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下我兩周前,在操場跑半馬的補給方式,給有興趣的大家做個參考。首先根據Hansons Marathon Method書中敘述,根據天氣狀況不同,跑者每個小時會因流汗而損失500~1000毫升的水。而當損失的水超過身體體重的2%(以60公斤的跑者為例:1.2 kg),就會對運動表現有直接的影響。
而除了水以外,另外一個重要的補充則是醣類。身體能夠儲存的肝醣有限,跑一場馬拉松依個人能力不同,扣除本身肝醣儲存量(依體重不同可儲存800-1200大卡)之後,仍會有約500-1000的能量缺口。在運動中適時補充能量,可以有效延遲撞牆的發生。
因此,大神選手的補給策略常是每五公裡,補充約240ml的水,以及100大卡的能量,能量來源常見有兩種,一種是固態的能量膠(每條100大卡),另一種是直接在飲料中攝取。後者的好處是可以一併攝取水分,不過不同半馬賽事的運動飲料,常常因配方不同而難以掌握,要特別注意。
我這次因為是跑操場,所以第一次有機會自己準備能量飲料,我使用運動飲料水,可以提供320大卡的能量。我一共準備了2罐各500 ml的運動飲料 -總共提供1000 ml的水,能量640大卡以及若干的電解質。另外每一罐飲料,我自己加了各一片咖啡因片(100mg* 3)此外,也準備了2條能量條,以備不時之需。
依我的體重,應該算是準備多了,不過當天的計劃就是能喝得下就儘量喝。最後跑完一場21.0975km公裡的馬拉松,總共補充了600 ml的水,以及350大卡的能量。
可能是當天氣候並不熱,儘管保持每20分鐘喝一次水的頻率,不過喝的不算多。最後補水頻率有增加,不過跑完還是剩下300 ml的飲料。(賽後就喝掉了)
幾點要提醒的:
1.這次因為是操場上繞圈,所以才有「榮幸」使用自備飲料,大多數我參加半馬比賽,身上會帶6~7條能量膠,每25分鐘吃一條,搭配官方水站使用。水站平均會進去4~5次,也就是4~5公裡一次。
2.無論是哪一種補給方式(能量膠、飲料、或其他),賽前一定要提前調節。許多人練習的時候不願意、或捨不得花能量膠的成本,但如在比賽的當下才發現腸胃不能調節,就會有肚子痛或是消化不良的風險。
3.咖啡因對於運動表現,個人認為有效。不過每個人依生活習慣及使用習慣不同,可以調整咖啡因攝取的份量,個人經驗是不超過400mg為主,超過可能會引起心悸。如果平時不喝咖啡的,那麼比賽也少用咖啡因比較保險。
4.並不是有適時水分及能量補充,你就不會撞牆。水分及能量補充只是跑好一場比賽中,環環相扣的幾十項項目中的一環。除此之外,平時的訓練方式,比賽的配速策略、心態等等,都是能否跑好一場馬拉松的關鍵。
最後必須強調:每個人需要的補給,可能會因為個人體重、天氣、賽事路線等狀態而有不同,在此提供的只是我自己幾年下來的經驗(還有一點書本上的知識)。在參考之餘,最好能夠依照你的體重、跑步速度、流汗速度、以及溫度等,計算需要的水跟能量。
比賽中要煩惱的事已經夠多了,這種能提前做好功課的,就不要等到臨場再煩惱。知道了幾分鐘要補多少,正式上就只是照表操課,幾公裡到了就吃什麼、喝什麼,心裡有譜就不會慌。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大家也可以互相留言分享自己習慣的補給方式,例如喜歡的能量膠或是飲料、特別喜歡的牌子或口味。我也能從你們身上學到一些!#北京跑步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