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意的貝多芬,為什麼後來還能創作出《歡樂頌》?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 《焦享樂》 看理想

"

貝多芬之所以避開人世,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武器足以保護感情的世界免於傷害。他之所以遺世獨立,在於他的付出得不到回報。他之所以孤單獨居,乃是因為他找不到和自己相似的人。但在他內心深處,對於全人類的熱情,到他生命最後都不曾稍減。

他對家人付出了像父親一般的關懷,而對全世界付出的是他的全部,以及熱血。他曾活在世上,如今死去,卻將永存在時間的盡頭。

——格裡爾帕策在貝多芬墓前演說

"

1770年出生的貝多芬,今年迎來了他的250歲生日。

儘管貝多芬具體的生日日期已難考證,但明天(12月17日)將是他受洗日的250周年紀念。

提起貝多芬,你有什麼樣的印象?是古典音樂巔峰時期的音樂家,與耳疾抗爭一輩子的鬥士,抑或是課本《月光》裡那位深沉的男人?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貝多芬,可能要打破這些固有的印象了。天才、樂聖、英雄,固然是貝多芬最顯著的標籤,但同時,性格缺陷、身體頑疾、生活壓力,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

尤其進入晚年,「功成名就」的貝多芬,生活非但沒能安逸,反而更加焦慮,甚至出現了一些反社會性的人格和舉動。

但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創作出了可能是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知名古典音樂樂評人焦元溥在節目《焦享樂·貝多芬Plus》裡,詳盡地介紹了貝多芬的作品以及他的一生。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焦元溥一起,來聽聽貝多芬身上,這個充滿悲劇、瘋狂,與愛的故事。

講述 | 焦元溥

來源 | 《焦享樂·貝多芬Plus》

01.

憎恨社會的中年人

1815年,貝多芬45歲,後世研究者將這之後直到貝多芬去世的1827年,稱為晚期貝多芬風格。這段時期,貝多芬被奧地利標舉成音樂英雄,他的聲望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點,不僅成為音樂界的巨人,更成為整個藝術界最著名的明星,甚至也稱為社會名流。

然而,當時很多人卻把貝多芬當成一個不完全正常的「怪人」。

他是一個耳朵嚴重重聽的作曲家,不止如此,他還是一個充滿抱怨、憎恨社會,不信任他人,想自己離群索居,不和這個世界有所來往的一個人物。

比如根據記錄,貝多芬會在餐廳裡和服務員討價還價,為了一點小事大聲喧譁,甚至在大馬路上,比劃很多奇怪的姿勢或手勢,講話很大聲,因為自己聽不到,笑聲也很大聲,很多行為讓人側目。

而考查貝多芬的友人記錄也會發現,他的確有這些怪異的特色,比如突然地暴怒,情緒不受控制,對金錢越來越有強迫症,時時有被迫害的妄想,還有疑神疑鬼的憂慮擔心等等。

除了行為荒唐,此時的貝多芬還有相當沉重的經濟壓力,特別是在1816年得到侄子卡爾的監護權之後,貝多芬的創作力那時已經大大降低,在缺乏《版權法》保護的情況之下,他只能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希望從出版商那邊得到最大的利潤。這包括把一份樂譜同時賣給不同的出版社,讓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出版,希望彼此不要交流等等。

不單單是性格,身體上也出現了問題。貝多芬耳朵的問題於1812年開始惡化,而1815年之後,他的整體健康狀況也開始走下坡,在1820和1821年更出現了黃疸病的初步症狀。根據貝多芬寫給友人的書信,我們發現他在1816-1817年時,就已經不時出現因為身體的不適或明顯的疾病而臥床不起。

到了1823年,53歲時,他的眼睛也出現問題,常犯感冒與風溼,凡此種種加上他行之有年的消化道系統問題等等,貝多芬人生最後的十幾年,身體上過得非常的辛苦。

到了1826年的12月,他更是開始出現嚴重的肝病與腸道出血,醫生們束手無策,最後在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過世。

02.

用創作對抗世界

即使這種種的現實生活和折磨的身體狀況,帶給他這麼多的磨難,貝多芬居然在他人生最後10年,在創作上又開出了新的花朵。

這些花朵既是燈塔也是預言,為後來的作曲家指引了創作的方向,也等於預告了接下來音樂將會發生的變化。能夠達到這一點,可見貝多芬還是擁有極其強大的心靈力量。

由於耳聾,他讓自己進入最內心的世界,慢慢與外界隔離,但是出於智力以及情感上的需要,貝多芬仍在苦苦追求藝術的進步、創新。

他崇尚理智、相信力量,這一股不斷燃燒的內在力量,讓他用創作對抗外在世界。即使被看作是一個怪人,即使在現實生活上有諸多不如意,在音樂上他還是能夠掌控一切,在音樂上他還是令人佩服的巨人。

論及貝多芬最為普世、流行的作品,不得不提《第九號交響曲》。它是一首被神格化的交響曲,經由貝多芬在晚期完成,影響了後續太多作曲家以及大眾,彰顯了貝多芬未曾忘卻的啟蒙主義的理想,以及對美好世界的希冀。

現在誰會沒有聽過這段旋律呢?就現實情況而言,這段旋律其實已經獨立出這首交響曲,成為一首通俗歌曲了。它的影響力實在是太為強大,比如,風格非常不同的華格納和勃拉姆斯,都共同受到這首交響曲的影響。

華格納更是把這首交響曲當成他音樂美學的起點。勃拉姆斯構思二十餘年寫成的《第一交響曲》,終樂章的主題其實也呼應了貝多芬的《歡樂頌》。而我們看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幾乎每一首都是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為範本。

我自己曾在美國波士頓讀過兩年書,而波士頓交響樂團當年成立的理由之一,就是要演奏貝多芬的全部交響曲,特別是《第九號交響曲》。

不過今日這世界上最愛這首曲子的應該要數日本人,每到歲末年終,日本真的有聽不完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日本人對這首交響曲的迷戀已經到了當年在德國舉辦世界盃足球賽的時候,日本隊特地選擇波恩而不是其他更方便的城市來當做他們的訓練基地,因為波恩是貝多芬的家鄉。

所以,無論對作曲家或一般大眾,這首交響曲都有極其巨大且深遠的影響力。

由於篇幅有限,今天我們無法把這整部交響曲講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聽我的音頻節目《焦享樂·貝多芬plus》。

在這裡,我想重點談談第四樂章《歡樂頌》。

首先,第四樂章的文本,是席勒的《歡樂頌》。這部作品,貝多芬最早在1793年就已經在書信中和朋友提到,而從書信內容來看,他在1793年之前就已經想要為《歡樂頌》譜曲。

如果就旋律主題來看,1798年貝多芬就寫過一首歌,叫做《失戀者的嘆息與愛的答覆》,《歡樂頌》就是在這個旋律的基礎上加以濃縮、精簡而成的,真可謂千錘百鍊。

但即使是早已經有為席勒《歡樂頌》譜曲的念頭,貝多芬最後是在1821年才再度回到這個計劃,那年他已經51歲了。他於1822年接受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的委託開始創作,在1824年完成樂曲。

因此這個作品,可以說呈現了貝多芬的過去以及他的未來,真的是屬於他這一生的作品。

要理解貝多芬創作這部交響曲的動機,就要回到當時的政治與社會背景了。

貝多芬一生的創作,同時呼應了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而隨著拿破崙帝國的破滅,在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迎來了君主專制的復闢,出現各式各樣的整肅、壓迫,還有言論審查,也包括各地對愛國主義運動的打壓。

在社會上由於工業革命興起了一大群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與美學形態都相當安逸、保守,而這些都是有共和觀念的自由主義者所反對的。貝多芬正是這樣的反對派。

其實《歡樂頌》這部作品是貝多芬的公眾演說,可以說是他以音樂打造的關於自由信仰的碑石,也難怪這首交響曲也成為了支持民主運動和自由的象徵。

在紀念柏林圍牆倒塌的音樂會上,伯恩斯坦就選擇演奏了這首交響曲,還把其中的歡樂改成了《Freiheit》,即「自由」。

03.

宛如天啟的經驗

《第九號交響曲》的最終樂章文本雖然是席勒的《歡樂頌》,但是貝多芬並沒有完整地為席勒所寫下的所有詩句譜曲,而是選擇性地挑選段落。保留了和社會意識有關的,去除掉那些飲酒歌和酒神式的歡樂。

我們看席勒《歡樂頌》的文本,也可以發現裡面有兩種意象,一種是一群朋友在讚美,作為心靈、道德狀態的歡樂。第二種則是頌歌一般的歌詞,可以想像是大合唱,擁抱全人類,可以說是通過人間的歡樂而達到上帝的高度。

在第一種意象裡,這個說話所訴諸的是公眾群體,你可以聽到主詞是「我們」。

可是在第二種,關於擁抱全人類的,這種比較屬於個人宗教感懷的,我們覺得主詞則是「我」。

所以在第四樂章我們聽到,第一部分有這種世俗的意象,人道主義。第二部分則是宗教的意象。而到後來的第三部分,貝多芬用一個賦格曲,雙重賦格,把這兩個意象結合在一起,然後再推向作品的輝煌結尾。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地閱讀《歡樂頌》的歌詞,再來聽這部作品,相信會有更深刻的感受。特別是在宗教風的那一段,對應歌詞,你會更知道貝多芬為什麼創作這個作品。

在貝多芬的時代要上演一次《第九號交響曲》,著實不容易。請大家想想看,你需要動用管弦樂團,而且是大編制的管弦樂團,合唱團還有四位獨唱歌手。

而這獨唱歌手還不能隨便找,因為貝多芬寫的獨唱段落著實不容易,旋律已經很難唱了,如果還想把歌詞唱清楚的話,更是難如登天。

也因為如此,過去每上演一次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都像是一場儀式,而這樣的儀式當然也增加了這首曲子的神秘感以及崇高感。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一部被高度神格化的作品,但無論我們要不要神格化這一部作品,它在音樂史上,甚至整個藝術史上的地位就是那麼重要,因為它實在是影響了之後太多太多作曲家。在那個時候,聽一次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就仿佛一次宛如天啟的經驗。

而對於21世紀的我們來講,這首曲子也承載了非常多,各式各樣有好也有壞的歷史,但是它的通俗性,特別是終樂章《歡樂頌》家喻戶曉的程度,讓這個作品得到更多更豐富,甚至超越作品本身的面向。音樂正是如此豐富神奇的藝術。

最後,我想為大家念一下,貝多芬在1826年12月7日,他去世前四個月,寫給一位在波昂老朋友的信。

這個時候他已經完成了他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貝多芬在信裡這樣寫道:「我還希望向世界貢獻一些大型作品,像一個老小孩,在善良人們之中結束我現實世界的生涯。」

這就是貝多芬,一邊承受著苦難,一邊創作著光明。

這個時候聽貝多芬,不僅是為了欣賞人類文明裡的偉大音樂,更是聽見音樂裡的力量、怒吼、憤怒、悲傷、希望,在暗夜裡抬頭,看到星星的光芒。

——焦元溥《焦享樂》

節 目 主 講 人

原標題:《中年失意的貝多芬,為什麼後來還能創作出《歡樂頌》?》

相關焦點

  • 德國人的陽臺音樂會,為什麼選擇貝多芬的《歡樂頌》
    在陽臺演奏《歡樂頌》的德國人 圖片源自網絡那麼,為什麼德國人要選擇《歡樂頌》呢?《歡樂頌》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歌,後來,貝多芬為之譜曲,將其編入生前最後一部傑作——《第九交響曲》。激情澎湃的唱詞和宏大莊嚴的旋律,象徵著人類經過艱苦奮鬥之後,必將找到了通往自由歡樂的道路。直至今日,它被當作歐盟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在歐洲有著悠久的傳唱基礎。貝多芬樂曲中流露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對德國人的民族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 《歡樂頌》照常響起——探訪貝多芬故鄉德國波恩
    中新社柏林10月22日電 題:《歡樂頌》照常響起——探訪貝多芬故鄉德國波恩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聖殿裡!」
  • 「貝多芬怎麼不出新歌了?」
    貝多芬故土上的人民不會就此罷休。在德國媒體的號召下,2020年3月22日18時整,德國境內的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們紛紛打開門窗,在陽臺上演奏貝多芬名作《歡樂頌》。在1792年至1800年間,貝多芬的創作無可避免地,在海頓與莫扎特所奠基的古典式「完美」裡徘徊,但已有個別音符如作曲家本人般,不受拘束地躍出這個精緻均衡、優雅克制的框架。他的音樂不甘心只做順從的服務者。1794年貝多芬與海頓「分道揚鑣」以後,他的創作更顯示出奮力掙脫桎梏的痕跡。
  • 一首安德烈·瑞歐(Andre Rieu)《歡樂頌》,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貝多芬,生日快樂! 這裡分享一個「沉浸在貝多芬的世界裡」慶祝視頻。 貝多芬是誰?人們為何這樣紀念他?其實無論你是否懂古典音樂,但肯定聽過貝多芬的名字。 貝多芬逝世於1827年3月26日,年僅56歲。從小就被從事音樂工作的父親嚴格訓練,以莫扎特為榜樣,致力訓練出一位神童。
  • 意想不到的器樂組合改編貝多芬作品,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
    2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如今,當代的音樂家也通過自己的創作和演繹,為貝多芬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用獨特的方式紀念大師。燃點人聲樂團將用阿卡貝拉唱響以「歡樂頌」的曲調改編的歌曲《Joyful Joyful》。阿卡貝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世紀,貝多芬的年代,無伴奏合唱的形式早就存在,但大師完全不為所動,從未寫過任何無伴奏合唱作品。但第九交響曲中的合唱部分又是如此精彩,令人不由地想要用現代的合唱方式去演繹經典。
  • 《歡樂頌》也有不歡樂的時候丨夜問
    今天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作為一個在中國聽眾裡家喻戶曉的名字,貝多芬的諸多作品都為人津津樂道。但要說不論男女老幼,出圈最多次的作品當數《歡樂頌》。雖然未必能記得《第九交響曲》的每個音符,但當第四樂章裡熟悉的曲調響起,沒有人會忍住不哼兩句。
  • 貝多芬誕辰250年|爭奪「偉人」:德國歷史記憶裡的貝多芬
    一開始他對法國大革命的理想感到痴迷,崇拜拿破崙,甚至還想把《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崙;後來拿破崙稱帝並發動戰爭,讓他倍感失望,於是他改題為「紀念一位英雄」——「英雄交響曲」由此得名。在反拿破崙的「解放戰爭」中,貝多芬寫下了許多鼓舞人心的反法軍事歌曲。1814年維也納會議後,歐洲各國君主復闢,梅特涅的政權令貝多芬倍感失望。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爭奪「偉人」:德國歷史記憶裡的貝多芬
    從1848年歐洲革命到魏瑪共和國:不同政治光譜下的貝多芬在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貝多芬被視為尋求自由、民主和共和的精神引領。作曲家羅伯特·舒曼熱烈讚揚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尤其是最後的《歡樂頌》一章:「當他在最後的合唱部分唱道『擁抱吧,萬萬人民,這一吻送給全世界!』時,難道看不出(這曲子)跟現代民主的理念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的關聯嗎?」
  • 在貝多芬誕辰之際,附庸風雅
    對全球樂迷而言,疫情意味著在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日子,大部分線下紀念活動不得不取消,而這種機會,半個世紀才有一次。250年前(1770年)的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數百個邦國中的波恩選侯國。
  • 貝多芬在耳聾之後,繼續創作音樂,他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驕傲的
    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保護自己的孫子,但是在小貝多芬4歲的時候,和藹可親的祖父不幸去世了。幼小的貝多芬失去了唯一的保護人,他的父親常把貝多芬拽到鍵盤前,逼迫他坐在鋼琴前苦練上好幾個小時。每當小貝多芬彈錯的音階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憤怒地打他的耳光。
  • 貝多芬不出新歌了?沒事,我們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新書
    貝多芬不出新歌了? 李雲迪在生日時彈奏《貝多芬病毒》,網友神評:「為啥貝多芬不出新歌了」。雖然貝多芬不再出新歌了,但我們出了一本關於他的書——「裡程碑文庫」第二輯,《貝多芬與〈英雄交響曲〉:浪漫主義交響樂的開端》~
  • 貝多芬與《第九交響曲》,「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的旋律從這裡...
    《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在音樂性上失敗了,合唱的門檻也被輕易地突破。可想而知,這樣的演出質量不會太高。曼哈頓的音樂家也會在排演前 後參與創作,其中一些人甚至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們的顧慮,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高難度的確毋庸置疑。
  • 他用最後堅強創作的一部交響樂
    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交響曲的締造,被譽為"樂聖"的貝多芬,其一生中所創作的九大交響曲,"無人能望其項背"。其中有三首被世界納入世界音樂史最偉大的十首交響曲之中,其餘六首也在世界交響曲排名中名列前茅。正如比才所說:"像你一樣,我把貝多芬交響曲置於最偉大之上,最富盛名。
  • 下周三,來聽貝多芬的生命樂章
    選曲別出心裁,考證貝九「歡樂頌」前世今生《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最後一部完成的交響曲,代表著音樂殿堂的巔峰和交響樂創作領域的最高成就,第四樂章「歡樂頌」的旋律早已在世界深入人心。此次音樂會的選曲也別有一番用意。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是時候扒一扒他那些鮮為人知的小秘密了!
    12歲那年,貝多芬開始嘗試創作,並使用了一些有趣的名字,例如「撒謊的艾琳·索格林」(為嬰兒演唱),以及後來的「艾莉·艾夫登·託德·埃因斯·普德爾斯」(一直死去的長捲毛狗),然而,這隻幸運的狗狗身份仍然未知。
  • 問吧精選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天才、樂聖、暴躁狂人
    《獻給愛麗絲》、《歡樂頌》、《命運交響曲》……提起貝多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首曲子?音樂人生@甜分七:請問貝多芬的耳聾是完全聽不見還是聽力障礙?這種情況他是怎麼搞創作的。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與演奏思考
    一、貝多芬第二時期的奏鳴曲創作 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發生了許多故事,但是他的創作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他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貝多芬出生到他22歲,他一直在自己的故鄉波恩生活,因此這個時期也可以被稱作為波恩時期。這一階段,貝多芬的創作依然處於萌芽時期、啟蒙的狀態。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六位頂尖藝術家合奏了一首成都小夥的作品
    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找尋中國式的表達「貝多芬在中國人眼裡總是帶有獨特的色彩,這同他的人生不無關係,中國人時常通過聆聽貝多芬的音樂來觀想自己的內心。因此我選擇貝多芬最具知名度的幾首作品(《悲愴》《月光》《黎明》《歡樂頌》等),並將他們同中國的民間曲調做了結合。」談到創作初衷,文子洋如此說道。
  • 貝多芬誕辰250年丨貝多芬:直面矛盾的理想主義者
    儘管如此,貝多芬在其幼年並未表現出如同莫扎特那樣的音樂天賦,卻在父親的要求下展開專業學習。他最初學習鍵盤演奏,後來又加入小提琴。父親約翰對孩子的教育和管束相當嚴厲,使小貝多芬過早感受到恐懼和壓迫。根據貝多芬發小弗朗茲·魏格勒的回憶,貝多芬經常遭受體罰,並且被迫在深夜練習演奏。此類事件在貝多芬心中造成陰影,也影響了他對父親這一角色的理解。
  • 免費觀摩福利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長沙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
    當時德國的劇作家根據史蒂芬的事跡作成一部戲劇,邀貝多芬為之配樂。這部作品貝多芬完成於1811年,是為在布達佩斯落成的新德國劇院的慶典儀式創作的。這部作品貝多芬題獻給當時匈牙利的統治者——史蒂芬親王。雖然這部作品創作於貝多芬的「第三創作期」,但它充滿了樂觀的氣息和輕快的節奏。