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現代中東的形成
原作名: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作者: [美]戴維·弗羅姆金 譯者: 欒力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出版年: 2020-9-10
頁數: 840 定價: 138
內容簡介 · · · · · ·
中東,當今世界的戰略要地,也是紛爭之地。戰爭、宗教衝突、恐怖主義、大國幹預、族裔對抗……10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輪番上演。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戰」期間和戰後,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大國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決定。
「一戰」爆發前,奧斯曼帝國,這個曾經兵鋒直指維也納的大帝國已經沒落。它在歐洲的領土大多已經喪失,而名義上屬於帝國的埃及也淪為了英國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欽納伯爵已經著手在中東謀取更多利益。戰爭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與英、法、俄等協約國作戰。協約國並不把這個老氣橫秋的帝國放在眼裡,以為能夠很快戰勝它。1915年,英法兩國發動加利波利戰役,企圖直取奧斯曼首都伊斯坦堡。然而,整場戰爭竟然演變成了持續250多天的壕塹戰,最終以英法兩國撤軍告終。
戰爭期間,看到勝利無望的英國政府調整了自己的中東政策。主導英國中東政策的陸軍大臣基欽納伯爵派手下馬克 賽克斯與法國和俄國談判。三方秘密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大致劃分了三國在中東的勢力範圍。同時,英國政府積極支持麥加的統治者發動阿拉伯大起義,試圖從內部瓦解奧斯曼帝國。1916年底,勞合 喬治成為英國新任首相,他在中東採取了更為積極的進攻政策,不到兩年,英軍相繼攻下巴格達、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1918年10月,奧斯曼帝國戰敗投降。
「一戰」結束後,溫斯頓 邱吉爾成為中東問題解決方案的「總設計師」。然而,中東問題的解決卻困難重重。許多地方爆發了反對英法統治的動亂,英法俄三國之間的矛盾又顯現出來,美國、義大利和希臘等國也要插上一腳,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一戰」的血腥後,西方各國人民更渴望休養生息,對帝國主義擴張已經興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東問題解決方案才艱難出臺,英法兩國強行將西方政治體系移植到了中東,並自行為中東各國劃定了邊界,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要求。紛爭的種子已然埋下。列強聲稱可以給中東帶來和平的解決方案,成了「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編輯推薦】
●揭秘現代中東的起源,追溯中東百年動蕩的根源,波士頓大學教授戴維 弗羅姆金十年磨一劍的力作
現代中東是如何形成的?敘利亞、伊拉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這些國家是怎樣出現在世界地圖上的?中東為何至今動蕩不斷?這些問題都源自「一戰」後英、法、俄、美等國對戰敗國——奧斯曼帝國——的處置。處置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各個戰勝國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東各國的邊界是如何劃定的?猶太復國主義是如何出現的?巴以衝突源頭何在?最終的中東解決方案為何埋下了紛爭的種子?作者埋首於檔案和文獻之中十年,為我們逐一解答這些關乎現代中東命運的問題。
●精彩的大國博弈,牽動來自五大洲的多方勢力,一部外交與戰爭交織的史詩
「一戰」期間,中東不僅是協約國與同盟國廝殺的戰場,也是協約國內部各國相互博弈的舞臺,在歐洲結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國,在中東卻互相猜疑、防備和排斥,有時甚至走到了衝突的邊緣。國家間的外交活動充滿了猜忌、誤判,甚至欺詐,情節不斷反轉,條約籤了又改,敵友關係隨時變化。美國在加入「一戰」後也開始在中東問題上指手畫腳,義大利和希臘也試圖在中東分一杯羹,而來自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軍隊則成了英國在中東戰場的主力軍。中東一個地區的問題牽動了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經。
●大英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倫敦、埃及、印度三方圍繞中東政策的博弈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國的中心嗎?倫敦、開羅、德裡(西姆拉)之間有著怎樣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博弈?哪方是英國中東政策的主導者?作者的行文穿梭於倫敦、開羅、印度和伊斯坦堡之間,為我們展示了倫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國駐埃及當局,以及一些英國外交官在中東問題上的分歧與協調,詳細記錄了官員的決策過程,使我們可以一窺大英帝國的權力結構,並幫我們釐清了官僚政治的來龍去脈。
●邱吉爾、阿拉伯的勞倫斯等歷史名人在現代中東的形成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幾個英國政府的中級公務員為何能決定世界上一個地區的命運?
我們所熟知的邱吉爾是英國在二戰中的首相,其實邱吉爾在「一戰」時已經在政壇嶄露頭角,戰後擔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國中東政策的「總設計師」,那麼,邱吉爾究竟做了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義的英雄,還是言過其實的、被包裝出來的明星?巴黎和會三巨頭又是怎樣規劃中東命運的?馬克 賽克斯等幾位英國政府的中級公務員,竟然基本決定了現代中東國家的邊界,這又是為何?書中登場人物眾多。全書在描寫人物決策過程的同時,也關注決策者背後的價值觀和他們對「一戰」後新世界的期許。可以說,本書不僅是關於現代中東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更是關於20世紀的世界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獨特的從「大中東」、「大博弈」視角考察現代中東形成的創新之作
以往書寫現代中東形成的史書大多只關注英國,至多是英國和法國,在其中所起的主導作用,而作者將這一問題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框架下考察。他將俄國統治下的中亞作為「大中東」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認為現代中東的形成過程也是英俄兩國從19世紀開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視野宏大,觀點頗具創新性。
●全面呈現奧斯曼帝國最後的8年歲月,刷新對晚期奧斯曼帝國的既有認知
奧斯曼帝國為何選擇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被譏諷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為何沒有在戰爭開始後被迅速擊垮,而居然能與英、法、俄等世界列強打得有來有回,甚至還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這是為何?而這些勝利為何沒能最終拯救帝國,使其免遭覆亡的命運?在作者筆下,帝國的最後歲月不只是充滿了內憂外患,也有高光時刻,帝國並非像我們傳統上認為的那麼不堪。
●多方讚譽,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國際國內知名人士和學者推薦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要求他手下每位處理中東事務的官員都要閱讀的作品;普立茲獎提名作品,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提名作品;美國海軍陸戰隊「專業閱讀項目」指定書目;美國陸軍、美國國務院、維吉尼亞大學、堪薩斯大學、羅格斯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推薦書目;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思考未來人類處境所需要閱讀的50部書」之一;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王三義、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天社等國內專業學者推薦。
作者簡介 · · · · · ·
戴維 弗羅姆金(David Fromkin,1932—2017),美國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歷史與法律教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1972年美國大選時曾擔任民主黨的外交政策顧問,波士頓大學弗雷德裡克 S. 帕迪長期未來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曾任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系主任。在進入大學任教前,他還在美國陸軍做過律師和檢察官。他的代表作《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曾獲普立茲獎提名和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提名,並被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推薦給手下處理中東事務的官員閱讀。
他還著有《美利堅時代》、《民族的獨立》、《牛仔和國王:西奧多 羅斯福和愛德華七世》、《歐洲的最後一個夏天:1914年是誰發動了世界大戰》,以及《穿越科索沃:美國幹預巴爾幹的現實》等書。此外,他還經常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事務》等知名期刊供稿。
目錄 · · · · · ·
致謝 vii
引言 xi
第一部分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001
第二部分 喀土穆的基欽納伯爵籌劃未來 081
第三部分 英國陷入中東泥潭 135
第四部分 顛覆 251
第五部分 協約國跌落至命運谷底 285
第六部分 新世界與應許之地 311
第七部分 入侵中東 383
第八部分 戰後分贓 445
第九部分 退潮 489
第十部分 風暴來臨 531
第十一部分 俄國重返中東 597
第十二部分 1922 年中東解決方案 633
注釋 737
參考書目 796
「英法的孩子」
一個世紀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當所有其他地區走出這場一個世紀前的戰爭的陰影時,中東地區仍無法擺脫一戰的影響。一戰 影響了許多地方的政治格局,但論影響深度,沒有一個地區可以和中東相提並論。一戰給阿拉伯世界造成的緊張局勢至今沒有絲毫緩解。今天的中東正如1919年 《凡爾賽合約》籤署後的歐洲,戰後新秩序確定的地理版圖,完全無視這一地區的民族分布、宗教現狀以及歷史沿革。
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造成慘烈傷亡的二戰後的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基本上接受了歷史強加給他們的國境線,但是,中東的各個國家卻不這樣。1914 年後中東成立的國家,以及劃分的國境線,至今仍被這些國家的國民以及鄰國視為非法。美國歷史學家戴維 弗洛姆金的著作《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闡述了現代中 東的由來,他認為這一地區國家的合法性只有兩個來源:一為傳統,二為建國者的權力和血緣。除此之外,即被認為非法。
在這一廣闊的區域,只有埃及和伊朗兩個國家,因為悠久且未被外族割斷的歷史,即使遇到艱難的危機,領土完整也得以最終實現。還有兩個國家,因為 開國者的權力和血緣能夠服眾,因此相對穩定,它們分別是穆斯塔法 凱末爾 阿塔圖爾克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國,阿卜杜勒 阿齊茲 伊本 沙特於1932年統一 的沙烏地阿拉伯。
這四個相對穩定的國家環繞著中東的核心區域,而位於這一核心區域的,是五個國家外加一個目前看來似乎永無可能成為國家的「非國家」區域。弗洛姆金稱它們為「英法的孩子」:黎巴嫩,敘利亞,約旦,伊拉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過去的數十年中,論戰爭、內戰、恐怖襲擊的次數,沒有一個地區可以和中東相比,特別是考慮到這一區域的國家的面積都相對較小。要解釋這一地區不 同尋常的歷史和現狀,我們需要了解以下幾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中東令人沮喪的局面;阿拉伯精英集團的失敗以及背後超級大國的無理幹預;「政治伊斯蘭」的影 響;中東豐富石油資源的發現;以色列建國以及冷戰。
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
對中東目前局面負首要責任的,當屬英法兩個歐洲殖民帝國毫無顧忌地雙邊約定。英法籤署協議,完全按自己的意願瓜分中東,確實做到了在沙子上畫線——徒勞無功,英國歷史學家詹姆斯 巴爾就曾把沙子上畫線當作自己著作的名稱來記錄這段歷史。
1914年夏的伊斯坦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和奧匈帝國巴德伊舍的帝國別墅遠隔萬裡,似乎在地球的兩端。這一年7月28日,奧匈皇帝弗朗 茲 約瑟夫一世在陽光燦爛的客廳中簽署了自己的聲明《致我的人民》,向塞爾維亞宣戰,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幕。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時已經統治地中海東 部和南部達數百年之久,北至今天土耳其南部的亞歷山大勒塔,南到西奈半島的阿里什,西至囊括了整個西北非的馬格里布,東至蘇伊士運河。但是法國侵佔了阿爾 及利亞和突尼西亞,而英國控制了埃及。1911年,義大利也在利比亞建立了橋頭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雄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蠶食到只剩下 今天的土耳其,加上今天的伊拉克,以及阿拉伯半島緊靠紅海,向南延伸到葉門的狹長地區。
正是今天土耳其南部的這片區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的主要戰場。整整四百年時間,這一區域都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沉寂於歷史深處。但在 20世紀初,這一區域迅速演變成為我們今天熟知的火藥桶,這一地區的城市也成為數代人苦難的代名詞:巴斯拉、巴格達、阿勒頗、大馬士革、貝魯特、加沙和蘇伊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當時還不完全知道,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後院底下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資源。如果他們知道,中東地區的戰鬥或許會更 加血腥。1914-1918年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消除了舊的世界秩序,在中東,交戰雙方的目標非常明確:英國希望打通對盟國沙俄的海上支援通道,並且希望 鞏固經蘇伊士運河和波斯灣與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之間的聯繫;德國方面恰好相反,希望阻止英國實現這些願望。
放棄核心,轉向邊陲
在弗朗茲 約瑟夫宣戰之後的數日,奧斯曼帝國似乎尚未決定是否參戰,還有如果參戰,是加入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陣營。但是在正式戰爭打響後不久,奧 斯曼帝國就決定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8月2日,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籤署了秘密協議;不久之後,兩艘德國軍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巡洋艦被英國海軍追擊, 一直從地中海西邊逃到東邊,躲進了君士坦丁堡。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後,這兩艘軍艦就被移交給了當時仍舊中立的奧斯曼帝國海軍,並被重命名為Yavuz號和 Midilli號,艦上的德國軍官和水兵換上土耳其軍裝,成了土耳其海軍。
接收了伊斯坦堡金角灣兩艘德國巡洋艦,奧斯曼帝國隨即對達達尼爾海峽進行了布雷封鎖,宣戰理由也確立了:奧斯曼帝國和德國封鎖了沙俄和其盟國 英法之間的海上通道。不久之後,原先的戈本號,炮擊了黑海沿岸的俄羅斯城市。11月初,沙俄、英國和法國相繼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在倫敦,一些人正謀劃打破達達尼爾海峽封鎖並拿下君士坦丁堡。討論的結果是,三個月後,英法聯合艦隊到達了加利波利半島南端,決定實行登陸戰 役。這場戰鬥以軍艦炮擊開始,但很快發展成全面的地面進攻,結果卻是慘敗而歸。奧斯曼方面的勝利導致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 邱吉爾引咎辭職,現代土耳其開國 者也因這場戰鬥一戰成名,這人就是穆斯塔法 凱末爾 阿塔圖爾克。這場血腥的戰鬥也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舉國之痛,澳新軍團有數萬士兵在加裡波利戰役中喪生。
盟軍在加裡波利的大敗成了一戰中東戰場的戰略轉折點。由於攻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心臟地區的計劃被挫敗,盟軍轉而將兵力集中在這個「歐洲病夫」的 邊遠地區,攻擊那些防衛相對薄弱的阿拉伯行省。這一計劃與阿拉伯民族迫切希望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想法不謀而合。1915年7月,亨利 麥克馬洪爵士—— 當時的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開始和阿拉伯行省漢志和聖城麥加的謝裡夫(意為「聖裔」)海珊 本 阿里秘密通信。海珊與自己的三個兒子以及大馬士革的精 英分子當時正夢想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這個阿拉伯國家北起土耳其東南部的託羅斯山脈,南到紅海,西靠地中海,東鄰伊朗。
1915年10月,麥克馬洪在寫給海珊的一封信中毫不掩飾地透露了英國方面的意願:英國將承認並支持麥加聖裔建立統一阿拉伯的夢想,並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運動。
帝國之間的交易
阿拉伯人恪守信用,履行了和英國人達成的協議。1916年6月,阿拉伯人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叛亂活動,此舉對英軍從西奈半島經由 耶路撒冷進軍大馬士革有著決定性的幫助。英國方面派去了阿拉伯通、考古學家和間諜託馬斯 愛德華 勞倫斯,組織阿拉伯反抗者進行奇襲,屢建奇功的他名垂青 史,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英國方面卻背信棄義,並沒有完全履行和阿拉伯人的約定。在1916年初發回英國國內的一份密函中,勞倫斯認為阿拉伯的反叛將對大不列顛帝國非常 有利,因為「這符合我們的短期目標,即分解伊斯蘭集團,挫敗奧斯曼帝國並在其內部製造混亂」。但是,英國方面並未考慮海珊和他的兒子們夢想中的統一的阿 拉伯國家。「土耳其人之後,各種所謂聖族後裔們建立的國家不會對我們構成任何危害……阿拉伯人比土耳其人更加不團結,不穩定。如果處理得當,這些阿拉伯國 家會成為政治上的馬賽克,一盤散沙,相互傾軋,一堆永遠無法凝聚在一起的阿拉伯公國。」
對於英國人來說,盟友法國比拿起武器為獨立奮戰的阿拉伯人要重要得多,此時的英法陸軍正在西線並肩戰鬥,無數英法士兵被送進戰爭這部絞肉機。「英國與法國的友誼抵得上十個敘利亞。」英國首相戴維 勞合 喬治這樣向法國總理喬治 克列孟梭拍胸脯保證。在此之前,法國這個殖民帝國就聲稱對奧斯曼帝 國的基督教省份擁有所有權。英國方面雖然更願意獨霸阿拉伯世界,但是在德國這個共同敵人的強大壓力下,英國也願意與法國一起分享中東的霸權。
在麥克馬洪和海珊秘密通信的同時,馬克 賽克斯爵士代表英國,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 喬治-皮科正在密謀一份完全相反的協定《賽克斯-皮科協 定》。在奧斯曼尚未亡國的時候,這份協定就迫不及待地規劃了英法在後奧斯曼時期阿拉伯省份的勢力劃分方式,法國將得到北部的阿拉伯行省,南部阿拉伯省份歸 英國。「我的計劃是,西起阿克裡,東到基爾庫克,畫一條線,和法國人南北分而治之。」1916年底,賽克斯這樣向唐寧街首相府匯報和法國人的秘密協議。
《賽克斯-皮科協定》是厚顏無恥的帝國主義交易。英法兩國擅自決定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無視阿拉伯人和庫德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和既有邊境線, 這份協議劃定的邊境線註定了之後一個世紀中東地區永無休止的衝突。「即使以當時的眼光看,」詹姆斯 巴爾寫道,「這也絕對是一份厚顏無恥、自私自利的協定。」
貝爾福重劃邊境
這份秘密籤署的文件起初並不對外公開。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向德國求和,公開了這份《賽克斯-皮科協定》,而這個時候,英國人已經又籤署了另外一份秘密協定——這一次,不要說阿拉伯人,連法國人也被蒙在了鼓裡。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亞瑟 詹姆斯 貝爾福向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保證,「在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國家」。英國方面 能同意被壓迫的猶太人進行民族自決,並大方將奧斯曼帝國的一塊領土送給他們,主要原因是,隨著一戰的深入,國際上對英國的帝國主義行徑的批評越來越多。倒 不是因為英國內閣政府中的那些帝國主義者真正害怕了這些指手畫腳,而是這些批評的聲音讓他們感到有點礙手礙腳,特別是其中一位名為伍德羅 威爾遜的批評 者,剛剛成功連任美國總統。
「每個民族都應該有權不受阻礙、不受威脅、不受恐嚇地自由選擇自己國家的政體,決定自己國家發展的方式。」1917年1月,美國決定參加第一次 世界大戰。向德國宣戰時,威爾遜的這一號召可謂一呼百應。此時,威爾遜還不知道英法兩國之間的《賽克斯-皮科協定》,但是英國方面已經預測到,自己最終不 得不向美國這個新盟友全盤託出和法國人的私下交易。鑑於美國人知道英法的胡作非為,重劃中東國界的秘密協定肯定會讓美國震怒不已。貝爾福聲明也可被看作英 國在秘密洩露之後,對美國的過度反應的一種自我保護。
在這段時間裡,英國人在阿拉伯人的幫助下,地面部隊正取得節節勝利。奧斯曼帝國和德國軍隊仍在抵抗,但英軍已經通過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攻佔了 大馬士革。同時,他們沿著幼發拉底河向上攻佔了巴格達,佔領了伊拉克。1915-1918年間,總計有150萬軍隊在中東鏖戰,傷亡人數也達到了數十萬, 這其中還不包括奧斯曼帝國境內死於屠殺或饑荒的約100萬亞美尼亞人。
1918年10月,隨著《摩德洛斯停戰協定》的籤署,一戰中東戰場的戰事宣告結束。奧斯曼帝國戰敗,除了安納託利亞(今天土耳其的亞洲部分) 外,其餘領土被勝利者及其盟友瓜分。這一「終結所有和平的和平」被強加給了中東,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東都忍受著這個和平帶來的不可承受之重。
1919年初,美國總統威爾遜抵達巴黎,開啟與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和法國領導人克列孟梭的和平談判,等待威爾遜的是一場始料未及的口水仗。英法 這兩個戰勝國的領導人分歧嚴重,惡語相向,毫不相讓。法國人堅持要求獲得今天黎巴嫩地區的管轄權,加上向南延伸到底格裡斯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敘利亞地區。按《賽克斯-皮科協定》的約定,法國人的要求完全在理。
民眾答應不答應
英國人心裡還想著對猶太人的承諾,巴勒斯坦絕對不能拱手讓給法國人,同時,他們獲得更多可靠消息,美索不達 米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因此更加堅定地反對法國人的要求。將敘利亞交由法國管轄,也違背了他們在戰爭初期對阿拉伯人的承諾。還有一點是,英國幾乎 完全靠一己之力血戰中東戰場,投入了100萬軍隊,付出了12.5萬人的傷亡代價。「沒有英國的巨大犧牲和最終勝利,就連敘利亞歸誰的問題都不會有。」勞合 喬治憤怒地說。
威爾遜當起了和事佬。他提議,要想知道敘利亞人民是否願意接受法國統治,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人民是否願意接受英國統治,最直接也是唯一的方 法就是問問這些地區的人們的真實想法。這個主意簡單易行,阿拉伯人的意見不證自明。美國商人查爾斯 克萊和神學家亨利 金歷時兩個月,走遍中東地區,採訪 了數百位有名望的阿拉伯人。儘管英國和法國都在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夠影響這次採訪的結果,但是美國人最終的調查結果是明白無誤的。敘利亞人民並不希望受 法國管轄,巴勒斯坦也無興趣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在美索不達米亞方面,英國人成功地阻止了美國人展開類似的調查。
8月份,亨利 金和查爾斯 克萊遞交了調查報告。他們建議,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設立統一的管轄權,並將這一地區置於中立的美國保護之下,而不是交由歐洲的殖民帝國。海珊的二兒子費薩爾寬容、明智,將成為這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首腦。
如今,只有與故紙堆打交道的中東問題專家才知道這份「金-克萊報告」。但在今天看來,這個遭棄的報告是中東近代史中被遺失的最大的和平機會之 一。迫於英國和法國方面的壓力,加之1919年秋天威爾遜身患重病,這份報告被擱置在檔案室中,三年之後才公之於眾。此時,英法兩國已經將分割中東的新地 圖畫好了,這一次的新邊境線仍然與「金-克萊報告」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法國將自己控制的區域分成黎巴嫩和敘利亞兩個國家,英國將美索不達米亞納入勢力範 圍,並在吞併石油資源豐富的摩蘇爾後將這一地區重命名為伊拉克。在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之間,英法兩國建立了一個緩衝國,稱之為外約旦。
英國人背信棄義,並沒有履行戰前對海珊的承諾,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作為一戰的戰勝國,英法兩國將中東地區劃分為四個國家,由於地理差異、種族矛盾以及歷史衝突,這四個國家如今仍舊是這世界上最難治理的國家。
致命而持久的影響
英法當然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產生的影響。就在相關的條約籤署前,一個問題擺到了英法兩國的面前,就是巴勒斯坦的北邊,也就是後來以色列國的邊界 到底在哪。一位智囊在給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的信中寫道:「事實是,在阿勒頗和麥加之間對阿拉伯國家進行的任何分界都是不自然的。因此,界線怎麼定,應該完 全視實際需要。策略是最後的劃界指南。」最終,最後的邊境線是一位英國將軍在英國-波斯石油公司的一名經理的幫助下劃定的。
當然,這個世界並非只有阿拉伯世界的人們拒絕接受國家的邊境線,歐洲也曾出現類似的問題,但以下三點原因,使中東的劃界問題導致了致命並且持久的惡果:
第一、最晚在19世紀初,歐洲的許多國家發展出了民族認同,產生了政治階級;對於阿拉伯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他們的歷史幻夢。奧斯曼土 耳其人在統治中東時採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但是他們也並沒有在阿拉伯世界引入任何的政治結構,在當地培養文化或經濟上層。相反,當阿拉伯民族意識稍有發 展的苗頭的時候,奧斯曼統治者就會放逐或處決相關運動的領導人。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20世紀來臨的時候中東地區的政治覺醒,而中東歷來的政教合一也進一步 阻礙了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成長。
第二、法國和英國在重劃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阿拉伯行省邊界時候的反覆無常,使得陰謀論者覺得邊境線可能隨時更改,這一擔憂在劃界後的數十年中一直 困擾著阿拉伯人。直到今天仍有傳聞說,約旦和沙特之間沙漠地區交界處的一道急轉彎,是因為殖民事務大臣邱吉爾在畫線的時候手肘被撞了一下所致。這一說法當 然有點荒謬,但是,賽克斯、皮克、勞合和克列孟梭分割中東地區的恣意妄為與這個荒誕傳聞並無二致。
第三、和歐洲不一樣的是,阿拉伯世界這種不可持續的和平所產生的緊張狀況並沒有以一次性的火山爆發式的方式消除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裡並不是主要的戰場。
一戰留下的衝突沒有解決,災難性的二戰又給這個地方帶來了新問題——以色列的建國,再加上冷戰以及對波斯灣石油資源的爭奪,都造成了中東地區的不可承受的歷史之重。而且這些疊加的問題造成了永無休止的衝突,即使在一戰爆發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看不到這些衝突的盡頭。
來自:中東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