞動產出物作為回報。

在我看來,這種生產模式看似公正合法,但實際卻也有其脆弱及難以維持的弊端,文明的統治嚴重依賴於普通民眾上交的「保護費」,一旦普通民眾難以支撐上層階級的利益壓力,則會出現「保護費」斷供的現象,小國文明的經濟支撐自然也隨之瓦解。

(西臺與古埃及在敘利亞近東地區的軍事

可以說,在早期青銅文明的發展之中,阿馬爾那體系不僅為大國軍事爭鬥提供了緩衝地帶,也為尋求保護的小國以及其國內的社會結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便利。至此,直到公元前13世紀中葉,埃及、西臺兩個「地域大哥」都未爆發嚴重衝突,近東地區形勢基本穩定,小國的基本利益也得到相應的保護和維持。然而,這一切,卻在之後的100年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劇變。

二、天災還是人禍?敘利亞近東文明衰亡的真正原因

(1)海上民族入侵進而引發衰亡的猜想

青銅時期敘利亞近東文明的寂滅與崩潰,恰恰是從在大國之間尋求保護的沿海小國開始。文明的崩潰與衰亡,縱觀歷史也無外乎兩種原因,其一就是外族入侵,其二則是內政爭端引發的內戰,而敘利亞近東地區古代文明巧合般的同時衰亡,則不可避免的令人聯想到異族的大肆入侵。從表面上來看,這也符合青銅時代末期某些海上民族開拓疆土的既定史實,那麼事實是否真是這般呢?

(近東地區海域地圖)

近東古代文明由於早已滅亡,所以沒有直接的史料文獻能夠例證海上民族的外來入侵是導致敘利亞近東文明直接毀滅的元兇,我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來看看這些古代小國文明生前的老大哥「古埃及」,是否對這段塵封的謎團有足夠詳實的文獻記載,畢竟,在阿馬爾那體系的保護下,跟隨自己的小弟被人欺負了,古埃及身為名義上的大哥自然不能坐視不管,那麼我們自然也許能搜尋到蛛絲馬跡,揭開青銅時代晚期近東文明同時衰亡的最終秘密。

(近東地區海上民族入侵)

當然,以古埃及的文獻加載來推測近東文明衰亡的真正原因,其實並非是一種相對正確的做法,以他國歷史文獻揣測本國歷史,自然有著誇大及不實之嫌,事實上,古埃及的歷史銘文也確實誇大了諸多海上民族的侵略行徑。許多小範圍的海上侵擾行動都被埃及有關方面虛構為諾大的衛國保衛戰爭,而埃及的這一系列真真假假的做法,其實也是出於地域性「話事人」的虛榮,誇大統治者的功績是威懾阿馬爾那體系中依附小國的最好做法。

這樣虛構出來的史料記載則令人對海上民族侵略亡國論的準確性存疑。就此看來,海上民族的侵略可能真是一場徹徹底底的空想和臆造,海上民族的騷擾可能是敘利亞近東文明衰亡崩潰的催化,但卻絕非是直接的原因。

(2)天災與內憂並存,近東青銅文明衰亡的多樣化因素

既然外患沒有直接對敘利亞近東地區的古代文明帶來滅國的打擊,我們此時就應當將重心放在文明衰亡的另一重可能性之上,即是內政的憂患。在前面提到敘利亞近東古文明的社會生產結構時,我們就對這種脆弱且依賴雙向供求的社會結構表示了擔憂,在社會生產、經濟以及貿易方面佔據重要地位的普通農民和手工業者,卻被排擠到利益的邊緣。隨著上層貴族賦稅和利益索取比例的增大,農民不得不對現有的勞動分配感到不滿,當這種不安的情緒膨脹到了極點,大量的民眾選擇消極逃難,至此,社會結構崩塌。

(古代近東文明勞動者)

縱觀各國歷史,下層階級的反抗都是由於上層階級無限制的隨意索取造成的,一旦貴族階級打破這種維持不易的平衡,那麼等待他們的,往往是下層普通勞動者的瘋狂反撲。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貴族階級在某種層面上相當於給普通民眾開發工資的包工頭。農民和手工業者以自己的勞動換取國家的保護,相應的則提供勞動力和生產力,但現在工資沒漲一分,工作卻增加了,自然不樂意,而不樂意的下場就是徹底脫離現有的社會結構生產體系,並加深了農民階級與貴族階級的矛盾。此時近東古文明王國的內部矛盾早已不可調和。

另一方面,晚期青銅時代,敘利亞近東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災荒,糧食本就因為生產矛盾而日漸缺少,又適逢天災,各王國在陷入政治經濟危機之時,饑荒又加深了社會現有的矛盾,而阿馬爾那體系又使得小國寡民註定無法自救。就這樣,天災與內政的憂患,加之海上民族的侵擾,共同構成了近東古文明寂滅的真正原因。

三、廢墟中的煥發新生:王國寂滅後的文明重構

各王國的接連滅亡,象徵了敘利亞近東地區青銅時代文明的終結,在之後的文明發展進程之中,青銅時代早期的宮殿、神廟等大型建築蕩然無存,城市規模逐漸縮小,取而代之的則是小型聚居的部落以及城鎮。在近東文明庇護下的農民也放棄了世代養育自己的豐沃土地,轉而加入了周邊的遊牧民族部落,從固定的農耕轉變成為了極不穩定的遊獵。

上述這些現象都表明了在近東古文明解體消亡之後,敘利亞近東地區整體的社會生產結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倒退。但從另一種角度來說,這種文明的重新洗牌,也為之後興起的猶太文明、腓尼基文明提供了全新的社會生產條件和相對公正平和的政治環境。

(青銅時代文明破滅後遷移的以色列人)

新興文明的特點就在於它們各有各的特色,青銅晚期的近東文明由於阿馬爾那體系的束縛,諸多古代王國都存在同質化的特點,而到了猶太文明發展的這一時期,諸多重新建立的國家分別在宗教、文化、語言等方面,擺脫同質的約束,進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結構體系,並最終展現各自的風採。

文化的差異則更能促進商業貿易範圍的擴大,而商業貿易的興盛又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古代人類文明交流的空間範圍。並最終在客觀的角度上真正促進了人類文化傳承及日常交流的進步。以文字書寫這一體系來說,以往的文字被認為是貴族階級才能掌握的高端藝術,由於上層階級的壟斷,普通百姓根本無法真正接觸及使用文字,而近東文明的寂滅正好於多層次,多空間打破原先的諸多束縛,為日後文明開放的文化燦爛之花提供了應有的基礎。

(青銅時代末期的楔形文字)

涅槃重生:衰亡中孕育了敘利亞不一樣的文明奇觀

從現有的實際證據及多方文獻記載的推測來看,晚期青銅文明的滅亡,是多方面共同作用,阿馬爾那體系保護下,脆弱且雙向的社會生產結構註定要走向滅亡。饑荒是諸多文明滅亡的導火索,外部海上民族的入侵則加劇了王國解體的進程。近東古文明的毀滅當然也不全為壞事一樁,在這之後,以色列、腓尼基都成為直接的受益者。也正是擺脫了敘利亞近東青銅文明晚期固化且脆弱的束縛,敘利亞近東地區在這之後才足以顯現出不一樣的文明奇觀。

號外郎講世界史,歡迎點讚收藏關注,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費爾南·布羅代爾.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2]楊共樂,彭小瑜.世界史·古代卷

[3]彭樹智.中東史

[4]郭丹彤.論海上民族對埃及的移民及其對近東世界的影響

[5]袁指揮.海上民族大遷徙與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相關焦點

  • JR東日本:明春提前東京首都圈部分線路的末班車時間
    人民網東京9月3日電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JR東日本決定將修改2021年春季的運行時刻表,將多條首都圈線路的末班車時間提前30分鐘左右。目的是改善夜間維修檢查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據相關人士透露,提前末班車時間的線路涉及山手線以及連接東京和相鄰縣的線路。此外,部分線路的始發時間也會被延後。目前,列車線路的維修檢查作業是在末班車結束後到始發前的時間段進行的,如果能提前結束末班電車,就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用於檢修作業,最終能減少維修作業所需的天數。這樣一來,有助檢修人員獲得更多休息日並縮減檢修費用。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歐亞草原東段的最西端,是南烏拉爾地區,即烏拉爾山脈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以及烏拉爾河流域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這是歐亞草原考古,尤其是歐亞草原青銅時代考古最重要的地區之一。這不僅是因為烏拉爾靠近環黑海、中亞兩個發達的古代文化區,且處在最重要的交通路線上,還因為自青銅時代以來,烏拉爾地區富集的銅礦吸引了來自其他地方的「工業移民」。
  • 賽普勒斯:東地中海文明交流的中介
    多條商路均途經該島,向東拓展至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的商業據點,向南抵達埃及三角洲,向西經羅德島到達優卑亞、彼斯庫塞、迦太基、撒丁島。貿易路線的互通與匯集,使賽普勒斯與希臘文明、埃及文明、敘利亞—巴勒斯坦文明、西臺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波斯文明區域聯繫起來。
  • 青銅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青銅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至十九世紀末葉 這個建議 已得到歐洲部分考古學者的贊同 顯然 銅石並用時代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時期 從青銅時代中劃分出去 可以使「青銅時代」的特徵
  • 迷宮下沉睡的古蹟,青銅時代的商業發展與米諾斯文明的興衰
    青銅時代是歐洲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也由此誕生了影響歐洲數千年發展的愛琴文明,其中一個是發源於愛情海地區的克裡特文明,又稱為是米諾斯文明,另外一個是發源於伯羅奔尼撒地區的邁錫尼城,因此被稱為是邁錫尼文明。
  • 日本JR東、小田急等多線末班車提前,對在日華人生活有何影響?
    據日媒報導,日本JR東日本公司決定從明年春天起,東京都與鄰近縣的首都圈電車末班車都將提早約30分鐘左右,這是JR東日本1987年成立以來,首次統一提前末班車的發車時段。
  • JR東日本:17條旅客列車線路將從明春開始提前末班車時間
    人民網東京10月22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JR東日本公司21日宣布,在2021年春季的列車時刻表調整計劃中,東京首都圈的鐵路旅客列車的末班車時間最多將提前37分鐘結束。本次時刻表的調整包括東京都內發車的山手線、京浜東北線、中央線等,主要線路上的列車末班車結束時間分別提前3~37分鐘不等,凌晨1點以後結束所有列車的運行。不過,深夜乘客增多的星期五將根據需求增開臨時列車。
  • 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及帝國版圖的面積
    不過,各文明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可以確定的。所謂帝國,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統治的國家,具有鮮明的對外擴張性。不過帝國本是泊來詞,我國本沒有這一稱謂,只有王朝,而現在則接受了這一名稱。人類的文明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自東向西可以分為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四大板塊,而中東又可以分為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三部分。
  • 柳博贇︱敘利亞克族人的歸屬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徵服和隨後的希臘化導致亞蘭語傳承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和分支,但亞蘭語仍然在古代近東地區通用。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在亞蘭故地生活、說亞蘭語的這一族群,其自我認同一直是「亞蘭人」。那麼,「敘利亞克人」這個名稱又從何而來呢?敘語中的suryāyā一詞,來自說希臘語的人對古代近東黎凡特地區的稱呼「敘利亞」(希臘文syria)。
  • 青銅仙鶴緣何入選國家寶藏
    只有離陵墓中心位置越近才越最珍貴,這就有了12月13日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熱播的青銅仙鶴。 鶴,是東方獨有的一種精神文化象徵,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記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所以鶴寓意長壽,並被賦予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裡較多,如鶴鹿同春、松鶴長春、松鶴延年等。
  •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美國歷史學家戴維 弗洛姆金的著作《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闡述了現代中 東的由來,他認為這一地區國家的合法性只有兩個來源:一為傳統,二為建國者的權力和血緣。除此之外,即被認為非法。 在這一廣闊的區域,只有埃及和伊朗兩個國家,因為悠久且未被外族割斷的歷史,即使遇到艱難的危機,領土完整也得以最終實現。
  • 三體:解讀分析青銅時代號返航地球的原因
    在智子的幫助下,將爆發黑暗戰役後存活的兩艘星艦藍色空間號和青銅時代號召還回地球。後來,我們知道,青銅時代號上的人接受了人類的法律和道德審判,幾乎全員有罪。而藍色空間號因距離遠,速度慢,得到了青銅時代號的警告,重新開往無邊宇宙,從此與地球做到了徹底的切割。本文想解讀一下,為何青銅時代號會返航?
  • 亞洲幾大養育古文明的河流,你知道幾條?
    亞洲幾大養育古文明的河流,你知道幾條?河流自古以來被人們看作是生命的源泉,人類文明的搖籃。曾經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讓我們來認識產生了埃及、中國、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的河流。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裡。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 法媒:敘利亞戰爭進入第十年 近40萬人死亡上千萬人流離失所
    參考消息網3月17日報導 法新社3月15日報導稱,敘利亞衝突已邁入第十個年頭,持久的戰爭令敘利亞破敗不堪,還使其淪為大國之間的博弈場。報導內容摘編如下:敘利亞戰爭3月15日進入第十個年頭,追逐不同利益的大國把那裡當成了博弈場。
  • 伊拉克和敘利亞地區接連發生爆炸襲擊事件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希萬·法齊爾(Shivan Fazil)對半島新聞表示,伊拉克庫德地區出現的內部問題,主要是由於社會契約被打破,由於經濟原因,庫德領導人不能再通過提供社會資源(工作、服務)換來民眾對統治的默許。
  • 任行:論文推介 | 啟蒙的代價——試為羅馬帝國衰亡過程中的基督教正名
    200多年前,英國史家愛德華·吉本窮盡畢生精力著成了煌煌八冊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講述了它的「衰亡史」。在追溯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時,吉本認為基督教的興起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這種觀點主宰學界研究200餘年,至今仍然具有重大影響。然則現在,換個角度來重新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已經到了。仔細思索,吉本的說法大有可商榷之處,與其說基督教的興起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毋寧說基督教成了羅馬帝國衰亡的「替罪羔羊」。
  • 顯微鏡痕跡分析 還原青銅時代歐洲古劍術
    石器的微痕分析是研究石器時代的重要方式。通過對石器使用痕跡的分析,可以推測出石器的使用方式與加工對象等信息,從而了解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除了石器,痕跡分析同樣可以用於其它保存完好的工具,在缺少其它資料時為考古學家提供工具功能方面的關鍵信息。
  • 敘利亞土製武器成廉價戰場毀滅者
    參考消息網3月16日報導 (文/馬騏騑)在近期敘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爭奪東古塔地區的戰事中,除了雙方裝備的各型制式武器悉數亮相以外,各種手工作坊製造的土製武器也在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外媒和國外社交媒體發布的消息,僅在東古塔戰場,政府軍和反對派武裝就投入了利用民用卡車和火箭筒組裝的土製多管火箭炮、由無縫鋼管和金屬鑄造件改裝的土製加農炮,以及專門投射民用煤氣罐的土製重型迫擊炮等武器。上述武器儘管外形簡陋,射程和精度指標都較差且存在巨大操作風險,卻在敘利亞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受到了各方力量的廣泛青睞。
  • ...埃及_歷史|圖特摩斯三世|近東|拉美西斯二世|敘利亞_歷史|法老
    序言"這一地區體系內所有的參與者都明白自身在國際交往的政治等級中的位置,清楚應當如何與他國交往。他們就像居住在一個大村落中的人們,在這裡,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繫在一起,彼此的交流非常密切,整個東地中海世界在此時已經成為一個"近東村"。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但是,隨著阿拉伯人的興起最終割裂了地中海貿易圈的統一性,將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從地中海貿易世界分離,使得查理大帝統治的法蘭克帝國不得不轉入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時代,實現了經濟史上的裂變。「日耳曼人定居在地中海沿岸決不標誌著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新的時期的轉折點。儘管這事所引起的後果是巨大的,然而並未把過去徹底摧毀,也未打斷傳統。」皮雷納的經典表述是「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